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海洋强国;人才培养;精准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识贫的精准性有待加强
2017年开始,广东省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最终由省里统一确定,尽管比往年量化的东西更多,但对于航海类学生而言,这种认定还有一定的缺陷:第一,航海类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少地区对贫困材料监管不严,导致学生交上来的材料鱼龙混杂,高校难以核查真实性;第二,材料完善的学生才可以得到资助,但事实上,有些材料很难拿到,或者学生不愿意去提供,比如,单亲证明等材料,导致部分确实贫困的学生丧失了受资助的机会 ;第三,学校、评审小组成员、师生很难对学生困难认定结果进行干预。
2.帮扶措施形式单一,重在物质资助,缺乏对学生内心需求的关注
目前学校为航海类学生提供的资助主要在物质方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学生在校的生活问题,但时间长了,一方面给国家、政府和学校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使得一些学生过于依赖学校的资助,产生了等、靠、要的错误认识[2],不愿去主动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进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家境困难学生因心理压力等因素在理论知识学习、英语水平、社会实践、社交、就业技能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劣势。这是高校资助工作更应该研究帮助解决的。
3.缺乏对资助全过程的持续跟进
现在各高校资助工作往往在资助前、资助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缺乏对学生受助后的关注,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将资助金合理运用,甚至个别学生觉得资助是自己应该得的,缺失对国家、社会、学校的感恩意识,更没有激发他们努力脱贫的斗志。同时,大多数航海类院校未建立困难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长效资助机制,也没有运用大数据做到信息化管理,导致学生在就业时,用人单位无法调阅学生的资助材料,从而影响了资助效果。
1.材料与调查相结合,主客观相辅相成,动态性原则以保证多渠道识贫
要求申请困难认定的学生按照规定递交证明材料,二级学院要严格核查材料的真伪,必要时与家长、当地民政部门取得联系,最好是学生也递交一份保证书:保证递交的所有材料都准确无误,无弄虚作假成分,否则无论何时查到都是一票否决。尽管认定最终由省里相关单位来定,但各班级仍有必要成立困难认定小组(辅导员担任组长),结合学生在校表现给予评定。如果学生在校表现不好,与递交的材料相差很大,则不报省里面进行认定。学院、学校、省级认定结果出来后,都要及时公示并接收校内外监督。对于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或者不合理使用资助金的同学要终止资助并回收相应的金额。学生家庭可能存在发生重大变故的情况,识贫要把握常态困难和突发困难两种情况[3],将识贫做细、做全。
2.有针对性地帮扶,物质、精神帮扶齐步走,以确保多维度扶贫
航海类学生困难生多,如果全都靠国家和政府给予资助,那国家和政府的压力会很大。但学校若将社会、企业、校友的资助引进来将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或者根据个人优势将困难的学生分类管理,学校推荐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或者做兼职,一方面对学生做到了有效的资助,同时也发挥了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据走访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希望学校完善现有的输血式资助,创新授人以渔的资助模式。如不少航海类学生英语、数学、计算机基础差,有些航海班级挂科率甚至超过了50%,严重影响教学与考证效果,对此,建议在平时、期末邀请教师对这些同学进行专项辅导,也可成立相应的兴趣班邀请教师指导,学校有必要对报考英语、计算机考试的航海类困难生给予一定的补助。航海类学生入校后往往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社交、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存在一些劣势,但要成为航海类人才,这些能力和素质又是必需的,所以航海类学生的资助应该慢慢向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方面转移,必要时给予航海类困难学生更多的就业补助,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第二课程,确保其良性发展。资助学生参加航海类专业竞赛活动,如航海技能大比武、航海夏令营、海员日活动、帆船比赛等,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投身航海的向往。对于现在很多航海类学生毕业后不想跑船的问题,国家、公司、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国家要重视船员队伍建设,提升船员的社会地位,对他们的合法权益给予保护,降低所交的税务,对这类艰苦性职业给予一定的补助,如对从事水上运输的航海类毕业生给予大学期间学费、贷款代偿的政策;第二,公司要改善船员工作、生活、待遇条件,对船员培训、考试、换证、上下船的所有费用给予报销,拉大海陆岗位的工资待遇差距,做好高级船员的职业规划;第三,高校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资助航海类学生的政策,在设置奖助学金方面对航海类学生给予一定的倾斜,多设置一些专业奖学金。发动企业和校友的力量对航海类学生给予资助,如成立企业资助的定向培养班,对于优先考过证书并上船工作的同学给予奖励,建立大四航海类学生的资助与上船工作挂钩制度,并在第二课堂开展方面重视航海类学生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将投身航海不单纯看作一种职业,更应该当作国家赋予航海类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3.全程跟进受助学生,并建立相应的资助档案以实现科学管理
调查航海类学生资助后的表现情况,若发现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表现不积极,应及时给予通报,必要时终止资助,并回收之前的资助。大学期间有接受专业奖助学金、优秀毕业生的航海类学生,如果他们毕业后不从事航海相关工作,学校应回收当初的资助。对每个受助学生建立资助电子和纸质档案,记录他们资助前后的成长过程,等学生毕业时将资助档案放入其个人档案并发给用人单位做招聘参考,同时对档案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航海类院校一方面需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学生及家庭脱贫,另一方面需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航海类人才,为此本文提出了多渠道识贫、多维度扶贫、科学管理的精准资助体系,这种资助体系以培养航海类人才为核心,分析了学生物质、精神上的匮乏的原因,建立了学校、企业、国家联合资助机制,相信该体系的研究将促进我国航海强国建设以及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1]尹佳婧.基于大数据视角下的大学生精准扶贫模式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學报,2017(5):409-410.
[2]刘晓杰.“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5.
[3]刘毅娟,姜兴健.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新思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7):21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航海类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及分析
1.识贫的精准性有待加强
2017年开始,广东省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最终由省里统一确定,尽管比往年量化的东西更多,但对于航海类学生而言,这种认定还有一定的缺陷:第一,航海类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少地区对贫困材料监管不严,导致学生交上来的材料鱼龙混杂,高校难以核查真实性;第二,材料完善的学生才可以得到资助,但事实上,有些材料很难拿到,或者学生不愿意去提供,比如,单亲证明等材料,导致部分确实贫困的学生丧失了受资助的机会 ;第三,学校、评审小组成员、师生很难对学生困难认定结果进行干预。
2.帮扶措施形式单一,重在物质资助,缺乏对学生内心需求的关注
目前学校为航海类学生提供的资助主要在物质方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学生在校的生活问题,但时间长了,一方面给国家、政府和学校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使得一些学生过于依赖学校的资助,产生了等、靠、要的错误认识[2],不愿去主动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进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家境困难学生因心理压力等因素在理论知识学习、英语水平、社会实践、社交、就业技能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劣势。这是高校资助工作更应该研究帮助解决的。
3.缺乏对资助全过程的持续跟进
现在各高校资助工作往往在资助前、资助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缺乏对学生受助后的关注,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将资助金合理运用,甚至个别学生觉得资助是自己应该得的,缺失对国家、社会、学校的感恩意识,更没有激发他们努力脱贫的斗志。同时,大多数航海类院校未建立困难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长效资助机制,也没有运用大数据做到信息化管理,导致学生在就业时,用人单位无法调阅学生的资助材料,从而影响了资助效果。
二、基于精准扶贫政策的航海类学生资助体系研究
1.材料与调查相结合,主客观相辅相成,动态性原则以保证多渠道识贫
要求申请困难认定的学生按照规定递交证明材料,二级学院要严格核查材料的真伪,必要时与家长、当地民政部门取得联系,最好是学生也递交一份保证书:保证递交的所有材料都准确无误,无弄虚作假成分,否则无论何时查到都是一票否决。尽管认定最终由省里相关单位来定,但各班级仍有必要成立困难认定小组(辅导员担任组长),结合学生在校表现给予评定。如果学生在校表现不好,与递交的材料相差很大,则不报省里面进行认定。学院、学校、省级认定结果出来后,都要及时公示并接收校内外监督。对于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或者不合理使用资助金的同学要终止资助并回收相应的金额。学生家庭可能存在发生重大变故的情况,识贫要把握常态困难和突发困难两种情况[3],将识贫做细、做全。
2.有针对性地帮扶,物质、精神帮扶齐步走,以确保多维度扶贫
航海类学生困难生多,如果全都靠国家和政府给予资助,那国家和政府的压力会很大。但学校若将社会、企业、校友的资助引进来将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或者根据个人优势将困难的学生分类管理,学校推荐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或者做兼职,一方面对学生做到了有效的资助,同时也发挥了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据走访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希望学校完善现有的输血式资助,创新授人以渔的资助模式。如不少航海类学生英语、数学、计算机基础差,有些航海班级挂科率甚至超过了50%,严重影响教学与考证效果,对此,建议在平时、期末邀请教师对这些同学进行专项辅导,也可成立相应的兴趣班邀请教师指导,学校有必要对报考英语、计算机考试的航海类困难生给予一定的补助。航海类学生入校后往往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社交、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存在一些劣势,但要成为航海类人才,这些能力和素质又是必需的,所以航海类学生的资助应该慢慢向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方面转移,必要时给予航海类困难学生更多的就业补助,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第二课程,确保其良性发展。资助学生参加航海类专业竞赛活动,如航海技能大比武、航海夏令营、海员日活动、帆船比赛等,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投身航海的向往。对于现在很多航海类学生毕业后不想跑船的问题,国家、公司、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国家要重视船员队伍建设,提升船员的社会地位,对他们的合法权益给予保护,降低所交的税务,对这类艰苦性职业给予一定的补助,如对从事水上运输的航海类毕业生给予大学期间学费、贷款代偿的政策;第二,公司要改善船员工作、生活、待遇条件,对船员培训、考试、换证、上下船的所有费用给予报销,拉大海陆岗位的工资待遇差距,做好高级船员的职业规划;第三,高校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资助航海类学生的政策,在设置奖助学金方面对航海类学生给予一定的倾斜,多设置一些专业奖学金。发动企业和校友的力量对航海类学生给予资助,如成立企业资助的定向培养班,对于优先考过证书并上船工作的同学给予奖励,建立大四航海类学生的资助与上船工作挂钩制度,并在第二课堂开展方面重视航海类学生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将投身航海不单纯看作一种职业,更应该当作国家赋予航海类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3.全程跟进受助学生,并建立相应的资助档案以实现科学管理
调查航海类学生资助后的表现情况,若发现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表现不积极,应及时给予通报,必要时终止资助,并回收之前的资助。大学期间有接受专业奖助学金、优秀毕业生的航海类学生,如果他们毕业后不从事航海相关工作,学校应回收当初的资助。对每个受助学生建立资助电子和纸质档案,记录他们资助前后的成长过程,等学生毕业时将资助档案放入其个人档案并发给用人单位做招聘参考,同时对档案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三、结语
航海类院校一方面需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学生及家庭脱贫,另一方面需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航海类人才,为此本文提出了多渠道识贫、多维度扶贫、科学管理的精准资助体系,这种资助体系以培养航海类人才为核心,分析了学生物质、精神上的匮乏的原因,建立了学校、企业、国家联合资助机制,相信该体系的研究将促进我国航海强国建设以及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参考文献:
[1]尹佳婧.基于大数据视角下的大学生精准扶贫模式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學报,2017(5):409-410.
[2]刘晓杰.“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5.
[3]刘毅娟,姜兴健.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新思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