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华丽、忙碌、喧嚣、日趋现实的时代,面对“我们真的还需要读书吗?”这样的问题时,许多人内心是迷茫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读书究竟有什么用。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处境有时候就像是一个迷宫,充满了迷惘和彷徨,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出路在何处。我们所处的社会,光怪陆离,又何尝不是一个历史的迷宫,每一条路都不知最后通向哪里。
书籍正是这个时候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在现世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夜幕降临,星星出来了,从迷宫里抬头往上看,可以看到满天星斗;书籍,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如果我们认识星座,我们就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的障碍所迷惑。书籍使我们能藉着星光的照亮,摸索着走出思想的迷宫,走出历史的迷宫。
读书有“真假”之别。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读书的目的为了充实自己;“为人”也就是做做读书的样子,用来给别人看。这便是真读书与假读书的区别。“真读书者”为读书而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一种丰富自己知识,提高自己修养品德的手段,当作生活的第一需要。南北朝的刘孝标,常常手不释卷,孜孜不倦,真称得上爱书如命,读书在他看来是天下第一乐事。黄庭坚也说:“一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都可见他们对读书的热爱。而“假读书者”对读书抱有过多不纯的动机,只会增加精神负担,破坏读书的美感,并不能品味出读书的真趣。因此,我们都应该做个“真读书者”。
只有做到“真读书”,我们才可能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人。
作为一个现代人,特别是一个年轻人,如何过有意义的一生,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今天的80后、90后,在10年后、20年后将带着这个社会走向新的方向,解决上一代人没有解决的旧问题以及现在还无法预见的新问题。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众说纷纭,各种观念思想莫衷一是的时代。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又必须知道如何做“判断”。价值判断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文素养的有无。而读书,广泛地阅读与思考,是我们获得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是有很大差别的。知识是外化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必须让知识进入我们的认知本体,渗透到我们的生活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那就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类社会”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我们只能有人文知识,却缺少了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在“读书”的同时,应当注重由知识向人文素养的转化。这就需要我们做到“真诚恻怛”四个字。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只有真正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才有能力思考、有能力做出成熟的价值判断,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担负起引领我们的社会与国家走向正确方向的重任。
我们的校园,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最好的阅读环境,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还应当让学生在良好的人文文化熏陶中得到最真实的收获,具备真正的人文素养。我想,这正是我们今天倡导建设“书香校园”的真正要义所在。
要培养真正具备人文素养的学生,营造飘满书香的校园,我们首先要求教师要爱读书。在《我说语文》一书中,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语文特级教师王立根即提出“善教者要善读”。很难想象不爱读书的教师能培养出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在这样一个浮躁喧嚣的时代,教师应当首先作一个精神世界的守望者。只有对人文精神进行着深入思考的教师才会让学生也热爱阅读。只有常常被书籍中的思想情怀打动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明白有时静下心来,用心去谛听他人心灵深处的低语,感悟世俗之外形而上的灵光,也是一种快乐。为此,我们学校始终提倡“教师要读书”,开展实施了教师阅读工程,要求教师坚持“三读”: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读文学、历史名篇,与经典对话;读教学刊物,学习优秀管理、教学经验。学校在寒暑假期间向教师们开出《教师暑期必读书目》、《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等书目,不仅向教师们推荐在教育领域的前沿书籍,还推介以文史哲美为主体的书,督促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提升品位、升华境界。教师们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只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教师才能使自己的心韵气魄越发彰显,才能使学术“树人醒世”的力道愈发强劲,也才能成为莘莘学子们心目中一道不可错过的风景。
其次,我们抓住高中课程实验契机,立足课堂,让学生们深入名著,品读经典。近年来,语文学科的高考增加了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的分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使语文回到本源,返璞归真。抓住这一契机,我们让学生亲近名著与文化经典。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要让学生切实去阅读名著原文,避免急功近利,避免纯粹为应试而去阅读名著。提出读名著要与学生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而不是让一些“导读”、“梗概”、“缩略”性质的材料替代名著本身。针对学生认为名著部头太大,难于提起阅读兴趣的情况,我们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让语文教师开出各部名著阅读的专题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一起近距离地走近大师,进行一场精神世界的饕餮盛宴,一起感受美的震撼、爱的温馨、情的涌动、思的沉静,一起体验人文精神的博大精深。
我们还努力探求,让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也彰显出人文精神。一直以来,人们总是以为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与读书、与人文精神无涉。事实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来就不是相互矛盾的两极。许多彪炳一代的科学大家都具有科学家与文人两种身份。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科学家才能使科学真正造福于人类。在数理化的课堂上,我们要求科任老师不仅教会学生如何解题,还应该向对理科有兴趣的学生推荐一些科学家所写的文章、书籍。例如在向科技班的学生们介绍“黄金分割”这一概念时,不仅可以让他们看看陈之藩先生的《闲看黄金分割》、《再谈黄金分割》等文章,还可以向他们推荐陈之藩先生在大陆结集出版的八本散文集《看云听海》、《一星如月》等。让学生们在增长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这位被世人们称为“左手科学,右手文学”的电机工程教授是怎样用自己兼具理性与感性的、清新淡雅的笔触书写对时代、对世事的见解,领略文中处处流露出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字里行间那挥之不去的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让学生在阅读中明晰自己未来人生的航向。
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们接触好书、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我们学校还下大力气建设好校园图书馆。学校不遗余力地加大图书馆的专项经费投入,把最好的设备运用到图书馆工作中,努力把学校图书馆建设成为学校教育的精神高地、学生课外的文化家园、教师备课的知识宝库、课改教研的前沿阵地、知识文献的贮藏中心和终身教育的社会课堂。让图书馆成为学校师生绿色的精神家园,让“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观念深入人心。
此外,我们学校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阵地,围绕“读书”这一主题组织形式
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并委派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定期开展读书沙龙、书评竞赛等活动。在校内刊物《第三条岸》、《新芽》、《翼风》中开辟“读书评介”专栏,不仅发表学生写的书评、读后感,还向教师约稿,请教师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读书故事。伴随每一期刊物的出版,师生们在文字的交流中感受着阅读的无限乐趣,收获着精神世界的不断富足。
国人常说“体用”。套用这一观念,我们以为通过读书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可以称为读书的“用”,而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命寄托,则是读书的“体”。建设“书香校园”,不仅仅是讲求读书的“用”,更应强调读书的“体”。尽一切努力使读书成为师生们一种重要的修身方式,使师生们通过读书陶冶高尚的情操,培育高尚的人格,具备真正的人文素养,将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与方向。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处境有时候就像是一个迷宫,充满了迷惘和彷徨,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出路在何处。我们所处的社会,光怪陆离,又何尝不是一个历史的迷宫,每一条路都不知最后通向哪里。
书籍正是这个时候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在现世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夜幕降临,星星出来了,从迷宫里抬头往上看,可以看到满天星斗;书籍,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如果我们认识星座,我们就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的障碍所迷惑。书籍使我们能藉着星光的照亮,摸索着走出思想的迷宫,走出历史的迷宫。
读书有“真假”之别。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读书的目的为了充实自己;“为人”也就是做做读书的样子,用来给别人看。这便是真读书与假读书的区别。“真读书者”为读书而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一种丰富自己知识,提高自己修养品德的手段,当作生活的第一需要。南北朝的刘孝标,常常手不释卷,孜孜不倦,真称得上爱书如命,读书在他看来是天下第一乐事。黄庭坚也说:“一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都可见他们对读书的热爱。而“假读书者”对读书抱有过多不纯的动机,只会增加精神负担,破坏读书的美感,并不能品味出读书的真趣。因此,我们都应该做个“真读书者”。
只有做到“真读书”,我们才可能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人。
作为一个现代人,特别是一个年轻人,如何过有意义的一生,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今天的80后、90后,在10年后、20年后将带着这个社会走向新的方向,解决上一代人没有解决的旧问题以及现在还无法预见的新问题。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众说纷纭,各种观念思想莫衷一是的时代。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又必须知道如何做“判断”。价值判断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文素养的有无。而读书,广泛地阅读与思考,是我们获得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是有很大差别的。知识是外化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必须让知识进入我们的认知本体,渗透到我们的生活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那就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类社会”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我们只能有人文知识,却缺少了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在“读书”的同时,应当注重由知识向人文素养的转化。这就需要我们做到“真诚恻怛”四个字。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只有真正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才有能力思考、有能力做出成熟的价值判断,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担负起引领我们的社会与国家走向正确方向的重任。
我们的校园,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最好的阅读环境,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还应当让学生在良好的人文文化熏陶中得到最真实的收获,具备真正的人文素养。我想,这正是我们今天倡导建设“书香校园”的真正要义所在。
要培养真正具备人文素养的学生,营造飘满书香的校园,我们首先要求教师要爱读书。在《我说语文》一书中,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语文特级教师王立根即提出“善教者要善读”。很难想象不爱读书的教师能培养出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在这样一个浮躁喧嚣的时代,教师应当首先作一个精神世界的守望者。只有对人文精神进行着深入思考的教师才会让学生也热爱阅读。只有常常被书籍中的思想情怀打动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明白有时静下心来,用心去谛听他人心灵深处的低语,感悟世俗之外形而上的灵光,也是一种快乐。为此,我们学校始终提倡“教师要读书”,开展实施了教师阅读工程,要求教师坚持“三读”: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读文学、历史名篇,与经典对话;读教学刊物,学习优秀管理、教学经验。学校在寒暑假期间向教师们开出《教师暑期必读书目》、《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等书目,不仅向教师们推荐在教育领域的前沿书籍,还推介以文史哲美为主体的书,督促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提升品位、升华境界。教师们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只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教师才能使自己的心韵气魄越发彰显,才能使学术“树人醒世”的力道愈发强劲,也才能成为莘莘学子们心目中一道不可错过的风景。
其次,我们抓住高中课程实验契机,立足课堂,让学生们深入名著,品读经典。近年来,语文学科的高考增加了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的分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使语文回到本源,返璞归真。抓住这一契机,我们让学生亲近名著与文化经典。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要让学生切实去阅读名著原文,避免急功近利,避免纯粹为应试而去阅读名著。提出读名著要与学生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而不是让一些“导读”、“梗概”、“缩略”性质的材料替代名著本身。针对学生认为名著部头太大,难于提起阅读兴趣的情况,我们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让语文教师开出各部名著阅读的专题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一起近距离地走近大师,进行一场精神世界的饕餮盛宴,一起感受美的震撼、爱的温馨、情的涌动、思的沉静,一起体验人文精神的博大精深。
我们还努力探求,让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也彰显出人文精神。一直以来,人们总是以为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与读书、与人文精神无涉。事实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来就不是相互矛盾的两极。许多彪炳一代的科学大家都具有科学家与文人两种身份。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科学家才能使科学真正造福于人类。在数理化的课堂上,我们要求科任老师不仅教会学生如何解题,还应该向对理科有兴趣的学生推荐一些科学家所写的文章、书籍。例如在向科技班的学生们介绍“黄金分割”这一概念时,不仅可以让他们看看陈之藩先生的《闲看黄金分割》、《再谈黄金分割》等文章,还可以向他们推荐陈之藩先生在大陆结集出版的八本散文集《看云听海》、《一星如月》等。让学生们在增长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这位被世人们称为“左手科学,右手文学”的电机工程教授是怎样用自己兼具理性与感性的、清新淡雅的笔触书写对时代、对世事的见解,领略文中处处流露出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字里行间那挥之不去的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让学生在阅读中明晰自己未来人生的航向。
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们接触好书、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我们学校还下大力气建设好校园图书馆。学校不遗余力地加大图书馆的专项经费投入,把最好的设备运用到图书馆工作中,努力把学校图书馆建设成为学校教育的精神高地、学生课外的文化家园、教师备课的知识宝库、课改教研的前沿阵地、知识文献的贮藏中心和终身教育的社会课堂。让图书馆成为学校师生绿色的精神家园,让“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观念深入人心。
此外,我们学校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阵地,围绕“读书”这一主题组织形式
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并委派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定期开展读书沙龙、书评竞赛等活动。在校内刊物《第三条岸》、《新芽》、《翼风》中开辟“读书评介”专栏,不仅发表学生写的书评、读后感,还向教师约稿,请教师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读书故事。伴随每一期刊物的出版,师生们在文字的交流中感受着阅读的无限乐趣,收获着精神世界的不断富足。
国人常说“体用”。套用这一观念,我们以为通过读书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可以称为读书的“用”,而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命寄托,则是读书的“体”。建设“书香校园”,不仅仅是讲求读书的“用”,更应强调读书的“体”。尽一切努力使读书成为师生们一种重要的修身方式,使师生们通过读书陶冶高尚的情操,培育高尚的人格,具备真正的人文素养,将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