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谱》不仅是一篇传世的书法佳作,更是一篇理论著作,其理论价值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文学价值,书法价值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价值
《书谱》,作者孙过庭,字虔礼,生卒约646至690年,其生平事迹,正史没有记载,仅有陈子昂《孙君墓志铭》和《祭孙录事文》等少量文字。据考证,孙过庭,陈留人(今河南开封)郡望出自富阳。在唐期间历任卫胄曹,迟至不惑始出任率录事之职,以其生性高洁,不堪受馋而去官,其后闭门习书。天授元年,卒于洛阳,年约四十四岁。
孙过庭习书之际,鉴于汉唐之论述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因而撰《书谱》。《书谱》为墨迹纸本,书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坟上下两卷,金下卷已失,一般认为上卷为序。其文粗举纲要,后世或有增减,书名亦或有改动。现存纵约26.5公分,横约900.8公分,全篇3500余字,有缺字,“汉末伯英”下缺166字,“心不厌精”下缺30字。
《书谱》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具备文学价值,书法价值和理论价值。
(一)文学价值
说起同时期的唐代文学,使我想起来张若虚,虽然书谱的文学价值在文学经典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不如其书法价值和理论价值在各自领域的地位。但我们抛开界线会发现这两个人的艺术品惊人的相似,这表现他们能综合传统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对世界的憧憬和希望,并且都达到了孤篇横绝的地步。当然,书谱也具有文学意义的。这跟中国书论的来源是分不开的,书法论著来源于文字的渲染和文学批评,并受文学主要是汉赋的影响极大,其在论述时也保留了大量的文字表达方式。难怪近代学者沈尹默先生在(历代书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说:“唐朝一代论书法的人,实在太少,其中极有名为自始至终的,如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史的人所必须阅读的文字,但他有一点毛病,就是词藻过甚,往往把关于写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1这种情况在唐朝就出现了,孙过庭针对这种情况解释为“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末逮,请矣将来。”2大概意思就是言不尽意,其中的奥旨要靠体悟和机缘。这种文学影响下的书论虽然附带了文学价值,但给后来继承了莫大的困难。
(二)书法价值
《书谱》的书法价值在于它能追溯二王笔法,弘扬法度,延续魏晋书风。历代予以很高的评价。唐开元年间书法理论家张怀瓘《书断》中“博雅而有文章,草书宪草二王,工于用笔,俊吧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3。北宋米芾评谓:“唐草的二王法,无出其右。”4反面的评论也有,例如乾元年间的窦臮《述书断》认为:“虔礼凡草,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如见疑于冰冷,甘没齿于夏虫”5。窦臮的评价不是很客观,虽然也合书谱的面貌,但中间有一些个人情绪。从评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一是中庸,二是保守。孙过庭书习二王(主要以王羲之),且王羲之书一向含蓄,再有张旭,怀素的唐代可能在书法表象的欣赏上有所不及,但其内在实质是非张,怀之辈能比的。孙在唐代能澄心于书,恪守二王法度是功在当代立在春秋之事,这一点一再被证实。首先,书谱在当时的影响力就很大,张旭,怀素都是孙过庭的晚辈他们学草书当然绕不开孙氏的,况且就连当时日本的空海都临过书谱。其次,米芾的《海岳名言》中“石刻不可学”6。历代学者以学帖为主(清代虽碑学大兴,但学帖仍是主流),学帖者又以二王为尊。唐以后,朝代更替,折戟沉沙,大量的书法墨迹散失,虽有辗转摹刻前代法帖传世,却已是雾里看花,失其真也。在这种情况下,书谱的保存有着很大的意义。故而后世学草甚至学晋,书谱都是首选的字帖。
(三)理论价值
早在汉代末年就有了关于书法的理论著作。如赵一《非草书》、崔瑗《草势》、蔡邕《篆势》等都是早期书论的代表,其内容多受汉代文学的影响,用华丽的词藻渲染字体的美丽特征。到了两晋有所发展,有卫恒《四体书势》和东晋的轮数手札,期间已经论及书体的关系和来源问题,但并没有改变汉末论书的方式,作者还是以一种猎奇的心理探讨书法。这种状态直到南朝才有所突破,代表作有王愔《文字志》、王僧虔《书赋》、庾肩吾《书品》,内容首次涉及到技法层面,书论上升到理论思考的高度。从此书法理论不再完全依赖文学,书法理论逐渐走向成熟化,书谱的诞生和南朝书论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但书谱在继承南朝的书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发展表现在其论述广度和深度上较南朝更近一步。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是中国书法美学的理论基础,解决了学书者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修其本”解决了学书时的内在问题,乖和之理强调了外界因素对书写的影响,技法讨论用来积累方法,池水尽墨的后天努力作为根基,但性情不一,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同时,莫作朝菌和蟪蛄,眼界也很重要。
正如孙过庭所说:“献之自称胜父,不议过乎”“积其点画,乃成其字”“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7这种强调伦理纲常和道德修养常并重视后天努力以便于经世致用的思想来自于中国儒家思想。又如“真草”“研质”的辩证关系,“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无间心手,忘怀楷则”、是道家阴阳观、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物我两忘思想的反映。另外,孙氏深明“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之理,故而用“缄秘之旨,余无取焉”的菩萨心肠普渡后学者。
参考文献:
[1]沈尹默《历代书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上海书画出版社,1963年版。
[2]《书谱》,中国书店,2012年版。
[3]张怀瓘《书断》,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4]米芾《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版。
[5]窦臮《述书断》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6]米芾《海岳名言》,見《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7]同[2]。
作者简介:
王慧婷,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 中国画学院2017级书法与篆刻专业研究生。
导师:金玟廷教授。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价值
《书谱》,作者孙过庭,字虔礼,生卒约646至690年,其生平事迹,正史没有记载,仅有陈子昂《孙君墓志铭》和《祭孙录事文》等少量文字。据考证,孙过庭,陈留人(今河南开封)郡望出自富阳。在唐期间历任卫胄曹,迟至不惑始出任率录事之职,以其生性高洁,不堪受馋而去官,其后闭门习书。天授元年,卒于洛阳,年约四十四岁。
孙过庭习书之际,鉴于汉唐之论述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因而撰《书谱》。《书谱》为墨迹纸本,书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坟上下两卷,金下卷已失,一般认为上卷为序。其文粗举纲要,后世或有增减,书名亦或有改动。现存纵约26.5公分,横约900.8公分,全篇3500余字,有缺字,“汉末伯英”下缺166字,“心不厌精”下缺30字。
《书谱》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具备文学价值,书法价值和理论价值。
(一)文学价值
说起同时期的唐代文学,使我想起来张若虚,虽然书谱的文学价值在文学经典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不如其书法价值和理论价值在各自领域的地位。但我们抛开界线会发现这两个人的艺术品惊人的相似,这表现他们能综合传统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对世界的憧憬和希望,并且都达到了孤篇横绝的地步。当然,书谱也具有文学意义的。这跟中国书论的来源是分不开的,书法论著来源于文字的渲染和文学批评,并受文学主要是汉赋的影响极大,其在论述时也保留了大量的文字表达方式。难怪近代学者沈尹默先生在(历代书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说:“唐朝一代论书法的人,实在太少,其中极有名为自始至终的,如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史的人所必须阅读的文字,但他有一点毛病,就是词藻过甚,往往把关于写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1这种情况在唐朝就出现了,孙过庭针对这种情况解释为“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末逮,请矣将来。”2大概意思就是言不尽意,其中的奥旨要靠体悟和机缘。这种文学影响下的书论虽然附带了文学价值,但给后来继承了莫大的困难。
(二)书法价值
《书谱》的书法价值在于它能追溯二王笔法,弘扬法度,延续魏晋书风。历代予以很高的评价。唐开元年间书法理论家张怀瓘《书断》中“博雅而有文章,草书宪草二王,工于用笔,俊吧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3。北宋米芾评谓:“唐草的二王法,无出其右。”4反面的评论也有,例如乾元年间的窦臮《述书断》认为:“虔礼凡草,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如见疑于冰冷,甘没齿于夏虫”5。窦臮的评价不是很客观,虽然也合书谱的面貌,但中间有一些个人情绪。从评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一是中庸,二是保守。孙过庭书习二王(主要以王羲之),且王羲之书一向含蓄,再有张旭,怀素的唐代可能在书法表象的欣赏上有所不及,但其内在实质是非张,怀之辈能比的。孙在唐代能澄心于书,恪守二王法度是功在当代立在春秋之事,这一点一再被证实。首先,书谱在当时的影响力就很大,张旭,怀素都是孙过庭的晚辈他们学草书当然绕不开孙氏的,况且就连当时日本的空海都临过书谱。其次,米芾的《海岳名言》中“石刻不可学”6。历代学者以学帖为主(清代虽碑学大兴,但学帖仍是主流),学帖者又以二王为尊。唐以后,朝代更替,折戟沉沙,大量的书法墨迹散失,虽有辗转摹刻前代法帖传世,却已是雾里看花,失其真也。在这种情况下,书谱的保存有着很大的意义。故而后世学草甚至学晋,书谱都是首选的字帖。
(三)理论价值
早在汉代末年就有了关于书法的理论著作。如赵一《非草书》、崔瑗《草势》、蔡邕《篆势》等都是早期书论的代表,其内容多受汉代文学的影响,用华丽的词藻渲染字体的美丽特征。到了两晋有所发展,有卫恒《四体书势》和东晋的轮数手札,期间已经论及书体的关系和来源问题,但并没有改变汉末论书的方式,作者还是以一种猎奇的心理探讨书法。这种状态直到南朝才有所突破,代表作有王愔《文字志》、王僧虔《书赋》、庾肩吾《书品》,内容首次涉及到技法层面,书论上升到理论思考的高度。从此书法理论不再完全依赖文学,书法理论逐渐走向成熟化,书谱的诞生和南朝书论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但书谱在继承南朝的书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发展表现在其论述广度和深度上较南朝更近一步。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是中国书法美学的理论基础,解决了学书者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修其本”解决了学书时的内在问题,乖和之理强调了外界因素对书写的影响,技法讨论用来积累方法,池水尽墨的后天努力作为根基,但性情不一,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同时,莫作朝菌和蟪蛄,眼界也很重要。
正如孙过庭所说:“献之自称胜父,不议过乎”“积其点画,乃成其字”“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7这种强调伦理纲常和道德修养常并重视后天努力以便于经世致用的思想来自于中国儒家思想。又如“真草”“研质”的辩证关系,“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无间心手,忘怀楷则”、是道家阴阳观、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物我两忘思想的反映。另外,孙氏深明“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之理,故而用“缄秘之旨,余无取焉”的菩萨心肠普渡后学者。
参考文献:
[1]沈尹默《历代书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上海书画出版社,1963年版。
[2]《书谱》,中国书店,2012年版。
[3]张怀瓘《书断》,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4]米芾《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版。
[5]窦臮《述书断》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6]米芾《海岳名言》,見《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7]同[2]。
作者简介:
王慧婷,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 中国画学院2017级书法与篆刻专业研究生。
导师:金玟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