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当代中学生物教师该如何开展中学生物课的创新教育,本文从课堂创新、实验课创新两个角度做了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教育;课堂创新;实验课创新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做到“三个面向”,显然要我们的教育就必须改革,必须创新。这为中学生物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中生物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最先接触到的实验学科。也是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义务教育强调能力培养的特点,与原教材相比,实验、实习等动手内容显著增加,这更能适应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中学生物教师我们该如何开展中学生物的的创新教育呢?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一点经验:
1课堂创新
1.1目标教学法。明确学生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因为它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育。
我在学期开始时,向学生说明总的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在学习每章每节时让学生明确具体的目的和要求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每一节课结束时,我总是坚持向学生说明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由于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大大提高,从而保证了学习计划的顺利完成。
1.2课堂激趣法。进行目的教育,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但更重要的兴趣培养还必须始终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一些易使学生感到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单调枯燥的知识,可在讲授课程之前,恰当地灵活运用直观教具;也可设法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也可穿插些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还可以风趣地运用比喻、类比、拟人的方法等等,这样可唤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例如,如在上《环节动物门》这一课时,我专门设计了一节“玩蚯蚓”实验课,让学生先捉到几只蚯蚓,让同学们在实验桌的白纸上玩,玩了一会儿学生问题就来了。学生:“老师,蚯蚓靠什么运动?”(知道的同学马上告诉他,旁边的同学说不是,就两个同学争论起来了)老师:“你要说服别人,就要有充分的证据”。(学生马上翻开课本,找证据)……。这样不但可以了解学生已经有的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每堂课都感到自己能探究出生物的奥妙来,学生才会学得有趣、有劲。实践证明,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若能恰当地将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于趣,寓教于乐,便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地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2实验课创新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生物教学只有重视与实际的联系,加强教学中的实验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在安排实验方面,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讲课与实验同步。如叶片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验,当堂讲,当堂做。二是将部分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课外实验。
如“植物根系”,“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等都让学生课外实验。另外,结合教学内容还可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在进行野外生态考察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采集,制作生物标本等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想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中差生的转化不容忽视。而要提高中差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除在课堂上利用直观教具、生动语言、启发谈话等方法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外,更主要的是要让他们多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比如,我组织了以中差生为骨干的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并经常组织和开展各种专题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自我。这既满足了他们不愿学习的愿望,而且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创新教育,在不改变教材和课时计划,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指有创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引发学生渴望创新。
创新思维是抽象的思维活动,不能凭空产生的,须借助外因的刺激,引导产生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欲望。如蝗虫的解剖,我在实验前留下作业,让学生自己捉几只准备实验。在实验课上,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去观察、解剖,学生在完全自主的环境氛围中相互启发总结出较好的解剖方法。
整个生物实验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问题意识为重点,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有效、安全地完成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等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通过基础知识和知识获取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比较、判断、分析和综合等思维能力。教师在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中,都要努力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实验验证等;初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认识模式,包括从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研究实现知识创新;或者先在理论上获得突破,再通过实践探索实现技术创新,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教育;课堂创新;实验课创新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做到“三个面向”,显然要我们的教育就必须改革,必须创新。这为中学生物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中生物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最先接触到的实验学科。也是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义务教育强调能力培养的特点,与原教材相比,实验、实习等动手内容显著增加,这更能适应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中学生物教师我们该如何开展中学生物的的创新教育呢?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一点经验:
1课堂创新
1.1目标教学法。明确学生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因为它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育。
我在学期开始时,向学生说明总的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在学习每章每节时让学生明确具体的目的和要求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每一节课结束时,我总是坚持向学生说明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由于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大大提高,从而保证了学习计划的顺利完成。
1.2课堂激趣法。进行目的教育,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但更重要的兴趣培养还必须始终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一些易使学生感到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单调枯燥的知识,可在讲授课程之前,恰当地灵活运用直观教具;也可设法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也可穿插些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还可以风趣地运用比喻、类比、拟人的方法等等,这样可唤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例如,如在上《环节动物门》这一课时,我专门设计了一节“玩蚯蚓”实验课,让学生先捉到几只蚯蚓,让同学们在实验桌的白纸上玩,玩了一会儿学生问题就来了。学生:“老师,蚯蚓靠什么运动?”(知道的同学马上告诉他,旁边的同学说不是,就两个同学争论起来了)老师:“你要说服别人,就要有充分的证据”。(学生马上翻开课本,找证据)……。这样不但可以了解学生已经有的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每堂课都感到自己能探究出生物的奥妙来,学生才会学得有趣、有劲。实践证明,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若能恰当地将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于趣,寓教于乐,便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地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2实验课创新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生物教学只有重视与实际的联系,加强教学中的实验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在安排实验方面,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讲课与实验同步。如叶片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验,当堂讲,当堂做。二是将部分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课外实验。
如“植物根系”,“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等都让学生课外实验。另外,结合教学内容还可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在进行野外生态考察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采集,制作生物标本等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想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中差生的转化不容忽视。而要提高中差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除在课堂上利用直观教具、生动语言、启发谈话等方法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外,更主要的是要让他们多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比如,我组织了以中差生为骨干的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并经常组织和开展各种专题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自我。这既满足了他们不愿学习的愿望,而且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创新教育,在不改变教材和课时计划,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指有创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引发学生渴望创新。
创新思维是抽象的思维活动,不能凭空产生的,须借助外因的刺激,引导产生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欲望。如蝗虫的解剖,我在实验前留下作业,让学生自己捉几只准备实验。在实验课上,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去观察、解剖,学生在完全自主的环境氛围中相互启发总结出较好的解剖方法。
整个生物实验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问题意识为重点,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有效、安全地完成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等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通过基础知识和知识获取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比较、判断、分析和综合等思维能力。教师在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中,都要努力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实验验证等;初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认识模式,包括从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研究实现知识创新;或者先在理论上获得突破,再通过实践探索实现技术创新,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