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舞蹈是内外兼修,动身动心更动情的综合性艺术。除了优美舞姿的展现,还有内在丰富情感的抒发。然而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肢体动作的练习,缺乏对情感内涵的揣摩,忽视了后者在舞蹈中的作用。本文试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中来培养对舞蹈的感悟力。
关键词:舞蹈语言;文化素质;艺术修养;情感内涵
舞蹈课作为幼师专业学生学习的多项技能课之一,每周课时只有一个半小时。其中还要涉及多类不同舞种,不同文化的学习。如何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舞蹈,就需要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每种舞蹈的真切感知,从而忘我的投入角色,用真情真意来诠释内容。
舞蹈是内外兼修,动身动心更动情的综合性艺术,包含了外部形态和内部情态两部分。外部形态就是指舞姿的展现,包括动律、动态、动力等可视性的外化形式。内部情态是指情感的抒发,包括内在的情绪、情感、意识等心理因素。然而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只注重肢体动作的练习,缺乏对情感内涵的揣摩,从而忽视了后者在舞蹈中的作用。最后所完成的只能算是四肢运动,有形式没内容。
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人们总是把舞蹈作为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舞蹈的感染力,则是来自舞蹈内在情感的动力,如果没有内在情感的表现,任何舞蹈都将是苍白无力,没有生命的。然而这种心灵上的感悟,并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它是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使其能够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知生活的结果。
一、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作为精神财富范畴中的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内容。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舞蹈的理解,也从最初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集体自娱的行为方式,上升为一种文化的表现与传播。然而,没有理智的认识和情感创造的舞蹈作品,只能算是一种串联着动作的有着舞蹈行为的肢体运动。舞蹈之所以能被那么多的文人学者称为“生命的艺术”,原因正是在这优美、独特的形式中展示着舞蹈编导、演员们丰富的知识信息与敏锐的文化感悟。黄豆豆这样一位优秀的青年舞蹈家,他在表演中总是贯穿着对作品形象的深刻探求和感悟,里里外外都渗透着对舞蹈形象的观察和领悟,充分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内涵。
每一种风格的舞蹈都有其自身的内在思想性和艺术透射性,因此文化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这便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才可以更好的诠释作品的主题。例如在古典舞教学中,要了解古典舞的产生、艺术特性,以及它在中国舞蹈史中的重要地位。学习民族舞时,要知道每种舞蹈风格形成的原因和民族文化,如人们的生活环境,劳动方式、人文背景等等。才有了这些理论支撑,学生们会对学习的动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表演时才能从内在把握好它的风格特性。
二、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
1、音乐
俄罗斯著名芭蕾表演艺术家乌兰诺娃曾说过“没有音乐就没有舞蹈。”她认为一个专业的舞者在听到音乐时,脑海中就应该呈现出具体的形象。因为每个舞姿都是对音乐进行形象思维的成果,才能将音乐真实地反映在舞蹈的情境之中。一部舞蹈作品的音乐是其灵魂所在,掌握了它的含义,便能够在肢体的韵律上有良好的协调和展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舞种,有选择地要求学生背唱伴奏音乐的高潮旋律,以更准确地理解与演释舞蹈作品的精髓内涵,从而逐渐脱离机械、片面地打念拍子学习鳞蹈的传统方式,让其在潜移默化的舞蹈训练中去感受音乐微妙作用。
一个乐感好的学生在表演上善于处理心理节奏,体现舞蹈的情感意义,更重要的是,他能以自己的精神主体为中介去感受作品的情感,参加作品现实中的情感经历,从而体现出情感的内涵,最后把情感作为与观众沟通对话的桥梁。
2、戏剧
在演绎一部舞蹈作品时,除了要拥有良好的动作基础外,还要有对角色的深刻探求和感悟,这样的形象才是有血有肉的,作品才算是完整。这里就要提到另一个艺术门类——戏剧表演。它与舞蹈表演均以“塑造形象”为核心要素,只是在表现形态上有所差异——语言性和非语言性。当二者同时利用人的身体作为物质载体来塑造一个相同的人物形象时,显然戏剧表演中的形象塑造更容易被理解。当然,语言性的优势是不可避免的,但更重要的是戏剧表演中演员的训练方法。可以说,这是帮助舞蹈者清晰了解如何塑造作品形象,准确的抓住特征并深入表达其内心情感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在训练舞蹈表演的同时加入一些戏剧表演的训练方法。如面部表情练习,眼睛的表现力练习,肢体对话练习,模仿练习,观察生活练习,角色体验练习等等。因此,将戏剧表演的训练方法与舞蹈表演的训练方法相融合,可以使舞蹈者塑造出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更加具有审美价值。
三、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
不断地积累和扩充舞蹈专业理论知识,是完成好一部作品的关键。比如通过舞蹈欣赏课,可以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在作品赏析中,不要从孤立、静止的高度或仅仅从舞蹈形式及动作来分析讲解,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中赏析。要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备,激活其想象,让他们从具体的舞蹈作品出发,了解和把握舞蹈意象及核心。从而使他们表现舞蹈作品时能够更加投入地舞蹈。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化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与舞蹈的各自特色融为一体的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
四、鼓励学生敢于表现内心情感
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做支撑,还需要用丰富的肢体动作把内心情感充分的表现出来,才能算是完整且成功的。在各种课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的极力赞美,这种赞美和激励一方面它会让人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它会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一个相貌身材都很一般的学生,平时总是胆小地站在最后一排,更不敢发言和独自在大家面前跳舞,在老师的鼓励下,在其所表演的舞蹈里,充分表露出内心的情感。眼前的她是那么坚定、自信,忘我地舞动着,俨然一个骄傲的王者。正是这一刻,同学们完全忽略掉了她的相貌,身材的不足,而满目皆是她的美丽心灵和动人气魄。
多为学生创造演出实践的机会,也可以激发她们的学习与表演热情。如一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一直非常努力,肢体动作协调优美,可是大家看她跳舞老觉得没“感觉”。经过一学期的演出实践后,她本人在总结中认识到:过去学舞蹈只注重课堂练习,从动作到动作,尽管很努力,可是找不到“感觉”。在演出实践中,通过编导老师的启发,通过在一定的情感氛围里舞蹈,她慢慢地找到了动作的内在情感及联系,于是,形随情动、身随情舞,很快在舞蹈表现中就有了“感觉”。
总之,舞蹈的感悟力的提高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的。学生需要真正的从各方面充实自己,慢慢的积累、体验、感受、领悟,细细的揣摩每个舞蹈形象内在的丰富情感,每部作品蕴含的深刻思想,从而打动自己,打动观众。
参考文献
【1】《舞蹈教育学》吕艺生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
【2】《中国心理学》平心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3】《舞蹈与戏剧表演》张锦华 黄明珠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关键词:舞蹈语言;文化素质;艺术修养;情感内涵
舞蹈课作为幼师专业学生学习的多项技能课之一,每周课时只有一个半小时。其中还要涉及多类不同舞种,不同文化的学习。如何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舞蹈,就需要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每种舞蹈的真切感知,从而忘我的投入角色,用真情真意来诠释内容。
舞蹈是内外兼修,动身动心更动情的综合性艺术,包含了外部形态和内部情态两部分。外部形态就是指舞姿的展现,包括动律、动态、动力等可视性的外化形式。内部情态是指情感的抒发,包括内在的情绪、情感、意识等心理因素。然而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只注重肢体动作的练习,缺乏对情感内涵的揣摩,从而忽视了后者在舞蹈中的作用。最后所完成的只能算是四肢运动,有形式没内容。
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人们总是把舞蹈作为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舞蹈的感染力,则是来自舞蹈内在情感的动力,如果没有内在情感的表现,任何舞蹈都将是苍白无力,没有生命的。然而这种心灵上的感悟,并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它是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使其能够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知生活的结果。
一、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作为精神财富范畴中的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内容。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舞蹈的理解,也从最初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集体自娱的行为方式,上升为一种文化的表现与传播。然而,没有理智的认识和情感创造的舞蹈作品,只能算是一种串联着动作的有着舞蹈行为的肢体运动。舞蹈之所以能被那么多的文人学者称为“生命的艺术”,原因正是在这优美、独特的形式中展示着舞蹈编导、演员们丰富的知识信息与敏锐的文化感悟。黄豆豆这样一位优秀的青年舞蹈家,他在表演中总是贯穿着对作品形象的深刻探求和感悟,里里外外都渗透着对舞蹈形象的观察和领悟,充分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内涵。
每一种风格的舞蹈都有其自身的内在思想性和艺术透射性,因此文化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这便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才可以更好的诠释作品的主题。例如在古典舞教学中,要了解古典舞的产生、艺术特性,以及它在中国舞蹈史中的重要地位。学习民族舞时,要知道每种舞蹈风格形成的原因和民族文化,如人们的生活环境,劳动方式、人文背景等等。才有了这些理论支撑,学生们会对学习的动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表演时才能从内在把握好它的风格特性。
二、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
1、音乐
俄罗斯著名芭蕾表演艺术家乌兰诺娃曾说过“没有音乐就没有舞蹈。”她认为一个专业的舞者在听到音乐时,脑海中就应该呈现出具体的形象。因为每个舞姿都是对音乐进行形象思维的成果,才能将音乐真实地反映在舞蹈的情境之中。一部舞蹈作品的音乐是其灵魂所在,掌握了它的含义,便能够在肢体的韵律上有良好的协调和展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舞种,有选择地要求学生背唱伴奏音乐的高潮旋律,以更准确地理解与演释舞蹈作品的精髓内涵,从而逐渐脱离机械、片面地打念拍子学习鳞蹈的传统方式,让其在潜移默化的舞蹈训练中去感受音乐微妙作用。
一个乐感好的学生在表演上善于处理心理节奏,体现舞蹈的情感意义,更重要的是,他能以自己的精神主体为中介去感受作品的情感,参加作品现实中的情感经历,从而体现出情感的内涵,最后把情感作为与观众沟通对话的桥梁。
2、戏剧
在演绎一部舞蹈作品时,除了要拥有良好的动作基础外,还要有对角色的深刻探求和感悟,这样的形象才是有血有肉的,作品才算是完整。这里就要提到另一个艺术门类——戏剧表演。它与舞蹈表演均以“塑造形象”为核心要素,只是在表现形态上有所差异——语言性和非语言性。当二者同时利用人的身体作为物质载体来塑造一个相同的人物形象时,显然戏剧表演中的形象塑造更容易被理解。当然,语言性的优势是不可避免的,但更重要的是戏剧表演中演员的训练方法。可以说,这是帮助舞蹈者清晰了解如何塑造作品形象,准确的抓住特征并深入表达其内心情感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在训练舞蹈表演的同时加入一些戏剧表演的训练方法。如面部表情练习,眼睛的表现力练习,肢体对话练习,模仿练习,观察生活练习,角色体验练习等等。因此,将戏剧表演的训练方法与舞蹈表演的训练方法相融合,可以使舞蹈者塑造出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更加具有审美价值。
三、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
不断地积累和扩充舞蹈专业理论知识,是完成好一部作品的关键。比如通过舞蹈欣赏课,可以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在作品赏析中,不要从孤立、静止的高度或仅仅从舞蹈形式及动作来分析讲解,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中赏析。要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备,激活其想象,让他们从具体的舞蹈作品出发,了解和把握舞蹈意象及核心。从而使他们表现舞蹈作品时能够更加投入地舞蹈。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化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与舞蹈的各自特色融为一体的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
四、鼓励学生敢于表现内心情感
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做支撑,还需要用丰富的肢体动作把内心情感充分的表现出来,才能算是完整且成功的。在各种课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的极力赞美,这种赞美和激励一方面它会让人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它会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一个相貌身材都很一般的学生,平时总是胆小地站在最后一排,更不敢发言和独自在大家面前跳舞,在老师的鼓励下,在其所表演的舞蹈里,充分表露出内心的情感。眼前的她是那么坚定、自信,忘我地舞动着,俨然一个骄傲的王者。正是这一刻,同学们完全忽略掉了她的相貌,身材的不足,而满目皆是她的美丽心灵和动人气魄。
多为学生创造演出实践的机会,也可以激发她们的学习与表演热情。如一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一直非常努力,肢体动作协调优美,可是大家看她跳舞老觉得没“感觉”。经过一学期的演出实践后,她本人在总结中认识到:过去学舞蹈只注重课堂练习,从动作到动作,尽管很努力,可是找不到“感觉”。在演出实践中,通过编导老师的启发,通过在一定的情感氛围里舞蹈,她慢慢地找到了动作的内在情感及联系,于是,形随情动、身随情舞,很快在舞蹈表现中就有了“感觉”。
总之,舞蹈的感悟力的提高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的。学生需要真正的从各方面充实自己,慢慢的积累、体验、感受、领悟,细细的揣摩每个舞蹈形象内在的丰富情感,每部作品蕴含的深刻思想,从而打动自己,打动观众。
参考文献
【1】《舞蹈教育学》吕艺生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
【2】《中国心理学》平心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3】《舞蹈与戏剧表演》张锦华 黄明珠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