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词这朵奇葩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怒放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ul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诗是初中语文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古诗的教学也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但是,当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教师不重视古诗赏析、学生缺乏兴趣等。如果教师能够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重视对古诗的教学,就能把对古诗的赤情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感受古典诗歌的美的同时,享受文学艺术的滋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新课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理念与认识的缺位,认知与阅历的局限
  走进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便可发现:教师对古诗教学不够重视,赏析不到位;学生普遍感觉古诗难学,对赏析缺乏兴趣。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觉得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受到教学理念的支配,如果教师的理念落后于形势的变化,难免造成教学行为的滞后。语文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表明了古诗鉴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古诗篇幅短,不需要占用很多的教学时间,这就势必影响在教学中对古诗的赏析效果。
  虽然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是古代诗人的经典佳作,但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使得当今的学生对作者所处境遇没有一个很好的认知。再加上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中,很少涉入社会,生活阅历的局限性,也导致他们对古诗理解上的困难,对诗的意境体验不深,影响对古诗赏析的兴趣。
  二、课堂要有的放矢,教学中寻求对策
  当前的古诗教学中,之所以存在教师对古诗赏析的不重视和学生缺乏兴趣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深刻、缺乏深层体验。只要能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使赏析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把握新课标,体现新理念
  当今,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赏析,也同样需要新课标理念的指引。
  1.重视学生的发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提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对古诗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在教学范仲淹《渔家傲》时,对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 “浊酒一杯”,让学生体验生活的艰难痛苦,“家万里”写出离家之遥远,“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回家的日子时遥遥无期,是何等的思念家乡却仍要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毅力。全词写景抒情完美结合,将爱国情怀、思乡之苦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苍凉悲壮的情调。并将视野扩展到塞下孤城、千嶂万壑,着墨于军旅生活,与盛唐边塞诗相近,以悲景苍莽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风格苍凉悲壮,开宋代苏辛豪放词派的先声,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重视对学生的熏陶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需要靠语文教学中的感情熏陶,这就要让学生感觉到语文中的美,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中的情趣。
  从诗入手,感知写作意图。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东西,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我们教学时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
  如,我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就把对这首小令的情感、意境、审美等的赏析,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对大意的梳理,到全诗主旨的把握,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无不渗透对该诗的赏析。引导学生赏析:萧瑟、苍凉、沮丧……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显得毫无生气;而傍晚时栖息树上的乌鸦却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小桥流水人家”本来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异趣,其实不然。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而旅途劳顿的“瘦马”,更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这支曲子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加强古诗诵读,注重课堂体验
  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认知和阅历的局限性是学生自己无法克服和避免。但教師可以在教学中,通过重视诵读过程和学生体验,来增加对古诗的赏析效果。
  1.重视诵读过程,在诵读中抒情
  常言说得好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诵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相融、相通的良好共鸣体,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古诗的诵读过程,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词句的掌握。诵读有助于对诗意的理解,从而有利于从赏析中领会全诗的主旨,加深对诗中意境的体验和对诗的审美情趣的感受。
  如,我在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达到感受、品味诗歌意境美和语言美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学生体验,在体验中创造
  体验对于古诗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体验是教师无法代替学生去完成的,语文新课程也倡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古诗教学的赏析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
  如,我在教学诗仙李白的送别诗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让学生体会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之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仿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写朋友、家人间的送别诗。
  综上,高效的古诗词课堂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古诗的丰富多彩,更有利于学生感悟到语文之美和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重视对古诗的赏析,在课堂中让他们在感受古典诗歌的美的同时,享受古典文学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让古诗词这朵奇葩在语文课堂上怒放,从而使学生终生受益,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路生泉,李万霞.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教学浅谈【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07)
  【3】张振环.运用自主探究学习 提高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3)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治疗肝癌的技巧、方法,评价其对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利用穿刺架引导结合徒手进针法,对32例患者47个瘤体于60~80W、10—20min及一针至多针
从法理角度讲,学校章程是学校为保证依法自主办学,就办学宗旨、目标任务、内部管理体制以及财务管理等重大的基本问题作出的自律性文件。应该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制约性、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它是学校自主、自律管理及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全局性、纲领性的文件,是学校作为独立法人的必备条件。随着校本管理理论的兴起,学校章程和内部规定在学校自我管理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具有权威性。同时,建立和发挥学校章程和内
临床医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医学临床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学会正确的体检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具备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
【摘 要】备课是课堂教学环节的一部分,是整个课堂教学最开始的一步,现在教学要求备课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还要关注教材和学生,特别是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够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们的需求,真正使学生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只有当我们的课堂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足学情分析,才能化教学于无痕,让孩子们不但学得主动、轻松,还会真正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备课 学情 高效  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
在小学语文作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习作自改能力的培养。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于习作自改的兴趣,这是大家能够更积极地进行文本修改的基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要求已经降低了许多。
目的观察并探讨异丙酚对家兔全脑缺血再灌流(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和异丙酚组,每组8只。分别在缺血前15min(I0)及再灌流30min(R1)、2h(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