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科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其目标是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质疑、探疑、释疑等体验活动,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涵蓄能力并提升语文学科素养。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提升学科素养与能力,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方式。培养和提升语文学科探究能力对于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意义尤为重要。
  探究意识的唤醒
  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是探究活动顺利开展、持续深入和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探究意识的高低,不仅反映出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下,还反映出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潜能的效果。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首先要唤醒学生的角色意识、自我发展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全身心参与课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探究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这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点拨、启发,还需要学生树立强烈的学科自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和专长,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有意识地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和空间,帮助他们建立和强化学科自信。其次,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性,对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有必要唤醒学生的联想想象、心理体验、情感生成等意识,让他们以较为活跃的心理和情感状态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如在上《陈情表》时,我先让学生分小组回忆自己与家里亲人之间的感人片段,让他们充分感受亲情的温馨与美好,在充分交流后,鼓励小组推选典型的感人片段在全班交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亲情是人生中一股炽烈而强劲的力量,它既可能在你身处困境的时候,给予你直面现实的信心和勇气,也能让你在人生处于亲情与功利欲求矛盾的两难选择时,更多地眷顾和偏向亲情。这样,学生对李密因年少的亲情缺失而对祖母的那份不同寻常的依恋便有了更加感性的理解,对李密在供养祖母与报效朝廷的两难处境中的彷徨与挣扎便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切真的同情。
  探究方向的引领
  新课改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方向的确定和掌控上。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了语文探究在关注语文知识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情感心理、价值取向等人文要素。教师有必要多鼓励学生围绕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魅力语言等展开开放式、思辩性的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精深探求,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对学生在探究过程的迷惑相机启发,对暴露出的问题及时纠偏,对探究出的成果及时总结,保证探究在通往目标的方向上和框架内进行。教师在探究方向的引领上要以具体化、明晰化和逻辑性为原则。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诗人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诗人时而悲伤,时而豪放,时而愤激,又时而狂放。要准确理解诗人的这种复杂情感产生的原因,就不能不跳脱文本,了解诗人一贯的豪迈傲放的性格和黯淡颓然的现实处境;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就有必要适时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了解一个困顿于现实但又不屈从内心的真实的李白。
  探究机制的建构
  立体式、常态化的探究机制是探究活动有序推进、长效获益的可靠保障。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语文学科的探究机制应呈现系统化、个性化和复合性的特点,既要有刚性化的要求,又要有一定灵活机动的空间。组建以学科管理团队、科研团队、评价团队为主体框架的学习小组是当前探究式课堂建设务实而又高效的建构模式,它将课堂的目标任务、调度权一并交付学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性和创造力,既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推进,又保证小组成员学习效果的快速达成。小组建设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现状和兴趣特长,优化小组层级,实现优势互补、动态平衡;细化小组内部分工,让小组成员既能主动参与探究,又把探究当作一种职责、一种使命。当然,小组建设还只是探究机制的“硬件”,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课堂探究的能动性,教师更应该注重探究机制的“软件”建设。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班上有几个学生对李清照的词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就鼓励这几个学生对李清照的词展开分类研究,然后,让他们在班上开展专题讲座,在他们的带动下,很多学生也对婉约词甚至唐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纷纷开展了个性化的探究,这样,就将整个班级的探究气氛带动了起来。
  探究手段的丰富
  传统的探究以讨论交流、质疑展示为主要手段,不免单调和程式,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深度激发和个性的自由舒张。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调整和创新探究手段,使之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让探究活动更有张力与活力。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丰富,这也为探究活动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手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开展如主题演讲、专题讲座、小型辩论会、热点沙龙、编创和表演课本剧等活动,学生既能乐在其中,又能在充分展示才情的同时,培养和提升语文学科所需要的探究能力。
  面对课改的新要求,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深度探究中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其他文献
当前社会,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国民品格的日趋下滑。这其中,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难辞其咎,过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忽略学生人格素养的教育,导致当代青年迷茫彷徨者有之,心灵荒芜者有之,甚至屠戮同窗,杀害师长的事件都不时地见诸报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将人格教育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更加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那么,在具体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
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大多数学生的难关,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思维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应采取有效的、科学的写作训练方法提高的写作能力。  夯实写作基础  词汇量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要构造一篇文章出来首先要有一定基础的词汇量,因此要加强高中生词汇量的有效积累。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高中生日常词汇的积累,但应保证在扩充词汇量训练同时确保学生应用到位。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成语接龙、猜
洗钱对国际社会各成员国具有极大的危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各国对此问题的重视,特别是在"9.11事件"以后,洗钱与恐怖主义发生了密切联系,犯罪分子洗钱采用了诸多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当代农民面临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农村隐性失业日趋显性化,公开失业数量大增.对此,中央政府应未雨绸缪,
对于屈原自沉选择的讨论一直是屈原研究的一个重点,但受时代意识的束缚一直拘于忠君或者爱国的藩篱.本文通过对前人关于屈原自沉的种种说法的梳理和反思,提出应从其独特的个
中国电影发端于向大众文化倾斜的创作文化形态,在经历了短暂的宣传与商业本位并存的格局后转变为泛政治化一元格局,及至新时期艺术本位逐步确立、商业传统艰难复归之后,才真
一种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是由特定的时代特征、文化背景、环境条件等因素决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但当前仍然有不少学校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存在这样的理解:研究性学习就是做课题。其实这是相当片面的看法——“研究性学习”这个短语的中心词是学习而不是研究,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应让学生以研究的精神走进教学和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用研究的眼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全面领会习近平同志成为国家领导人尤其成为党的总书记和领导核心后处理中美关系问题、引导中美关系发展的体系性观点,以及从他的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