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統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期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腹胀等。慢性胃炎的病因主要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十二指肠反流、不良饮食习惯等。文章结合慢性胃炎的发病机理,探讨了慢性胃炎的中医和西医临床治疗方法。
关键词:慢性胃炎 临床表现 病因分析中医治疗西医治疗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而且治疗时间缓慢。慢性胃炎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该病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正因如此,慢性胃炎的诊断以及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一般要借助胃镜检查,必要时还需进行病理或组织检查[。其症状的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部分病员毫无症状或只诉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1.1疼痛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表现为上腹痛,部位多在上腹,常见的有隐痛、钻痛、胀痛、刺痛,无节律性疼痛,无饥饱加重或减轻的特征。
1.2腹胀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有上腹饱胀或全腹胀感觉,进食后更明显,伴有嗳气,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泛酸、舌苔厚腻,大便异常等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时以上腹不适,食欲不振、乏力、消瘦、贫血、腹泻等症状较为突出;巨大皱襞型肥厚性胃炎,除上腹痛等症状外,由于血清蛋白经病变的胃黏膜中丢失,因此突出表现为低蛋白血症,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肿。
2 慢性胃炎的病因分析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所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研究证实,现已明确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在低胃酸分泌人群, Hp常寄居于全胃,引起全胃浅表炎症,以后发展为多灶性萎缩性胃炎,这类病人易发生胃溃疡和胃癌;在高胃酸分泌人群,Hp多定居在胃窦部,引起弥漫性胃窦胃炎。
2.2 十二指肠反流
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的反流入胃引起的胃黏膜炎症,称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在进行过毕Ⅱ式手术者中反流最为常见。有报道60%的反流性胃炎病人有胆囊切除史。
2.3饮食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造成慢性胃炎的原因之一。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主要包括:吸烟,严重吸烟者胃炎的发生率高,研究发现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40%会发生胃黏膜炎症;饮酒,酒精可使胃黏膜产生片状潮红,停止饮酒后即恢复,嗜酒者往往有浅表性胃炎,若长期持续嗜酒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物刺激,过冷过热的食物或饮料或用于治疗目的冰水洗胃均可引起胃黏膜损伤;药物刺激,非甾体抗炎类药如阿斯匹林和保泰松可引起胃黏膜糜烂,糜烂愈合后可遗留有慢性胃炎,抗生素对胃黏膜亦有一定损害。
2.4其它脏器病变的影响
如慢性肾炎、尿毒症、溃疡性结肠炎、贫血、慢性心衰,可引起慢性胃炎。
3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目前,中医对慢性胃炎的治疗强调审证求因,辩证论治,辨别病症之虚实寒热。邪盛以驱邪为先,正虚以养胃为主,虚实夹杂者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笔者认为,健脾和胃,补消兼施,调畅肝气,针药结合,综合调理可取的较好的临床疗效。
3.1健脾和胃,补消兼施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的功能旺盛,则疾病易于痊愈,正气易于恢复,正如李东桓所说“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李培教授[3]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尤重视健脾,认为脾健则胃安。所以,临床治疗本病,不但要重视健脾和胃治其本,而且要针对不同病邪治其标,或理气,或活血,或清热等治法,使邪去而不伤正。
3.2脏腑相关,注意调肝
慢性胃炎病位虽在中焦,但多累及肝气而成肝、脾、胃3脏之病,因而临床不必见肝郁方调肝气,治疗时可酌情加入疏肝之品,使肝气疏,中气畅,从而脾胃功能如常。肝之疏泄条达正常,既可助脾运化,使清阳升发,水谷精微转输上归于肺,又可助胃受纳腐熟,使浊阴之气下降,使食糜不断下达于肠。
3.3针药结合,内外同治
针灸疗法为外治法,通过腧穴经络对胃病起调节作用;而内服中药汤剂为内治法,直接对胃腑起调节作用,两者结合运用可提高疗效,使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特色更加突出。临床应用时应综合分析四诊资料,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辨证分析,确立正确的治法,选择正确的方药和穴位,使针药有机结合。
4慢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4.1清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
根除Hp后胃炎的病变可以逆转,而且根除HP不仅可以改善胃炎病变的严重程度,而且可抑制肠化生的发生。克拉霉素对Hp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00mg/次,每日2次,与甲硝唑250mg或200mg,每日2次,及兰索拉唑30mg,早上1次,联合用1周,对HP根除率达90%以上。铋剂既能保护胃黏膜又能杀灭幽门螺杆菌,短期服用除舌苔发黑、大便变黑色外,很少出现不良反应。但为避免铋在体内过量蓄积,不宜长期服用。
4.2.促进胃动力
常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作用于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具有强大的中枢性镇吐作用;胃复安、吗丁啉,能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十二指肠运动,防止胆汁反流;5-羟色胺激动剂西沙必利, 对肠道促动力作用所致的腹痛、腹泻等,常较轻,能刺激肠肌神经元,促进平滑肌的动力,具有较好的胃动力改善及抗反流作用。
4.3制酸剂
消化酶类、H2受体拮抗剂适用于胃酸增高及急性胃黏膜糜烂性病变,取其减少胃酸分泌和促进胃泌素释放作用。各类弱碱性物质及各种复方制品,特点是作用快而强。
4.4善屏障功能、加强保护
硫糖铝、合欢香叶酯等能增加胃粘膜更新,提高细胞再生能力,增强胃粘膜对胃酸的抵抗能力,达到保护胃粘膜作用,剂量为50~60mg,每天分3次服用。也可选用活血素,剂量为每天80~90mg;或选用尿素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加强胃粘膜营养。
参考文献:
[1]杨红丽.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5例[J].中医研究.2012.08.
[2]唐晓群.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与药理分析[J].医学信息.2010.09.
[3]贾风云.治疗慢性胃炎的点滴经验[J].中国医药指南.2008.06.
[4]邓永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01.
[5]韩清泉,孙桂兰.慢性胃炎的中药治疗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05.
作者简介:
苏宝庆(1973.10— ),男,山东省无棣县人,毕业于潍坊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学士学位,现为无棣县水湾中心卫生院副院长,主治医师,主要从临床医疗工作。
关键词:慢性胃炎 临床表现 病因分析中医治疗西医治疗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而且治疗时间缓慢。慢性胃炎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该病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正因如此,慢性胃炎的诊断以及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一般要借助胃镜检查,必要时还需进行病理或组织检查[。其症状的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部分病员毫无症状或只诉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1.1疼痛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表现为上腹痛,部位多在上腹,常见的有隐痛、钻痛、胀痛、刺痛,无节律性疼痛,无饥饱加重或减轻的特征。
1.2腹胀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有上腹饱胀或全腹胀感觉,进食后更明显,伴有嗳气,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泛酸、舌苔厚腻,大便异常等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时以上腹不适,食欲不振、乏力、消瘦、贫血、腹泻等症状较为突出;巨大皱襞型肥厚性胃炎,除上腹痛等症状外,由于血清蛋白经病变的胃黏膜中丢失,因此突出表现为低蛋白血症,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肿。
2 慢性胃炎的病因分析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所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研究证实,现已明确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在低胃酸分泌人群, Hp常寄居于全胃,引起全胃浅表炎症,以后发展为多灶性萎缩性胃炎,这类病人易发生胃溃疡和胃癌;在高胃酸分泌人群,Hp多定居在胃窦部,引起弥漫性胃窦胃炎。
2.2 十二指肠反流
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的反流入胃引起的胃黏膜炎症,称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在进行过毕Ⅱ式手术者中反流最为常见。有报道60%的反流性胃炎病人有胆囊切除史。
2.3饮食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造成慢性胃炎的原因之一。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主要包括:吸烟,严重吸烟者胃炎的发生率高,研究发现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40%会发生胃黏膜炎症;饮酒,酒精可使胃黏膜产生片状潮红,停止饮酒后即恢复,嗜酒者往往有浅表性胃炎,若长期持续嗜酒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物刺激,过冷过热的食物或饮料或用于治疗目的冰水洗胃均可引起胃黏膜损伤;药物刺激,非甾体抗炎类药如阿斯匹林和保泰松可引起胃黏膜糜烂,糜烂愈合后可遗留有慢性胃炎,抗生素对胃黏膜亦有一定损害。
2.4其它脏器病变的影响
如慢性肾炎、尿毒症、溃疡性结肠炎、贫血、慢性心衰,可引起慢性胃炎。
3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目前,中医对慢性胃炎的治疗强调审证求因,辩证论治,辨别病症之虚实寒热。邪盛以驱邪为先,正虚以养胃为主,虚实夹杂者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笔者认为,健脾和胃,补消兼施,调畅肝气,针药结合,综合调理可取的较好的临床疗效。
3.1健脾和胃,补消兼施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的功能旺盛,则疾病易于痊愈,正气易于恢复,正如李东桓所说“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李培教授[3]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尤重视健脾,认为脾健则胃安。所以,临床治疗本病,不但要重视健脾和胃治其本,而且要针对不同病邪治其标,或理气,或活血,或清热等治法,使邪去而不伤正。
3.2脏腑相关,注意调肝
慢性胃炎病位虽在中焦,但多累及肝气而成肝、脾、胃3脏之病,因而临床不必见肝郁方调肝气,治疗时可酌情加入疏肝之品,使肝气疏,中气畅,从而脾胃功能如常。肝之疏泄条达正常,既可助脾运化,使清阳升发,水谷精微转输上归于肺,又可助胃受纳腐熟,使浊阴之气下降,使食糜不断下达于肠。
3.3针药结合,内外同治
针灸疗法为外治法,通过腧穴经络对胃病起调节作用;而内服中药汤剂为内治法,直接对胃腑起调节作用,两者结合运用可提高疗效,使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特色更加突出。临床应用时应综合分析四诊资料,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辨证分析,确立正确的治法,选择正确的方药和穴位,使针药有机结合。
4慢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4.1清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
根除Hp后胃炎的病变可以逆转,而且根除HP不仅可以改善胃炎病变的严重程度,而且可抑制肠化生的发生。克拉霉素对Hp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00mg/次,每日2次,与甲硝唑250mg或200mg,每日2次,及兰索拉唑30mg,早上1次,联合用1周,对HP根除率达90%以上。铋剂既能保护胃黏膜又能杀灭幽门螺杆菌,短期服用除舌苔发黑、大便变黑色外,很少出现不良反应。但为避免铋在体内过量蓄积,不宜长期服用。
4.2.促进胃动力
常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作用于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具有强大的中枢性镇吐作用;胃复安、吗丁啉,能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十二指肠运动,防止胆汁反流;5-羟色胺激动剂西沙必利, 对肠道促动力作用所致的腹痛、腹泻等,常较轻,能刺激肠肌神经元,促进平滑肌的动力,具有较好的胃动力改善及抗反流作用。
4.3制酸剂
消化酶类、H2受体拮抗剂适用于胃酸增高及急性胃黏膜糜烂性病变,取其减少胃酸分泌和促进胃泌素释放作用。各类弱碱性物质及各种复方制品,特点是作用快而强。
4.4善屏障功能、加强保护
硫糖铝、合欢香叶酯等能增加胃粘膜更新,提高细胞再生能力,增强胃粘膜对胃酸的抵抗能力,达到保护胃粘膜作用,剂量为50~60mg,每天分3次服用。也可选用活血素,剂量为每天80~90mg;或选用尿素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加强胃粘膜营养。
参考文献:
[1]杨红丽.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5例[J].中医研究.2012.08.
[2]唐晓群.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与药理分析[J].医学信息.2010.09.
[3]贾风云.治疗慢性胃炎的点滴经验[J].中国医药指南.2008.06.
[4]邓永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01.
[5]韩清泉,孙桂兰.慢性胃炎的中药治疗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05.
作者简介:
苏宝庆(1973.10— ),男,山东省无棣县人,毕业于潍坊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学士学位,现为无棣县水湾中心卫生院副院长,主治医师,主要从临床医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