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雕塑工艺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极为宝贵的民族文化。在雕刻中通常都是按照预期的主体构造对所选材料进行打磨、钻刻、修整。雕刻最后所完成的完整作品用途广泛,如泥塑多用于寺庙中的神佛像塑造;木雕多体现在家具材料的装饰纹样,玉雕多是用于玉佩、玉器等装饰品的雕琢。本研究通过对雕刻材质的选择分析、色彩图案样式的应用改造,雕刻技巧的实施运用,总结雕刻工艺中的巧取形、巧用色、巧选纹、巧施技,并注意结合石材自身的颜色、形态特点,最终打造出精美的雕刻艺术作品。
关键词:雕刻 材质 色彩 技巧
一、以材质取巧
雕刻又可分为石雕、泥塑、玉雕、木雕几种。石雕的应用范围较多,常用材质常见的有花岗岩、大理石、青田石、寿山石等。其中最常用的当属花岗岩、大理石。花岗岩就是地表下的岩浆历经漫长的时间凝固,从而演变成的火成岩。因为其材质坚硬,能够有效抵御外界风化及酸碱作用的侵蚀,所以在室外的许多雕塑作品都是将花岗岩作为优先选择的材质对象。大理石又可称作石灰岩,因产自于云南大理故取此名。大理石凭借外表庄重柔和的质感,能够用作高雅的建筑材料装饰品,在传统雕刻中也应用较多。但是大理石的坚硬度并不如花岗岩,表面容易有许多瑕疵,所以更适合小面积、放存于室内的装饰雕刻。花岗岩和大理石都更适用于大型的场景、人物雕像。
二、以色彩取巧
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昌化石,蒙古巴林石,作为为四大国石,都具有丰富的色彩效果。其中以寿山石的色彩构成最为丰富且品类繁多。寿山石中的田黄石作为古代皇帝玺印,已经成为古代权力的象征。浙江青田石最为独特之处,就是一块石头上可有多种颜色。按照颜色品类可分为蓝、红、白、黑、黄几种。昌化石产自于浙江西北地区的玉岩山,其中有红、黄、白、黑、灰几种颜色,色质鲜艳、适用于精致的雕琢制印。其中尤其以“鸡血石”最为有名,多用于工艺品、图章等的雕琢,是昌化石中极为稀有且十分珍贵的品种。巴林石产自于内蒙古赤峰市中名为雅马图的山脉,其色泽瑰丽、质地铜铃,曾被成吉思汗称赞为“天赐之石”。按照不同颜色拼配,又可分作巴林福黄石、巴林鸡血石、巴林彩石、巴林冻石。尤其是巴林鸡血石作为巴林石的极品,颜色宛如红霞映月,分外光彩照人,有“中国鸡血石之王”的美誉。
色彩的良好运用在玉雕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玉雕中,对色彩的应用可以分为三种,巧色、分色、俏色。巧色就是玉石原有的基本色彩,也是同雕塑主题相结合的主体色彩。俏色是在巧色存在的基础上,对其中色彩格外鲜亮的部分进行突出展示,既保留了玉石原本的颜色性质,又会凸显其中格外亮眼名目之处。分色是在巧色基础上对其中凸显的显色进行分类,也是玉雕的颜色应用中最难的,既要保证色彩分离的准确合理,又要不破坏玉石原本的自然性质,这就要求玉雕师既对玉石的材质构造了然于心,又能够熟悉颜色的分离原则。可以说巧妙运用巧色、分色和俏色,能够在保留玉石原有形态美的基础上,使之更为夺目。
三、以图案取巧
同玉雕相比,青田石可雕刻的层次更加风丰富,并凭借丰富的色彩花纹,也可取出俏色,又能雕琢细缕,可以说综合了木雕、牙雕、玉雕的材质优点。不同色彩体现出的主题也不同,青田石可中的几种颜色可总和为六相,即净、灵、纯、透、鲜、正。色彩的对比结合石头的工艺雕刻,使材料和雕刻主题浑然一体,运用色彩的亮度对比赋予石雕更加鲜明的透视效果,运用补色能够增加视觉上的整体性,表达出极为强烈的现实主义视觉效果。如工艺大师倪东方《花果颂》中,就是运用花卉同黑色的背景之间形成的强烈明暗对比,才显示出花果生机勃勃的作品主题,亮黄的果实同深紫的树木之间形成了强烈色彩反差,使其看起来栩栩如生。因此,良好运用青田石中的色彩进行调和搭配,能够帮助最终的雕刻作品展现出更为强烈的主题效果。
四、以技法取巧
根据不同材质的软硬程度,所采用的雕刻技法也不相同。一般常见的雕塑雕刻中,常用的雕塑手法可总结为:浮、圆、透、线、旋、划集等。如木雕中的常见雕刻技法主要有浮雕、圆雕、自然木雕、半圆雕等。其中平面浮雕又有多层浮雕、镂空雕、深浮雕、薄浮雕。浮雕就是在平面的物体上呈现立体的花纹形态,结合表面不同的高低程度又可总结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每种不同的材质所能用的雕刻技法十分繁多,这也体现出雕刻作為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寿山石出自仙山宝地的福州寿山村,是融汇了天然美和艺术美的自然秀丽之瑰宝。寿山石种类繁多,颜色斑斓,类别多达一百多种,如寿山田黄冻石、荔枝冻石、芙蓉冻石、水晶冻石、芙蓉冻石、鱼脑冻石等。寿山石的色彩绮丽多样,有的浓紫似烟,有的如霞如云,且表面多有纹理,如高山石。且色彩类别繁多,有的呈现多种颜色变化,如芙蓉石、高山石、旗降石、杜堎石等。石材自身具备的丰富色彩特性,能够使创作者得到更多的灵感来源,寿山石气质稳重含蓄,蕴藏灵气,表现出的色感也更为纯正,通过良好的创作能够展示出温文典雅的秀美内涵。如艺人黄有三创作的《观音》中,就采用半山芙蓉石进行雕琢塑造,最终展现出了温柔善良的观音形象。
寿山石雕中的雕刻技法历经传统工艺的发展创造,可以总结为七大类,浮雕、透雕、圆雕、印雕、薄意、微雕、印纽等。作为贵重的石材选料,应在雕刻中尽可能保留材质原样,避免过度雕刻造成材质的损耗过多,这就体现出薄意作为雕刻技法的存在价值。薄意的基本程序程序主要景观选材取石,外形构思、勒线、分层整地、开纹雕饰、磨光等。在雕刻过程中,外形构思阶段主要是针对所选材料表面的瑕疵进行思考处理,对材料固有的花纹色彩进行设计规划,可以用毛笔在构思过程中进行设计构图。构图完成后即可用尖刀对着图形外围进行初步勾勒,要求在用刀过程中顺畅、准确、稳定地勾勒出主题外形,使其在石块表面能够鲜明地显示出来。之后,则进入薄意雕刻的关键步骤,就是对石块表面根据主题进行打磨,消除石块表面凹凸不平的自然形态,并用尖刀对雕刻的远近景致进行分类,使其整体的结构主题清晰分明,且保留主题的透视感。接下来可用工刀进行细致地纹样雕刻,用刀需注意灵活准确,使画面进一步的整体化、细致化、立体化,完成最终的艺术形态效果。最后就是磨光阶段,同其他材质相比,薄意中的磨光要求更高,需要通过这一步骤,使石块原有的优良性质完美地表现出来,又要做到表面刀痕的去除、景物的清晰、光泽度的保持,才能够完成最终的石雕效果。
结语
通过材质选择、色彩和图纹运用、技巧的熟练准确,结合石材自身的颜色及形态特征,最终打造出极具艺术价值的雕塑作品后,结合作品表达的主题内涵,为其取出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名称,最终达到画龙点睛的应用效果。雕塑作品在应用过程中,不仅仅具有对空间文化气氛的装饰作用,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发扬。巧妙运用雕刻的技艺、色彩,为原材质增加新的生命活力,创作更好的艺术价值,为传统雕塑工艺添加新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刘明哲.传统雕刻艺术与现代时尚的交融创新——以徽州雕刻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7(03):245-251.
[2]王隽彦.“出世”与“入世”:福建古田临水宫雕刻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06):113-115.
作者简介:陈德兴,1970年生,福建省闽侯县人。自幼喜爱艺术,从事雕刻行业26年。现为福建省艺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师,闽派雕刻艺术大师。
关键词:雕刻 材质 色彩 技巧
一、以材质取巧
雕刻又可分为石雕、泥塑、玉雕、木雕几种。石雕的应用范围较多,常用材质常见的有花岗岩、大理石、青田石、寿山石等。其中最常用的当属花岗岩、大理石。花岗岩就是地表下的岩浆历经漫长的时间凝固,从而演变成的火成岩。因为其材质坚硬,能够有效抵御外界风化及酸碱作用的侵蚀,所以在室外的许多雕塑作品都是将花岗岩作为优先选择的材质对象。大理石又可称作石灰岩,因产自于云南大理故取此名。大理石凭借外表庄重柔和的质感,能够用作高雅的建筑材料装饰品,在传统雕刻中也应用较多。但是大理石的坚硬度并不如花岗岩,表面容易有许多瑕疵,所以更适合小面积、放存于室内的装饰雕刻。花岗岩和大理石都更适用于大型的场景、人物雕像。
二、以色彩取巧
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昌化石,蒙古巴林石,作为为四大国石,都具有丰富的色彩效果。其中以寿山石的色彩构成最为丰富且品类繁多。寿山石中的田黄石作为古代皇帝玺印,已经成为古代权力的象征。浙江青田石最为独特之处,就是一块石头上可有多种颜色。按照颜色品类可分为蓝、红、白、黑、黄几种。昌化石产自于浙江西北地区的玉岩山,其中有红、黄、白、黑、灰几种颜色,色质鲜艳、适用于精致的雕琢制印。其中尤其以“鸡血石”最为有名,多用于工艺品、图章等的雕琢,是昌化石中极为稀有且十分珍贵的品种。巴林石产自于内蒙古赤峰市中名为雅马图的山脉,其色泽瑰丽、质地铜铃,曾被成吉思汗称赞为“天赐之石”。按照不同颜色拼配,又可分作巴林福黄石、巴林鸡血石、巴林彩石、巴林冻石。尤其是巴林鸡血石作为巴林石的极品,颜色宛如红霞映月,分外光彩照人,有“中国鸡血石之王”的美誉。
色彩的良好运用在玉雕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玉雕中,对色彩的应用可以分为三种,巧色、分色、俏色。巧色就是玉石原有的基本色彩,也是同雕塑主题相结合的主体色彩。俏色是在巧色存在的基础上,对其中色彩格外鲜亮的部分进行突出展示,既保留了玉石原本的颜色性质,又会凸显其中格外亮眼名目之处。分色是在巧色基础上对其中凸显的显色进行分类,也是玉雕的颜色应用中最难的,既要保证色彩分离的准确合理,又要不破坏玉石原本的自然性质,这就要求玉雕师既对玉石的材质构造了然于心,又能够熟悉颜色的分离原则。可以说巧妙运用巧色、分色和俏色,能够在保留玉石原有形态美的基础上,使之更为夺目。
三、以图案取巧
同玉雕相比,青田石可雕刻的层次更加风丰富,并凭借丰富的色彩花纹,也可取出俏色,又能雕琢细缕,可以说综合了木雕、牙雕、玉雕的材质优点。不同色彩体现出的主题也不同,青田石可中的几种颜色可总和为六相,即净、灵、纯、透、鲜、正。色彩的对比结合石头的工艺雕刻,使材料和雕刻主题浑然一体,运用色彩的亮度对比赋予石雕更加鲜明的透视效果,运用补色能够增加视觉上的整体性,表达出极为强烈的现实主义视觉效果。如工艺大师倪东方《花果颂》中,就是运用花卉同黑色的背景之间形成的强烈明暗对比,才显示出花果生机勃勃的作品主题,亮黄的果实同深紫的树木之间形成了强烈色彩反差,使其看起来栩栩如生。因此,良好运用青田石中的色彩进行调和搭配,能够帮助最终的雕刻作品展现出更为强烈的主题效果。
四、以技法取巧
根据不同材质的软硬程度,所采用的雕刻技法也不相同。一般常见的雕塑雕刻中,常用的雕塑手法可总结为:浮、圆、透、线、旋、划集等。如木雕中的常见雕刻技法主要有浮雕、圆雕、自然木雕、半圆雕等。其中平面浮雕又有多层浮雕、镂空雕、深浮雕、薄浮雕。浮雕就是在平面的物体上呈现立体的花纹形态,结合表面不同的高低程度又可总结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每种不同的材质所能用的雕刻技法十分繁多,这也体现出雕刻作為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寿山石出自仙山宝地的福州寿山村,是融汇了天然美和艺术美的自然秀丽之瑰宝。寿山石种类繁多,颜色斑斓,类别多达一百多种,如寿山田黄冻石、荔枝冻石、芙蓉冻石、水晶冻石、芙蓉冻石、鱼脑冻石等。寿山石的色彩绮丽多样,有的浓紫似烟,有的如霞如云,且表面多有纹理,如高山石。且色彩类别繁多,有的呈现多种颜色变化,如芙蓉石、高山石、旗降石、杜堎石等。石材自身具备的丰富色彩特性,能够使创作者得到更多的灵感来源,寿山石气质稳重含蓄,蕴藏灵气,表现出的色感也更为纯正,通过良好的创作能够展示出温文典雅的秀美内涵。如艺人黄有三创作的《观音》中,就采用半山芙蓉石进行雕琢塑造,最终展现出了温柔善良的观音形象。
寿山石雕中的雕刻技法历经传统工艺的发展创造,可以总结为七大类,浮雕、透雕、圆雕、印雕、薄意、微雕、印纽等。作为贵重的石材选料,应在雕刻中尽可能保留材质原样,避免过度雕刻造成材质的损耗过多,这就体现出薄意作为雕刻技法的存在价值。薄意的基本程序程序主要景观选材取石,外形构思、勒线、分层整地、开纹雕饰、磨光等。在雕刻过程中,外形构思阶段主要是针对所选材料表面的瑕疵进行思考处理,对材料固有的花纹色彩进行设计规划,可以用毛笔在构思过程中进行设计构图。构图完成后即可用尖刀对着图形外围进行初步勾勒,要求在用刀过程中顺畅、准确、稳定地勾勒出主题外形,使其在石块表面能够鲜明地显示出来。之后,则进入薄意雕刻的关键步骤,就是对石块表面根据主题进行打磨,消除石块表面凹凸不平的自然形态,并用尖刀对雕刻的远近景致进行分类,使其整体的结构主题清晰分明,且保留主题的透视感。接下来可用工刀进行细致地纹样雕刻,用刀需注意灵活准确,使画面进一步的整体化、细致化、立体化,完成最终的艺术形态效果。最后就是磨光阶段,同其他材质相比,薄意中的磨光要求更高,需要通过这一步骤,使石块原有的优良性质完美地表现出来,又要做到表面刀痕的去除、景物的清晰、光泽度的保持,才能够完成最终的石雕效果。
结语
通过材质选择、色彩和图纹运用、技巧的熟练准确,结合石材自身的颜色及形态特征,最终打造出极具艺术价值的雕塑作品后,结合作品表达的主题内涵,为其取出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名称,最终达到画龙点睛的应用效果。雕塑作品在应用过程中,不仅仅具有对空间文化气氛的装饰作用,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发扬。巧妙运用雕刻的技艺、色彩,为原材质增加新的生命活力,创作更好的艺术价值,为传统雕塑工艺添加新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刘明哲.传统雕刻艺术与现代时尚的交融创新——以徽州雕刻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7(03):245-251.
[2]王隽彦.“出世”与“入世”:福建古田临水宫雕刻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06):113-115.
作者简介:陈德兴,1970年生,福建省闽侯县人。自幼喜爱艺术,从事雕刻行业26年。现为福建省艺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师,闽派雕刻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