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设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伴随着人类造物与创形而派生出来的概念。设计艺术心理是指设计者在产品的市场定位策划、功能原理构想、结构设计计算、设计方案表达、工艺规程制定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关键词】设计 视觉流程 心理分析
设计是为了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或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造型活动。不同领域和不同时代的设计,会因为需要的不同或技术条件的限制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样式。对这些不同风格和样式的设计,可以进行专门的心理分析。设计除了受到那些特殊的材料、工艺技术和时代背景的限制之外,还受到人类共同的心理要求和心理规律的限制。在设计的创造、接受和评价过程中,同时也包含着普遍的、心理上的动机。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看东西时不可能一眼就看清楚整个对象,而有一定的先后顺序,这种先后顺序即是视觉流程。视觉流程对于设计而言,有着多方面的作用。首先,一切设计都必须有一个中心或重心,以造成视觉上的整体感和安定感。中心或重心可以是设计的主题部位,也可以是特定的观察中心;其次,一切设计同时也是对整体的设计,每一个局部都不可忽视。因为整体感和安定感的形成,不单要考虑视觉中心的确定,而且要考虑各个视点的相互联系与协调;再次,各种设计要素应当按一定的层次进行安排,以造成视觉上的连续感、秩序感和韵律感。在旅游景点路线设计及园林设计中,就必须考虑对观赏者的视觉引导问题。
视觉流程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瞬间视觉范围之内,一般只存在一个焦点或中心;第二,焦点或中心显得最清楚,最容易被觉察;第三,看一个具体事物通常是先通观全体,然后将视线停留于某一局部,由某一局部转移到另一局部,最后形成对整体的视觉形象;第四,视线停留的地方通常是在上方或左边,然后由上方转向下方,由左边移向右边。
视觉心理重要的特性包括颜色视觉、明度视觉、运动视觉等。个体能察觉颜色是依赖于各种色彩的物体反射到视觉感受器上的光线,大脑对光线进行加工,产生了颜色视觉。颜色视觉的第一个科学理论是杨格于1800年提出的,他认为正常人的眼睛具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能对红、绿、蓝三种色光产生基本感觉,其他颜色都是这三种颜色加减混合得到的(杨格一赫尔姆霍兹理论三原色理论),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获得白光。根据这一理论,色盲患者是由于缺少一种、两种感受器所导致的。现在这一理论已被生物心理学所证实,即人的视网膜上的确存在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特定范围的波长起作用。
我们从绘画的常识中了解到,色彩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原因在于,调色并非混合光,而是将颜料所吸收的颜色之外的全部光谱混合起来。摄影艺术中被广泛应用的“滤光镜“就是通过“过滤色光”而达到特定效果。例如,拍摄带有绿叶的红花,若红花与绿叶的明度相当,拍摄在黑白照片上的色调就几乎没有差别,要使绿叶表现得强烈些,就使用绿色滤光镜。要使红花表现得强烈些,就使用红色滤光镜。一般来说,加强颜色的表现所使用的滤光镜,应与需要加强的颜色相同。但三原色理论无法解释“视觉后效”以及为什么色盲无法分辨成对色(红绿、黄蓝),于是还存在色彩视觉的另外一个重要理论——海林的拮抗加工理论。这一理论提出,所有的视觉体验产生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成分,红绿、黄蓝、黑白,也称为互补色,互补色之间具有拮抗作用,当一个成分疲劳或过度刺激,就会增加拮抗成分的相对作用,例如我们看着一块红色一段时间后,将视线移开,会看到一块模糊的绿色,这就是拮抗作用(也就是“视觉后效”)。
明度视觉是最基本的视觉,对一般人而言,视觉是由明度和颜色组成的。明度是对照射在视网膜上的一定强度的光的感受,它受到两个要素的影响,一是眼睛的适应状态,二是光的强度。科学研究发现,人的视网膜上有两种对光敏感的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在明亮的环境下,锥体细胞起作用,杆体细胞被抑制;在黑暗的条件下则正好相反。人对光线的适应分为光适应和暗适应,人眼从光处转向亮处即光适应,这个过程很快,大约不到一分钟;反之,从亮处转向暗处,大约需要30分钟甚至更长才完全适应。一般来说,经过暗适应后,眼睛的感受能力会提高,再感受到的光会更加明亮,产生的原因是黑暗中停留一段时间后产生作用的杆体细胞比锥体细胞更加敏感,能对微弱的光线进行反应。
运动视觉是感觉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视觉,觉察运动对于动物至关重要。因为运动的目标对于动物而言,往往是危险源或者食物,需要动物进行迅速的回应,并且动物常常会忽视那些静止的物体,学者们认为只有最高等的动物才能察觉那些静止的物体;人类的运动视觉也具有类似特征,运动的物体格外容易吸引人的视觉注意。这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广告,那些具有一些变化的,或者运动的广告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当然闪烁的、运动的物体虽然较为吸引人的注意力,但是同时过度的注意容易加重人的信息加工的负荷,从而导致视觉疲劳,因此人们在那些灯光摇曳的场所较久滞留,会感觉身心不适。
总之,分析艺术设计过程中的视觉流程,对艺术家进行设计创作乃至作品的解读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奕勤.艺术设计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伍斌.设计思维与创意[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李砚祖,王明旨.设计艺术心理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设计 视觉流程 心理分析
设计是为了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或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造型活动。不同领域和不同时代的设计,会因为需要的不同或技术条件的限制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样式。对这些不同风格和样式的设计,可以进行专门的心理分析。设计除了受到那些特殊的材料、工艺技术和时代背景的限制之外,还受到人类共同的心理要求和心理规律的限制。在设计的创造、接受和评价过程中,同时也包含着普遍的、心理上的动机。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看东西时不可能一眼就看清楚整个对象,而有一定的先后顺序,这种先后顺序即是视觉流程。视觉流程对于设计而言,有着多方面的作用。首先,一切设计都必须有一个中心或重心,以造成视觉上的整体感和安定感。中心或重心可以是设计的主题部位,也可以是特定的观察中心;其次,一切设计同时也是对整体的设计,每一个局部都不可忽视。因为整体感和安定感的形成,不单要考虑视觉中心的确定,而且要考虑各个视点的相互联系与协调;再次,各种设计要素应当按一定的层次进行安排,以造成视觉上的连续感、秩序感和韵律感。在旅游景点路线设计及园林设计中,就必须考虑对观赏者的视觉引导问题。
视觉流程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瞬间视觉范围之内,一般只存在一个焦点或中心;第二,焦点或中心显得最清楚,最容易被觉察;第三,看一个具体事物通常是先通观全体,然后将视线停留于某一局部,由某一局部转移到另一局部,最后形成对整体的视觉形象;第四,视线停留的地方通常是在上方或左边,然后由上方转向下方,由左边移向右边。
视觉心理重要的特性包括颜色视觉、明度视觉、运动视觉等。个体能察觉颜色是依赖于各种色彩的物体反射到视觉感受器上的光线,大脑对光线进行加工,产生了颜色视觉。颜色视觉的第一个科学理论是杨格于1800年提出的,他认为正常人的眼睛具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能对红、绿、蓝三种色光产生基本感觉,其他颜色都是这三种颜色加减混合得到的(杨格一赫尔姆霍兹理论三原色理论),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获得白光。根据这一理论,色盲患者是由于缺少一种、两种感受器所导致的。现在这一理论已被生物心理学所证实,即人的视网膜上的确存在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特定范围的波长起作用。
我们从绘画的常识中了解到,色彩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原因在于,调色并非混合光,而是将颜料所吸收的颜色之外的全部光谱混合起来。摄影艺术中被广泛应用的“滤光镜“就是通过“过滤色光”而达到特定效果。例如,拍摄带有绿叶的红花,若红花与绿叶的明度相当,拍摄在黑白照片上的色调就几乎没有差别,要使绿叶表现得强烈些,就使用绿色滤光镜。要使红花表现得强烈些,就使用红色滤光镜。一般来说,加强颜色的表现所使用的滤光镜,应与需要加强的颜色相同。但三原色理论无法解释“视觉后效”以及为什么色盲无法分辨成对色(红绿、黄蓝),于是还存在色彩视觉的另外一个重要理论——海林的拮抗加工理论。这一理论提出,所有的视觉体验产生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成分,红绿、黄蓝、黑白,也称为互补色,互补色之间具有拮抗作用,当一个成分疲劳或过度刺激,就会增加拮抗成分的相对作用,例如我们看着一块红色一段时间后,将视线移开,会看到一块模糊的绿色,这就是拮抗作用(也就是“视觉后效”)。
明度视觉是最基本的视觉,对一般人而言,视觉是由明度和颜色组成的。明度是对照射在视网膜上的一定强度的光的感受,它受到两个要素的影响,一是眼睛的适应状态,二是光的强度。科学研究发现,人的视网膜上有两种对光敏感的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在明亮的环境下,锥体细胞起作用,杆体细胞被抑制;在黑暗的条件下则正好相反。人对光线的适应分为光适应和暗适应,人眼从光处转向亮处即光适应,这个过程很快,大约不到一分钟;反之,从亮处转向暗处,大约需要30分钟甚至更长才完全适应。一般来说,经过暗适应后,眼睛的感受能力会提高,再感受到的光会更加明亮,产生的原因是黑暗中停留一段时间后产生作用的杆体细胞比锥体细胞更加敏感,能对微弱的光线进行反应。
运动视觉是感觉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视觉,觉察运动对于动物至关重要。因为运动的目标对于动物而言,往往是危险源或者食物,需要动物进行迅速的回应,并且动物常常会忽视那些静止的物体,学者们认为只有最高等的动物才能察觉那些静止的物体;人类的运动视觉也具有类似特征,运动的物体格外容易吸引人的视觉注意。这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广告,那些具有一些变化的,或者运动的广告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当然闪烁的、运动的物体虽然较为吸引人的注意力,但是同时过度的注意容易加重人的信息加工的负荷,从而导致视觉疲劳,因此人们在那些灯光摇曳的场所较久滞留,会感觉身心不适。
总之,分析艺术设计过程中的视觉流程,对艺术家进行设计创作乃至作品的解读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奕勤.艺术设计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伍斌.设计思维与创意[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李砚祖,王明旨.设计艺术心理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