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大,尤其是少年和青年时期,家庭对其人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所说的家庭环境包含三种关系: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这三种因素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都将深深影响着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正处在人生转折期的大学生来说,学业的艰辛和快节奏生活,以及渴望获得知识和能力,从而顺利就业的他们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性格决定命运,不同的心里素质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
关键词:家庭环境;大学生成长;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2
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观点已经被社会所认可。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大,尤其是少年和青年时期,家庭对其人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所说的家庭环境包含三种关系: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这三种因素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都将深深影响着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为了研究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笔者特意对某学院2003级583名和2004级669名学生进行了情况调查,包括本科生和专科生,测试时间在新生入学后2个月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班级为单位,问卷调查形式,给予统一的指导语,个体计分用DXC心理测评议完成,人工进行团体统计与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见下表: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不良家庭环境的各因素在正常学生和心理不健康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是有差别的,心里不健康学生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学生的比例,而且家庭环境的整体比例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几乎有1倍差距。这充分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最全的,也是影响最爱的教育。大量的心理研究表明,父母素质低、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不和,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等因素,往往能够使孩子产生自卑、痛苦、嫉妒、逆反等不良心理反应。存在问题学生的父母不是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就是方法欠科学。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对子女的期望值要么过高,要么过低;不是专制,就是放任溺爱,形成孩子不同的心理素质。父母严厉型的环境,对孩子的活动经常用命令、强迫、指责的方式迫使其执行,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能力、兴趣、需要等得不到满足,导致他们在日常交往中缺乏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性格上可能表现出诚实、负责、礼貌、细心,不过在人际关系中不自信、不灵活,对人容易屈从。在溺爱和顺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日后在社会生活中抗挫折能力差,形成人格上的依赖性,缺少进取心,凡是畏惧心里重,缺乏同情,易变,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信心差,缺少主见。对孩子的成长缺少约束和管教,完全放任,自由生长,使孩子养成了任意放纵的心理,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不容易适应集体生活。有专家指出:不正当的家庭教育容易导致学生“失去正常的积极的自由的发展个性;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依赖无能;缺乏独立能力,影响健康人格的发展,没有开拓精神,发散性思维缺少”情况出现。
(二)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看到社会上各种补课班的热火,就能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愿望相当迫切,缺乏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非常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让孩子考大学、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家长们操碎了心,不惜一切代价。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只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缺少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这样一种来自父母的强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适得其反,成为大学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一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过于简单粗暴,武力解决或者不讲究方法,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由于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社会也处在体制变革的动荡时期,家庭不和或者父母离异的情况普遍存在,并且不断上升。家庭不和以及父母离异,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情绪,严重者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当孩子进入大学学习后,家长一颗紧张的心松弛下来了,接下来是经济占主导的局面。家长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如何应付学费和生活费,忽视了子女的心理成长。家庭教育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断空的情况。家长缺少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的意识,不能够了解大学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无法帮助其做好心理调节和保健工作。
(三)家庭经济拮据的影响
校园里的贫困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由于城乡差别以及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收入悬殊,导致财富过于集中,贫困和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是校园里不可回避的问题。就高校的贫困生而言,是目前真实存在和具有较大影响的而为难题。尽管谁也不愿插上“贫困生”的标签,但无情的事实却让学生们很无奈:大家都在一个班,有的同学用钱大手大脚,追求“卓越时尚”的现代贵族生活,从吃穿乃至言行举止都能体现出贫富的差别来,贫困大学生与大城市来的学生有很大的反差,他们交不上学费,日常生活拮据,生活用度最低标准,还要四处勤工俭学。他们一方面要应付学业考试和竞争,还得承受家庭困难而产生的交学费和生活费困难的问题,虽然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情况要好一些,但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少贫困学生在学习之余勤工俭学,金钱问题成为贫困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明显地超过了其他同学,毕业之后的贫困在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极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正是这些消极悲观的心态,对未来不确定的渺茫,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心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在大学校园里,应该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教育和辅导队伍,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塑造健全的人格,由思想政治辅导员负责调查学生中存在的心里不健康情况,并通过科学的分析寓于正确的疏导和辅导,使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品质。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跟踪辅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将心理治疗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合适的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正确认识学生表现在外的行为是内在心理的体现,善于抓住蛛丝马迹,及时解决问题,辅导员不仅要做管理者、思想教育者,同时也应该成为一个心理问题辅导员,成为专兼职心理教育队伍中重要的一部分,关心和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社会化的顺利完成。
(二)帮助学生物质、心理双脱贫
家庭经济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根据笔者的调查情况,在家庭困难的学生中有29.06%或轻或重的存在心理问题,甚至严重者出现精神分裂,因此对贫困生在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感受,避免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必须进行心理指导。心理辅导内容包括挫折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意志,鼓励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以积极心态对待生活的挑战。培养贫困生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成为精神富有者,培养具有内在价值的自尊心,鼓励他们拼搏奋斗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主动争取在竞争中完善自己。鼓励他们开放心灵,打开封闭的自我,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交活动,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让内心世界充满阳光。引导他们保持独立的人格,接受他人帮助的同时,要尽力帮助他人,学会感恩和互助,在回报别人的同时,体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觉。引导他们学会倾诉、宣泄、缓解心理压力和苦闷,自身调节和借助心理辅导室调节。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正处在人生转折期的大学生来说,学业的艰辛和快节奏生活,以及渴望获得知识和能力,从而顺利就业的他们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性格决定命运,不同的心里素质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学校应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赵静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8,(1):47-49.
[2]李慧民,许波.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人格的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82-83.
[3]阮碧辉.家庭背景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家庭环境;大学生成长;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2
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观点已经被社会所认可。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大,尤其是少年和青年时期,家庭对其人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所说的家庭环境包含三种关系: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这三种因素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都将深深影响着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为了研究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笔者特意对某学院2003级583名和2004级669名学生进行了情况调查,包括本科生和专科生,测试时间在新生入学后2个月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班级为单位,问卷调查形式,给予统一的指导语,个体计分用DXC心理测评议完成,人工进行团体统计与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见下表: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不良家庭环境的各因素在正常学生和心理不健康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是有差别的,心里不健康学生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学生的比例,而且家庭环境的整体比例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几乎有1倍差距。这充分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最全的,也是影响最爱的教育。大量的心理研究表明,父母素质低、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不和,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等因素,往往能够使孩子产生自卑、痛苦、嫉妒、逆反等不良心理反应。存在问题学生的父母不是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就是方法欠科学。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对子女的期望值要么过高,要么过低;不是专制,就是放任溺爱,形成孩子不同的心理素质。父母严厉型的环境,对孩子的活动经常用命令、强迫、指责的方式迫使其执行,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能力、兴趣、需要等得不到满足,导致他们在日常交往中缺乏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性格上可能表现出诚实、负责、礼貌、细心,不过在人际关系中不自信、不灵活,对人容易屈从。在溺爱和顺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日后在社会生活中抗挫折能力差,形成人格上的依赖性,缺少进取心,凡是畏惧心里重,缺乏同情,易变,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信心差,缺少主见。对孩子的成长缺少约束和管教,完全放任,自由生长,使孩子养成了任意放纵的心理,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不容易适应集体生活。有专家指出:不正当的家庭教育容易导致学生“失去正常的积极的自由的发展个性;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依赖无能;缺乏独立能力,影响健康人格的发展,没有开拓精神,发散性思维缺少”情况出现。
(二)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看到社会上各种补课班的热火,就能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愿望相当迫切,缺乏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非常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让孩子考大学、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家长们操碎了心,不惜一切代价。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只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缺少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这样一种来自父母的强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适得其反,成为大学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一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过于简单粗暴,武力解决或者不讲究方法,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由于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社会也处在体制变革的动荡时期,家庭不和或者父母离异的情况普遍存在,并且不断上升。家庭不和以及父母离异,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情绪,严重者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当孩子进入大学学习后,家长一颗紧张的心松弛下来了,接下来是经济占主导的局面。家长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如何应付学费和生活费,忽视了子女的心理成长。家庭教育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断空的情况。家长缺少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的意识,不能够了解大学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无法帮助其做好心理调节和保健工作。
(三)家庭经济拮据的影响
校园里的贫困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由于城乡差别以及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收入悬殊,导致财富过于集中,贫困和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是校园里不可回避的问题。就高校的贫困生而言,是目前真实存在和具有较大影响的而为难题。尽管谁也不愿插上“贫困生”的标签,但无情的事实却让学生们很无奈:大家都在一个班,有的同学用钱大手大脚,追求“卓越时尚”的现代贵族生活,从吃穿乃至言行举止都能体现出贫富的差别来,贫困大学生与大城市来的学生有很大的反差,他们交不上学费,日常生活拮据,生活用度最低标准,还要四处勤工俭学。他们一方面要应付学业考试和竞争,还得承受家庭困难而产生的交学费和生活费困难的问题,虽然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情况要好一些,但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少贫困学生在学习之余勤工俭学,金钱问题成为贫困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明显地超过了其他同学,毕业之后的贫困在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极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正是这些消极悲观的心态,对未来不确定的渺茫,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心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在大学校园里,应该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教育和辅导队伍,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塑造健全的人格,由思想政治辅导员负责调查学生中存在的心里不健康情况,并通过科学的分析寓于正确的疏导和辅导,使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品质。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跟踪辅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将心理治疗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合适的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正确认识学生表现在外的行为是内在心理的体现,善于抓住蛛丝马迹,及时解决问题,辅导员不仅要做管理者、思想教育者,同时也应该成为一个心理问题辅导员,成为专兼职心理教育队伍中重要的一部分,关心和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社会化的顺利完成。
(二)帮助学生物质、心理双脱贫
家庭经济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根据笔者的调查情况,在家庭困难的学生中有29.06%或轻或重的存在心理问题,甚至严重者出现精神分裂,因此对贫困生在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感受,避免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必须进行心理指导。心理辅导内容包括挫折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意志,鼓励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以积极心态对待生活的挑战。培养贫困生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成为精神富有者,培养具有内在价值的自尊心,鼓励他们拼搏奋斗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主动争取在竞争中完善自己。鼓励他们开放心灵,打开封闭的自我,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交活动,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让内心世界充满阳光。引导他们保持独立的人格,接受他人帮助的同时,要尽力帮助他人,学会感恩和互助,在回报别人的同时,体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觉。引导他们学会倾诉、宣泄、缓解心理压力和苦闷,自身调节和借助心理辅导室调节。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正处在人生转折期的大学生来说,学业的艰辛和快节奏生活,以及渴望获得知识和能力,从而顺利就业的他们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性格决定命运,不同的心里素质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学校应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赵静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8,(1):47-49.
[2]李慧民,许波.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人格的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82-83.
[3]阮碧辉.家庭背景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