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波兰的“独臂球王”帕蒂卡又一次站在奥运会的赛场,这已经是她第四次同时参加奥运会和残奥会了。2000年,她只有11岁,参加了悉尼残奥会,是当时最年轻的乒乓球选手。2004年雅典残奥会,她代表波兰获得女子团体和女子单打F10级的2块金牌,成为当时残奥会历史上最年轻的奥运冠军。
东京奥运会上,帕蒂卡有着不错的表现,第一轮4比0战胜澳大利亚选手布朗晋级,但第二轮被埃及选手梅谢里夫淘汰。这名32岁的老将也许是最后一次参加奥运会,但先天缺失右臂的她展现出的顽强不屈精神,将永远闪耀。
证明自己
1989年7月,帕蒂卡出生在波兰格但斯克。她的家人都是健全人,但她出生时右前臂缺失。不过,家人对待帕蒂卡和健全人没什么区别,鼓励她自己做决定。
帕蒂卡认为,父母对她最大的帮助就是从未特意为她做过什么。从出生那一刻起,帕蒂卡就学着与身体的残缺相处。她说:“起初,我对缺少一只手臂感到羞愧,但很快就接受自己了。我从来不抱怨上天为何如此不公,因为胳膊不会因此长出来。”她很早就明白,父母不会一直陪着自己,于是,学着独立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进而独立生活。帕蒂卡学会了系鞋带,只是花费的时间比别人长一些。虽然不能系围裙,但她本来就很少做饭。不能一次拿两杯咖啡,但她可以走两趟。她不能玩游戏机,于是写信给制造商,请他们为肢体残疾者做些特殊的设计。
还是个孩子时,帕蒂卡就学会了骑自行车,与左邻右舍的男孩们一起玩。他們骑着车在树林里穿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户外。她的身体在玩耍中强健,也保存了一个正常的童年。帕蒂卡有时会忘记只有一只手的事实,朋友们会就此开玩笑,帕蒂卡也跟着笑,不会感觉被冒犯。她说:“日常生活中,我什么都能做,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一点也不觉得困扰。”
她的父亲喜欢运动,热爱跑步和踢球。体育馆离家很近,父亲把两个女儿都送去打乒乓球。姐姐不久就放弃了,妹妹却越打越出色。人们的目光很自然地汇聚到帕蒂卡身上,对她品头论足。孩子们很好奇,想知道这个女孩子为什么跟自己不同。帕蒂卡大方地解释给他们听,这种隔阂很快就消除了。成年人的疑惑更甚,他们审视帕蒂卡很久,但绝不会鼓起勇气上前询问:“你为什么没有手臂?”当帕蒂卡开始参加健全人比赛,其他运动员难免会想:“她是谁,为什么站在我们中间?”起初,帕蒂卡有点烦,但换位思考后很快便释然了,“当有特别的东西出现时,人们想要看看,这很正常”。
在残奥会上,帕蒂卡发现自己也会对其他运动员产生好奇。这些人有的天生如此,有的经历灾祸,承受了太多命运的打击。帕蒂卡说:“跟他们的遭遇相比,发生在我身上的不幸简直不值一提。以我的残疾程度,不足以加入到这些英雄的行列。”看到他们,帕蒂卡更加明白,悲伤、困难的时刻会让一个人更加努力地寻找自身的力量,证明自己。
力求平等
帕蒂卡从2000年开始参加残奥会,2004、2008、2012、2016年连续四次获得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2020东京残奥会,她希望再获一枚金牌。帕蒂卡听到过别人的议论:“她大概不会有什么出息。”这让她更加努力,她说:“我告诉自己,如果我打得好,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她曾想摘掉“残疾人”的标签,但早已意识到这无法摆脱。她知道拿到健全人奥运会的奖牌几无可能,但仍然在乒乓球这项运动中乐此不疲。2004年欧洲青少年锦标赛上,15岁的帕蒂卡打败了很多看起来比她优秀的选手,在健全人比赛中拿到了单打冠军,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让她觉得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好球员。从那时起,她决定将一生都投入乒乓球运动。
帕蒂卡是波兰乒乓球的标志性人物。以前,如果身边没有残疾人,健全人很可能意识不到这个群体的存在。当他们看到帕蒂卡的成就,可能改变偏见和歧视。帕蒂卡说:“把残疾人看作运动员,而不是生活中悲伤和凄惨的存在。离我们近一点就会明白,体育对我们来说不是康复,而是一种正常的挑战。”
除了赢得比赛,帕蒂卡还有一个愿望,希望奥运会和残奥会被平等地看待。她说:“两个奥运应该是平等的,但事实上,奥运会比残奥会重要。残奥会有那么多值得尊敬的伟大运动员,值得更多人关注。我希望残疾人运动员能得到更好的待遇,因为他们值得。”
2008年北京奥运会,帕蒂卡第一次出战健全人奥运会,在乒乓球女团比赛中代表波兰队对阵中国香港队,引来人们关注。13年过去了,提起那场比赛,帕蒂卡还在惋惜,“我差一点就赢了”。比赛结束后,帕蒂卡在混采区驻足很久。她说:“我那天说了很多话。我想证明残疾人可以与健全人比赛,甚至可以与名将对阵。”
在那之后,帕蒂卡不断收到世界各地发来的问候,有人说,她为残疾的孩子带来了希望。帕蒂卡觉得能够激励别人,这很棒,但不想成为某种权威,也不想把激励别人当做生活的目的。帕蒂卡说:“我必须专注于我的目标和工作,尽最大努力打好乒乓球。赛场是美妙的,无论输赢,我都喜欢这种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