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对教师的角色问题提出了质疑,本文主要从人本主义教育视角,探讨了新课标形势下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多重角色定位,旨在为加快中职学校体育改革步伐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新课程标准;中职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48-02
体育学是一门让学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基础学科。传统的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提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基础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变革,原有的一些教育理念、方法已显得与当今的新课程形式不相适应。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体育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基本理念,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等,这些基本理念的确立,将使我国的体育课程在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人本主义教育观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1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学派,其基本观点是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都有发展的潜能,而且都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其代表人物罗杰斯就教学问题提出:①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②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③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罗杰斯还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运用于教学研究与实验,确定了“情意教学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他强调教学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之间情感培养,重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致力于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这与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是相一致的,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对现代体育教学将发挥重要的指導作用。
1.2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现代社会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理论认为,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心理单位。传统教学理论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社会地位,强调维护教师的“权威”和中心地位,因而导致师生间的冲突与心理隔阂;当今的教育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重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效果能产生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的过程,还是心理品质的信息传递过程,更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可以说,创设平等和谐、民主人道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2“人本主义教育观”与新课标下体育教师多重角色的定位
社会学理论认为,所谓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他人的期望而扮演的具有情境发生的行为模式。在新课标形势下,中职体育教师的角色具有多重性。
2.1思想品德教育的移情者: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传统教育观念支配下的一般思想品德教育,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与熏陶,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突出地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活动。为了使学生在自由发展中自我实现,罗杰斯从自己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经验出发,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基本要求:①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坦诚相待,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取掉一切伪装的“假面具”。②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对学生作出的具有自身价值独立体的任何思想与感情,都应予以认可,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③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移情性地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移情就是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尊重学生,不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性作出评价和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安全感和自信心,获得真实的自我意识,充分地实现自我。
2.2教学过程的引导者: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每个师生都十分关心的问题。19世纪德国的第斯多惠则坦诚地指出:“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多次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孩子们学会学习。”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新的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特别注重使学生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教学过程中来。”在教与学的这对矛盾中,形式上教师的教是主体,但实际上学生的学才一是真正的主体。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体育“三基”教育,而不应该是带着体育“三基”教育走向学生,即变学生被动接受体育传统的“三基”教育为主动接受学生所需求的基本运动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好,更要去研究如何使学生学好。
事实上,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为人方式。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练习跳箱遇到畏难情绪时,教师不是呵斥胆小,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勇敢顽强。当学生练习长跑中途止步时,教师不是指责半途而废,而是鼓励他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总之,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对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刻意创新的探索和自觉刻苦的锻炼,才能够使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在学习和掌握体育“三基”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 2.3知识技能的传授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因此,无论是传统体育教学还是新课标形势下的体育教学,都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只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要求转变教育观念,从人本主义教育观出发,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进步速度、掌握程度等,有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师生教学互动,优势互补。
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作为传授者要通过生动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语言要有感染力和启发性,使学生感到亲切、热情、激奋,形成师生之间轻松、融洽、和谐、宽松、愉快的心理氛围。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体育教学技能和丰富的技能教学经验,而且还应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理论和科研能力。
2.4自我创新形象的塑造者: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形象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师良好形象的自我塑造,对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运用吸引效应,塑造仪表美与心灵美的完美形象。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方面有了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很強的“心理定势”。体育教师的仪表美是学生直接感受到的一种形象美,能长久地留在学生的心中。体育教师重视自己的仪表风度、衣着服饰、动作示范,可以在学生中形成形象吸引力。
其次,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以爱之情,期待学生,完善自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向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和蔼可亲的语言,严肃认真的教态,热情耐心的指导,准确优美的示范,都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爱的关怀,使师生的关系更为融洽。因此,热爱学生是教师素质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是教育素质的实质,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地完善自我,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
2.5学生身心健康的调试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首先是针对我们现在学校教育系统的客观实际提出来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这个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对教育本质意义的追求。其次是针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出来的。我国学生在体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耐力下降、肺活量水平低、近视率高等。强调“健康第一”是从整个民族未来兴旺发达这一长远而根本的利益出发的,正如《决定》提出的“健康体魄是我们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再次,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确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要求我们明确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
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不但要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健全的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有效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3结论
从人本主义教育观出发来探讨中职体育教师多重定位,只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思路,还可以从其他不同的视角来认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问题,如从哲学角度、社会学角度、伦理学角度等都可以挖掘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的角色和责任,这样,才能更全面、系统地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新课程标准;中职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48-02
体育学是一门让学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基础学科。传统的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提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基础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变革,原有的一些教育理念、方法已显得与当今的新课程形式不相适应。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体育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基本理念,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等,这些基本理念的确立,将使我国的体育课程在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人本主义教育观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1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学派,其基本观点是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都有发展的潜能,而且都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其代表人物罗杰斯就教学问题提出:①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②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③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罗杰斯还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运用于教学研究与实验,确定了“情意教学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他强调教学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之间情感培养,重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致力于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这与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是相一致的,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对现代体育教学将发挥重要的指導作用。
1.2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现代社会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理论认为,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心理单位。传统教学理论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社会地位,强调维护教师的“权威”和中心地位,因而导致师生间的冲突与心理隔阂;当今的教育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重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效果能产生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的过程,还是心理品质的信息传递过程,更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可以说,创设平等和谐、民主人道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2“人本主义教育观”与新课标下体育教师多重角色的定位
社会学理论认为,所谓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他人的期望而扮演的具有情境发生的行为模式。在新课标形势下,中职体育教师的角色具有多重性。
2.1思想品德教育的移情者: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传统教育观念支配下的一般思想品德教育,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与熏陶,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突出地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活动。为了使学生在自由发展中自我实现,罗杰斯从自己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经验出发,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基本要求:①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坦诚相待,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取掉一切伪装的“假面具”。②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对学生作出的具有自身价值独立体的任何思想与感情,都应予以认可,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③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移情性地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移情就是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尊重学生,不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性作出评价和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安全感和自信心,获得真实的自我意识,充分地实现自我。
2.2教学过程的引导者: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每个师生都十分关心的问题。19世纪德国的第斯多惠则坦诚地指出:“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多次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孩子们学会学习。”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新的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特别注重使学生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教学过程中来。”在教与学的这对矛盾中,形式上教师的教是主体,但实际上学生的学才一是真正的主体。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体育“三基”教育,而不应该是带着体育“三基”教育走向学生,即变学生被动接受体育传统的“三基”教育为主动接受学生所需求的基本运动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好,更要去研究如何使学生学好。
事实上,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为人方式。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练习跳箱遇到畏难情绪时,教师不是呵斥胆小,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勇敢顽强。当学生练习长跑中途止步时,教师不是指责半途而废,而是鼓励他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总之,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对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刻意创新的探索和自觉刻苦的锻炼,才能够使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在学习和掌握体育“三基”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 2.3知识技能的传授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因此,无论是传统体育教学还是新课标形势下的体育教学,都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只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要求转变教育观念,从人本主义教育观出发,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进步速度、掌握程度等,有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师生教学互动,优势互补。
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作为传授者要通过生动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语言要有感染力和启发性,使学生感到亲切、热情、激奋,形成师生之间轻松、融洽、和谐、宽松、愉快的心理氛围。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体育教学技能和丰富的技能教学经验,而且还应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理论和科研能力。
2.4自我创新形象的塑造者: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形象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师良好形象的自我塑造,对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运用吸引效应,塑造仪表美与心灵美的完美形象。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方面有了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很強的“心理定势”。体育教师的仪表美是学生直接感受到的一种形象美,能长久地留在学生的心中。体育教师重视自己的仪表风度、衣着服饰、动作示范,可以在学生中形成形象吸引力。
其次,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以爱之情,期待学生,完善自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向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和蔼可亲的语言,严肃认真的教态,热情耐心的指导,准确优美的示范,都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爱的关怀,使师生的关系更为融洽。因此,热爱学生是教师素质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是教育素质的实质,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地完善自我,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
2.5学生身心健康的调试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首先是针对我们现在学校教育系统的客观实际提出来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这个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对教育本质意义的追求。其次是针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出来的。我国学生在体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耐力下降、肺活量水平低、近视率高等。强调“健康第一”是从整个民族未来兴旺发达这一长远而根本的利益出发的,正如《决定》提出的“健康体魄是我们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再次,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确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要求我们明确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
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不但要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健全的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有效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3结论
从人本主义教育观出发来探讨中职体育教师多重定位,只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思路,还可以从其他不同的视角来认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问题,如从哲学角度、社会学角度、伦理学角度等都可以挖掘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的角色和责任,这样,才能更全面、系统地深化体育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