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任务之一。科学观察是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观察,它是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教师应该把这一任务渗透到科学教育的各种活动中去,落到多种多样的探索与操作活动中,使幼儿获得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而观察技能的形成可以为其中技能的获得提供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组织幼儿进行科学观察,对于幼儿的智力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适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培养幼儿对观察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就谈不上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从兴趣入手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我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幼儿的观察兴趣。
首先,通过对幼儿动手建设自然角色,调动幼儿的观察兴趣。幼儿最感兴趣、最爱观察的东西往往是他们身边所熟悉、经常接触到的环境。自然角是班上幼儿所熟悉、经常接触的环境,他们平时非常喜欢观察。通过幼儿自己动手建设自然角,使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更能调动幼儿观察的积极性。
其次,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如有一次一个叫李晶的小朋友告诉教师:“老师,我的小白兔不吃也不动,是不是有病了?”(小白兔瞅着了)。于是教师抓住机会问大家:“今天李晶小朋友在科学区里发现了一个秘密,你们发现了没有?”这样大家都去仔细观察、寻找,当他们也发现时,不仅巧妙地回答了幼儿的问题,还成功地将其中的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教给了孩子,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
二、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
按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4-7岁正处在感觉思维阶段,主要依靠直接感知事物进行思维。因此,感觉器官是幼儿接受外来信息的主要通路。我们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尽量引导、鼓励幼儿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去观察、感知事物,多方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获得丰富的科学经验。比如在“认识牡丹花”这一观察活动中,我们无论对牡丹花还有根、茎、叶各个部分了解,都引导幼儿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闻,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牡丹的各部分属性,最后再总结出牡丹的整体属性和功用。即与人们生活关系,这样幼儿观察细、印象深,收到较好的成效。
三、培养幼儿的观察技能,初步掌握科学方法
学科学并不是光靠兴趣,还应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观察活动中,同样离不开观察技能的培养。如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完整性、细致性、敏捷性、概括性和正确性等观察技能。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总构成了观察力的诸要素。幼儿在观察一样东西的时候,多数表现东谈一点,西谈一点,显得杂乱无序。因此,首先要教会幼儿有效的观察方法,使幼儿各方面的观察技能有所提高。
1、典型特征观察法。当观察对象呈现的时间较短,而且具有某种典型特征时,应用典型特征观察法,能迅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典型特征是幼儿最易发现和最感兴趣的部分。因此,我们首先教会幼儿运用典型特征观察法,准确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提高辨认事物的能力。例如,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幼儿观看有关“动物运动方式”的录象,并要求观看后讲出不同动物的运动的主要特征,这时幼儿就应采用典型特征观察法,抓住动物典型特征,将动物进行分类,锻炼了幼儿观察的敏捷性和准确性及概括性能力。
2、有序观察法。当观察对象外形特征不十分明显而又要求找出它们之间微细差别时,可用有序观察法按部就班地进行观察比较、学会有序观察会成为幼儿自身的需求,在观察比较。寻找异同的过程中,幼儿都应积极运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有序观察的方法,使观察全面、细微、不致遗漏。在学习观察个体的基础上,教会幼儿运用比较去观察同类群体中个体间的异同。如在比较牛和马的基础上学习“家畜”的概念,在比较,货车、火车、汽车、拖拉机的基础上,接触“交通工具”的概念。实践证明,教会幼儿能够对事物从整体到局部、从左到右或从上至下有顺序地观察,可以保证幼儿输入大脑的信息是有系统、有条理的。这样的信息便于智力活动对它进行加工,从而提高认识活动的速度和准确性。这种观察法不仅培养了幼儿准确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幼儿分析、综合、判断、概括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3.跟踪观察法。指幼儿在较长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观察某种物体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变化发展。主要用于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以及气象的变化。从而了解物体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建立观察记录卡,让幼儿持续不断地观察自然角和种植区中的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记录植物在季节中发生的变化。如蝌蚪变成青蛙,蚕籽变成蚕,再变成蛹,最后变成蛾等等变化,培养了幼儿观察的细致性和持久性。此外,在科学观察活动中我们还注意了二方面的问题。一是根据教育需要和季节变化随时变换自然角的内容,使幼儿能就近地、及时地、系统地观察。二是正确处理了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在观察活动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过多地干预幼儿的主动探索。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并不是“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而应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通过有趣的话语,通过有趣的问题,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引起幼儿的思考。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做到,教学程序的安排符合幼儿的认识发展规律。在教授陈述性、程序性知识的同时,更注意条件性知识的传授,创设相应情景,让幼儿亲身体验每一种观察方法的使用,引导鼓励幼儿主动灵活地应用各种观察方法。
一、培养幼儿对观察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就谈不上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从兴趣入手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我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幼儿的观察兴趣。
首先,通过对幼儿动手建设自然角色,调动幼儿的观察兴趣。幼儿最感兴趣、最爱观察的东西往往是他们身边所熟悉、经常接触到的环境。自然角是班上幼儿所熟悉、经常接触的环境,他们平时非常喜欢观察。通过幼儿自己动手建设自然角,使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更能调动幼儿观察的积极性。
其次,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如有一次一个叫李晶的小朋友告诉教师:“老师,我的小白兔不吃也不动,是不是有病了?”(小白兔瞅着了)。于是教师抓住机会问大家:“今天李晶小朋友在科学区里发现了一个秘密,你们发现了没有?”这样大家都去仔细观察、寻找,当他们也发现时,不仅巧妙地回答了幼儿的问题,还成功地将其中的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教给了孩子,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
二、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
按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4-7岁正处在感觉思维阶段,主要依靠直接感知事物进行思维。因此,感觉器官是幼儿接受外来信息的主要通路。我们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尽量引导、鼓励幼儿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去观察、感知事物,多方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获得丰富的科学经验。比如在“认识牡丹花”这一观察活动中,我们无论对牡丹花还有根、茎、叶各个部分了解,都引导幼儿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闻,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牡丹的各部分属性,最后再总结出牡丹的整体属性和功用。即与人们生活关系,这样幼儿观察细、印象深,收到较好的成效。
三、培养幼儿的观察技能,初步掌握科学方法
学科学并不是光靠兴趣,还应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观察活动中,同样离不开观察技能的培养。如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完整性、细致性、敏捷性、概括性和正确性等观察技能。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总构成了观察力的诸要素。幼儿在观察一样东西的时候,多数表现东谈一点,西谈一点,显得杂乱无序。因此,首先要教会幼儿有效的观察方法,使幼儿各方面的观察技能有所提高。
1、典型特征观察法。当观察对象呈现的时间较短,而且具有某种典型特征时,应用典型特征观察法,能迅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典型特征是幼儿最易发现和最感兴趣的部分。因此,我们首先教会幼儿运用典型特征观察法,准确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提高辨认事物的能力。例如,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幼儿观看有关“动物运动方式”的录象,并要求观看后讲出不同动物的运动的主要特征,这时幼儿就应采用典型特征观察法,抓住动物典型特征,将动物进行分类,锻炼了幼儿观察的敏捷性和准确性及概括性能力。
2、有序观察法。当观察对象外形特征不十分明显而又要求找出它们之间微细差别时,可用有序观察法按部就班地进行观察比较、学会有序观察会成为幼儿自身的需求,在观察比较。寻找异同的过程中,幼儿都应积极运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有序观察的方法,使观察全面、细微、不致遗漏。在学习观察个体的基础上,教会幼儿运用比较去观察同类群体中个体间的异同。如在比较牛和马的基础上学习“家畜”的概念,在比较,货车、火车、汽车、拖拉机的基础上,接触“交通工具”的概念。实践证明,教会幼儿能够对事物从整体到局部、从左到右或从上至下有顺序地观察,可以保证幼儿输入大脑的信息是有系统、有条理的。这样的信息便于智力活动对它进行加工,从而提高认识活动的速度和准确性。这种观察法不仅培养了幼儿准确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幼儿分析、综合、判断、概括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3.跟踪观察法。指幼儿在较长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观察某种物体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变化发展。主要用于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以及气象的变化。从而了解物体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建立观察记录卡,让幼儿持续不断地观察自然角和种植区中的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记录植物在季节中发生的变化。如蝌蚪变成青蛙,蚕籽变成蚕,再变成蛹,最后变成蛾等等变化,培养了幼儿观察的细致性和持久性。此外,在科学观察活动中我们还注意了二方面的问题。一是根据教育需要和季节变化随时变换自然角的内容,使幼儿能就近地、及时地、系统地观察。二是正确处理了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在观察活动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过多地干预幼儿的主动探索。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并不是“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而应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通过有趣的话语,通过有趣的问题,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引起幼儿的思考。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做到,教学程序的安排符合幼儿的认识发展规律。在教授陈述性、程序性知识的同时,更注意条件性知识的传授,创设相应情景,让幼儿亲身体验每一种观察方法的使用,引导鼓励幼儿主动灵活地应用各种观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