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新民主主义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他后期的杂文,是中国人民用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鲁迅作品,继承这份丰富的文学遗产,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条件。为了读者学习鲁迅作品时便于查考,现将他主要作品书名的来历分类介绍于后。
一、唤醒民众
《呐喊》(1918——1922)这是一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短篇小说集。当时正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蓬勃发展,鲁迅说他喊几声助威,目的在于“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因此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
《彷徨》(1924——1926)短篇小说集。
五四运动以后,那些标榜“新思潮”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的形势下发生了重大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当时鲁迅感到自己成了一个布不成阵的散兵“游勇”,“荷戟独彷徨”,书名叫《彷徨》,以表现他在革命道路上探索前进的孤寂心情。
二、针砭时弊
《热风》(1918——1924)1925年11月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鲁迅对旧社会一切不合理现象,一向深恶痛绝并加以深刻的批判,但是时弊并没有消亡,他“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于是这时期的杂文集起名《热风》,以表示愤慨,也反映了他对社会改革的热烈愿望。
《华盖集》1925年写的杂文集,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
《华盖集续编》1926年写的杂文集,1927年5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相传和尚交“华盖运”,是成佛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鲁迅用“华盖”作书名,以示他在黑暗统治中到处碰壁,对反动派的愤慨之意。
《而已集》1927年写的杂文集,1928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鲁迅在本书《题辞》中这样写着;“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反动派屠杀和迫害革命群众罪行,使鲁迅极为愤怒,所以取了《而已集》这个燃烧着讽刺烈火的书名。
《伪自由书》1933年1月至5月作的杂文集,1933年10月上海青光书局出版。
1933年鲁迅为《申报》、《自由谈》写稿,利用日报副刊,以精悍犀利的社会评论,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政策和黑暗统治作斗争。所谓《自由谈》,其实是不自由的,况且鲁迅的杂文又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的,于是不久便不能发表了。《自由谈》不过是虚伪的招牌罢了。鲁迅因而取《伪自由书》为书名。
三、抨击敌手
《三闲集》(1927——1929)杂文集,1932年9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1928年至1929年间,创造社和太阳社在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下,挑起了同鲁迅关于文学问题的论争。他们以极“左”面目,攻击鲁迅杂文是“以趣味为中心”的有闲阶级的东西,错误地批评鲁迅“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鲁迅就借他们的话把这本杂文集定名为《三闲集》。
《二心集》(1930——1931)杂文集,1932年10月上海合众书店初版。
1930年左右,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革命文艺运动的迫害。对鲁迅更加造谣诬蔑,还编写《文坛贰臣传》来攻击鲁迅。而鲁迅承认自己不是统治阶级的“忠臣”,和反动统治者是“有二心”的,并以此自豪,把自己的书取名为《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1932——1933)1934年3月上海同文书店初版。
当时上海有个无聊文人,诬蔑鲁迅极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并且是南腔北调。鲁迅说:“真的,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所谓“不入调,不入流”,也是指他自己说话做文章,不去迎合反动派,而是坚持真理。因此名为《南腔北调集》。
《准风月谈》1933年写的杂文集,1934年12月上海兴中书局初版。
1935年5月《申报》、《自由谈》发出了“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的启事,要鲁迅多谈风月,莫谈国事。鲁迅反对说,涉及风月的也有“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这样关联政事的古联。他用各种笔名在《自由谈》上发表了不少富有战斗性的杂文,收集起来,取名《准风月谈》,意思是说自己的文章还够不上官方钦定的谈风月的标准。
《花边文学》1934年写的杂文集,1936年6月上海联华书局初版。
鲁迅这些短评在报上刊登的时候,往往围绕一圈花边,以示重要,于是就有人恶意攻击鲁迅说“花边”也是银元的别名,这些文章是为了稿费。其实并无足取,并将这些战斗杂文诬之为“花边文学”,鲁迅以此为书名,以示轻视和反击。
四、借古讽今
《故事新编》(1922——1935)历史小说集,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社出版。
本书取材于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借古人古事为当时的革命斗争服务,所以名为《故事新编》。
五、象征比喻
《野草》(1924——1926)散文集,1927年7月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本书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出版的。在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鲁迅相信革命高潮将会重新到来,“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终有一天要从火山口喷出来,烧尽地面上一切丑恶的东西,而野草也甘愿被焚烧,去迎接地下火的到来。取名《野草》,用以象征革命顽强的斗争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朝花夕拾》1926年作的散文集,1928年9月北京来名社出版。
这些作品都是鲁迅回忆童年和少年生活的散文。作者把早年轶事喻为“朝花”,晚年回忆写作比为“夕拾”,故名《朝花夕拾》。
《坟》(1907——1925)论文和杂文集,1927年3月北京未名社出版。
鲁迅所要出版这些旧文,是因为“有人憎恶着”。同时也作为生活一部分的痕迹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1934——1936)杂文集,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局同时印出。
当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是当时被称为“半租界”的地方。“且”是“租”的右半,“介”是“界”的下半,“且介亭”即半租界的亭子间的意思。
山西省运城学院附属中学(044000)
一、唤醒民众
《呐喊》(1918——1922)这是一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短篇小说集。当时正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蓬勃发展,鲁迅说他喊几声助威,目的在于“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因此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
《彷徨》(1924——1926)短篇小说集。
五四运动以后,那些标榜“新思潮”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的形势下发生了重大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当时鲁迅感到自己成了一个布不成阵的散兵“游勇”,“荷戟独彷徨”,书名叫《彷徨》,以表现他在革命道路上探索前进的孤寂心情。
二、针砭时弊
《热风》(1918——1924)1925年11月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鲁迅对旧社会一切不合理现象,一向深恶痛绝并加以深刻的批判,但是时弊并没有消亡,他“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于是这时期的杂文集起名《热风》,以表示愤慨,也反映了他对社会改革的热烈愿望。
《华盖集》1925年写的杂文集,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
《华盖集续编》1926年写的杂文集,1927年5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相传和尚交“华盖运”,是成佛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鲁迅用“华盖”作书名,以示他在黑暗统治中到处碰壁,对反动派的愤慨之意。
《而已集》1927年写的杂文集,1928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鲁迅在本书《题辞》中这样写着;“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反动派屠杀和迫害革命群众罪行,使鲁迅极为愤怒,所以取了《而已集》这个燃烧着讽刺烈火的书名。
《伪自由书》1933年1月至5月作的杂文集,1933年10月上海青光书局出版。
1933年鲁迅为《申报》、《自由谈》写稿,利用日报副刊,以精悍犀利的社会评论,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政策和黑暗统治作斗争。所谓《自由谈》,其实是不自由的,况且鲁迅的杂文又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的,于是不久便不能发表了。《自由谈》不过是虚伪的招牌罢了。鲁迅因而取《伪自由书》为书名。
三、抨击敌手
《三闲集》(1927——1929)杂文集,1932年9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1928年至1929年间,创造社和太阳社在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下,挑起了同鲁迅关于文学问题的论争。他们以极“左”面目,攻击鲁迅杂文是“以趣味为中心”的有闲阶级的东西,错误地批评鲁迅“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鲁迅就借他们的话把这本杂文集定名为《三闲集》。
《二心集》(1930——1931)杂文集,1932年10月上海合众书店初版。
1930年左右,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革命文艺运动的迫害。对鲁迅更加造谣诬蔑,还编写《文坛贰臣传》来攻击鲁迅。而鲁迅承认自己不是统治阶级的“忠臣”,和反动统治者是“有二心”的,并以此自豪,把自己的书取名为《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1932——1933)1934年3月上海同文书店初版。
当时上海有个无聊文人,诬蔑鲁迅极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并且是南腔北调。鲁迅说:“真的,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所谓“不入调,不入流”,也是指他自己说话做文章,不去迎合反动派,而是坚持真理。因此名为《南腔北调集》。
《准风月谈》1933年写的杂文集,1934年12月上海兴中书局初版。
1935年5月《申报》、《自由谈》发出了“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的启事,要鲁迅多谈风月,莫谈国事。鲁迅反对说,涉及风月的也有“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这样关联政事的古联。他用各种笔名在《自由谈》上发表了不少富有战斗性的杂文,收集起来,取名《准风月谈》,意思是说自己的文章还够不上官方钦定的谈风月的标准。
《花边文学》1934年写的杂文集,1936年6月上海联华书局初版。
鲁迅这些短评在报上刊登的时候,往往围绕一圈花边,以示重要,于是就有人恶意攻击鲁迅说“花边”也是银元的别名,这些文章是为了稿费。其实并无足取,并将这些战斗杂文诬之为“花边文学”,鲁迅以此为书名,以示轻视和反击。
四、借古讽今
《故事新编》(1922——1935)历史小说集,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社出版。
本书取材于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借古人古事为当时的革命斗争服务,所以名为《故事新编》。
五、象征比喻
《野草》(1924——1926)散文集,1927年7月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本书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出版的。在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鲁迅相信革命高潮将会重新到来,“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终有一天要从火山口喷出来,烧尽地面上一切丑恶的东西,而野草也甘愿被焚烧,去迎接地下火的到来。取名《野草》,用以象征革命顽强的斗争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朝花夕拾》1926年作的散文集,1928年9月北京来名社出版。
这些作品都是鲁迅回忆童年和少年生活的散文。作者把早年轶事喻为“朝花”,晚年回忆写作比为“夕拾”,故名《朝花夕拾》。
《坟》(1907——1925)论文和杂文集,1927年3月北京未名社出版。
鲁迅所要出版这些旧文,是因为“有人憎恶着”。同时也作为生活一部分的痕迹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1934——1936)杂文集,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局同时印出。
当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是当时被称为“半租界”的地方。“且”是“租”的右半,“介”是“界”的下半,“且介亭”即半租界的亭子间的意思。
山西省运城学院附属中学(0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