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跨伤椎内固定和经伤椎内固定治疗屈曲压缩型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对比。
方法:选取跨伤椎内固定、经伤椎内固定手术治疗无明显神经症状的胸腰段屈曲压缩型骨折各20例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合并疾病、手术方式、手术日期、手术用时、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随访结果等,并对患者手术疗效进行总结。
结果:经伤椎内固定治疗组术后六个月时复位丢失率小于跨伤椎内固定组,经伤椎内固定治疗组失败率低于跨伤椎内固定组。
结论:两种术式都是后路治疗脊柱胸腰段屈曲压缩型骨折的有效手术治疗措施,但经伤椎椎弓根的6钉内固定术式对脊柱骨折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应优先采用。
关键词:胸腰段骨折屈曲压缩型跨伤椎经伤椎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12-02
胸腰段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脊柱创伤,约占所有脊柱骨折的90%,胸腰段(T11-L2)为脊柱胸腰椎的解剖交界区,这一交界节段的解剖特点决定其所受应力负荷较大,加之此处无骨性结构保护,肌肉组织相对薄弱,关节突关节尚未完全由额状面转变为失状面,易受旋转和剪切力的损伤,因此,脊柱胸腰段骨折发生率较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40例单处屈曲压缩型胸腰段骨折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19-61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6例,坠落伤13例,砸压伤11例;骨折节段,T11 4例,T12 9例,L1 11例,L2 6例;所研究病例包括20例跨伤椎4枚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患者,未植骨(A组)和20例经伤椎6枚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患者,未植骨(B组)。
1.2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患者全身麻醉后俯卧于手术台上,架空腹部以降低腹内压力和减少硬膜外静脉丛出血,并将膝部置于轻度屈曲位以减轻对坐骨神经的牵拉。取后正中切口入路,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伤椎及上下椎棘突、椎板、关节突及横突,胸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点选择横突中点水平线与上关节突外缘垂线交点,螺钉深度为椎体最大前后长度的60%至80%。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点选择上关节突外缘的切线与横突中轴线线的交点,沿腰椎椎体矢状轴钻入螺钉的长度以45mm为宜[1]。A组选择伤椎上下椎体各置入两枚合适规格的椎弓根钉(共4枚椎弓根钉),安装连接杆并撑开复位固定。B组附加伤椎万向椎弓根钉(共6枚椎弓根钉)。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3天,使用脱水药物5天,使用抗菌药物7天,3-4周后在腰围保护下逐渐下地活动。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手术前、术后一天及术后六个月胸腰段侧位X片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Rh值)和伤椎Cobb’s角变化情况。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术后1天和六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1天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时两组之间的Rh值和Cobb’s角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六个月时B组Rh
3讨论
随着围产医学、新生儿医学家进步,使得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但小儿脑瘫患病率却升高,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CP发生率1.8%-4%。小儿脑瘫中痉挛型脑瘫60%-70%,中医学没有脑瘫这一病,多根据其临床的表现,属于“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病位在脑、肾、脾、肝,尤与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关系密切[3]。在国内的有关脑瘫的治疗中,中医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医治疗脑瘫主要采用中药、推拿按摩、针灸等方法。
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是由于椎体束下行性控制丧失,脊髓牵张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频率依赖性肌肉过度收缩引起。痉挛使得患儿运动笨拙,移动困难,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痉挛型脑瘫因肌张力增高、肌肉硬度的增加,关节和骨骼的排列会出现异常,从而严重限制机体的活动性,严重影响患儿运动功能的建立。机体活动性的限制,关节活动的减少会使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程度加重,改变肌肉的形态结构,导致关节肌肉的挛缩,使肌张力改善更加困难。肌张力增高还导致患儿姿势运动发育异常及协调性和运动的流畅性差,从而使运动功能建立困难,还会出现异常的代偿机制,这种代偿反过来有影响患儿的姿势和运动形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4]。如果痉挛长期得不到改善,还会引起关节畸形,从而使步行姿势更加不协调。现代医学认为缓和、轻微的连续按摩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急速较重且时间较短的按摩刺激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在按摩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中,我们常根据这一生理特性,采取缓和、轻微的连续性刺激的按摩手法来抑制中枢神经,改善肌张力。按摩还能够直接有效地调节运动系统中肌肉关节的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的程度,促进肌肉形态结构的恢复,还可以增加肌肉的延展性,促进被牵拉肌肉放松,使肌肉的粘滞性降低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增加肌肉组织氧的供应[5]。按摩可以使局部产生热量,热可以直接作用于肌梭使其发放冲动频率减低,从而不易引起反射性肌纤维收缩,温度迅速升高甚至引起肌梭暂时性完全抑制,对肌肉牵拉作用反应减弱,使肌张力降低。传统按摩手法具有疏通径路,理筋复位,舒筋缓急,滑利关节,松解粘迁,放松肌肉的功能[6]。
Boath、Vojta和Rood等神经生理学疗法是利用特殊的运动模式、反射活动、本体和皮肤刺激以抑制异常的运动,促进正常的运动,从而达到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建立康复的目的,是現代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重要方法。按摩结合运动疗法运用中国传统按摩手法与现代神经发育疗法结合而创立治疗脑瘫的方法[7]。按摩结合运动疗法是在按摩疗法后立刻再进行运动疗法,或者运动训练过程配合按摩使肌肉得到放松,减轻了运动量疗法时产生疼痛,减少了患儿的反抗情绪,从而促使患儿能主动参与康复训练。按摩疗法不但本身能改善肌张力,还能增加运动疗法改善肌张力的效果,肌张力得到改善从而又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提高。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经过治疗后肌张力的改善效果,粗大运动功能水平的提高,GMFM-88评分提高分值明显好于对照组。按摩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2]刘雅丽,高伟.痉挛的评定[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3,23(2).60-62.chinese
[3]史惟,廖元贵等.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与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在脑性瘫痪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7):423-424
[4]李林.手法按摩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现状和对策[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9):725-726
[5]陈秀洁.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4-120
[6]史惟,王素娟.运动发育推拿法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2):772-773
[7]马丙祥.推拿按摩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与治疗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2):947-949
方法:选取跨伤椎内固定、经伤椎内固定手术治疗无明显神经症状的胸腰段屈曲压缩型骨折各20例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合并疾病、手术方式、手术日期、手术用时、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随访结果等,并对患者手术疗效进行总结。
结果:经伤椎内固定治疗组术后六个月时复位丢失率小于跨伤椎内固定组,经伤椎内固定治疗组失败率低于跨伤椎内固定组。
结论:两种术式都是后路治疗脊柱胸腰段屈曲压缩型骨折的有效手术治疗措施,但经伤椎椎弓根的6钉内固定术式对脊柱骨折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应优先采用。
关键词:胸腰段骨折屈曲压缩型跨伤椎经伤椎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12-02
胸腰段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脊柱创伤,约占所有脊柱骨折的90%,胸腰段(T11-L2)为脊柱胸腰椎的解剖交界区,这一交界节段的解剖特点决定其所受应力负荷较大,加之此处无骨性结构保护,肌肉组织相对薄弱,关节突关节尚未完全由额状面转变为失状面,易受旋转和剪切力的损伤,因此,脊柱胸腰段骨折发生率较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40例单处屈曲压缩型胸腰段骨折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19-61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6例,坠落伤13例,砸压伤11例;骨折节段,T11 4例,T12 9例,L1 11例,L2 6例;所研究病例包括20例跨伤椎4枚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患者,未植骨(A组)和20例经伤椎6枚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患者,未植骨(B组)。
1.2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患者全身麻醉后俯卧于手术台上,架空腹部以降低腹内压力和减少硬膜外静脉丛出血,并将膝部置于轻度屈曲位以减轻对坐骨神经的牵拉。取后正中切口入路,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伤椎及上下椎棘突、椎板、关节突及横突,胸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点选择横突中点水平线与上关节突外缘垂线交点,螺钉深度为椎体最大前后长度的60%至80%。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点选择上关节突外缘的切线与横突中轴线线的交点,沿腰椎椎体矢状轴钻入螺钉的长度以45mm为宜[1]。A组选择伤椎上下椎体各置入两枚合适规格的椎弓根钉(共4枚椎弓根钉),安装连接杆并撑开复位固定。B组附加伤椎万向椎弓根钉(共6枚椎弓根钉)。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3天,使用脱水药物5天,使用抗菌药物7天,3-4周后在腰围保护下逐渐下地活动。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手术前、术后一天及术后六个月胸腰段侧位X片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Rh值)和伤椎Cobb’s角变化情况。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术后1天和六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1天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时两组之间的Rh值和Cobb’s角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六个月时B组Rh
3讨论
随着围产医学、新生儿医学家进步,使得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但小儿脑瘫患病率却升高,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CP发生率1.8%-4%。小儿脑瘫中痉挛型脑瘫60%-70%,中医学没有脑瘫这一病,多根据其临床的表现,属于“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病位在脑、肾、脾、肝,尤与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关系密切[3]。在国内的有关脑瘫的治疗中,中医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医治疗脑瘫主要采用中药、推拿按摩、针灸等方法。
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是由于椎体束下行性控制丧失,脊髓牵张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频率依赖性肌肉过度收缩引起。痉挛使得患儿运动笨拙,移动困难,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痉挛型脑瘫因肌张力增高、肌肉硬度的增加,关节和骨骼的排列会出现异常,从而严重限制机体的活动性,严重影响患儿运动功能的建立。机体活动性的限制,关节活动的减少会使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程度加重,改变肌肉的形态结构,导致关节肌肉的挛缩,使肌张力改善更加困难。肌张力增高还导致患儿姿势运动发育异常及协调性和运动的流畅性差,从而使运动功能建立困难,还会出现异常的代偿机制,这种代偿反过来有影响患儿的姿势和运动形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4]。如果痉挛长期得不到改善,还会引起关节畸形,从而使步行姿势更加不协调。现代医学认为缓和、轻微的连续按摩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急速较重且时间较短的按摩刺激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在按摩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中,我们常根据这一生理特性,采取缓和、轻微的连续性刺激的按摩手法来抑制中枢神经,改善肌张力。按摩还能够直接有效地调节运动系统中肌肉关节的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的程度,促进肌肉形态结构的恢复,还可以增加肌肉的延展性,促进被牵拉肌肉放松,使肌肉的粘滞性降低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增加肌肉组织氧的供应[5]。按摩可以使局部产生热量,热可以直接作用于肌梭使其发放冲动频率减低,从而不易引起反射性肌纤维收缩,温度迅速升高甚至引起肌梭暂时性完全抑制,对肌肉牵拉作用反应减弱,使肌张力降低。传统按摩手法具有疏通径路,理筋复位,舒筋缓急,滑利关节,松解粘迁,放松肌肉的功能[6]。
Boath、Vojta和Rood等神经生理学疗法是利用特殊的运动模式、反射活动、本体和皮肤刺激以抑制异常的运动,促进正常的运动,从而达到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建立康复的目的,是現代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重要方法。按摩结合运动疗法运用中国传统按摩手法与现代神经发育疗法结合而创立治疗脑瘫的方法[7]。按摩结合运动疗法是在按摩疗法后立刻再进行运动疗法,或者运动训练过程配合按摩使肌肉得到放松,减轻了运动量疗法时产生疼痛,减少了患儿的反抗情绪,从而促使患儿能主动参与康复训练。按摩疗法不但本身能改善肌张力,还能增加运动疗法改善肌张力的效果,肌张力得到改善从而又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提高。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经过治疗后肌张力的改善效果,粗大运动功能水平的提高,GMFM-88评分提高分值明显好于对照组。按摩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2]刘雅丽,高伟.痉挛的评定[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3,23(2).60-62.chinese
[3]史惟,廖元贵等.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与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在脑性瘫痪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7):423-424
[4]李林.手法按摩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现状和对策[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9):725-726
[5]陈秀洁.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4-120
[6]史惟,王素娟.运动发育推拿法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2):772-773
[7]马丙祥.推拿按摩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与治疗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2):947-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