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学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巧妙地把情境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的特色之一。课堂上利用各种形式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师生互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如何利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巧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一、优化教育观念是 优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我认为现在至少必须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1.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式的学习。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灌输政治知识的工具,它更应该是一种发展认知,实现知识再生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多地要“备”学生,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教案。
2.要从以识记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为以深入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把只重视死记硬背政治结论,转变为重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获取过程。
3.要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方法、能力、觉悟兼顾的全面学习。一个有创造性的政治教师,他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机器,而更应是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的向导和顾问,他在传递政治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优化教学情境,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
新课标要求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个性全面协调发展。只有和谐的教学关系,生动有趣的课堂,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
1.导入妙趣横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钻研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心裁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哲学部份,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学生来说理解有较大难度。
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要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在讲到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可引用《孙子兵法》里的:“避其锐气,击其惰性”、“攻其无备,击其不意”,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2.讲授生动形象。有了 "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沟通呢?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3.结尾引人深思。"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经过前两次的交融,最后达到高潮。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把其思想感情、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后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已的能力,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到达"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可以号召式结束,诗词抒情式、含蓄式、引经据典式、谈话式结束等。如哲学部分,用图式说明法来结束比较好,这主要是针对单元复习时使用。
唯物论可以以物质和意识四个字为中心构建图式和辐射知识点;实践论以实践——认识为中心,这样以图式中心来结束,从理论上可以对知识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思想教育来说,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法要求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践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从其方法论意义看,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用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目的,做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这样的结束,既可以使学生融知识、行为、意识为一体,又可以达到"外施造化中得心源"之效。
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标,通过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认识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好政治、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善于创新的目的。
(石家庄实验中学)
一、优化教育观念是 优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我认为现在至少必须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1.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式的学习。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灌输政治知识的工具,它更应该是一种发展认知,实现知识再生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多地要“备”学生,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教案。
2.要从以识记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为以深入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把只重视死记硬背政治结论,转变为重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获取过程。
3.要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方法、能力、觉悟兼顾的全面学习。一个有创造性的政治教师,他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机器,而更应是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的向导和顾问,他在传递政治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优化教学情境,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
新课标要求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个性全面协调发展。只有和谐的教学关系,生动有趣的课堂,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
1.导入妙趣横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钻研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心裁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哲学部份,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学生来说理解有较大难度。
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要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在讲到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可引用《孙子兵法》里的:“避其锐气,击其惰性”、“攻其无备,击其不意”,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2.讲授生动形象。有了 "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沟通呢?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3.结尾引人深思。"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经过前两次的交融,最后达到高潮。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把其思想感情、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后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已的能力,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到达"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可以号召式结束,诗词抒情式、含蓄式、引经据典式、谈话式结束等。如哲学部分,用图式说明法来结束比较好,这主要是针对单元复习时使用。
唯物论可以以物质和意识四个字为中心构建图式和辐射知识点;实践论以实践——认识为中心,这样以图式中心来结束,从理论上可以对知识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思想教育来说,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法要求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践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从其方法论意义看,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用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目的,做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这样的结束,既可以使学生融知识、行为、意识为一体,又可以达到"外施造化中得心源"之效。
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标,通过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认识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好政治、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善于创新的目的。
(石家庄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