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眼动仪仪器向被试呈现积极、中性和消极的面孔图片,记录两组被试兴趣区的相关眼动指标,结合点检测等实验范式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警觉-回避假说,即社交焦虑大学生在早期注意过程中会优先警觉到环境中的威胁信息,在注意的晚期过程中识别出威胁信息性质后会立刻表现出回避的注意偏向。
关键词:社交焦虑;注意偏向;点探测;眼动
社交焦虑始于青春期,研究表明在亚洲国家这种现象非常严重。据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不同水平的社交焦虑,社交焦虑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社交等活动,因此要引起重视。关于社交焦虑的注意偏向的研究多集中在社交程度较重的社交障碍者,而关于大学生社交焦虑者注意偏向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大学生社交焦虑者注意偏向与社交程度较重的社交障碍者注意偏向是否一致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检验。
被试与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在齐齐哈尔医学院中随机抽取40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问卷选择的是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马弘,1999),选取分数最高端(SAD>17)和分数最低端(SAD分数<4)的大学生分别作为低社交焦虑组被试和高社交焦虑组被试。征求被试意见并结合被试的基本情况,选取了30名被试参加实验,其中高分组和低分组各15名,两组社交焦虑得分有显著差异具有研究意义。
二、方法
(一)实验材料
实验的刺激材料来源于中国人情绪面孔图片系统,从图库中分别选取唤醒度相匹配的愤怒和快乐面孔各8张(其中4张男性4张女性),并在中立面孔图片系统中找到16张与之相对应的面孔图片,配成24对作为本次实验的面孔刺激。
(二)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2混合设计,其中组间自变量是被试的社交焦虑水平(高社交焦虑水平/低社交焦虑水平),组内自变量是刺激类型(积极信息/消极信息),因变量是首视点潜伏期偏向分数和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
(三)实验程序
实验过程分为练习阶段和正式实验阶段。练习阶段有8个trial,正式实验阶段有32个trial。实验开始后屏幕中央首先会出现一个红色的“+”符号注视点,提醒被试集中注视电脑中央,呈现时间是500ms,“+”符号注视点消失后,接着呈现两张面孔图片在屏幕的左右两侧,呈现时间是800ms,这两张面孔图片消失后会有一个黑色圆点随机出现在其中任意一个面孔的位置上,要求被试做出按键反应(如果出现在左侧按键盘上的“F”键,如果出现在右侧按键盘上的“J”键),被试按键反应后面孔图片就会消失,这是一个trial的过程。当这个trial完成后,进行下一个类似的trial。在练习阶段,受试者熟悉实验过程和关键操作,然后进入正式实验阶段。为了控制顺序误差,对实验过程中的面孔刺激对进行了拉丁方的伪随机处理。
(四)统计处理
采用Excel及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结果
(一)首视点潜伏期偏向分数分析
从首视点潜伏期偏向分数的结果可看出,相比于低社交焦虑大学生,高社交焦虑大学生更容易被环境中的威胁信息所吸引并产生警觉,具有一定的注意倾向;与积极信息相比,高社交焦虑大学生会更早地对消极信息产生警觉,对威胁信息的敏感性更高,对威胁信息的早期注意存在注意維持。
(二)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分析
在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这个指标的结果显示出,被试加工信息时更为注意情绪信息,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存在偏向。但是相比于低社交焦虑大学生,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消极信息总注视时间较短,表现出回避的注意偏向。
四、结论
由这一系列的结果可以分析出,在整个注意过程中,与积极信息对比,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威胁信息产生了警觉,优先对威胁信息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加工,产生了对威胁信息的注意维持,识别消极信息的性质后又立刻对其产生了回避。
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警觉-回避假说,即社交焦虑大学生在早期注意过程中会优先警觉到环境中的威胁信息,在注意的晚期过程中识别出威胁信息性质后会立刻表现出回避的注意偏向。本研究与警觉-回避假说的不同之处是,在本研究的结果中,社交焦虑大学生在早期注意过程中不仅会快速警觉出环境中的威胁信息,也会对非威胁性的刺激信息(如中性面孔)有一定的注意偏向,上述问题还需要日后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静怡,黄希庭等.社交焦虑障碍中的注意偏差三成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4):664–670.
[2]陈曦,钟杰,钱铭怡.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差实验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2):846-849.
[3]江国栋,陈图农,张宁.社交焦虑大学生对面容表情图片的注意偏向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4):353-355.
[4]甘淑珍,李国瑞.非临床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特征——一次以面孔为刺激材料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3):728-731.
[6]钱铭恰,王慈欣,刘兴华.社交焦虑个体对于不同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J].心理科学,2006,29(6):1296-1299.
作者简介:
赵亮庭(1995—),女,汉族,安徽省芜湖市人,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应用心理学2013级学生。
关键词:社交焦虑;注意偏向;点探测;眼动
社交焦虑始于青春期,研究表明在亚洲国家这种现象非常严重。据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不同水平的社交焦虑,社交焦虑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社交等活动,因此要引起重视。关于社交焦虑的注意偏向的研究多集中在社交程度较重的社交障碍者,而关于大学生社交焦虑者注意偏向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大学生社交焦虑者注意偏向与社交程度较重的社交障碍者注意偏向是否一致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检验。
被试与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在齐齐哈尔医学院中随机抽取40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问卷选择的是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马弘,1999),选取分数最高端(SAD>17)和分数最低端(SAD分数<4)的大学生分别作为低社交焦虑组被试和高社交焦虑组被试。征求被试意见并结合被试的基本情况,选取了30名被试参加实验,其中高分组和低分组各15名,两组社交焦虑得分有显著差异具有研究意义。
二、方法
(一)实验材料
实验的刺激材料来源于中国人情绪面孔图片系统,从图库中分别选取唤醒度相匹配的愤怒和快乐面孔各8张(其中4张男性4张女性),并在中立面孔图片系统中找到16张与之相对应的面孔图片,配成24对作为本次实验的面孔刺激。
(二)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2混合设计,其中组间自变量是被试的社交焦虑水平(高社交焦虑水平/低社交焦虑水平),组内自变量是刺激类型(积极信息/消极信息),因变量是首视点潜伏期偏向分数和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
(三)实验程序
实验过程分为练习阶段和正式实验阶段。练习阶段有8个trial,正式实验阶段有32个trial。实验开始后屏幕中央首先会出现一个红色的“+”符号注视点,提醒被试集中注视电脑中央,呈现时间是500ms,“+”符号注视点消失后,接着呈现两张面孔图片在屏幕的左右两侧,呈现时间是800ms,这两张面孔图片消失后会有一个黑色圆点随机出现在其中任意一个面孔的位置上,要求被试做出按键反应(如果出现在左侧按键盘上的“F”键,如果出现在右侧按键盘上的“J”键),被试按键反应后面孔图片就会消失,这是一个trial的过程。当这个trial完成后,进行下一个类似的trial。在练习阶段,受试者熟悉实验过程和关键操作,然后进入正式实验阶段。为了控制顺序误差,对实验过程中的面孔刺激对进行了拉丁方的伪随机处理。
(四)统计处理
采用Excel及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结果
(一)首视点潜伏期偏向分数分析
从首视点潜伏期偏向分数的结果可看出,相比于低社交焦虑大学生,高社交焦虑大学生更容易被环境中的威胁信息所吸引并产生警觉,具有一定的注意倾向;与积极信息相比,高社交焦虑大学生会更早地对消极信息产生警觉,对威胁信息的敏感性更高,对威胁信息的早期注意存在注意維持。
(二)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分析
在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这个指标的结果显示出,被试加工信息时更为注意情绪信息,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存在偏向。但是相比于低社交焦虑大学生,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消极信息总注视时间较短,表现出回避的注意偏向。
四、结论
由这一系列的结果可以分析出,在整个注意过程中,与积极信息对比,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威胁信息产生了警觉,优先对威胁信息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加工,产生了对威胁信息的注意维持,识别消极信息的性质后又立刻对其产生了回避。
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警觉-回避假说,即社交焦虑大学生在早期注意过程中会优先警觉到环境中的威胁信息,在注意的晚期过程中识别出威胁信息性质后会立刻表现出回避的注意偏向。本研究与警觉-回避假说的不同之处是,在本研究的结果中,社交焦虑大学生在早期注意过程中不仅会快速警觉出环境中的威胁信息,也会对非威胁性的刺激信息(如中性面孔)有一定的注意偏向,上述问题还需要日后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静怡,黄希庭等.社交焦虑障碍中的注意偏差三成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4):664–670.
[2]陈曦,钟杰,钱铭怡.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差实验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2):846-849.
[3]江国栋,陈图农,张宁.社交焦虑大学生对面容表情图片的注意偏向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4):353-355.
[4]甘淑珍,李国瑞.非临床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特征——一次以面孔为刺激材料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3):728-731.
[6]钱铭恰,王慈欣,刘兴华.社交焦虑个体对于不同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J].心理科学,2006,29(6):1296-1299.
作者简介:
赵亮庭(1995—),女,汉族,安徽省芜湖市人,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应用心理学2013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