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直以来,语文界对“什么是语文,课文课该上些什么,语文课该如何上”这样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实践,诸多的语文老师(语文教育专家)从理论体系、教学实践上都进行了有效的建构与尝试,也都不同程度的取得了教学实效和理论建树,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语文(教学)流派。窃以为,不管何种观点与理论,语文教学必须姓“语”,语文课堂应有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语文味;传统;现代
一、传统语文教育中“语文味”
纵观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曾有过优秀的语文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的提高有过重大的作用。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发生、发展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当然不可能不挟带着大量的封建主义‘泥沙’,但同时它又处处闪耀着我国历代教育家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其中的精华部分是符合科学原理,必须认真研究和继承的”。
(一)重视文道合一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育是和经学、史学、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结合在一起的。封建社会教育主张为“诗书礼乐以造士”,不但表现为四书五经是封建时学校必读的教科书,而且《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昭明文选》这样的教材也是将识字教育与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结合在一齐。虽说古代“道”的内容是由封建统治阶级所规定的,与如今如所言的“人文性”大不相同,但是在长期的封建教育中客观上也使封建士子们深受其影响。古代教育(虽无专门的语文教育)在识字选文学习等方面可以说是较具“语文性”、“语文味”的。
(二)重视朗读
古代的人读书非常重视朗读,在未读解文章时必先诵读文章(经文、蒙学教材之类)。在古代曾有过有名的“朱子读书法”,其中一条是“熟读精思”, 朱子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 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 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 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 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 一一认得. 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处。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中国传统教育特别重视熟读和背诵,正是培养书面语语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
(三)重视写作
古代所推崇的写“八股文”不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其所规定的八股内容和形式也是今天的语文学习所要抛弃的,但是古代的语言学习中重视抄写、重视习作和模仿却可以借鉴。
(四)中国近现代教育重视字词句篇、重视文章的分析
中国近现代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字词的学习,对文章的分析非常的细致,这种语文教学方法虽说曾走了极端,但是对语言文字文本的学习却是比较扎实、到位的。
二、“语文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文之所以是语文,就是因为重视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语文概念虽然是多样的、不确定的,但是每一种定义都重视了语言文字的学习。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在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所有课程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根本宗旨。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语文教育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否则就会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
(二)人文性的弘扬应以语文工具性为前提,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中,应始终把“工具性”放在第一位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构成了语文的本体,但是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体现出“语文味”这一美学范畴,我们应抓住一点:语文的“工具性”是处于第一位的。
脱离语文的“工具性”而空谈语文的“人文性”,不从字词入手,由辞达意,由意入情,那么语文就不成为“语文”了,与其他如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又有何区别呢?正如有人所说:在义务教育阶段,面对中小学生……语言文学的教学,应该始终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基礎打不好,何来创新?……课改如何变动,教学理念如何更新,字、词、句、段的语文基本功不能丢,否则,会造成学生素质之大厦根基不稳的局面。把语文的工具性放在首要的地位,不但没有削弱其人文性(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富含人文性),反而使我们的人文教育有了落脚点,也正符合了上文的语文味之定义。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推进应以语言(口头的或是书面的)为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其过程的推进或者课堂的进行应以语言为主,有的教学为“顺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堂创新,可谓是下尽功夫,一节课是光影声色,教学也卖力地在课堂上进行歌唱、舞蹈,好不热闹!但静心而思,这是语文课吗?有些一线教师指出,语文教学应:简化教学目标,以语言学习为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由此可见,语言的学习应是语文课的首要目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语言,感悟文字,这样的课堂才会“真实、扎实、朴实”。
关键词:语文;语文味;传统;现代
一、传统语文教育中“语文味”
纵观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曾有过优秀的语文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的提高有过重大的作用。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发生、发展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当然不可能不挟带着大量的封建主义‘泥沙’,但同时它又处处闪耀着我国历代教育家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其中的精华部分是符合科学原理,必须认真研究和继承的”。
(一)重视文道合一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育是和经学、史学、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结合在一起的。封建社会教育主张为“诗书礼乐以造士”,不但表现为四书五经是封建时学校必读的教科书,而且《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昭明文选》这样的教材也是将识字教育与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结合在一齐。虽说古代“道”的内容是由封建统治阶级所规定的,与如今如所言的“人文性”大不相同,但是在长期的封建教育中客观上也使封建士子们深受其影响。古代教育(虽无专门的语文教育)在识字选文学习等方面可以说是较具“语文性”、“语文味”的。
(二)重视朗读
古代的人读书非常重视朗读,在未读解文章时必先诵读文章(经文、蒙学教材之类)。在古代曾有过有名的“朱子读书法”,其中一条是“熟读精思”, 朱子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 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 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 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 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 一一认得. 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处。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中国传统教育特别重视熟读和背诵,正是培养书面语语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
(三)重视写作
古代所推崇的写“八股文”不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其所规定的八股内容和形式也是今天的语文学习所要抛弃的,但是古代的语言学习中重视抄写、重视习作和模仿却可以借鉴。
(四)中国近现代教育重视字词句篇、重视文章的分析
中国近现代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字词的学习,对文章的分析非常的细致,这种语文教学方法虽说曾走了极端,但是对语言文字文本的学习却是比较扎实、到位的。
二、“语文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文之所以是语文,就是因为重视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语文概念虽然是多样的、不确定的,但是每一种定义都重视了语言文字的学习。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在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所有课程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根本宗旨。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语文教育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否则就会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
(二)人文性的弘扬应以语文工具性为前提,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中,应始终把“工具性”放在第一位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构成了语文的本体,但是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体现出“语文味”这一美学范畴,我们应抓住一点:语文的“工具性”是处于第一位的。
脱离语文的“工具性”而空谈语文的“人文性”,不从字词入手,由辞达意,由意入情,那么语文就不成为“语文”了,与其他如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又有何区别呢?正如有人所说:在义务教育阶段,面对中小学生……语言文学的教学,应该始终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基礎打不好,何来创新?……课改如何变动,教学理念如何更新,字、词、句、段的语文基本功不能丢,否则,会造成学生素质之大厦根基不稳的局面。把语文的工具性放在首要的地位,不但没有削弱其人文性(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富含人文性),反而使我们的人文教育有了落脚点,也正符合了上文的语文味之定义。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推进应以语言(口头的或是书面的)为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其过程的推进或者课堂的进行应以语言为主,有的教学为“顺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堂创新,可谓是下尽功夫,一节课是光影声色,教学也卖力地在课堂上进行歌唱、舞蹈,好不热闹!但静心而思,这是语文课吗?有些一线教师指出,语文教学应:简化教学目标,以语言学习为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由此可见,语言的学习应是语文课的首要目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语言,感悟文字,这样的课堂才会“真实、扎实、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