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对提问“病态依赖”实现问题教学的跨越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er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自从引进“谈话法”后,我们的课堂很快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因为我们发现,这“谈话”、“提问”是吻合中国传统教学之“启发”思想和方法的,渐渐地我们对问题有了依赖,如果离开了“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便觉得教学没有办法进行下去。
  有人曾分析过一位教师在讲“细胞的增殖”时的教学实录,在短短的45分钟期间该教师提问近60多次,学生齐答或“接答”约40次,于是他得出结论:“以讲授为主,以问答为主,这样的课堂必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这样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感受与理解,是被教师牵制到他自己预设的框框套套之中的。”’
  对提问“病态依赖”的课堂,容易出现“千百次地问”,问题多而杂,我们对其进行多角度分析可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学局限是非常明显的:①从教学思想上看,教师的“学生主体性发展”意识没有确立,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彰显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②从教学角色上看,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才是课堂的中心、主角和话语霸权者;③从教学方式上看,就是“串讲串问”,这不符合新课改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从课堂艺术性上看,问题设计不精心,缺乏思考价值,不能构筑成“问题情境”;⑤从教学效度上看,多而杂、随意性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充分阅读、充分思考、充分练习(操作)、充分表达,教学的有效性差;⑥从“问题教学”的价值上看,教师对提问“病态依赖”的课堂,“问题”只是教师的“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不利于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
  基于新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我们应坚决摒弃对提问“病态依赖”的教学,努力提升教学智慧,实现问题教学的三种境界的跨越,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一种境界:精心设问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要遵循建构性学习的原理,教师的发问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教师的问题是基于建构式课堂“在情境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的特征,设问有利于情境的建构,设问有利于活动的展开,不只是简单的追求问题的答案,问题给予的是学生思考的极大空间,是学生活动的线索,是学科基本功操练的凭借,这样的问题是“少而精”的,是“用心”设计出来的,“绝不随意发问,宁愿此刻无问”是这种课恪守的准则,“让问题发挥最大效度”是这种课的追求。
  
  第二种境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不仅要达成本课、本学科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工具性目的”,还要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要以形成学生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培育创造力为目的的,这是课堂学习的“价值性目的”。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和我们以前的问题教学有较大的差异,那就是教学中的问题,既有教师预设的,更要有学生自主提出的,而对于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问问答答,关键是要选择重要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探究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只有几个可构成问题链的问题,课堂在“步步推进、层层剥笋”中展开,通过扎实有效的活动,解决所有的问题后,自然生发出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放在下一步深入探讨。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努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然后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让他们在广阔的生活学习中自主探究、自寻答案,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第三种境界:教师无提问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是以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实质是其主体性发展、主体精神的唤醒)为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过程和载体,通常状况下,教师不再扮演讲授知识、提出指向知识性学习问题的角色,“无提问”是教师教学状态的一个鲜明“符号”,当然,“无提问”不是指问题彻底的退出课堂,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或目标或线索是存在于他们心中的,课堂自主学习状态的实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这种教学的基本特征,这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在自主学习的理念下,课堂教学呈现教师无问题、学生有问题的状态,学生自己形成问题,教师因势利导,组织他们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状态,其间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课堂完全由学生做主,但这样的课堂状态。可能只是教学全程中局部性的或片断式的。
  第二种,课堂教学已经在学生自主学习、自动化运行的程序中展开,学生自主学习是全程式的,学习目标的自我定向、学习方法程序的自我选择、学习过程的自我操控、学习结果的自我评定都由学生自主决定,“学生主人”的角色得到充分的彰显,这样的教学,是通过师生的努力,创建了适合他们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在其间学的愉快。
  课堂提问既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又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要认真对待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提问,使问题真正起到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一、基本情况    小L,男,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父母在家务农,有一个姐姐,在大学读书.性格外向,活泼好动,较聪明,学习成绩偏差.  七年级至九年级,曾换三次学校.七年级在家所属乡镇中学就读.经常迟到、旷课、沉溺网络游戏并经常彻夜通宵.课堂上睡觉、顶撞老师、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下滑,厌学情绪较明显.不服从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管理,七年级未满就被父母接回家.  陋习不改,仍成天成夜玩游戏,父亲把小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产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可见,在化学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化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养,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些看法.    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
我国课程改革出台的《生物课程标准》,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观,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呼唤学生的健康情感,培养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努力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沟通融合,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  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成功的教育应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否则人的教育也就只能成为一件虚无的东西或一种用以点缀的装饰品.对于中学生来说,基本的生物学素养是作
一、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新课标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本节课的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质量守恒规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二、
我们要知道“新课程教学模式”、“教学特点”和“教学建议”等有关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大道理,可以去翻阅有关新课程教师学科培训丛书,但是新课程具体应怎么教的“新课程教学方法”,这些培训丛书上没有的新课程教学方法,令教师感到困惑,为了探索数学新课程教学方法,我与同事们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采取“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的方式,逐步发现初中数学新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讲解法    讲授法的一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加深学生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发展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如何有效地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正确认识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  性和合理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是进行数学课程改革、搞好数学教学的根本保证.  为了使数学教学高效进行,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笔者根据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根据学生心理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一个发现、猜测、验证、创造、一般化的过程,数学直觉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在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训练的基础上,更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直觉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这样,当学生离开校门以后,数学教育作用于他头脑和心智的东西——所领会的数学思想将影响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数学直觉思维的含义    数学直觉思维是一种相对独立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通过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为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交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面包”,而应该交给他们能捕捉知识的“猎枪”.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应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数学教育的目标,应是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达到“不教”之境界.叶圣陶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