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格是强大的教育力量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hi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肩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教师从事的是非物质生产劳动,培养的是人。教师劳动的手段具有主导性的特点。其表现是: 教师依靠自己的知识、人格、言行等作为劳动手段。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
  
  一、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
  
  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应该是有渊博的学识,是教育的行家。他不仅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教育规律,通晓教学业务,还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其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发展、人格培养等已成为重要的内容。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改理念不断推行,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现代化,学生群体课外的知识面不断拓宽,信息量急剧增加,求知欲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的知识关系量己无法体现“一桶水”与“一杯水”所以,教师需要加倍努力,在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为自己“充电”,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注意把教育科研的新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中,尤其是要掌握与使用新崛起的现代教育技术,否则思想就会僵化,就会固步自封,当然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一个具有演说家的口才和艺术家的风采的博学多知的教师,会让学生从语言到行动上都羡慕他,模仿他。
  
  二、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奠基工程, 教师肩负着振兴教育事业, 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大而神圣的历史使命。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忽视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知识经济化和经济知识化这个社会发展的主流,人才竞争空前激烈,而人才最大的资本就是创新、创造、更新。教师应当树立以传授的知识为中心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教育观,要让学生勇于运用知识与创新精神去发现问题、探索未知,不断地开拓进取。
  教师只有关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敢于冲破束缚,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重视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和创新的乐趣。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要有堪为师表的高尚品德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才的培养,要依靠广大的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训练、陶冶学生的品德和情操,又要组织控制、评价学生的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示范性,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力。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应该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甘作人梯的精神;有忠诚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工作任劳任怨, 勤勤恳恳,踏实肯干;是遵纪守法,严于律巳,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的典范。其待人接物出于公心。这样,才能用无声的行动代替有声的命令,学生才会信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就显得可亲可敬,教师的人格就会得到尊重和爱戴,就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亲密的情感,由此的师表风范就能形成,
  
  四、要有丰富情感的慈母心肠
  
  有道是“严师出高徒”,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心中有规章、有制度,依章循法,达到令行禁止的目的。短时间内可能效果好。但学生心里只有畏惧,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它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交织在人们的思维中成为一种刺激,往往对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重要调节作用。一个要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师,不应只有严父的面孔,更要有慈母的心肠,用真挚的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情感关系。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成功欢乐,挫折失意,真情喜悦,非议苦恼,这些情绪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使心理上获得平衡。当学生的学习不尽如意时,要帮助找出原因,肯定成绩,多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予以表扬,指明方向。当学生的生活遇到困难时,要尽可能给予帮助,危难见真情。当学生的情绪低落时,教师应从心理入手,耐心地帮助解开思想疙瘩,从烦闷中解脱出来。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要有和风细雨的心态给予包容,用慈母般的、发自内心的爱去批评指教。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有亲近感,愿意交流沟通。它需要教师善于用自己的真诚、善于给学生关爱、帮助, 既当学生良师又当益友。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知心人”,看成可信赖的朋友,使教育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总之,教师要以其渊博的学识、开拓的精神、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塑造学生。“敬其师, 而信其道”,学生才能不仅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正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作者联通:678700云南省陇川县清平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是重要的组成部份,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实施德育,值得我们体育教师深入探讨?本文旨在通过归纳总结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心得体会,探讨成功经验,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德育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 德育渗透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人才定向的作用,是其重要组成部份。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思想
期刊
【摘要】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必须实施德育,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身教法、榜样法、课堂熏陶法、课外活动感染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德育,将德育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之中去。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不但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而且还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注重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操”。语文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观念不一致,难免使科学探究走进一些误区。    误区一: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实验、开展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中,许多教师认为只有让学生探究的课才是好课,才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和特征。于是不管什么内容,不管内容与材料的内在需要,都要让学生讨论、实验,将探究活动泛化,表面看学生都是热热闹闹讨论,课堂活跃,其实课堂实
期刊
去年暑期,考上大学的刘佳明来看我,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一见面就对我说:“老师,再打我一次吧!”我有些不解地问:“为什么?”“在初中的时候,有相对严格的规矩管着,有老师看着,就是犯了错误还得接受您的惩罚。可是一到高中就都变了,现在不是讲赏识教育吗?注重谈心,注重劝说。可我们什么不懂啊!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又怎么能劝说得了呢?结果我就考这么个不理想的学校。”他说。我举起手来真想打他,可是我又放下了,这还
期刊
小时候,比我大的伙伴用废电池、电线连接一小灯泡,用皮筋、铁钉、细线做开关,开关一拉灯亮了,开关线一拉灯灭了。为什么一拉灯灭又一拉灯亮呢?这一现象从此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回到家里也照样去做,可对其原理却无法理解。我常常钻进我的“实验室”,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边拆边想,我常常为之着迷,虽然还是无法理解,但我思维习惯逐渐养成。  上初中三年级时,由于接触了电学知识,这一疑问才算划了一个句号。对这一问题的解
期刊
“师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道德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规范所采取的道德行为方面的态度、言论和行为。这种态度、言论和行为对学生起着表率、示范作用,这种作用就决定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理应遵守的共同行为规范。教师的职业是教育学生,因此,对教师有着特别的要求: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关心热爱学生,有渊博的专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阅读是一种以疑为起点,以思为核心,以体验领悟为目的的认知过程。可以说,阅读的目的就是在不断的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与文体进行交流,并获取意义和体验情感。  语文质疑能力是以阅读实践为基础,创新思维为主导的,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要培养语文质疑能力,需要学生具有求真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善于发现的慧眼,并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下面就如何教会学生质疑
期刊
作为一个中学英语教师,我经常听到有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我该如何提高我的英语水平?”有趣的是,那些提问的通常是英语水平都已相当不错的学生。那该如何让学生的英语精准纯熟?笔者想就自己多年来的英语学习经验谈些看法。如果你也属于那些想要使自己的英语水平更上一层楼的人,不妨一试。    一、严于律已,进行有规律地学习    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英语属于第二语言,而学习第二语言是无法一步登天的。无论你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但究竟该怎样来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目前教育界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也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谈谈一孔之见。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实施。    一、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善于深入思索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
期刊
在素质教育全面深入推进的今天,后进生的教育已成了教师们心中的困惑问题,有的干脆就把后进生称为“差生”,从心理上排斥他们,甚至把这些所谓的“差生”当作眼中钉、肉中刺,结果是教育失效,“差生”变的越来越差。面对此种教育现象,笔者以为“差生”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同时也是教育工作的失误。为此引发了如下思考:    一、解读“差生”    什么样的学生是差生?其实是有差异的学生。  与大多数学生不同的是,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