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儿厌食;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46-02
小儿厌食症是由于喂养不当、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所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儿科常见疾病,临床中多以较长时期食欲不振、见食则烦、甚至拒食等表现为特征,常伴有形体羸弱、抗病能力弱,多见于1~6岁。多年来,笔者运用捏脊结合内服中药、锌剂综合治疗小儿功能厌食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厌食症患儿130例(均排除因其他慢性疾病而引起的厌食病例[1])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70例,男40例,女30例;<2岁者9例,2~4岁32例,4~6岁24例,6~8岁3例,>8岁2例。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2岁者2例,2~4岁28例,4~6岁20例,6~8岁6例,>8岁4例。厌食时间均为56天~2年。
2 治疗方法
2.1 捏脊:
2.1.1 体位正确,充分暴露施术部位,空腹时进行,环境应暖和,手法应和缓、深沉、轻柔。
2.1.2 施术:医者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段,拇指罗纹面平对示指第2指间关节的桡侧,虎口向前,双手拇指、示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直至大椎穴止为1遍,如此循环,捏拿6遍。捏第5遍时,应对脾腧、胃腧、大肠俞采用“重提”法,加强疗效,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术者用双手的拇指指腹按揉肾俞穴数次。术中左右两手交替合作,遵循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2]。每日1次,连续10天为1疗程。
2.2 中药
2.2 方药:黄芪8~10g、炒山药、鸡内金(研末兑服)各10~15g、白术、茯苓、荷叶、白扁豆、藿香各5~8g、半夏、龙胆草、焦桅子、木香、山楂各3~6g、甘草2g。水煎2次取汁约50~200mL,分4~6次口服。10天为1个疗程。
加减:气血偏虚者加党参8~10g、当归、白芍、熟地各4~6g;腹隐隐作痛者加白芍、延胡索研末服各4~6g;汗多者减半夏,加太子参、防风4~8g、五味子5g。
2.3 按需补锌
按锌元素计算,为0.5~1.0毫克/公斤,连续补充不能超过3个月[3]。
2.4 治疗组70例采用捏脊结合内服中药、锌剂综合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运用上述中药内服治疗。均连续治疗4~6个疗程。
3 疗效评定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痊愈: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有效:食欲有所好转,食量略有增加,达到正常量的3/5;无效:食欲差,食量小于正常量的3/5。
3.2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n(%)]
表中表明:两组患儿疗效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P<0.05)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
5 讨论
《幼科发挥》:“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峰起。”《小儿药证直诀·虚羸》:“脾胃不和,不能食乳”。《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胃,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可见厌食症多责之于脾运不健、胃受纳失司、肝疏泄失职,小儿具有“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特点,易表现为“肝失条达”所致的烦躁、易怒等异常情绪。其治疗应调理脾胃为主,重在运脾,兼疏肝理气。
捏脊: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而产生机械性刺激,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督脉行脊里,“督为阳脉”,捏脊可提升阳气;同时“俞治内腑”,重提脾、胃、肾腧等穴,以达培元补中、健脾和胃、扶助运化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中药:黄芪与白术、茯苓、甘草、炒山药相伍,甘平缓补,益中气健脾胃;用白术不用苍术,白术性温,可养脾津;荷叶升提脾胃清阳,助运开胃,“用于脾虚运迟……”;鸡内金消食化积,治疗厌食症的关键药,《滇南本草》记载“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木香通行脾胃之滞气,理气和中,健脾消食要药;“久病多瘀”,山楂消食化积和胃,行气散瘀血;食积日久易聚湿生痰,故用扁豆、藿香、半夏益气醒脾化湿、燥湿化痰、消痞散结;有报道小量胆草能促进胃消化液之分泌功能增强,《药品化义》称“胆草专泻肝胆之火,主治…小儿疳积…用之神妙…”;《本草思辨录》:“栀子,其治在心、肝、胃者多……独取其秉肃降之气以敷条达之用,善治心烦……或寒热不食……,皆郁也……心中烦闷,胃中热气”,炒用以降苦寒之性;佐胆草、炒桅子清肝火,既抑木扶土,善治性格急躁、心情烦燥。众观全方,药性平和,健脾益胃,消食快中,理气除痰湿,散瘀除烦,本方集健脾、运脾、醒脾、调理肝胃于一体,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从而达到脾运、胃开、肝和,疾病乃愈。
同时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唾液蛋白-味觉素的组成,有保护味觉和增加食欲的功能。缺锌[5],其味觉素生成减少,使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丧生、脱落,并可掩盖或阻塞舌乳头的味蕾小孔,食物难已接触味蕾,味觉减退而食欲降低,出现厌食,所以补锌可增进食欲。
6 体会
实践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功能性厌食症临床效果明显,捏脊、中药、补锌治其本,如遇轻度脱水时,口服补液盐[5]治其标缓解症状,标本兼治,共凑良效。结合小儿“脏器清灵,随拨随应”的特点,用药量宜轻。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器清灵、易趋康复”,小儿皮肤稚嫩,对捏脊治疗比较敏感,康复较快;且具有操作简便、无毒副反应、无针刺之痛、小儿易接受等优势【6】。
同时应遵循“胃以善为补”的原则,尽可能祛除各种导致消化不良而引起厌食的因素,作好思想开导,先以喜爱食物开始诱导开胃,待食欲增加后,则按需要补给,适当多食肉、蛋、豆类等含锌丰富的食物,做到营养丰富,食物多样化,做到饮食节制和食物洁净,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以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 ZY/T001.1~001.9-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 王国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第二分册)[M].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33—34.
[3] 汪翼,儿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47.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7—269.
[5] 冯兴为,常洪劲.厌食[J].中国全科医学,2001,4(4):256—257.
[6] 吕桂凤,周淑敏,陈玉. 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9):1319—1320.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46-02
小儿厌食症是由于喂养不当、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所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儿科常见疾病,临床中多以较长时期食欲不振、见食则烦、甚至拒食等表现为特征,常伴有形体羸弱、抗病能力弱,多见于1~6岁。多年来,笔者运用捏脊结合内服中药、锌剂综合治疗小儿功能厌食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厌食症患儿130例(均排除因其他慢性疾病而引起的厌食病例[1])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70例,男40例,女30例;<2岁者9例,2~4岁32例,4~6岁24例,6~8岁3例,>8岁2例。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2岁者2例,2~4岁28例,4~6岁20例,6~8岁6例,>8岁4例。厌食时间均为56天~2年。
2 治疗方法
2.1 捏脊:
2.1.1 体位正确,充分暴露施术部位,空腹时进行,环境应暖和,手法应和缓、深沉、轻柔。
2.1.2 施术:医者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段,拇指罗纹面平对示指第2指间关节的桡侧,虎口向前,双手拇指、示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直至大椎穴止为1遍,如此循环,捏拿6遍。捏第5遍时,应对脾腧、胃腧、大肠俞采用“重提”法,加强疗效,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术者用双手的拇指指腹按揉肾俞穴数次。术中左右两手交替合作,遵循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2]。每日1次,连续10天为1疗程。
2.2 中药
2.2 方药:黄芪8~10g、炒山药、鸡内金(研末兑服)各10~15g、白术、茯苓、荷叶、白扁豆、藿香各5~8g、半夏、龙胆草、焦桅子、木香、山楂各3~6g、甘草2g。水煎2次取汁约50~200mL,分4~6次口服。10天为1个疗程。
加减:气血偏虚者加党参8~10g、当归、白芍、熟地各4~6g;腹隐隐作痛者加白芍、延胡索研末服各4~6g;汗多者减半夏,加太子参、防风4~8g、五味子5g。
2.3 按需补锌
按锌元素计算,为0.5~1.0毫克/公斤,连续补充不能超过3个月[3]。
2.4 治疗组70例采用捏脊结合内服中药、锌剂综合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运用上述中药内服治疗。均连续治疗4~6个疗程。
3 疗效评定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痊愈: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有效:食欲有所好转,食量略有增加,达到正常量的3/5;无效:食欲差,食量小于正常量的3/5。
3.2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n(%)]
表中表明:两组患儿疗效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P<0.05)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
5 讨论
《幼科发挥》:“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峰起。”《小儿药证直诀·虚羸》:“脾胃不和,不能食乳”。《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胃,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可见厌食症多责之于脾运不健、胃受纳失司、肝疏泄失职,小儿具有“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特点,易表现为“肝失条达”所致的烦躁、易怒等异常情绪。其治疗应调理脾胃为主,重在运脾,兼疏肝理气。
捏脊: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而产生机械性刺激,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督脉行脊里,“督为阳脉”,捏脊可提升阳气;同时“俞治内腑”,重提脾、胃、肾腧等穴,以达培元补中、健脾和胃、扶助运化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中药:黄芪与白术、茯苓、甘草、炒山药相伍,甘平缓补,益中气健脾胃;用白术不用苍术,白术性温,可养脾津;荷叶升提脾胃清阳,助运开胃,“用于脾虚运迟……”;鸡内金消食化积,治疗厌食症的关键药,《滇南本草》记载“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木香通行脾胃之滞气,理气和中,健脾消食要药;“久病多瘀”,山楂消食化积和胃,行气散瘀血;食积日久易聚湿生痰,故用扁豆、藿香、半夏益气醒脾化湿、燥湿化痰、消痞散结;有报道小量胆草能促进胃消化液之分泌功能增强,《药品化义》称“胆草专泻肝胆之火,主治…小儿疳积…用之神妙…”;《本草思辨录》:“栀子,其治在心、肝、胃者多……独取其秉肃降之气以敷条达之用,善治心烦……或寒热不食……,皆郁也……心中烦闷,胃中热气”,炒用以降苦寒之性;佐胆草、炒桅子清肝火,既抑木扶土,善治性格急躁、心情烦燥。众观全方,药性平和,健脾益胃,消食快中,理气除痰湿,散瘀除烦,本方集健脾、运脾、醒脾、调理肝胃于一体,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从而达到脾运、胃开、肝和,疾病乃愈。
同时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唾液蛋白-味觉素的组成,有保护味觉和增加食欲的功能。缺锌[5],其味觉素生成减少,使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丧生、脱落,并可掩盖或阻塞舌乳头的味蕾小孔,食物难已接触味蕾,味觉减退而食欲降低,出现厌食,所以补锌可增进食欲。
6 体会
实践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功能性厌食症临床效果明显,捏脊、中药、补锌治其本,如遇轻度脱水时,口服补液盐[5]治其标缓解症状,标本兼治,共凑良效。结合小儿“脏器清灵,随拨随应”的特点,用药量宜轻。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器清灵、易趋康复”,小儿皮肤稚嫩,对捏脊治疗比较敏感,康复较快;且具有操作简便、无毒副反应、无针刺之痛、小儿易接受等优势【6】。
同时应遵循“胃以善为补”的原则,尽可能祛除各种导致消化不良而引起厌食的因素,作好思想开导,先以喜爱食物开始诱导开胃,待食欲增加后,则按需要补给,适当多食肉、蛋、豆类等含锌丰富的食物,做到营养丰富,食物多样化,做到饮食节制和食物洁净,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以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 ZY/T001.1~001.9-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 王国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第二分册)[M].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33—34.
[3] 汪翼,儿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47.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7—269.
[5] 冯兴为,常洪劲.厌食[J].中国全科医学,2001,4(4):256—257.
[6] 吕桂凤,周淑敏,陈玉. 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9):1319—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