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安高等院校既是我国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又不同于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因特殊的课程体系和授课对象而使其办学具有较强的特色,但长期以来,大多数公安院校教学模式传统僵化、固定不变,已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对公安院校人才培训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阐述了培训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依据,提出了动态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改革课程建设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实现灵活多变的动态性原则、 建立‘层次化’、‘模块化’、‘时代化’的培训模式、变老师单向式灌输为师生互动式交流等具体改革策略。
关键词:公安院校;培训模式;动态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000-00
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专门人才的主阵地,担负着服务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重任。它既是我国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又有别于一般普通高等学校。这是由其专门的培养对象、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教育模式、公安学科自身的特点等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公安院校培训公安干警的教学改革既要借鉴普通高校的经验和方法,又要注重自身的特点,研究探索符合当前“教、学、练、战”四位一体的“大教育”、“大培训”工作格局要求的教学目标、设置体系、评价机制、教学方法和手段,立足公安院校教学特色,提高教学效果。
1 我国公安院校人才培训现状思考
据调研,国外的警察培训一向注重实用性、针对性,而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固定模式。全国20多所公安高校由于办学历史短,经验不足,其中多数公安高校教学质量不高,与全国普通高校,特别是省部属本科院校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学理论薄弱、观念落后,对公安高校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研究和改革,还停留在浅层次分析的初级阶段。长期以来,一直按照传统的固定模式教学,无论讲授什么课程,不管面对什么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课时一成不变,并且无主次之分,面面俱到。由于公安类课程的授课对象比较杂(有的课程甚至涉及所有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涉及的技术领域也比较广,而学生的知识水平深浅不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造成教学针对性不强,总有些专业的学生觉得某些内容与自己将来从事的业务关系不大,或与自己的基础知识相差太远,有的理论与实际脱节,有的技术已过时无法应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
当前,我国公安教育传统的教学培训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长期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学目标的普适性。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往往比较注重共性和整体性,希望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导致了目标大而全,要求整齐划一,功能单一等问题,使教学本身缺少针对性,不利于个性发展,不利于按需求知。二是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无视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而应用于所有学科、各类学生的教学。这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即使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的特色和优效性。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该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师生情况而建立的,有着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相应的适用条件与评价体系,即明确的针对性。“适用的才是最好的”,适用的模式就是切合自身需要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它是具有“开锁效应”特制的钥匙。
2 特色办学是公安院校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学培训活动的目标是多元的,这是由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发展性、动态性的本质所决定的。从对应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看,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应当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因为只有具备动态特征的模式,才能适应装备更新、技术进步的新形势,才能人尽其才,发挥所长,才能使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与时俱进中实现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契合;从教学培训模式本身的发展看,它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总是随着职教实践、观念和理论的发展、改革与变化,不断得到丰富、发展而日臻完善。所以选择何种教学培训模式,除了按照其操作程序进行应用外,更主要的是深刻领会其理论和思想内涵,在其确定的框架中结合本课程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和创新;从教学内容的建设看,教学内容要始终反映本学科领域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型学科和专业不断出现,没有哪一门学科、哪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成不变的,如课程设置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更新、整合,本课程与其它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和有机结合等等,都应该是随机应变、灵活变通的。
公安人才培训模式的改革应符合我国教育史上历来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和基本原则(但这里的“因材施教”不是对学生个人,而是对学生专业集体,是大方面的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客观情况,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培训模式改革体现了对所有学生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和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差异性的关系。统一性指全体学生都应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差异性是指教学的内容、重点、难度、课时分配等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培训模式改革也体现了全面发展和发挥特长的关系。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全面发展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很多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以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上也要达到一定程度;发挥特长也不是在某一领域片面发展,对其它领域一无所知,而是在相关方面符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专长。该理念反映了我国学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育人才”、“合格加特长”等都是对这些成功经验的概括。
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创新,而且是新的教育思路的形成,新的教育思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优化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与“学”最优化。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无论何种教学模式,只要是僵化固定、单一封闭的,就没有生命力。正象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教学活动,对一种模式照搬套用,或认准一种模式一劳永逸,完全按照模式的程序亦步亦趋,必然以放弃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和自由为代价。因为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多元的,这是由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发展性、动态性的本质所决定的。从对应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看,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应当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因为只有具备动态特征的模式,才能适应装备更新、技术进步的新形势,才能人尽其才,发挥所长,才能使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与时俱进中实现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契合;从教学模式本身的发展看,它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总是随着职教实践、观念和理论的发展、改革与变化,不断得到丰富、发展而日臻完善。所以选择何种教学模式,除了按照其操作程序进行应用外,更主要的是深刻领会其理论和思想内涵,在其确定的框架中结合本课程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和创新;从教学内容的建设看,教学内容要始终反映本学科领域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
总之,急需变革传统一贯式的僵化静止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使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感到既能全面了解公安专业知识,又能量体裁衣、分清主次,避免知识的重复学习,并能找到与自己专业的契合点,拓宽本专业的研究思路,对所学的各类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一专多能。
3 培训模式改革策略的构建
3.1 改革课程建设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从教育的本质而言,课程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建设机制决定着高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这对于办学历史不长、教学基础较差,的公安院校来说尤其重要。我国公安高校均为行政办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上实行学校一级管理、统一执行,教学系部在其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容易造成由于不了解教学一线和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而使课程设置不合理,所以往往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针对公安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应改变传统的管理机制,学校侧重课程建设的原则和总体规划、评价标准等,教学系部在课程建设中要承担主要任务,负责分科课程建设规划的制定、新旧课程开发与改造、课程的实施与运行监控、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改革等具体工作。根据21世纪警察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和我国公安工作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培养要求,重新处理不同类型课程的比例关系,适当减少必修课和专业课或压缩教学总学时,增加选修课程,注重隐性课程,淡化专业界限,既让学生达到公安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基本要求,又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和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发展的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高科技化的公安实战工作的需要。
3.2 实现灵活多变的动态性原则
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是多样的,这些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我们必须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不同时期的公安教育质量有不同的主题,不同时期确立的质量标准应有利于公安教育发展,而不是背离和限制公安教育发展。要建立多种质量标准,根据社会发展及社会的实际需求随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应该成为树立正确质量观的重要基点。这就要求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其模式不应是固定的、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就是所谓的动态培训理念。根据学生专业、基础的不同和对学习需求的差异,进行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选择,尤其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不断交流和反馈,使教学模式处于动态之中。
首先,变静态的教材知识为动态教学信息。教材是静态的,但违法犯罪的形势、动向和刑事科学技术成果以及社会的需求却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经常下基层进行社会实践锻炼,丰富实战经验,更新知识结构,借助多媒体手段,不断修改编排课件内容,及时补充最新研究成果,淘汰那些陈旧的、与实际脱节的内容,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利用高科技进行违法犯罪的案件逐年增多,公安科学技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才能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如,对于文件检验技术,现代办公机具越来越普及,各种新型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一体化速印机、多功能一体机等相继问世,各种工艺制作的印章层出不穷,各种新型书写工具不断产生,以及各种新语词也大量涌现,对其制成的文件如何检验、鉴定,如何利用此类文件物证进行侦查破案;对于痕迹检验技术,一些潜在的手印、足迹如何提取,如何对手印进行计算机自动识别,如何通过足迹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量化分析画像等等。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都需要不断地研究、总结,及时传授给相关专业的学生。
其次,变固定的课时分配为动态课时调节。就某门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而言,一直以来,无论为哪个专业、哪种层次的学生授课,不仅总课时基本不变,而且每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比例也基本是固定的,评价标准也严格按固有的教学进度进行。就某专业的双学位学生经无计名问卷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要求增加实验和案例教学课时,缩减与本专业关系不大的理论讲授课时。为此,在该课程的课时设置和各部分内容的课时分配上,急需根据教学对象变固定为动态调节,当然,对学生考试或考查所出的题库也不能一劳永逸,而应随之进行更改变通。如,《文件检验学》课程为刑侦专业的学生讲授时,应相对增加言语识别的课时量并以该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因这部分内容与侦查专业的联系最为紧密,可以更好地利用此项技术侦查办案;为经侦专业的学生讲授时,应相对增加笔迹检验和污损文件检验的课时量并以此作为主要内容增加案例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动手实践能力,这些技术在经侦工作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3 建立“层次化”、“模块化”、“时代化”的培训模式
以动态性原则进行公安干警培训教学所遵循的具体模式就是建立“层次化”、“模块化”、“时代化”的动态教学模式。
“层次化”即分受训层次,就是根据培训对象的知识基础、所从事的领域和具体工作以及培训目的和要求,采取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考试分层,采用适当的教法使不同层次的学员都能学以致用、获得实效。因此,“层次化”培训方法既能促进教师发挥最大的潜能备课,写出不同层次的教案,又能调动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员侧重不同的内容,确定相应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既注意到学员的共性,又照顾到学员的个性发展,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各层次学员的学习起到定位、激励和导向作用,促使学生提高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最优化组合。分层教学方法打破了以往整齐划一、齐步走的方式,是对使用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考核标准的传统教学制度的挑战。
“模块化”即分技术专题,以技能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融为一体,每个模块代表一个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模块设计本着覆盖相应的岗位群、以基本功训练为主、兼顾新技术、突出专业主干、兼顾专业边缘的原则,依据专业职业性常规训练的着重点,将专业技能分解成一系列模块,每一个模块都针对不同的问题,包括基本功训练模块、单项技能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等,并分别制定出相应的训练内容、训练要求、实施方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逐项推进,逐项达标,形成完整的技能训练体系。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过程,是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时代化”即紧跟违法犯罪新形势、解决违法犯罪新问题。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违法犯罪在不同时期各有其形势和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利用高科技进行违法犯罪的案件逐年增多,公安科学技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才能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断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都需要及时地研究、总结,并传授给相关专业的学员。这就要求我们借助多媒体手段,不断修改编排课件内容,更新知识结构,及时补充最新研究成果,淘汰那些陈旧的、与实际脱节的内容,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在教学内容上,不再依赖于统一教科书,而是广泛收集资料,获取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术。
3.4 变老师单向式灌输为师生互动式交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这一终极目的。
公安类课程多数都属于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刑事科学技术,这些课程都是在解决实际案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的,反过来作为理论学科又直接指导实践办案。学习每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实际案件中所涉及的问题,为侦查提供线索为审判提供依据。所以每门课程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实验教学都是以对案件的预审侦查或检验鉴定为主题的,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单向式灌输,不给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那么学生就很难把握案件从立案侦查、审理检验直到破案的整个过程,很难解决在侦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在以后独立办案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另外在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上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要采取师生互动相互交流的方式,在理论讲授时,由老师介绍案情,提出具体要求,然后让学生充分思考,提出可能的侦破方案或检验方法;在实验时,老师可以将事先模拟实际办案中的典型案例制作的实验材料发给学生(对学生而言都是未知材料),并提供操作或检验条件,使学生模拟实际办案的过程,自己提出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结论或意见,然后开展讨论,各抒己见,说明自己所得出结论或意见的依据,最后由老师做总结,表明正确的结论和观点。采用课堂案例讨论式、模拟办案情境式的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听课和实验的兴趣,既可以加深对课程理论教学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总之,对公安院校人才培训模式的改革突出了一个转变、两个结合、三个关系。一个转变:即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中心”;两个结合:即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世纪公安工作改革和发展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和既有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目的要求相结合;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即专业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公安通用人才的一般规格和专门人才的特殊要求的关系,学生在校学习与今后社会就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人大报刊,2004(5).
[2] 李德顺.21世纪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势.新华文摘,2003(5).
[3] 周远清.高等教育要办出特色.中国教育报,2005(10).
[4] 任克勤.论公安高等精品课程建设.公安教育,2006(3).
[5] 刘和忠.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中国教育报,2003(12).
[6] 吴晓义.职业教育教学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吉林工程师范学院报告,2007(7).[7]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7).[8]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公安院校;培训模式;动态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000-00
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专门人才的主阵地,担负着服务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重任。它既是我国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又有别于一般普通高等学校。这是由其专门的培养对象、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教育模式、公安学科自身的特点等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公安院校培训公安干警的教学改革既要借鉴普通高校的经验和方法,又要注重自身的特点,研究探索符合当前“教、学、练、战”四位一体的“大教育”、“大培训”工作格局要求的教学目标、设置体系、评价机制、教学方法和手段,立足公安院校教学特色,提高教学效果。
1 我国公安院校人才培训现状思考
据调研,国外的警察培训一向注重实用性、针对性,而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固定模式。全国20多所公安高校由于办学历史短,经验不足,其中多数公安高校教学质量不高,与全国普通高校,特别是省部属本科院校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学理论薄弱、观念落后,对公安高校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研究和改革,还停留在浅层次分析的初级阶段。长期以来,一直按照传统的固定模式教学,无论讲授什么课程,不管面对什么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课时一成不变,并且无主次之分,面面俱到。由于公安类课程的授课对象比较杂(有的课程甚至涉及所有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涉及的技术领域也比较广,而学生的知识水平深浅不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造成教学针对性不强,总有些专业的学生觉得某些内容与自己将来从事的业务关系不大,或与自己的基础知识相差太远,有的理论与实际脱节,有的技术已过时无法应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
当前,我国公安教育传统的教学培训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长期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学目标的普适性。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往往比较注重共性和整体性,希望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导致了目标大而全,要求整齐划一,功能单一等问题,使教学本身缺少针对性,不利于个性发展,不利于按需求知。二是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无视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而应用于所有学科、各类学生的教学。这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即使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的特色和优效性。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该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师生情况而建立的,有着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相应的适用条件与评价体系,即明确的针对性。“适用的才是最好的”,适用的模式就是切合自身需要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它是具有“开锁效应”特制的钥匙。
2 特色办学是公安院校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学培训活动的目标是多元的,这是由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发展性、动态性的本质所决定的。从对应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看,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应当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因为只有具备动态特征的模式,才能适应装备更新、技术进步的新形势,才能人尽其才,发挥所长,才能使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与时俱进中实现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契合;从教学培训模式本身的发展看,它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总是随着职教实践、观念和理论的发展、改革与变化,不断得到丰富、发展而日臻完善。所以选择何种教学培训模式,除了按照其操作程序进行应用外,更主要的是深刻领会其理论和思想内涵,在其确定的框架中结合本课程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和创新;从教学内容的建设看,教学内容要始终反映本学科领域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型学科和专业不断出现,没有哪一门学科、哪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成不变的,如课程设置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更新、整合,本课程与其它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和有机结合等等,都应该是随机应变、灵活变通的。
公安人才培训模式的改革应符合我国教育史上历来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和基本原则(但这里的“因材施教”不是对学生个人,而是对学生专业集体,是大方面的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客观情况,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培训模式改革体现了对所有学生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和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差异性的关系。统一性指全体学生都应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差异性是指教学的内容、重点、难度、课时分配等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培训模式改革也体现了全面发展和发挥特长的关系。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全面发展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很多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以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上也要达到一定程度;发挥特长也不是在某一领域片面发展,对其它领域一无所知,而是在相关方面符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专长。该理念反映了我国学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育人才”、“合格加特长”等都是对这些成功经验的概括。
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创新,而且是新的教育思路的形成,新的教育思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优化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与“学”最优化。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无论何种教学模式,只要是僵化固定、单一封闭的,就没有生命力。正象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教学活动,对一种模式照搬套用,或认准一种模式一劳永逸,完全按照模式的程序亦步亦趋,必然以放弃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和自由为代价。因为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多元的,这是由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发展性、动态性的本质所决定的。从对应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看,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应当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因为只有具备动态特征的模式,才能适应装备更新、技术进步的新形势,才能人尽其才,发挥所长,才能使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与时俱进中实现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契合;从教学模式本身的发展看,它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总是随着职教实践、观念和理论的发展、改革与变化,不断得到丰富、发展而日臻完善。所以选择何种教学模式,除了按照其操作程序进行应用外,更主要的是深刻领会其理论和思想内涵,在其确定的框架中结合本课程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和创新;从教学内容的建设看,教学内容要始终反映本学科领域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
总之,急需变革传统一贯式的僵化静止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使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感到既能全面了解公安专业知识,又能量体裁衣、分清主次,避免知识的重复学习,并能找到与自己专业的契合点,拓宽本专业的研究思路,对所学的各类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一专多能。
3 培训模式改革策略的构建
3.1 改革课程建设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从教育的本质而言,课程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建设机制决定着高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这对于办学历史不长、教学基础较差,的公安院校来说尤其重要。我国公安高校均为行政办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上实行学校一级管理、统一执行,教学系部在其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容易造成由于不了解教学一线和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而使课程设置不合理,所以往往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针对公安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应改变传统的管理机制,学校侧重课程建设的原则和总体规划、评价标准等,教学系部在课程建设中要承担主要任务,负责分科课程建设规划的制定、新旧课程开发与改造、课程的实施与运行监控、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改革等具体工作。根据21世纪警察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和我国公安工作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培养要求,重新处理不同类型课程的比例关系,适当减少必修课和专业课或压缩教学总学时,增加选修课程,注重隐性课程,淡化专业界限,既让学生达到公安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基本要求,又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和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发展的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高科技化的公安实战工作的需要。
3.2 实现灵活多变的动态性原则
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是多样的,这些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我们必须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不同时期的公安教育质量有不同的主题,不同时期确立的质量标准应有利于公安教育发展,而不是背离和限制公安教育发展。要建立多种质量标准,根据社会发展及社会的实际需求随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应该成为树立正确质量观的重要基点。这就要求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其模式不应是固定的、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就是所谓的动态培训理念。根据学生专业、基础的不同和对学习需求的差异,进行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选择,尤其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不断交流和反馈,使教学模式处于动态之中。
首先,变静态的教材知识为动态教学信息。教材是静态的,但违法犯罪的形势、动向和刑事科学技术成果以及社会的需求却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经常下基层进行社会实践锻炼,丰富实战经验,更新知识结构,借助多媒体手段,不断修改编排课件内容,及时补充最新研究成果,淘汰那些陈旧的、与实际脱节的内容,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利用高科技进行违法犯罪的案件逐年增多,公安科学技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才能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如,对于文件检验技术,现代办公机具越来越普及,各种新型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一体化速印机、多功能一体机等相继问世,各种工艺制作的印章层出不穷,各种新型书写工具不断产生,以及各种新语词也大量涌现,对其制成的文件如何检验、鉴定,如何利用此类文件物证进行侦查破案;对于痕迹检验技术,一些潜在的手印、足迹如何提取,如何对手印进行计算机自动识别,如何通过足迹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量化分析画像等等。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都需要不断地研究、总结,及时传授给相关专业的学生。
其次,变固定的课时分配为动态课时调节。就某门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而言,一直以来,无论为哪个专业、哪种层次的学生授课,不仅总课时基本不变,而且每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比例也基本是固定的,评价标准也严格按固有的教学进度进行。就某专业的双学位学生经无计名问卷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要求增加实验和案例教学课时,缩减与本专业关系不大的理论讲授课时。为此,在该课程的课时设置和各部分内容的课时分配上,急需根据教学对象变固定为动态调节,当然,对学生考试或考查所出的题库也不能一劳永逸,而应随之进行更改变通。如,《文件检验学》课程为刑侦专业的学生讲授时,应相对增加言语识别的课时量并以该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因这部分内容与侦查专业的联系最为紧密,可以更好地利用此项技术侦查办案;为经侦专业的学生讲授时,应相对增加笔迹检验和污损文件检验的课时量并以此作为主要内容增加案例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动手实践能力,这些技术在经侦工作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3 建立“层次化”、“模块化”、“时代化”的培训模式
以动态性原则进行公安干警培训教学所遵循的具体模式就是建立“层次化”、“模块化”、“时代化”的动态教学模式。
“层次化”即分受训层次,就是根据培训对象的知识基础、所从事的领域和具体工作以及培训目的和要求,采取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考试分层,采用适当的教法使不同层次的学员都能学以致用、获得实效。因此,“层次化”培训方法既能促进教师发挥最大的潜能备课,写出不同层次的教案,又能调动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员侧重不同的内容,确定相应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既注意到学员的共性,又照顾到学员的个性发展,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各层次学员的学习起到定位、激励和导向作用,促使学生提高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最优化组合。分层教学方法打破了以往整齐划一、齐步走的方式,是对使用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考核标准的传统教学制度的挑战。
“模块化”即分技术专题,以技能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融为一体,每个模块代表一个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模块设计本着覆盖相应的岗位群、以基本功训练为主、兼顾新技术、突出专业主干、兼顾专业边缘的原则,依据专业职业性常规训练的着重点,将专业技能分解成一系列模块,每一个模块都针对不同的问题,包括基本功训练模块、单项技能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等,并分别制定出相应的训练内容、训练要求、实施方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逐项推进,逐项达标,形成完整的技能训练体系。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过程,是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时代化”即紧跟违法犯罪新形势、解决违法犯罪新问题。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违法犯罪在不同时期各有其形势和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利用高科技进行违法犯罪的案件逐年增多,公安科学技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才能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断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都需要及时地研究、总结,并传授给相关专业的学员。这就要求我们借助多媒体手段,不断修改编排课件内容,更新知识结构,及时补充最新研究成果,淘汰那些陈旧的、与实际脱节的内容,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在教学内容上,不再依赖于统一教科书,而是广泛收集资料,获取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术。
3.4 变老师单向式灌输为师生互动式交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这一终极目的。
公安类课程多数都属于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刑事科学技术,这些课程都是在解决实际案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的,反过来作为理论学科又直接指导实践办案。学习每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实际案件中所涉及的问题,为侦查提供线索为审判提供依据。所以每门课程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实验教学都是以对案件的预审侦查或检验鉴定为主题的,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单向式灌输,不给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那么学生就很难把握案件从立案侦查、审理检验直到破案的整个过程,很难解决在侦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在以后独立办案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另外在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上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要采取师生互动相互交流的方式,在理论讲授时,由老师介绍案情,提出具体要求,然后让学生充分思考,提出可能的侦破方案或检验方法;在实验时,老师可以将事先模拟实际办案中的典型案例制作的实验材料发给学生(对学生而言都是未知材料),并提供操作或检验条件,使学生模拟实际办案的过程,自己提出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结论或意见,然后开展讨论,各抒己见,说明自己所得出结论或意见的依据,最后由老师做总结,表明正确的结论和观点。采用课堂案例讨论式、模拟办案情境式的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听课和实验的兴趣,既可以加深对课程理论教学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总之,对公安院校人才培训模式的改革突出了一个转变、两个结合、三个关系。一个转变:即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中心”;两个结合:即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世纪公安工作改革和发展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和既有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目的要求相结合;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即专业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公安通用人才的一般规格和专门人才的特殊要求的关系,学生在校学习与今后社会就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人大报刊,2004(5).
[2] 李德顺.21世纪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势.新华文摘,2003(5).
[3] 周远清.高等教育要办出特色.中国教育报,2005(10).
[4] 任克勤.论公安高等精品课程建设.公安教育,2006(3).
[5] 刘和忠.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中国教育报,2003(12).
[6] 吴晓义.职业教育教学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吉林工程师范学院报告,2007(7).[7]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7).[8]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