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何香凝先生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杰出女性,她不但是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同时又是我国现代成就最为卓著的女画家之一,是岭南画派突出的人物。今年是何香凝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此时我们追忆和缅怀何香凝先生将其一生献给中国革命事业和她为我国画坛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出万丈光芒,温暖我们的记忆。
何香凝先生1878年6月27日出生在香港一个大地产商家庭。祖籍广东(今广州市芳村区)南海人。原名谏,又名瑞谏,号双清楼主。她曾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廖仲恺烈士的革命伴侣。
何香凝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画家。她能诗、工书,擅山水、花鸟、禽兽、松梅菊,笔致圆浑质朴,尤工狮、虎、鹿、鹤等动物画,意态生动逼真。她的画作讲究立意,经常借松、梅、狮、虎及山川景物等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抒发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歌颂祖国和人民的雄姿劲节。她的充满斗争之意的绘画和题诗不仅记录着二十世纪初叶以来的风云变幻,更是中国现代史的缩影,同时也是她七十年革命生涯和高尚品德及人格的生动写照。她的作品造诣高深,是中华民族画苑中的瑰宝。代表作品有《雄狮》、《寒梅》、《高松图》等。出版的著作有《回忆孙中山和廖仲恺》《何香凝诗画集》《双清文集》。何香凝先生于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纵观何香凝先生的绘画,其早年在日本学画期间,对她影响最深的是一位叫作田中赖章的画家。她跟这位日本明治时期出色的画家学习,除人物画外,涉猎了绘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动物画。由于何香凝学画刻苦认真,画技提高很快,不仅掌握了东方绘画的传统笔墨,而且还学习了西洋画的明暗透视技法,作品的格调也与其老师十分相近,以至在以后的十余年间,她的创作一直带有浓郁的日本画风格。这时期她除画狮、虎、鹿、猴、花卉和优美的风景之外,尤其喜爱画菊花。我们从她早年的绘画作品可看出,她一开始学画就是那么纯朴认真,革命的崇高信念也贯穿于她的艺术活动。针对当时国际间流行把中国比作“睡狮”,她便刻意描绘雄壮威武的猛虎与醒狮。她借画抒怀,希望祖国这一沉睡的雄狮快快醒来,希望人们以狮虎的雄威推翻封建制度。耐人寻味的是她所画的狮或虎,虽有千姿百态,但多数头部都是面向画面的左方,即地图方位的西方。此幅《雄狮图》,画面仅有一雄狮横卧在缓坡上,似乎在梦中受惊扰而醒,有些恼怒地抬头逼视前方,两只前腿虽然并未抬起,但爪子却已深深抓入泥土中,随时可一跃而起。图中所用的笔法并非粗豪的大笔涂抹,而是非常细致地以渲染来显示骨骼肌肉的立体感和毛色纹样的变化。以柔和流利的线条描画披散的毛发,最后以白粉细笔加上尖挺有力的须眉,而所有这些都是服从于体形、姿态、眼神的描绘。因此,既是逼真的狮子,又使人感到“雄”和“猛”的气势。这样的画风,一直延续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爆发之前夜,即1920年前后。其特点是日本画风格浓厚,喜爱明艳色彩,形象生动,反映她虽然经各国多次亡命的奔波,但生活是愉悦的,心情是开朗舒畅的。
与国民党反动派决裂后,何香凝先生来到了广州,与“岭南派”画家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切磋交往,画风互受影响,后入寒之友社。这时,何香凝先生年已50岁左右,但其精力却十分旺盛,每天写梅画菊,从不间断,她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投入到绘画创作的收获季节。此时的绘画作品渐由关注色彩、渲染而转变为以素朴淡墨相尚。从题材上看,虽也画些狮和虎,但更多的是画百岁长青的松树、冷而弥香的梅花和傲霜挺立的菊枝。这时她已完全脱离了早期所画菊花的风格,而是纯以笔锋墨韵来表现“岁寒三友”的高尚品格,以此象征自己不与反动派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勉励自己保持纯洁无瑕的品格。此时她把积郁胸中的愤懑倾注笔端,画面上充满悲哀、激越之情。吉林省博物院收藏有何香凝先生这一时期的两幅花卉作品。一幅是创作于1932年的《花卉图》,这是一件源于生活、据于传统、中西融合的艺术佳品。作品取势奇特,构图新颖,技法上不拘绳墨,不落俗套,又能掺入西画表现手法,色彩雅逸、鲜明,意境生动。画中写茂密繁盛的绿梅、芍药、天竺花,交错有致而层次分明,细节清晰且耐人寻味。花卉枝干的转折交错,以直线为主,表现出一种铮铮铁骨、奋发向上之势;树叶用双勾画法,以青黄相间敷色,展现其苍郁繁茂。整体及局部的聚散,主从、虚实、对比、照应皆相得益彰,境界清灵而有气势,洋溢着无限情趣和韵味,真可谓大师无闲笔,草木皆生情。另一幅是作于1934年的《墨梅图》,何香凝先生的绘画,多描绘有象征意义的题材,并赋予其新的生命,这是她70余年艺术生涯的最大特点。“画松重高洁,画花喜独步”,不同的艺术形象,皆取其神韵,又有所寄托。此幅用苍劲笔触描绘的《墨梅图》,应该说是何香凝先生的一幅精品画作。整幅梅花,不饰纤粉象征纯洁;枝干挺拔,象征坚贞,正好是何香凝先生崇高品格的一个写照。
抗日战争以后到解放战争期间,何香凝先生从上海到香港,到桂林,又回到上海,再到香港,在辗转流徙间,她不断作画。有时以卖画为主要生活来源,针对当时大后方有人发国难财之风,他写过两句诗:“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而她这时期的大量绘画作品都分散在海外,换钱捐助解放区,因此留存作品极少。此时她的绘画风格已不同于30年代,而是趋于严谨、沉着。
全国解放后,何香凝先生的生活安定下来,虽担任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职务,但并不繁忙,有空闲和宁静的心境从事绘画创作。此时她的画作重在用笔(用线),以传统的笔法为主,以她个人的性情表现而为之。用色清淡明亮,用墨愈加沉着、稳重、深入、可谓“人书俱老”。这时同样是画梅、松、菊、竹等题材,却表现出灿烂繁荣,表现出作者的欢快豪放心情。过去很少出现的牡丹、芍药、红枫等绘画题材也经常在腕底出现,很长一个时期不大用的鲜艳色彩又回到她的画面上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何先生已届七八十岁的高龄,出于对社会主义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她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不少巨幅山水画。她试图以荆、关、董、巨的山水画的传统技法,雄伟的气势,饱满的多层次的构图来表现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讴歌,即使是寒冬的雪景也显得生气盎然。1960年,继画坛巨匠齐白石之后,德高望重的何香凝先生被推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开创了由女画家执掌画坛“帅印”之先河。此时她经常与一些画家如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潘素、陈半丁、王雪涛等人合作作画。她从事艺术创作活动几十年,从未把个人成就放在心上。通过合作作画,不但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好作品,而且团结了更多的画家。
(责编:唐陌楚)
何香凝先生1878年6月27日出生在香港一个大地产商家庭。祖籍广东(今广州市芳村区)南海人。原名谏,又名瑞谏,号双清楼主。她曾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廖仲恺烈士的革命伴侣。
何香凝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画家。她能诗、工书,擅山水、花鸟、禽兽、松梅菊,笔致圆浑质朴,尤工狮、虎、鹿、鹤等动物画,意态生动逼真。她的画作讲究立意,经常借松、梅、狮、虎及山川景物等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抒发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歌颂祖国和人民的雄姿劲节。她的充满斗争之意的绘画和题诗不仅记录着二十世纪初叶以来的风云变幻,更是中国现代史的缩影,同时也是她七十年革命生涯和高尚品德及人格的生动写照。她的作品造诣高深,是中华民族画苑中的瑰宝。代表作品有《雄狮》、《寒梅》、《高松图》等。出版的著作有《回忆孙中山和廖仲恺》《何香凝诗画集》《双清文集》。何香凝先生于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纵观何香凝先生的绘画,其早年在日本学画期间,对她影响最深的是一位叫作田中赖章的画家。她跟这位日本明治时期出色的画家学习,除人物画外,涉猎了绘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动物画。由于何香凝学画刻苦认真,画技提高很快,不仅掌握了东方绘画的传统笔墨,而且还学习了西洋画的明暗透视技法,作品的格调也与其老师十分相近,以至在以后的十余年间,她的创作一直带有浓郁的日本画风格。这时期她除画狮、虎、鹿、猴、花卉和优美的风景之外,尤其喜爱画菊花。我们从她早年的绘画作品可看出,她一开始学画就是那么纯朴认真,革命的崇高信念也贯穿于她的艺术活动。针对当时国际间流行把中国比作“睡狮”,她便刻意描绘雄壮威武的猛虎与醒狮。她借画抒怀,希望祖国这一沉睡的雄狮快快醒来,希望人们以狮虎的雄威推翻封建制度。耐人寻味的是她所画的狮或虎,虽有千姿百态,但多数头部都是面向画面的左方,即地图方位的西方。此幅《雄狮图》,画面仅有一雄狮横卧在缓坡上,似乎在梦中受惊扰而醒,有些恼怒地抬头逼视前方,两只前腿虽然并未抬起,但爪子却已深深抓入泥土中,随时可一跃而起。图中所用的笔法并非粗豪的大笔涂抹,而是非常细致地以渲染来显示骨骼肌肉的立体感和毛色纹样的变化。以柔和流利的线条描画披散的毛发,最后以白粉细笔加上尖挺有力的须眉,而所有这些都是服从于体形、姿态、眼神的描绘。因此,既是逼真的狮子,又使人感到“雄”和“猛”的气势。这样的画风,一直延续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爆发之前夜,即1920年前后。其特点是日本画风格浓厚,喜爱明艳色彩,形象生动,反映她虽然经各国多次亡命的奔波,但生活是愉悦的,心情是开朗舒畅的。
与国民党反动派决裂后,何香凝先生来到了广州,与“岭南派”画家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切磋交往,画风互受影响,后入寒之友社。这时,何香凝先生年已50岁左右,但其精力却十分旺盛,每天写梅画菊,从不间断,她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投入到绘画创作的收获季节。此时的绘画作品渐由关注色彩、渲染而转变为以素朴淡墨相尚。从题材上看,虽也画些狮和虎,但更多的是画百岁长青的松树、冷而弥香的梅花和傲霜挺立的菊枝。这时她已完全脱离了早期所画菊花的风格,而是纯以笔锋墨韵来表现“岁寒三友”的高尚品格,以此象征自己不与反动派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勉励自己保持纯洁无瑕的品格。此时她把积郁胸中的愤懑倾注笔端,画面上充满悲哀、激越之情。吉林省博物院收藏有何香凝先生这一时期的两幅花卉作品。一幅是创作于1932年的《花卉图》,这是一件源于生活、据于传统、中西融合的艺术佳品。作品取势奇特,构图新颖,技法上不拘绳墨,不落俗套,又能掺入西画表现手法,色彩雅逸、鲜明,意境生动。画中写茂密繁盛的绿梅、芍药、天竺花,交错有致而层次分明,细节清晰且耐人寻味。花卉枝干的转折交错,以直线为主,表现出一种铮铮铁骨、奋发向上之势;树叶用双勾画法,以青黄相间敷色,展现其苍郁繁茂。整体及局部的聚散,主从、虚实、对比、照应皆相得益彰,境界清灵而有气势,洋溢着无限情趣和韵味,真可谓大师无闲笔,草木皆生情。另一幅是作于1934年的《墨梅图》,何香凝先生的绘画,多描绘有象征意义的题材,并赋予其新的生命,这是她70余年艺术生涯的最大特点。“画松重高洁,画花喜独步”,不同的艺术形象,皆取其神韵,又有所寄托。此幅用苍劲笔触描绘的《墨梅图》,应该说是何香凝先生的一幅精品画作。整幅梅花,不饰纤粉象征纯洁;枝干挺拔,象征坚贞,正好是何香凝先生崇高品格的一个写照。
抗日战争以后到解放战争期间,何香凝先生从上海到香港,到桂林,又回到上海,再到香港,在辗转流徙间,她不断作画。有时以卖画为主要生活来源,针对当时大后方有人发国难财之风,他写过两句诗:“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而她这时期的大量绘画作品都分散在海外,换钱捐助解放区,因此留存作品极少。此时她的绘画风格已不同于30年代,而是趋于严谨、沉着。
全国解放后,何香凝先生的生活安定下来,虽担任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职务,但并不繁忙,有空闲和宁静的心境从事绘画创作。此时她的画作重在用笔(用线),以传统的笔法为主,以她个人的性情表现而为之。用色清淡明亮,用墨愈加沉着、稳重、深入、可谓“人书俱老”。这时同样是画梅、松、菊、竹等题材,却表现出灿烂繁荣,表现出作者的欢快豪放心情。过去很少出现的牡丹、芍药、红枫等绘画题材也经常在腕底出现,很长一个时期不大用的鲜艳色彩又回到她的画面上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何先生已届七八十岁的高龄,出于对社会主义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她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不少巨幅山水画。她试图以荆、关、董、巨的山水画的传统技法,雄伟的气势,饱满的多层次的构图来表现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讴歌,即使是寒冬的雪景也显得生气盎然。1960年,继画坛巨匠齐白石之后,德高望重的何香凝先生被推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开创了由女画家执掌画坛“帅印”之先河。此时她经常与一些画家如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潘素、陈半丁、王雪涛等人合作作画。她从事艺术创作活动几十年,从未把个人成就放在心上。通过合作作画,不但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好作品,而且团结了更多的画家。
(责编: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