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性脊柱侧凸固定节段选择不同的矢状位力线和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1137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回顾比较长、短节段固定对退变性脊柱侧凸(DS)矢状面力线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75例在北京朝阳医院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侧弯矫正术的DS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女56例,男19例,年龄(63±8)岁,平均随访(2.9±1.3)年。54例患者进行了短节段固定融合(≤3个节段),21例进行了长节段固定融合(>3个节段)。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Cobb角、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视觉模拟评分(VAS)腰痛、VAS腿痛和腰椎残疾指数(ODI)的变化,同时对融合节段数、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进行统计比较,用配对t检验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54例短节段组平均融合(1.8±0.7)个节段,21例长节段组平均融合(5.2±1.6)个节段。短节段组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21.3°±7.8°降至末次随访的15.3°±5.6°(t=2.315,P=0.024),长节段组由44.5°±11.2°降至11.4°±5.8°(t=8.214,P<0.01)。短节段组LL由术前44.3°±9.7°升至末次随访的48.9°±8.2°(t=2.123,P=0.038),长节段组由25.3°±9.5°升至52.1°±11.2°(t=5.982,P<0.01)。短节段组SS从术前的22.6°±6.8°升至末次随访的34.1°±7.5°(t=2.872,P=0.006),长节段组由12.1°±9.5°升至37.8°±8.4°(t=7.314,P<0.001)。短节段组PT从术前的23.5°±5.5°降至末次随访的19.5°±4.7°(t=2.217,P=0.031),长节段组由27.1°±6.1°降至22.9°±4.3°(t=2.131,P=0.045)。两组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和ODI功能评分在术后均有显著改善。

结论

严重程度不同的DS可选择不同长度的固定融合节段,均可获得较好的手术疗效;长、短节段固定均可改善脊柱-骨盆参数;相对于长节段固定,短节段融合手术创伤小,恢复更快。

其他文献
目的对1个ABO亚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家系进行血型鉴定和分子遗传学分析,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应用常规血清学方法鉴定先证者及家系成员ABO血型,PCR方法扩增家系成员ABO基因第6、7外显子,PCR产物采用直接测序方法检测基因型。结果血清学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长子正反定型不符,初定为B(A)亚型;先证者丈夫及次子均为O型;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长子均检出O02等位基因,ABO基因第7外显子在B101基因基
目的构建人血小板CD36基因220C>T和429+4insg变异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HEK293T细胞进行CD36蛋白的表达分析。方法提取人血小板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经PCR扩增获得分别携带220C>T和429+4insg基因变异的CD36基因片段;经TA克隆将目的基因片段连接到pcDNA3.1/V5-His-TOPO载体并转化TOP10E.coli,蓝白斑筛选获得阳性质粒,提取质粒DN
目的探讨静、动态磁共振成像(MRI)评估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OP)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经阴道分娩并诊断为POP的初产妇共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自然恢复,治疗组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6周)。受试者于治疗前后行盆底静、动态MR检查。于产后42 d和产后12周分别测量两组双侧耻骨直肠
目的探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的机制。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入组CYP2C19功能丧失性等位基因(LOF)携带者,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负荷剂量组(首剂300 mg氯吡格雷)和标准剂量组(首剂75 mg氯吡格雷),首剂氯吡格雷给药同时给予阿司匹林1
期刊
目的通过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讨位于优势侧半球脑动静脉畸形(AVM)患者主要汉语功能区的偏侧化情况。方法病变组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天坛医院诊断为AVM且位于优势侧半球的患者,共14例;对照组为母语为汉语的健康志愿者,共9例。对2组对象分别进行包括同义字判断、单字朗读和听力理解三种汉语任务下的fMRI扫描。采用SPM1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记录各激活脑区
目的通过常规静脉注射单倍剂量钆对比剂,行内耳磁共振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3D-FLAIR)延迟扫描,初步探讨耳源性眩晕患者内淋巴成像的可行性,并进一步评估内淋巴积水情况。方法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单侧耳源性眩晕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0~68(53±10)岁,患者均经静脉注射单倍剂量(0.1 mmol/kg)钆喷酸葡胺(Gd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评估脑胶质瘤Ki-67标记指数(Ki-67 LI)和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5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脑胶质瘤患者,男24例、女21例,年龄25~83(53±12)岁,分为低级别组(WHO Ⅱ级20例)和高级别组(WHO Ⅲ级12例、WHO Ⅳ级13例),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探索正常脑老化过程中简单数字计算功能和脑灰质体积的关系。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招募汉族健康成年右利手志愿者123名,其中男63名、女60名,平均年龄18~70(43±14)岁。使用多维心理网络平台对受试者进行简单数字计算功能测试。对所有的受试者进行磁共振矢状位三维结构像扫描,并使用统计参数图(SPM)8软件进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
目的探讨1个中国不典型神经轴索营养不良家系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个神经轴索营养不良家系,分析该家系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同时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捕获致病位点,对致病位点进行一代测序验证,并对家系中其他4名成员、100名家系外正常个体进行突变位点验证。结果该家系中先证者(Ⅱ3)发病年龄17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走路不稳,智力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