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特色产业基地具有依托龙头企业、较强创新能力、高度专业化分工、相对完善的产业链等特征。江苏形成了创新带动、品牌带动、龙头企业带动、高端人才带动和资源禀赋带动等类型的特色产业基地。提炼各类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特征,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特色产业基地 类型 案例 江苏
特色产业基地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集聚优势,依托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较大、生产链条较完整、服务体系较完善的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江苏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目标、以区域品牌为特色、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高端人才为支撑、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江苏形成了“60+5”的基地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创新带动型、品牌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高端人才带动型和资源禀赋型等特色产业基地类型。
一、创新带动型
(一)内涵与特征
创新带动型特色产业基地是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或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创新型制度和文化环境为支撑的产业组织。创新带动型特色产业基地拥有大批致力于创新、不断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人才;拥有较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市场组织和技术基础设施等资源;具有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若干在国内外市场上较有影响的品牌产品;具有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鼓励创新、相互学习、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创业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等。
(二)案例1——无锡物联网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2009年,无锡建立物联网联盟,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在研发方面,物联网特色产业基地拥有中科院、中电集团和一批知名高校及各大通信、电力运营商在无锡的研发机构;在产品创新方面有美新半导体、长电科技、华润微电子等骨干企业;在总体架构和系统集成方面有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在应用方面已启动机场防入侵、感知环保、感知水利、感知电力等;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提供电力、交通、农业、环保等领域物联网相关方面的通信运营与服务。按照规划,至2015年,无锡市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2500亿元。
二、品牌带动型
(一)内涵与特征
品牌带动型特色产业基地是指发挥区域品牌溢出效应,以提升区域品牌认知度为核心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品牌带动型特色产业基地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备的服务功能、良好的服务品质和竞争力较强的核心业务,能够通过品牌影响力吸引产业链上的关联产业和企业加速向区域内集聚,并能通过品牌升级保持特色产业基地的持久发展优势。
(二)案例2——海门家纺特色产业基地
江苏海门家纺特色产业基地是全国家纺系列产品的生产基地、销售场所和物流中心,兴起于1982年,现已逐渐成为南通最具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海门家纺产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企业众多。基地内有家纺工业企业150家,个体加工户3078个,加上周边家纺企业,总量超千家。二是产品丰富。海门家纺集棉、毛、麻、丝、化纤“五纺”俱全,产品规格齐全,形成了纺织、印染、后整理、缝制,研发、加工、销售的家纺产业链条。三是社会分工。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已形成专业分工。四是品牌众多。拥有11个国家免检产品企业、4个中国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20个江苏名牌、30个市名牌产品。
三、龙头企业带动型
(一)内涵与特征
龙头企业带动型特色产业基地是指依托龙头企业对关联企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龙头企业示范、引导作用下,由龙头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共同组成的特色产业基地。龙头企业肩负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对产业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是特色产业基地的产品研发中心,技术创新和技术培训中心,品牌培育、专利生产、标准制定中心,以及管理创新、市场开拓中心。
(二)案例3——昆山平板显示特色产业基地
昆山平板显示特色产业基地以龙腾光电为龙头企业,在发展液晶面板、玻璃基板、平板电视等3个核心项目的基础上,围绕产业链积极引进半导体、彩色滤光片、驱动IC、偏光板、背光源组件等上下游配套支持企业,形成了产业链的合理布局和有效连通,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共享,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作成本。到“十二五”末,该基地将形成相对完整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链,年产出超过2000亿元。
四、高端人才带动型
(一)内涵与特征
高端人才带动型特色产业基地是指以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为核心,发挥高端人才的溢出效应、示范效应和激励效应,促进由支柱及关联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的特色产业基地。在形成期,高端人才以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建立领军企业。在发展期,由领军企业衍生分化出大量关联企业。随着类似产品供给增加,利润空间大幅缩水,领军企业转向价值链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或下游的市场环节。这一过程中,主体增多,产业链日趋完善。在提升期,相关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活动频率增加,人力资本的地方网络、创新成果的网络扩散、空间活动的网络联动得以实现。
(二)案例4——无锡光伏特色产业基地
2001年,无锡市政府将施正荣博士作为高端人才引进,并组织当地6家国有企业出资600万美元,加上施正荣以5%的现金和160万美元的技术入股,共同出资800万美元,组成了“无锡尚德”,我国光伏产业由此兴起,其中无锡光伏产业总产量与产能均居全国首位。此后,在尚德等企业的示范下,短短几年时间,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个太阳能产业带。目前,中国80—90%的太阳能企业都在长三角地区。
五、资源禀赋型
(一)内涵与特征
资源禀赋型特色产业基地是以资源禀赋型产业发展为前提的产业组织。在资源禀赋型产业的构成要素中,自然资源占主体地位。资源禀赋型特色产业基地对特定资源高度依赖,专业性特征突出,易于造成产业结构单一、供应链简单,产业发展的互补性和网络性特征不明显。基地内部主体间的关系更表现为资源的供应关系,供应链短,难以形成关系网络。
(二)案例5——海安茧丝绸特色产业基地
海安县形成蚕种繁育、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丝、织绸、服装、床上用品等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茧丝绸总产值达30多亿元,从业人员30多万人。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方面,一是加强资源保障,全县拥有桑园面积18万亩,鲜茧生产量达45万担,基本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科技化的蚕桑生产格局。二是开拓优势产品。通过控股和合作缫丝企业,通过改进工艺流程,生产出了5A级以上高品位白厂丝。三是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公司+工厂+农户”和“组合售茧、缫丝计价、二次返还”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模式,将龙头企业与15家丝厂和11.4万户蚕农建立了利益连接机制。
六、结论与建议
特色产业基地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依托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专业化分工程度高、产业链相对完善。因此,应着重培育以下三个种能力:
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加强大型企业对基地发展的带动作用。传统的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基础,集群中众多关联企业通过专业分工形成社会化体系。这种产业形态虽然强调以产业链为中心形成产业功能互补的链式(或网式)结构,但它对生产要素的极化作用不强,即缺乏生产要素向中心企业的极化机制。而依托龙头企业,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生产方式的高度集约和产业链的高度集成。
二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由于科技孵化机制不健全或者政策落实不到位,而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经济基础,导致基地发展过程中,严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
三是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在中小企业集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地,仍存在起点低、规模小和低水平重复等现象,制约了分工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某些传统产业的产业链条不长,产品的市场细分特征不明显;企业追求“小而全”,不仅影响大企业成长,而且削弱了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阻碍了产业链延伸。
参考文献:
①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J].经济学动态,2003(8)
③闫军印.交易成本、外部性与模块化技术创新网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1)
④涂山峰,曹休宁.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增长[J].中国软科学,2005(12):111—115
⑤刘志彪,张杰.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长三角产业升级的冲突与和谐[R].2009
(顾丽敏,1978年生,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
关键词:特色产业基地 类型 案例 江苏
特色产业基地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集聚优势,依托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较大、生产链条较完整、服务体系较完善的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江苏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目标、以区域品牌为特色、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高端人才为支撑、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江苏形成了“60+5”的基地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创新带动型、品牌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高端人才带动型和资源禀赋型等特色产业基地类型。
一、创新带动型
(一)内涵与特征
创新带动型特色产业基地是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或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创新型制度和文化环境为支撑的产业组织。创新带动型特色产业基地拥有大批致力于创新、不断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人才;拥有较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市场组织和技术基础设施等资源;具有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若干在国内外市场上较有影响的品牌产品;具有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鼓励创新、相互学习、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创业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等。
(二)案例1——无锡物联网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2009年,无锡建立物联网联盟,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在研发方面,物联网特色产业基地拥有中科院、中电集团和一批知名高校及各大通信、电力运营商在无锡的研发机构;在产品创新方面有美新半导体、长电科技、华润微电子等骨干企业;在总体架构和系统集成方面有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在应用方面已启动机场防入侵、感知环保、感知水利、感知电力等;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提供电力、交通、农业、环保等领域物联网相关方面的通信运营与服务。按照规划,至2015年,无锡市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2500亿元。
二、品牌带动型
(一)内涵与特征
品牌带动型特色产业基地是指发挥区域品牌溢出效应,以提升区域品牌认知度为核心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品牌带动型特色产业基地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备的服务功能、良好的服务品质和竞争力较强的核心业务,能够通过品牌影响力吸引产业链上的关联产业和企业加速向区域内集聚,并能通过品牌升级保持特色产业基地的持久发展优势。
(二)案例2——海门家纺特色产业基地
江苏海门家纺特色产业基地是全国家纺系列产品的生产基地、销售场所和物流中心,兴起于1982年,现已逐渐成为南通最具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海门家纺产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企业众多。基地内有家纺工业企业150家,个体加工户3078个,加上周边家纺企业,总量超千家。二是产品丰富。海门家纺集棉、毛、麻、丝、化纤“五纺”俱全,产品规格齐全,形成了纺织、印染、后整理、缝制,研发、加工、销售的家纺产业链条。三是社会分工。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已形成专业分工。四是品牌众多。拥有11个国家免检产品企业、4个中国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20个江苏名牌、30个市名牌产品。
三、龙头企业带动型
(一)内涵与特征
龙头企业带动型特色产业基地是指依托龙头企业对关联企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龙头企业示范、引导作用下,由龙头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共同组成的特色产业基地。龙头企业肩负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对产业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是特色产业基地的产品研发中心,技术创新和技术培训中心,品牌培育、专利生产、标准制定中心,以及管理创新、市场开拓中心。
(二)案例3——昆山平板显示特色产业基地
昆山平板显示特色产业基地以龙腾光电为龙头企业,在发展液晶面板、玻璃基板、平板电视等3个核心项目的基础上,围绕产业链积极引进半导体、彩色滤光片、驱动IC、偏光板、背光源组件等上下游配套支持企业,形成了产业链的合理布局和有效连通,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共享,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作成本。到“十二五”末,该基地将形成相对完整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链,年产出超过2000亿元。
四、高端人才带动型
(一)内涵与特征
高端人才带动型特色产业基地是指以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为核心,发挥高端人才的溢出效应、示范效应和激励效应,促进由支柱及关联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的特色产业基地。在形成期,高端人才以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建立领军企业。在发展期,由领军企业衍生分化出大量关联企业。随着类似产品供给增加,利润空间大幅缩水,领军企业转向价值链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或下游的市场环节。这一过程中,主体增多,产业链日趋完善。在提升期,相关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活动频率增加,人力资本的地方网络、创新成果的网络扩散、空间活动的网络联动得以实现。
(二)案例4——无锡光伏特色产业基地
2001年,无锡市政府将施正荣博士作为高端人才引进,并组织当地6家国有企业出资600万美元,加上施正荣以5%的现金和160万美元的技术入股,共同出资800万美元,组成了“无锡尚德”,我国光伏产业由此兴起,其中无锡光伏产业总产量与产能均居全国首位。此后,在尚德等企业的示范下,短短几年时间,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个太阳能产业带。目前,中国80—90%的太阳能企业都在长三角地区。
五、资源禀赋型
(一)内涵与特征
资源禀赋型特色产业基地是以资源禀赋型产业发展为前提的产业组织。在资源禀赋型产业的构成要素中,自然资源占主体地位。资源禀赋型特色产业基地对特定资源高度依赖,专业性特征突出,易于造成产业结构单一、供应链简单,产业发展的互补性和网络性特征不明显。基地内部主体间的关系更表现为资源的供应关系,供应链短,难以形成关系网络。
(二)案例5——海安茧丝绸特色产业基地
海安县形成蚕种繁育、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丝、织绸、服装、床上用品等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茧丝绸总产值达30多亿元,从业人员30多万人。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方面,一是加强资源保障,全县拥有桑园面积18万亩,鲜茧生产量达45万担,基本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科技化的蚕桑生产格局。二是开拓优势产品。通过控股和合作缫丝企业,通过改进工艺流程,生产出了5A级以上高品位白厂丝。三是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公司+工厂+农户”和“组合售茧、缫丝计价、二次返还”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模式,将龙头企业与15家丝厂和11.4万户蚕农建立了利益连接机制。
六、结论与建议
特色产业基地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依托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专业化分工程度高、产业链相对完善。因此,应着重培育以下三个种能力:
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加强大型企业对基地发展的带动作用。传统的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基础,集群中众多关联企业通过专业分工形成社会化体系。这种产业形态虽然强调以产业链为中心形成产业功能互补的链式(或网式)结构,但它对生产要素的极化作用不强,即缺乏生产要素向中心企业的极化机制。而依托龙头企业,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生产方式的高度集约和产业链的高度集成。
二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由于科技孵化机制不健全或者政策落实不到位,而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经济基础,导致基地发展过程中,严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
三是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在中小企业集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地,仍存在起点低、规模小和低水平重复等现象,制约了分工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某些传统产业的产业链条不长,产品的市场细分特征不明显;企业追求“小而全”,不仅影响大企业成长,而且削弱了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阻碍了产业链延伸。
参考文献:
①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J].经济学动态,2003(8)
③闫军印.交易成本、外部性与模块化技术创新网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1)
④涂山峰,曹休宁.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增长[J].中国软科学,2005(12):111—115
⑤刘志彪,张杰.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长三角产业升级的冲突与和谐[R].2009
(顾丽敏,1978年生,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