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是很难的,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构建活动课,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构建活动课堂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构建;活动课堂
前言: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但是,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教师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很难真正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要想提升学生的能力,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积极的构建活动课,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
一、制定合理的活动目标
无论是组织什么样的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计划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科学中构建活动课的时候也是如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计划详细的活动课,才能够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开展科学活动课之前,教师先要制定明确的互目标,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更加具有方向性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教师所设置的目标范围过大,缺少指向性,很容易使活动课变为手工课或者讨论课。这样不仅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还会失去活动课的意义[1]。因此,教师所制定的目标应该与活动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相符,这样才能够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在学习“根里的抽水机”这一课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根的形态,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了解根的作用。在明確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活动。
二、采取多样的活动方式
活动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这种拓展不仅体现在时间上,还体现在空间和内容上。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在科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还需要通过活动课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然而,活动课与课堂教学是不同的。活动课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课的时候也要尽量新颖的、多样的形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激发出来,让学生始终保持参与活动课的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活动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制作与发明,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做实验或者写小论文。比如,在学习“果实里的新生命”这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在活动课中让学生自己研究实验方案,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改变温度、水分或者光照条件,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和结果情况。再比如,在学习“光”这一内容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活动课,并且让学生进行比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集体的力量讨论制作热水器的方案。通过这样的制作活动,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还能够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三、积极组织探究活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习积极的组织探究类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热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3]。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多种实验方法进行灵活的应用,为学生安排具有趣味性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猜想和假设。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好奇心给予呵护,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不能对学生的想法过早的肯定或者否定,让学生能够保持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物质的溶解”这一课的时候,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溶解的三大特点,观察并描述食盐、高锰酸钾、茶叶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有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有些物质不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类比迁移和综合分析的科学探究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观察溶解的现象,为了将溶解的现象可视化,还可以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进而深化学生对溶解的认识。第二个活动是“泡一杯茶”活动,在学生理解了溶解的特征之后,教师要将科学概念引入生活,让学生观察茶叶在热水中的变化,分析茶叶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认识到有些物质既含有可溶解的物质,也含有不溶解的物质。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小学科学活动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通过参与活动课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但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小学生并没有很多的活动经验,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活动的时候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开展活动的方法,为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向做出指导。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更好的认知自己在活动中的长处和不足。比如,在学习“地球运动与宇宙”这一内容之后,学生对宇宙方面所掌握的知识还不是很充足。如果教师在这时组织学生开展探索宇宙价值的辩论会,并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活动效果。因此,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寻找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课堂教学的氛围会非常活跃。通过这次活动课,学生对宇宙有了更多认识,对于探索宇宙科技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结论: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活动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的开展活动课,制定合理的活动目标,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建琴.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风,2019(30):87.
[2]李凤.让实验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源泉——浅谈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9(30):53-54.
[3]包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176.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构建;活动课堂
前言: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但是,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教师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很难真正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要想提升学生的能力,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积极的构建活动课,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
一、制定合理的活动目标
无论是组织什么样的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计划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科学中构建活动课的时候也是如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计划详细的活动课,才能够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开展科学活动课之前,教师先要制定明确的互目标,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更加具有方向性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教师所设置的目标范围过大,缺少指向性,很容易使活动课变为手工课或者讨论课。这样不仅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还会失去活动课的意义[1]。因此,教师所制定的目标应该与活动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相符,这样才能够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在学习“根里的抽水机”这一课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根的形态,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了解根的作用。在明確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活动。
二、采取多样的活动方式
活动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这种拓展不仅体现在时间上,还体现在空间和内容上。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在科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还需要通过活动课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然而,活动课与课堂教学是不同的。活动课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课的时候也要尽量新颖的、多样的形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激发出来,让学生始终保持参与活动课的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活动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制作与发明,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做实验或者写小论文。比如,在学习“果实里的新生命”这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在活动课中让学生自己研究实验方案,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改变温度、水分或者光照条件,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和结果情况。再比如,在学习“光”这一内容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活动课,并且让学生进行比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集体的力量讨论制作热水器的方案。通过这样的制作活动,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还能够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三、积极组织探究活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习积极的组织探究类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热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3]。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多种实验方法进行灵活的应用,为学生安排具有趣味性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猜想和假设。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好奇心给予呵护,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不能对学生的想法过早的肯定或者否定,让学生能够保持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物质的溶解”这一课的时候,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溶解的三大特点,观察并描述食盐、高锰酸钾、茶叶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有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有些物质不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类比迁移和综合分析的科学探究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观察溶解的现象,为了将溶解的现象可视化,还可以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进而深化学生对溶解的认识。第二个活动是“泡一杯茶”活动,在学生理解了溶解的特征之后,教师要将科学概念引入生活,让学生观察茶叶在热水中的变化,分析茶叶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认识到有些物质既含有可溶解的物质,也含有不溶解的物质。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小学科学活动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通过参与活动课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但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小学生并没有很多的活动经验,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活动的时候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开展活动的方法,为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向做出指导。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更好的认知自己在活动中的长处和不足。比如,在学习“地球运动与宇宙”这一内容之后,学生对宇宙方面所掌握的知识还不是很充足。如果教师在这时组织学生开展探索宇宙价值的辩论会,并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活动效果。因此,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寻找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课堂教学的氛围会非常活跃。通过这次活动课,学生对宇宙有了更多认识,对于探索宇宙科技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结论: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活动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的开展活动课,制定合理的活动目标,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建琴.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风,2019(30):87.
[2]李凤.让实验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源泉——浅谈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9(30):53-54.
[3]包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