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开闭幕式上,白岩松的“白话版”解说成为了重大事件报道中的一个新鲜的印记。本文以此为契机,试从叙事学的角度来探讨此次解说。对于这样“改变了以往国家重大活动中的语态表达”的成功解说,它的叙述手法与模式是别具一格的。通过分析,我们更加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无穷艺术魅力与乐趣。
关键词:白岩松版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解说;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时机;悬念设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21-02
七卷本的《大拉霍斯法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叙述学”一词的:“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该词所下的定义则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现代汉语词典》中把“叙述”定义为: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几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文本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叙事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越出了文学叙事的框框,其基本观念和方法为越来越多的领域所运用,如视觉艺术、传播学等等。叙事学开始成为人文社科领域影响颇大、运用广泛的一门学科。
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开闭幕式上中央电视台采用两套不同的解说进行直播:一个是CCTV一套和体育频道并机的直播,解说人是朱军和董卿,另一个是新闻频道的直播,解说人是白岩松。这个变化让媒体和大众从开始的惊讶到惊喜。
白岩松自然、不生硬的解说风格得到网友的推崇。尽管没有任何稿子,但是白岩松的解说带出了丰富的信息量,还相当专业。白岩松全新的解说方式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讨论,成为微博开幕式的热门话题之一。中央电视台内部对白岩松的亚运会开幕式解说给予通报表扬,理由是他的解说改变了以往国家重大活动中的语态表达。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讲,白岩松的解说是十分成功的,用小说的笔法将事件叙述的故事化,力主冲破传统新闻的报道观念,在报道方式上融合小说的创造想象力及新闻记者的技巧,这整个解说中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是一部经典的叙事之作。
一、从叙事主体上解读白岩松的解说
“叙事”由“事”与“叙”构成。“事”是客观存在,“叙”是叙事者的主体行为。然而,“事实本身不会,也不可能传播,被人传播的绝不是事实的叙述。同样,如果人们没有亲身经历某个事件而又要认识它,认识的绝不是这个事实,而是有人对它的叙事。”[1]因此,同一个事件采用不同的叙事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白岩松在广州亚运会报道中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手法。这种叙述方式具有的谦虚感,会使报道容易贴近受众,让受众感到被尊重并被平等对待。而传统的报道方式中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这种叙事方式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超脱的叙事姿态,会增加受众与传者之间的陌生感。所以白岩松所采用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方式更有亲和力,它在吸引受众并建立亲切好感的印象中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白岩松的解说中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手法,从“我见闻”和“我感知”两方面搭桥,极好的完成了亲和力的构建。
(一)在直播前的一段开场白:“我们今天将用5个时间纬度去关注这场开幕式。第一个是2000年,广州这座城市2224年的历史进程,它将怎样浓缩在这个开幕式里面?第二个是200年,今天是在室外举办的开幕式,承载这个室外舞台的是海心沙岛,它是被珠江水冲击200年形成的。第三个时间是20年,中国人的记忆当中,从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到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走过了20年的道路,这20年我们在变,中国在变。第四个是2年,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就是当初北京奥运会的副总导演。开幕式会带来什么样的创意?最后一个是两小时,亚运会开幕式在两小时的时间里是否会精彩?”[2]中白岩松通过“我”说“我见闻”的叙事角度来讲述,通过数字进行串联将多个背景资料完整的呈现出来,既增加了事件中的信息量,又勾勒出了本届亚运会的特别意义,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牢牢地吸引了受众的眼球。这样的叙述,能让受众极强的感知到广州这座城市,渐渐熟悉这座城市,无形中凸显了现场感,营造出能够让受众“亲临其境”的感知氛围,缩短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距离,易于被受众所接受。
(二)白岩松的解说中人文意识浓厚,他先以“我感知”的方式,萌生出自身对演职人员的敬意,然后將这种情感外化成语言、语气传递给受众。所以,在广州亚运会的解说中白岩松多次提到演员和演出舞美、音乐等工作人员的名字及其经历等信息。来看白岩松这句解说:“钢琴家郎朗,钢琴界的姚明,走向世界的中国面孔。请注意,正在进行高空钢丝表演的这位女演员,就是最初7岁小孩熊钰翔的妈妈,名字叫刘晶。与郎朗合作的是另一张面向世界的中国脸章子怡。现在我们看到的表演是水上芭蕾,这是由两个群体合作完成的,穿红衣服的是广州的花样游泳一些的运动员,而穿蓝衣服的是从俄罗斯来的冠军构成的花样游泳的运动员,她们的队长玛莎今年已经36岁,得过3次奥运冠军,19人次获得过多次的奥运冠军。”[2]这些人物的介绍,使本来看似遥不可及的演员们,一下子以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观众身边。人们总是乐于关注熟悉的人,所以当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通过人性化的解说大大地缩短后,观众会产生强烈的观看兴趣。而且,在表达方式上,白岩松一改往日重大事件报道中的抒情诵读,而是采用口语化叙说。白岩松语调自然、平和,语言简洁、朴实,没有对现场的震撼场面进行大肆渲染,而是更多地将开闭幕式中每个节目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故事告知给受众。所以白岩松的解说给人“邻家”之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网友称“新闻频道白岩松的解说才是给人类看的”。
二、从叙事视角上解读白岩松的解说
在叙事学的研究中,视角是一种叙事的策略,指的是文本内的叙事者观察和描绘事物所使用的特殊眼光和角度。视角决定了叙事内容,就叙事文本自身而言,叙事的内容因叙事者的眼光的不同而不同。再划分视角类型时,这里引入热奈特的“聚焦”这一概念。事实是多侧面的,各个侧面所看到的事实并不一致,聚焦意味着在同一事实的众多侧面中选择“什么重要”、“什么被看”。它“消除了使用观察点或类似术语时常常会出现的透视和叙述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的现象”。[3]一言以蔽之,不同的叙事者可以在同一个点上聚焦,同样,同一个叙事者也可以聚焦在不同的点上。这样一来,事件所产生的意义便有了区别,各类信息的价值也就有所不同。根据对叙事文中视野的限制程度,可以将视角分为三大类型: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 朱军和董卿版的解说属于外聚焦视角,这是一种在大型事件报道中广泛采用的角度。这种视角中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们的行为、外表及客观环境。外聚焦叙事的叙事者常常给人一种置身于故事之外的感觉。如朱军、董卿对《多人立体表演》的解说:“180名运动健儿在地面上1320名操作者的配合下,展开动人心魄的立体式表演,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体现了广州“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他们将在奇特的空间中完成俯冲、跨越、奔跑、攀爬等多种行为,其中容纳了冲浪、游泳、跑步、登山、跨栏等诸多体育元素,精彩地诠释了人类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形象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是体育精神的真谛…”。[4]这种解说有点类似于抒情散文,有一定的夸張失实成分,使传者与受众之间产生距离感,无法形成互动。并且由于叙述者自身代入感不强,使得不能很好的搭建开闭幕式现场与受众之间的桥梁,达到良好的播出效果
而白岩松的解说则是一种全新的报道角度,所采用的是内聚焦视角。每件事都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这种视角是从人的角度来展示所见所闻,因而具有种种优势。同样是《多人立体表演》节目,白岩松是这样解说的:“…这是演员在一个90度垂直于地面的大屏幕上来进行表演,他们没有任何依附。…在8个大屏幕上表演的演员一共有180名,顶上的屏幕上是22个,底下的屏幕是23个,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绑着钢丝,每个人要靠底下7个人为他服务,要拉钢丝,5个人是拉,另外2个人是备份,完全是人工的方式调控着他们的节奏和造型的摆放…”[2]作为受众,用眼睛和耳朵完全可以通过电视画面感知到现场的场景,人们好奇的是在每个精彩节目的背后的细节,这才是电视解说应当承担的任务。白岩松以大众的关注点为根本,实现了与朱军、董卿版解说的差异化报道。朱军、董卿兴致昂扬的抒情,所呈现的是“前台的表演”;而白岩松思辩而灵动的语言,所描述的却是“幕后的故事”。白岩松在整场晚会中的多次拨开云雾,把开幕式每个节目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故事呈现给观众,丰富了事件当中的信息量,更加深化了晚会的文化内涵。所以白岩松亲切、自然、无架子的解说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内部给予的通报表扬,理由是他的解说改变了以往国家重大活动中的语态表达。
三、从叙事时机上解读白岩松的解说
像亚运会开闭幕式这样的媒介事件,“视觉连续绝对优先于叙述连续,电视主持人要避免把自己的信息强加于那些决定事件的信息之上。叙述者的表演必须经常走到一边,以便把优先权让给事件内部的交流活动”。[5]换句话说,电视解说员的话语表达应以配合事件为基础,给观众适当的观看空间,注意选择最佳时机进行解说。“在直播解说前就想好了,大家想听什么我就说什么,提供资讯给他们。我还特别提醒自己,该说话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坚决不说。”白岩松这样提醒自己准确把握解说时机。在整个解说过程中,白岩松的并不急于介绍而是适当留白,给观众欣赏节目的空间。在闭幕式表演结束后,各个参加亚运会的代表团开始入场。白岩松的解说愈发变得松弛。他并不是进行详尽的介绍,而是配合着各国代表队出现的节奏,在运动员入场时亮相后不久,进行幽默的点评描述,完全只是抓了各个队的要点,做笼统的报道,绝不拖沓,给足受众关注各国运动员风采的时间。遇到某一国家的著名运动员出现时,他会把握好观众观看的心理节奏,恰到好处的进行一两句简单的介绍,来吸引观众的关注。这样的方式避免了受众因长时间面面俱到的解说产生厌倦的情绪,达到了电视画面与解说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大型活动直播少不了各种意外,抓住直播中的变化,现场及时应变、及时补白,是对解说员的重要考验。在亚运会闭幕式现场主持人两次“提醒”艾哈迈德亲王宣布广州亚运会闭幕时,白岩松适时的巧解令人叫绝,“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很清楚要宣布广州亚运会闭幕,他迟迟不说,因为他很不舍,但总有结束的一刻。”[2]这样诙谐幽默的解说,很好的缓解了现场尴尬。
四、从悬念设计上解读白岩松的解说
为了传播的效果最大化,本届广州亚运会的组织者一方面提早宣传造势,另一方面又对一些细节内容极度的保密,使得观众对亚运会开闭幕式的期待较高。白岩松在直播解说中非常善于运用设悬念的手法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激发观众参与。直播刚进行,白岩松即连续抛出问题:“开幕式有哪些创意?相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它够精彩吗?能回答这些问题的只有这场开幕式。”[2]
在解说中,白岩松还注意沿着事件发展层层设疑,让悬念环环相扣从而紧紧抓住观众的收视期待和注意力。最有悬念的火炬点火段落,白岩松以提问的方式配合现场画面,从外向内层层推进,把火炬点火作为悬念设计的核心。“这时候有一个新的悬念出现了,我们有没有注意到任何一个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现场,您都会看到一会为点火所用的火炬盆,但是到现在为止,已经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了,我们没有看到火炬盆在哪里,是出现的时刻了吗?……现在走进来的是什么呢?……这时候再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悬念,现在火炬盆的高度并不是很高,四个力臂也已经到达这里,火炬盆本身的重量是7吨,每一个塔臂的重量也是7吨,而它们的长度是24米,一会将用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慢慢地抬升起来呢?而且在整个亚运会期间,将在这里一直让亚运圣火燃烧……这个时候又留出了一个新的悬念。这个悬念应该有两部分构成,第一个就是已经组装完四个塔臂的整个火炬的形体将如何升高呢?依然用人工的方式吗?第二个,升高了之后的火炬,将在今天的开幕式的尾声阶段如何点燃呢?当然,这是每届大型运动会开幕式上永久的悬念……”[2],这一系列悬念的设置可以使整个解说环节曲折,引人入胜,激发受众的好奇心。更使得原本常规的点火仪式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惊喜连连。
五、总结与展望
在亚运会开幕之前,白岩松制作了一条宣传片,他用“更新闻、更人文”来诠释这次开幕式直播的新理念。确实,这次直播所开启的“亚运模式”,是一次转变大型直播观念的积极尝试,开创了开幕式解说的先河。在未来电视报道中,大型活动会更加频繁,如何在直播的方式和形态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将是电视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17.
[2]白岩松.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解说词[DB/OL].
[3]理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89:71.
[4]朱军董卿.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解说词[DB/OL].
[5](美)丹尼?尔戴扬,(美)伊莱休?卡茨著.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25.
[6]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4-33.
[7]陈虹.试论新闻报道的叙事策略[J].新闻记者,2005,(5):5-7.
关键词:白岩松版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解说;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时机;悬念设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21-02
七卷本的《大拉霍斯法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叙述学”一词的:“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该词所下的定义则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现代汉语词典》中把“叙述”定义为: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几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文本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叙事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越出了文学叙事的框框,其基本观念和方法为越来越多的领域所运用,如视觉艺术、传播学等等。叙事学开始成为人文社科领域影响颇大、运用广泛的一门学科。
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开闭幕式上中央电视台采用两套不同的解说进行直播:一个是CCTV一套和体育频道并机的直播,解说人是朱军和董卿,另一个是新闻频道的直播,解说人是白岩松。这个变化让媒体和大众从开始的惊讶到惊喜。
白岩松自然、不生硬的解说风格得到网友的推崇。尽管没有任何稿子,但是白岩松的解说带出了丰富的信息量,还相当专业。白岩松全新的解说方式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讨论,成为微博开幕式的热门话题之一。中央电视台内部对白岩松的亚运会开幕式解说给予通报表扬,理由是他的解说改变了以往国家重大活动中的语态表达。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讲,白岩松的解说是十分成功的,用小说的笔法将事件叙述的故事化,力主冲破传统新闻的报道观念,在报道方式上融合小说的创造想象力及新闻记者的技巧,这整个解说中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是一部经典的叙事之作。
一、从叙事主体上解读白岩松的解说
“叙事”由“事”与“叙”构成。“事”是客观存在,“叙”是叙事者的主体行为。然而,“事实本身不会,也不可能传播,被人传播的绝不是事实的叙述。同样,如果人们没有亲身经历某个事件而又要认识它,认识的绝不是这个事实,而是有人对它的叙事。”[1]因此,同一个事件采用不同的叙事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白岩松在广州亚运会报道中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手法。这种叙述方式具有的谦虚感,会使报道容易贴近受众,让受众感到被尊重并被平等对待。而传统的报道方式中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这种叙事方式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超脱的叙事姿态,会增加受众与传者之间的陌生感。所以白岩松所采用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方式更有亲和力,它在吸引受众并建立亲切好感的印象中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白岩松的解说中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手法,从“我见闻”和“我感知”两方面搭桥,极好的完成了亲和力的构建。
(一)在直播前的一段开场白:“我们今天将用5个时间纬度去关注这场开幕式。第一个是2000年,广州这座城市2224年的历史进程,它将怎样浓缩在这个开幕式里面?第二个是200年,今天是在室外举办的开幕式,承载这个室外舞台的是海心沙岛,它是被珠江水冲击200年形成的。第三个时间是20年,中国人的记忆当中,从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到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走过了20年的道路,这20年我们在变,中国在变。第四个是2年,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就是当初北京奥运会的副总导演。开幕式会带来什么样的创意?最后一个是两小时,亚运会开幕式在两小时的时间里是否会精彩?”[2]中白岩松通过“我”说“我见闻”的叙事角度来讲述,通过数字进行串联将多个背景资料完整的呈现出来,既增加了事件中的信息量,又勾勒出了本届亚运会的特别意义,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牢牢地吸引了受众的眼球。这样的叙述,能让受众极强的感知到广州这座城市,渐渐熟悉这座城市,无形中凸显了现场感,营造出能够让受众“亲临其境”的感知氛围,缩短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距离,易于被受众所接受。
(二)白岩松的解说中人文意识浓厚,他先以“我感知”的方式,萌生出自身对演职人员的敬意,然后將这种情感外化成语言、语气传递给受众。所以,在广州亚运会的解说中白岩松多次提到演员和演出舞美、音乐等工作人员的名字及其经历等信息。来看白岩松这句解说:“钢琴家郎朗,钢琴界的姚明,走向世界的中国面孔。请注意,正在进行高空钢丝表演的这位女演员,就是最初7岁小孩熊钰翔的妈妈,名字叫刘晶。与郎朗合作的是另一张面向世界的中国脸章子怡。现在我们看到的表演是水上芭蕾,这是由两个群体合作完成的,穿红衣服的是广州的花样游泳一些的运动员,而穿蓝衣服的是从俄罗斯来的冠军构成的花样游泳的运动员,她们的队长玛莎今年已经36岁,得过3次奥运冠军,19人次获得过多次的奥运冠军。”[2]这些人物的介绍,使本来看似遥不可及的演员们,一下子以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观众身边。人们总是乐于关注熟悉的人,所以当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通过人性化的解说大大地缩短后,观众会产生强烈的观看兴趣。而且,在表达方式上,白岩松一改往日重大事件报道中的抒情诵读,而是采用口语化叙说。白岩松语调自然、平和,语言简洁、朴实,没有对现场的震撼场面进行大肆渲染,而是更多地将开闭幕式中每个节目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故事告知给受众。所以白岩松的解说给人“邻家”之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网友称“新闻频道白岩松的解说才是给人类看的”。
二、从叙事视角上解读白岩松的解说
在叙事学的研究中,视角是一种叙事的策略,指的是文本内的叙事者观察和描绘事物所使用的特殊眼光和角度。视角决定了叙事内容,就叙事文本自身而言,叙事的内容因叙事者的眼光的不同而不同。再划分视角类型时,这里引入热奈特的“聚焦”这一概念。事实是多侧面的,各个侧面所看到的事实并不一致,聚焦意味着在同一事实的众多侧面中选择“什么重要”、“什么被看”。它“消除了使用观察点或类似术语时常常会出现的透视和叙述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的现象”。[3]一言以蔽之,不同的叙事者可以在同一个点上聚焦,同样,同一个叙事者也可以聚焦在不同的点上。这样一来,事件所产生的意义便有了区别,各类信息的价值也就有所不同。根据对叙事文中视野的限制程度,可以将视角分为三大类型: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 朱军和董卿版的解说属于外聚焦视角,这是一种在大型事件报道中广泛采用的角度。这种视角中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们的行为、外表及客观环境。外聚焦叙事的叙事者常常给人一种置身于故事之外的感觉。如朱军、董卿对《多人立体表演》的解说:“180名运动健儿在地面上1320名操作者的配合下,展开动人心魄的立体式表演,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体现了广州“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他们将在奇特的空间中完成俯冲、跨越、奔跑、攀爬等多种行为,其中容纳了冲浪、游泳、跑步、登山、跨栏等诸多体育元素,精彩地诠释了人类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形象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是体育精神的真谛…”。[4]这种解说有点类似于抒情散文,有一定的夸張失实成分,使传者与受众之间产生距离感,无法形成互动。并且由于叙述者自身代入感不强,使得不能很好的搭建开闭幕式现场与受众之间的桥梁,达到良好的播出效果
而白岩松的解说则是一种全新的报道角度,所采用的是内聚焦视角。每件事都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这种视角是从人的角度来展示所见所闻,因而具有种种优势。同样是《多人立体表演》节目,白岩松是这样解说的:“…这是演员在一个90度垂直于地面的大屏幕上来进行表演,他们没有任何依附。…在8个大屏幕上表演的演员一共有180名,顶上的屏幕上是22个,底下的屏幕是23个,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绑着钢丝,每个人要靠底下7个人为他服务,要拉钢丝,5个人是拉,另外2个人是备份,完全是人工的方式调控着他们的节奏和造型的摆放…”[2]作为受众,用眼睛和耳朵完全可以通过电视画面感知到现场的场景,人们好奇的是在每个精彩节目的背后的细节,这才是电视解说应当承担的任务。白岩松以大众的关注点为根本,实现了与朱军、董卿版解说的差异化报道。朱军、董卿兴致昂扬的抒情,所呈现的是“前台的表演”;而白岩松思辩而灵动的语言,所描述的却是“幕后的故事”。白岩松在整场晚会中的多次拨开云雾,把开幕式每个节目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故事呈现给观众,丰富了事件当中的信息量,更加深化了晚会的文化内涵。所以白岩松亲切、自然、无架子的解说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内部给予的通报表扬,理由是他的解说改变了以往国家重大活动中的语态表达。
三、从叙事时机上解读白岩松的解说
像亚运会开闭幕式这样的媒介事件,“视觉连续绝对优先于叙述连续,电视主持人要避免把自己的信息强加于那些决定事件的信息之上。叙述者的表演必须经常走到一边,以便把优先权让给事件内部的交流活动”。[5]换句话说,电视解说员的话语表达应以配合事件为基础,给观众适当的观看空间,注意选择最佳时机进行解说。“在直播解说前就想好了,大家想听什么我就说什么,提供资讯给他们。我还特别提醒自己,该说话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坚决不说。”白岩松这样提醒自己准确把握解说时机。在整个解说过程中,白岩松的并不急于介绍而是适当留白,给观众欣赏节目的空间。在闭幕式表演结束后,各个参加亚运会的代表团开始入场。白岩松的解说愈发变得松弛。他并不是进行详尽的介绍,而是配合着各国代表队出现的节奏,在运动员入场时亮相后不久,进行幽默的点评描述,完全只是抓了各个队的要点,做笼统的报道,绝不拖沓,给足受众关注各国运动员风采的时间。遇到某一国家的著名运动员出现时,他会把握好观众观看的心理节奏,恰到好处的进行一两句简单的介绍,来吸引观众的关注。这样的方式避免了受众因长时间面面俱到的解说产生厌倦的情绪,达到了电视画面与解说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大型活动直播少不了各种意外,抓住直播中的变化,现场及时应变、及时补白,是对解说员的重要考验。在亚运会闭幕式现场主持人两次“提醒”艾哈迈德亲王宣布广州亚运会闭幕时,白岩松适时的巧解令人叫绝,“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很清楚要宣布广州亚运会闭幕,他迟迟不说,因为他很不舍,但总有结束的一刻。”[2]这样诙谐幽默的解说,很好的缓解了现场尴尬。
四、从悬念设计上解读白岩松的解说
为了传播的效果最大化,本届广州亚运会的组织者一方面提早宣传造势,另一方面又对一些细节内容极度的保密,使得观众对亚运会开闭幕式的期待较高。白岩松在直播解说中非常善于运用设悬念的手法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激发观众参与。直播刚进行,白岩松即连续抛出问题:“开幕式有哪些创意?相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它够精彩吗?能回答这些问题的只有这场开幕式。”[2]
在解说中,白岩松还注意沿着事件发展层层设疑,让悬念环环相扣从而紧紧抓住观众的收视期待和注意力。最有悬念的火炬点火段落,白岩松以提问的方式配合现场画面,从外向内层层推进,把火炬点火作为悬念设计的核心。“这时候有一个新的悬念出现了,我们有没有注意到任何一个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现场,您都会看到一会为点火所用的火炬盆,但是到现在为止,已经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了,我们没有看到火炬盆在哪里,是出现的时刻了吗?……现在走进来的是什么呢?……这时候再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悬念,现在火炬盆的高度并不是很高,四个力臂也已经到达这里,火炬盆本身的重量是7吨,每一个塔臂的重量也是7吨,而它们的长度是24米,一会将用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慢慢地抬升起来呢?而且在整个亚运会期间,将在这里一直让亚运圣火燃烧……这个时候又留出了一个新的悬念。这个悬念应该有两部分构成,第一个就是已经组装完四个塔臂的整个火炬的形体将如何升高呢?依然用人工的方式吗?第二个,升高了之后的火炬,将在今天的开幕式的尾声阶段如何点燃呢?当然,这是每届大型运动会开幕式上永久的悬念……”[2],这一系列悬念的设置可以使整个解说环节曲折,引人入胜,激发受众的好奇心。更使得原本常规的点火仪式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惊喜连连。
五、总结与展望
在亚运会开幕之前,白岩松制作了一条宣传片,他用“更新闻、更人文”来诠释这次开幕式直播的新理念。确实,这次直播所开启的“亚运模式”,是一次转变大型直播观念的积极尝试,开创了开幕式解说的先河。在未来电视报道中,大型活动会更加频繁,如何在直播的方式和形态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将是电视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17.
[2]白岩松.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解说词[DB/OL].
[3]理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89:71.
[4]朱军董卿.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解说词[DB/OL].
[5](美)丹尼?尔戴扬,(美)伊莱休?卡茨著.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25.
[6]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4-33.
[7]陈虹.试论新闻报道的叙事策略[J].新闻记者,20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