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即便我们不愿承认,但好莱坞电影的兴衰与新好莱坞的重生,仍旧使得全球范围内,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电影能够与之相抗衡,好莱坞的称霸,不仅仅是因为其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拍摄技术,我们更应该从纵向的历史发展角度,对好莱坞的电影体制以及运作模式包括其美学特征来进行思考,从旧好莱坞的兴起和衰落、新好莱坞的崛起以及所显现的美学特征来进行论述,意在对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做一个简要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旧好莱坞;兴衰;新好莱坞;崛起
一、旧好莱坞体系的建立
在美国电影诞生之时,好莱坞并不是美国电影的中心,美国电影的诞生地在纽约爱迪生的“电影观赏店”里,也正是从这里,美国电影开始了第一次发展,而后兴起的众所周知的“专利权之战”,才使得好莱坞这个地方成为美国电影的中心。这个诞生奇迹的地方,除了“专利权之战”对于胶片和版权的控制,使得电影人不得不逃往西部外,其自然环境的优势也成为它后续发展的原因。“一般认为,1913年是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城的诞辰,因为在那一年派拉蒙影片公司建成了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摄影棚。从那以后,好莱坞繁荣发展,成为技术主义电影世界性堡垒。”[1]从此,美国电影同好莱坞一起进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它以最大限度的“梦幻”,给予观众视觉上的体验,这种沉浸式、梦幻式的,有别于纪实性的电影风格,也成为好莱坞日后打开世界各国电影大门的“敲门砖”。正如“好莱坞著名导演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给电影下的定义——‘电影是把平淡无奇的片段切去后的人生’——成为好莱坞信奉不渝的原则。”[2]如果说这种“梦幻式”的电影观念是好莱坞电影的永恒动力,那么与之相应的“制片厂制度”、“明星制”、“类型电影”的体制和模式,则是这个动力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旧好莱坞电影的衰落
对于四十年代逐渐走下神坛的好莱坞电影,曾有人统计说:“1947年,好莱坞的国内票房收入达到17亿美元,这是它50年历史上的最高点,但是到了1958年,它的收入下降到10亿美元,到1962年,它的年收入只有9亿美元。……从观众人数来看,1953年的观众人数只是1948年的四分之一,在产量上,好莱坞从1944-1951年,每年350-450部的产量,滑到1958年的258部,到1960年,这个数字更变成了151部。”3这种直面的崩溃,我们或许应该站在一个更综合的角度去评判和思考,不仅仅因为二战带来的经济危机、返工运动的清洗又或者电视的兴起,还有更多的原因值得去分析。
首先是众所周知的“好莱坞十人案”,这场反共运动的清扫,使得好莱坞流失了大量的电影人才,而且,这场运动使得“自由主义”在好莱坞影片中销声匿迹,反之各种反共主题的犯罪片和间谍片充斥着好莱坞的电影市场,这又一次大大加强了好莱坞电影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思想,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
其次是战争导致的经济衰退,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以及大投入大收回的制片模式,使得经济在电影中是主导因素,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好莱坞电影遭受了之前政治上的打击后,又遭到了经济上的重创,彻底崩盘。1946年,美国司法部门修改《谢尔门法》,认为派拉蒙违反了反托拉斯法,对电影行业实行垄断经营,使得派拉蒙在内的八大制片公司放弃了垂直生产的经营模式,又因为放映业利润最低,所以放弃对放映商的控制,从此以后,电影的质量成为放映的标准,不再是任何影片都拥有被放映的机会。除以上两者,严苛的检查制度成为电影的另一阻碍,使得工业模式越来越保守,在各种危机之下,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开始解题,独立制片也因此获得发展空间,顺势而起。
如果说上述的原因还仅仅停留在外部因素,那好莱坞本身的原因也值得思考,经典好莱坞时期电影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的原因是它的“观众核心原则”,而它的衰落也是因为逐渐背离观众的创作。二战后的阴影使得美国文化体系和价值信仰崩塌,“不少士兵、小业主、家庭主妇和工厂雇员对回到和平时期的经济状况产生幻灭感。人们已经厌倦了看了十几年的一成不变的棚内街景,这无法满足他们更为可信更严酷的美国现实的要求。”4而且,美国新一代青年成长起来,意味着观众群体已产生变化,而好莱坞僵化的创作并没有因此而转变,自然陷入危机当中。与此同时,欧洲艺术电影兴起,在新的电影观念的影响下,新一代的电影创作群体建立,使得好莱坞在危机中重获新生。
三、新好莱坞的兴起
在外界因素和内在机制的双重危机下,好莱坞开始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进行体制、美学上的双重转变。
首先是“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一批以《邦尼和克莱德》等范类型的影片的出现,使得制片人的制度受到冲击,导演的身份和“作者性”被强调出来,原来的制片人制度被消减,导演的权利获得进一步扩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导演成为了影片的主导作者,他的权利仍旧被限制在整个电影创体制之中,如陆川所说:“这种地位的改变并不赋予导演完全个人创作的权利,而是将导演转化成为和电影明星一样具有品牌效应的一种商标,导演必须复制自己的成功,以保证自己的名字在“体制”中的“信用”。5当然,新的创作者必然有着新的身份和新的成长背景,他们大多从小接受电影教育的熏陶,对传统电影模式有所了解,并对世界电影思潮,特别是欧洲电影感受颇深,而他们创作的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也是好莱坞不得不放弃旧有模式,向新模式转变的关键。旧好莱坞对观众趣味的划分并不敏感,但新好莱坞体制的建立则敏的感觉到,它开始有意的面相青年市场,而这一举措,也正是新好莱坞建立的开始,由此,好莱坞在短暂的迷茫期后,重新回到“观众核心”的正轨上来,而新好莱坞体制的“重建”,也意味着短暂的“个人狂欢”的终结。
综上所述,即便好莱坞电影的起起伏伏是一段坎坷的发展历史,但是我们仍可以从其发展中寻出一点规律,那就是电影始终是整个时代风云变幻的见证者,而与此同时,观众也是电影唯一的顾客,好莱坞的成功正是因为时刻感受着时代丝毫的变化,并将之渗透进电影之中,与此同时,始终将观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也是其发展到路上永恒的真理。分析和思考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以及传承与创新也有重要意义!
注释:
[1]邵牧君.西方电影史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9.
[2]邵牧君.西方电影史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0.
[3]晨夕.做电影首先是做生意——谈90好莱坞电影和市场的关系[J].世界電影,1999(2).
[4]陆川.体制中的作者:新好莱坞背景下科波拉研究(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8(3):79.
[5]陆川.体制中的作者:新好莱坞背景下科波拉研究(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8(3):78.
关键词:旧好莱坞;兴衰;新好莱坞;崛起
一、旧好莱坞体系的建立
在美国电影诞生之时,好莱坞并不是美国电影的中心,美国电影的诞生地在纽约爱迪生的“电影观赏店”里,也正是从这里,美国电影开始了第一次发展,而后兴起的众所周知的“专利权之战”,才使得好莱坞这个地方成为美国电影的中心。这个诞生奇迹的地方,除了“专利权之战”对于胶片和版权的控制,使得电影人不得不逃往西部外,其自然环境的优势也成为它后续发展的原因。“一般认为,1913年是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城的诞辰,因为在那一年派拉蒙影片公司建成了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摄影棚。从那以后,好莱坞繁荣发展,成为技术主义电影世界性堡垒。”[1]从此,美国电影同好莱坞一起进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它以最大限度的“梦幻”,给予观众视觉上的体验,这种沉浸式、梦幻式的,有别于纪实性的电影风格,也成为好莱坞日后打开世界各国电影大门的“敲门砖”。正如“好莱坞著名导演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给电影下的定义——‘电影是把平淡无奇的片段切去后的人生’——成为好莱坞信奉不渝的原则。”[2]如果说这种“梦幻式”的电影观念是好莱坞电影的永恒动力,那么与之相应的“制片厂制度”、“明星制”、“类型电影”的体制和模式,则是这个动力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旧好莱坞电影的衰落
对于四十年代逐渐走下神坛的好莱坞电影,曾有人统计说:“1947年,好莱坞的国内票房收入达到17亿美元,这是它50年历史上的最高点,但是到了1958年,它的收入下降到10亿美元,到1962年,它的年收入只有9亿美元。……从观众人数来看,1953年的观众人数只是1948年的四分之一,在产量上,好莱坞从1944-1951年,每年350-450部的产量,滑到1958年的258部,到1960年,这个数字更变成了151部。”3这种直面的崩溃,我们或许应该站在一个更综合的角度去评判和思考,不仅仅因为二战带来的经济危机、返工运动的清洗又或者电视的兴起,还有更多的原因值得去分析。
首先是众所周知的“好莱坞十人案”,这场反共运动的清扫,使得好莱坞流失了大量的电影人才,而且,这场运动使得“自由主义”在好莱坞影片中销声匿迹,反之各种反共主题的犯罪片和间谍片充斥着好莱坞的电影市场,这又一次大大加强了好莱坞电影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思想,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
其次是战争导致的经济衰退,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以及大投入大收回的制片模式,使得经济在电影中是主导因素,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好莱坞电影遭受了之前政治上的打击后,又遭到了经济上的重创,彻底崩盘。1946年,美国司法部门修改《谢尔门法》,认为派拉蒙违反了反托拉斯法,对电影行业实行垄断经营,使得派拉蒙在内的八大制片公司放弃了垂直生产的经营模式,又因为放映业利润最低,所以放弃对放映商的控制,从此以后,电影的质量成为放映的标准,不再是任何影片都拥有被放映的机会。除以上两者,严苛的检查制度成为电影的另一阻碍,使得工业模式越来越保守,在各种危机之下,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开始解题,独立制片也因此获得发展空间,顺势而起。
如果说上述的原因还仅仅停留在外部因素,那好莱坞本身的原因也值得思考,经典好莱坞时期电影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的原因是它的“观众核心原则”,而它的衰落也是因为逐渐背离观众的创作。二战后的阴影使得美国文化体系和价值信仰崩塌,“不少士兵、小业主、家庭主妇和工厂雇员对回到和平时期的经济状况产生幻灭感。人们已经厌倦了看了十几年的一成不变的棚内街景,这无法满足他们更为可信更严酷的美国现实的要求。”4而且,美国新一代青年成长起来,意味着观众群体已产生变化,而好莱坞僵化的创作并没有因此而转变,自然陷入危机当中。与此同时,欧洲艺术电影兴起,在新的电影观念的影响下,新一代的电影创作群体建立,使得好莱坞在危机中重获新生。
三、新好莱坞的兴起
在外界因素和内在机制的双重危机下,好莱坞开始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进行体制、美学上的双重转变。
首先是“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一批以《邦尼和克莱德》等范类型的影片的出现,使得制片人的制度受到冲击,导演的身份和“作者性”被强调出来,原来的制片人制度被消减,导演的权利获得进一步扩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导演成为了影片的主导作者,他的权利仍旧被限制在整个电影创体制之中,如陆川所说:“这种地位的改变并不赋予导演完全个人创作的权利,而是将导演转化成为和电影明星一样具有品牌效应的一种商标,导演必须复制自己的成功,以保证自己的名字在“体制”中的“信用”。5当然,新的创作者必然有着新的身份和新的成长背景,他们大多从小接受电影教育的熏陶,对传统电影模式有所了解,并对世界电影思潮,特别是欧洲电影感受颇深,而他们创作的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也是好莱坞不得不放弃旧有模式,向新模式转变的关键。旧好莱坞对观众趣味的划分并不敏感,但新好莱坞体制的建立则敏的感觉到,它开始有意的面相青年市场,而这一举措,也正是新好莱坞建立的开始,由此,好莱坞在短暂的迷茫期后,重新回到“观众核心”的正轨上来,而新好莱坞体制的“重建”,也意味着短暂的“个人狂欢”的终结。
综上所述,即便好莱坞电影的起起伏伏是一段坎坷的发展历史,但是我们仍可以从其发展中寻出一点规律,那就是电影始终是整个时代风云变幻的见证者,而与此同时,观众也是电影唯一的顾客,好莱坞的成功正是因为时刻感受着时代丝毫的变化,并将之渗透进电影之中,与此同时,始终将观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也是其发展到路上永恒的真理。分析和思考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以及传承与创新也有重要意义!
注释:
[1]邵牧君.西方电影史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9.
[2]邵牧君.西方电影史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0.
[3]晨夕.做电影首先是做生意——谈90好莱坞电影和市场的关系[J].世界電影,1999(2).
[4]陆川.体制中的作者:新好莱坞背景下科波拉研究(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8(3):79.
[5]陆川.体制中的作者:新好莱坞背景下科波拉研究(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8(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