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本应该充满欢笑和朝气的中学校园里,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或个性孤僻,游离于集体生活之外;或胆小怯弱,不敢大胆表现自己;或行为叛逆,成为家长和老师头疼,同学敬而远之的“刺头”。他们是火热校园生活中心理上的“弱者”。德育教育应该把为他们解开心里的结,扫清他们心理的阴霾作为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心灵;开;窗
在校园内总有这么一些学生,家庭很贫困,成绩不够好,人缘也较差,他们不会成为校园生活的中心,很少有人关心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他们习惯把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埋在心底,将平淡和无奈挂在脸上,有的表现为逆来顺受,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在学校和班上“造乱子”,更有甚者,一旦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自虐和暴力是他们最常见的选择。这就是校园中的弱势学生群体。他们的所想所作如果没引起重视,往往会成为学校安全的隐患,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难点。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和德育工作主阵地的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这些弱势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被爱遗忘的人,从而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感,健全的人格。用我们的关注和爱心去为他们封闭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户,让阳光扫去他们心里的阴霾,让笑脸重新回到原本青春朝气的脸上。
1弱势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
1.1自我实现的需要与自身条件的反差带来行为的不稳定性。弱势学生群体有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他们渴望得到别人认同的欲望可能比他人更强烈,但自身条件决定他们与成功相距甚远,因而他们不敢说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唯恐遭到别人的耻笑。所以当意识到自己的窘迫处境而难于实现自己的追求时,表现出的往往是对社会的叛逆和仇视。
1.2被尊重的渴望和得不到承认的矛盾,带来了偏执和过重的心理防卫。弱势学生群体也有自己的人格,也有被尊重的需要,也想成为师生们注视的中心,但很少有人去关注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产生怀疑。他们要么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受不得半点的委屈,像一只敏感的刺猬,对来自他人的无意的言行也看作是对自己的挑衅,于是为了维护自尊,奋而还击;要么对别人没有为自己的言行作出期待中的反应而沮丧,于是就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要么表现出极度自卑,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一无是处,不敢也不善于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怯于去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显得形单影只。
1.3归宿感和被爱的需要与校园生活的边缘身份的反差,带来对集体生活的渴望又游离于集体生活之外的矛盾心理。正因为弱势学生群体很多是生活在单亲或留守家庭中,生活中缺乏亲情,缺少关怀,他们在学校希望得到大家的接纳,但自身的能力往往使他们不能成为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和被关注的中心,只能成为集体活动的被动参与者,成为看客。人越多的场合,往往是他们最落寂、最无聊的时候,从而产生对集体的逃避和消极的抵抗心理。所以,不到非常时候,他们对集体的热爱不会表露,更多表现出的是对集体生活的冷漠。
笔者认为敏感的情感反应、脆弱的心理承受力、强烈的不满情绪和严重的社交恐惧,是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特征,消极和偏执是他们的行为特征。要想慰藉他们受伤的心灵,打开他们封闭的心扉,则需要老师的细心、爱心、耐心,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2“心病还需心药医”
在全社会齐心协力在经济、教学上扶贫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心理扶持,使他们真正走出心理弱势的困境。
2.1“师者父母心”,面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教师在学习生活中多给予他们关爱,使他们不受歧视和冷落。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少一些师道尊严的架子,多一些母性和父性的慈祥与关爱。在弱势学生中,很多人在家里怕长辈,在社会上怕生人,在学校怕老师,对他人有一种本能的逃避心理。如果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放不下架子,整天都是一副威严的面孔,就不可能了解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他们也就会拒你于千里之外。我前两年教过的一个女生,她从小父母离异,母亲靠在街边做一点小生意维持生计,母女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艰难。由于家庭条件的差异,她性格显得很孤僻,与同学很少交往,也从不与老师沟通。作为老师,我也没有过多去关注她。直到有一次,我发现她上课时两眼呆滞,心事重重,觉得不太对劲。通过向其他同学了解,才知道她的母亲在赶乡场卖东西的途中,遭遇车祸身忘了。沉痛的打击让原本就性格内向的她几乎无法承受,竟然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得知这一情况,我马上找到她,在经过几次开导后,她逐渐向我敞开了心扉,向我叙说了自己不幸的童年和艰难的少年时光。在我与她谈心交流一个多星期后,她的情绪才慢慢平稳下来。通过这件事情后,我们成了朋友,她愿意把心中的事情告诉我,我也尽力去帮助她,让她走出心理的阴影,渐渐地,她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笑容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
2.2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少一些精英意识,多一些大众观念。教师在组织教学和集体活动中,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要总是把机会让给那些成绩好、爱出彩的学生。分派任务,多给弱势的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给他们一个展示能力的平台,让他们感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存在和作用。老师在评价时,把更多表扬和鼓励的话语留给他们,让他们有机会体验个人价值实现后的成就感,让他们变得更自信。
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在遭遇挫折时,习惯于压抑自己,由于心理的抑郁,导致心理严重失衡,久而久之,不良情绪一旦爆发,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性。作为教师,在他们遭受挫折时应该及时去进行疏导,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挫折观。在他们遭受挫折时,多一些同情和理解,少一些漠视和责难。
我班上有一个男生,在学校经常衣履不整,看人的眼神都是横者的,一副愤世嫉俗的模样,他的行为习惯也很差,上课时总是蹶着屁股双脚搁在凳子上,还经常和班上的同学闹矛盾,甚至辱骂女同学。我从其他同学那了解到了他的情况。原来在他三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就因为家庭纠纷离家出走了,在他三岁时,父亲也因嫌带孩子太麻烦去了南方,把他丢给了年迈的奶奶,十岁时奶奶去世了,他又被放到了姑姑家。先失母爱后失父爱,连慈祥的奶奶也离自己而去了,只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遭遇的种种不幸,让他形成了孤傲、冷漠、桀骜不逊的性格。了解到他的情况,让我心里感到了一阵痛楚,真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在那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我对他多了一些关心,看见他的衣服没穿整齐;就帮他整整衣领,天气转凉了,就提醒他加衣裳;看见他无精打采地趴在课桌上,就问问他是不是哪儿不舒服。同时也发动班上的同学多主动接近他,和他交朋友。一个学期下来,他和同学间的矛盾少了,看人的眼神也平和了许多,在操场上也能经常看见他和同学们一起跳跃奔跑的身影了。虽然还有很多的缺点,但他的变化让人感到欣喜,班上的气氛也因他的转变而更加和谐。阳光能使冰雪融化,老师的慈祥和爱心能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扉。
通过与一些弱势学生的接触,更加让我认识到了弱势学生在心理上的孤独无助,认识到了作为一个教师、一个德育工作者在面对他们时所担负的责任和所起到的作用是多么重大。对于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的不单是解答,还需要比同龄人更多的关爱去抚慰那颗过早承受苦难的心灵,需要比同龄人更多的力量去支撑那条过早被不幸压弯了的背脊,需要比同龄人更多的阳光去融化心中冷漠的冰霜。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也是迎着初升的朝阳,蓬勃成长的一员。和谐欢腾的校园里,不能少了他们舒心的笑脸。
【关键词】心灵;开;窗
在校园内总有这么一些学生,家庭很贫困,成绩不够好,人缘也较差,他们不会成为校园生活的中心,很少有人关心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他们习惯把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埋在心底,将平淡和无奈挂在脸上,有的表现为逆来顺受,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在学校和班上“造乱子”,更有甚者,一旦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自虐和暴力是他们最常见的选择。这就是校园中的弱势学生群体。他们的所想所作如果没引起重视,往往会成为学校安全的隐患,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难点。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和德育工作主阵地的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这些弱势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被爱遗忘的人,从而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感,健全的人格。用我们的关注和爱心去为他们封闭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户,让阳光扫去他们心里的阴霾,让笑脸重新回到原本青春朝气的脸上。
1弱势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
1.1自我实现的需要与自身条件的反差带来行为的不稳定性。弱势学生群体有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他们渴望得到别人认同的欲望可能比他人更强烈,但自身条件决定他们与成功相距甚远,因而他们不敢说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唯恐遭到别人的耻笑。所以当意识到自己的窘迫处境而难于实现自己的追求时,表现出的往往是对社会的叛逆和仇视。
1.2被尊重的渴望和得不到承认的矛盾,带来了偏执和过重的心理防卫。弱势学生群体也有自己的人格,也有被尊重的需要,也想成为师生们注视的中心,但很少有人去关注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产生怀疑。他们要么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受不得半点的委屈,像一只敏感的刺猬,对来自他人的无意的言行也看作是对自己的挑衅,于是为了维护自尊,奋而还击;要么对别人没有为自己的言行作出期待中的反应而沮丧,于是就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要么表现出极度自卑,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一无是处,不敢也不善于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怯于去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显得形单影只。
1.3归宿感和被爱的需要与校园生活的边缘身份的反差,带来对集体生活的渴望又游离于集体生活之外的矛盾心理。正因为弱势学生群体很多是生活在单亲或留守家庭中,生活中缺乏亲情,缺少关怀,他们在学校希望得到大家的接纳,但自身的能力往往使他们不能成为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和被关注的中心,只能成为集体活动的被动参与者,成为看客。人越多的场合,往往是他们最落寂、最无聊的时候,从而产生对集体的逃避和消极的抵抗心理。所以,不到非常时候,他们对集体的热爱不会表露,更多表现出的是对集体生活的冷漠。
笔者认为敏感的情感反应、脆弱的心理承受力、强烈的不满情绪和严重的社交恐惧,是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特征,消极和偏执是他们的行为特征。要想慰藉他们受伤的心灵,打开他们封闭的心扉,则需要老师的细心、爱心、耐心,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2“心病还需心药医”
在全社会齐心协力在经济、教学上扶贫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心理扶持,使他们真正走出心理弱势的困境。
2.1“师者父母心”,面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教师在学习生活中多给予他们关爱,使他们不受歧视和冷落。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少一些师道尊严的架子,多一些母性和父性的慈祥与关爱。在弱势学生中,很多人在家里怕长辈,在社会上怕生人,在学校怕老师,对他人有一种本能的逃避心理。如果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放不下架子,整天都是一副威严的面孔,就不可能了解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他们也就会拒你于千里之外。我前两年教过的一个女生,她从小父母离异,母亲靠在街边做一点小生意维持生计,母女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艰难。由于家庭条件的差异,她性格显得很孤僻,与同学很少交往,也从不与老师沟通。作为老师,我也没有过多去关注她。直到有一次,我发现她上课时两眼呆滞,心事重重,觉得不太对劲。通过向其他同学了解,才知道她的母亲在赶乡场卖东西的途中,遭遇车祸身忘了。沉痛的打击让原本就性格内向的她几乎无法承受,竟然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得知这一情况,我马上找到她,在经过几次开导后,她逐渐向我敞开了心扉,向我叙说了自己不幸的童年和艰难的少年时光。在我与她谈心交流一个多星期后,她的情绪才慢慢平稳下来。通过这件事情后,我们成了朋友,她愿意把心中的事情告诉我,我也尽力去帮助她,让她走出心理的阴影,渐渐地,她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笑容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
2.2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少一些精英意识,多一些大众观念。教师在组织教学和集体活动中,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要总是把机会让给那些成绩好、爱出彩的学生。分派任务,多给弱势的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给他们一个展示能力的平台,让他们感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存在和作用。老师在评价时,把更多表扬和鼓励的话语留给他们,让他们有机会体验个人价值实现后的成就感,让他们变得更自信。
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在遭遇挫折时,习惯于压抑自己,由于心理的抑郁,导致心理严重失衡,久而久之,不良情绪一旦爆发,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性。作为教师,在他们遭受挫折时应该及时去进行疏导,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挫折观。在他们遭受挫折时,多一些同情和理解,少一些漠视和责难。
我班上有一个男生,在学校经常衣履不整,看人的眼神都是横者的,一副愤世嫉俗的模样,他的行为习惯也很差,上课时总是蹶着屁股双脚搁在凳子上,还经常和班上的同学闹矛盾,甚至辱骂女同学。我从其他同学那了解到了他的情况。原来在他三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就因为家庭纠纷离家出走了,在他三岁时,父亲也因嫌带孩子太麻烦去了南方,把他丢给了年迈的奶奶,十岁时奶奶去世了,他又被放到了姑姑家。先失母爱后失父爱,连慈祥的奶奶也离自己而去了,只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遭遇的种种不幸,让他形成了孤傲、冷漠、桀骜不逊的性格。了解到他的情况,让我心里感到了一阵痛楚,真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在那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我对他多了一些关心,看见他的衣服没穿整齐;就帮他整整衣领,天气转凉了,就提醒他加衣裳;看见他无精打采地趴在课桌上,就问问他是不是哪儿不舒服。同时也发动班上的同学多主动接近他,和他交朋友。一个学期下来,他和同学间的矛盾少了,看人的眼神也平和了许多,在操场上也能经常看见他和同学们一起跳跃奔跑的身影了。虽然还有很多的缺点,但他的变化让人感到欣喜,班上的气氛也因他的转变而更加和谐。阳光能使冰雪融化,老师的慈祥和爱心能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扉。
通过与一些弱势学生的接触,更加让我认识到了弱势学生在心理上的孤独无助,认识到了作为一个教师、一个德育工作者在面对他们时所担负的责任和所起到的作用是多么重大。对于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的不单是解答,还需要比同龄人更多的关爱去抚慰那颗过早承受苦难的心灵,需要比同龄人更多的力量去支撑那条过早被不幸压弯了的背脊,需要比同龄人更多的阳光去融化心中冷漠的冰霜。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也是迎着初升的朝阳,蓬勃成长的一员。和谐欢腾的校园里,不能少了他们舒心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