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一直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问题集中反映在现代企业管理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职业素质欠缺、行为习惯不良等矛盾上,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根源在于当前的高职院校普遍出身于原来的中职学校,管理理念没有彻底更新;高职院校生源的多元化及学生管理人员管理经验欠缺等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问题
1.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简单。由于国内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学校演变而来,学生管理沿用了传统的中职管理模式:学生管理以强制遵守校纪校规为核心,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组织形式上以班级为单位执行传统化的学年制模式等等,这种管理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分制模式下,学生自主选任课教师、选修业年限等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这种管理模式对高职学生的约束力及影响力已经明显下降,对提升高职学生管理水平已经是力不从心。
2.学生管理体制落后。学校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这是我国教育多年来的传统,这种方式强调统一性,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需求,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创造力,与当今尊重学生个性、提倡创造、创新、创意的教育理念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3.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措施落后。高职院校管理学生工作与专业素养的培养是相互隔离的,学生活动是因管理而活动,学生活动、管理工作往往是自发的,没有形成以专业特色为核心、系统开展学生活动的机制,学生活动层次低,而不是在充分发掘学生潜能的前提下的自我管理,没有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学生上学期间很少有机会发挥自主创造性参与管理来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各级各类学生干部也只是参与了学生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创造性的思维很难有实施的机会、管理能力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4.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匮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在校学生人数猛增,师资队伍也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师生比悬殊,辅导员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年轻化、管理经验欠缺等,学生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对新形势、新问题的调查研究能力不足,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沟通协调能力不足,对新形势下的管理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学生管理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日常管理层面。
5.高校生源的多元化客观上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近几年,由于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的生源已经走向了多元化,生源主要有:普通高招、对口单招、自主招生、五年一贯制等,甚至很多高校还有中职注册入学、专升本等形式,生源多元化必然产生管理内容的多样化,而现行管理制度基本上是面向高招学生制定的,管理和服务的对象较单一,与现在生源多元化的情况相对应,在学生管理中用一个标准管理不同的生源,表现出了很多管理标准不同而产生的问题,比如:初中毕业刚入学的学生就不适合用大学生的标准去管理,管理理念、方法与生源多样化现实产生了矛盾,因此,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加以保障,满足学生需求,实现管理目标,现行管理制度基本上是面向高招学生制定的,管理和服务的对象较单一,与现在生源多元化的情况不相适应。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根源
1.高职院校延续了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当初的中职学校升格而成,管理的理念是保姆式的管理,既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职能,没有让学生在日常管理中得到实践锻炼,也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的理念,学生管理依然停留在管出勤、卫生、纪律“老三样”的日常事物管理上,这与高职院校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技能水平的办学目标相去甚远,学生管理理念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不相适应。
2.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起源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功能占据着主导地位,管理、教育一直是学生工作两大“法宝,制度化的管理还没有逐渐转化到管理与服务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3.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扩大了学生的自主权。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等作为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在高职院校推行,这是以学生为主体思想的重要体现,这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职业教育改革理念,这种变革客观上摒弃了传统的以班级、年级管理学生的传统做法,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在课程设置、考务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方面均做出相应调整,那么学生管理工作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要求。
4.互联网的负面效应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一方面拓展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另一方面,也给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互联网的负面效应对学生管理冲击大、影响深,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5.学生管理方法有待创新、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高。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因素是高校生源的多元化,生源的多样化必然导致学生的需求多样化,而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知识更新有限、工作的服务意识欠缺等,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远远不能滿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尤其无法实现人本管理的理念和人性化服务的需求。
三、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路
1.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树立为学生服务思想和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我国的学校管理强调权威性,习惯于把学生看作是被管理者,学生只有服从管理的概念,没有发表自己意见、实施自己主张的权利,这种思想不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学校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学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只有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情感育人的目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合理需要;其次,要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最后,高职院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管理和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学习国外先进的学生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第一、国外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大都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硕士、博士专业,而我国的辅导员多为非专业出身的本科生、硕士生,学生管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辅导员很欠缺,很多辅导员没有能力处理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第二、发达国家的学生管理人员都有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我国辅导员岗位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跳板,我认为对学生管理者讲,首先要明确学生管理工作是可以终身追求的职业,国家应该促进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加强准入制度和职业标准制订,规定任职条件、工作标准、工资待遇等;设立辅导员的职业晋升体系,让辅导员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力向,增强辅导员职业的吸引力;加强辅导员专业队伍的培养,进行学生管理理论的深度研究,培养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生管理人才;第三,细化辅导员的考评制度,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考核制度,建立包括领导、学生、辅导员之间互评的的全面评价体系,根据考核结果对辅导员进行相应的奖励和作为晋升的资本,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3.利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进行信息化管理,构筑学生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学生管理手段创新。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解决管理者匮乏与工作量加大的矛盾,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高职院校就需要实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第一、通过收集和整理学生管理工作各种数据,建立学生管理工作数据库,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和共享,弥补辅导员队伍人员匮乏的不足;第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逐步做到管理工作程序化,管理业务标准化,使学生管理上台阶;第三、学生管理者不仅要建立完整的学生信息管理数据库,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学生管理服务平台。如:学生工作专题网页、班级管理QQ群、微信公众平台等,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亲和力。
4.形成了专业服务型的学生管理标准模式。国外很多高校已经基本形成了专业化的学生服务型管理模式,如: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专业化。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专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心理学、精神学、教育学专业人才,对于高级管理人员,高深的学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都是小可或缺的;形成了全面的咨询服务系统,对于学生提出的事务性的问题,都给以服务和指导,从衣食住行,到心理咨询、就业辅导、学习和发展,通过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促进学生的发展。
5.激励、鼓励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障碍,很多学生甚至在学习上都产生了心理阴影,再加上现在单亲家庭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很多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在学生管理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激励艺术,激发、激励、鼓励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成才。
6.制定学生管理工作标准、提高学生管理层次是学生管理的当务之急。很多高校脱胎于中职学校,辅导员的大部分精力还是放在出勤、卫生、纪律三个方面了,辅导员没有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在从事其他管理工作,很多辅导员还兼任团总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等,甚至很多辅导员还代课,辅导员就是救火队员,辅导员就是打杂的。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究竟是什么?我觉得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科学、标准、精细的辅导员工作标准,明确规定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職业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等等方面的工作指标,一方面引导辅导员走上自己的本质工作,另一方面也为辅导员的考核、晋升奠定基础,真正将辅导员从繁忙的老三样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感情、让他们愿意成为终身的学生管理工作者。
7.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柔性化。高校学生柔性管理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管理模式,采用非强制的管理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观点,并内化成自觉行动,柔性管理可以极大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并且具有长久的效果,柔性化的管理模式是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新趋势。大学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创新的工作思维、新颖的方式、标准化的学生管理内容等,才能有创新性的学生管理局面,那么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问题
1.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简单。由于国内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学校演变而来,学生管理沿用了传统的中职管理模式:学生管理以强制遵守校纪校规为核心,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组织形式上以班级为单位执行传统化的学年制模式等等,这种管理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分制模式下,学生自主选任课教师、选修业年限等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这种管理模式对高职学生的约束力及影响力已经明显下降,对提升高职学生管理水平已经是力不从心。
2.学生管理体制落后。学校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这是我国教育多年来的传统,这种方式强调统一性,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需求,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创造力,与当今尊重学生个性、提倡创造、创新、创意的教育理念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3.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措施落后。高职院校管理学生工作与专业素养的培养是相互隔离的,学生活动是因管理而活动,学生活动、管理工作往往是自发的,没有形成以专业特色为核心、系统开展学生活动的机制,学生活动层次低,而不是在充分发掘学生潜能的前提下的自我管理,没有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学生上学期间很少有机会发挥自主创造性参与管理来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各级各类学生干部也只是参与了学生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创造性的思维很难有实施的机会、管理能力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4.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匮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在校学生人数猛增,师资队伍也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师生比悬殊,辅导员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年轻化、管理经验欠缺等,学生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对新形势、新问题的调查研究能力不足,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沟通协调能力不足,对新形势下的管理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学生管理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日常管理层面。
5.高校生源的多元化客观上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近几年,由于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的生源已经走向了多元化,生源主要有:普通高招、对口单招、自主招生、五年一贯制等,甚至很多高校还有中职注册入学、专升本等形式,生源多元化必然产生管理内容的多样化,而现行管理制度基本上是面向高招学生制定的,管理和服务的对象较单一,与现在生源多元化的情况相对应,在学生管理中用一个标准管理不同的生源,表现出了很多管理标准不同而产生的问题,比如:初中毕业刚入学的学生就不适合用大学生的标准去管理,管理理念、方法与生源多样化现实产生了矛盾,因此,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加以保障,满足学生需求,实现管理目标,现行管理制度基本上是面向高招学生制定的,管理和服务的对象较单一,与现在生源多元化的情况不相适应。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根源
1.高职院校延续了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当初的中职学校升格而成,管理的理念是保姆式的管理,既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职能,没有让学生在日常管理中得到实践锻炼,也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的理念,学生管理依然停留在管出勤、卫生、纪律“老三样”的日常事物管理上,这与高职院校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技能水平的办学目标相去甚远,学生管理理念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不相适应。
2.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起源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功能占据着主导地位,管理、教育一直是学生工作两大“法宝,制度化的管理还没有逐渐转化到管理与服务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3.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扩大了学生的自主权。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等作为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在高职院校推行,这是以学生为主体思想的重要体现,这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职业教育改革理念,这种变革客观上摒弃了传统的以班级、年级管理学生的传统做法,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在课程设置、考务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方面均做出相应调整,那么学生管理工作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要求。
4.互联网的负面效应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一方面拓展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另一方面,也给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互联网的负面效应对学生管理冲击大、影响深,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5.学生管理方法有待创新、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高。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因素是高校生源的多元化,生源的多样化必然导致学生的需求多样化,而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知识更新有限、工作的服务意识欠缺等,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远远不能滿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尤其无法实现人本管理的理念和人性化服务的需求。
三、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路
1.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树立为学生服务思想和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我国的学校管理强调权威性,习惯于把学生看作是被管理者,学生只有服从管理的概念,没有发表自己意见、实施自己主张的权利,这种思想不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学校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学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只有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情感育人的目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合理需要;其次,要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最后,高职院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管理和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学习国外先进的学生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第一、国外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大都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硕士、博士专业,而我国的辅导员多为非专业出身的本科生、硕士生,学生管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辅导员很欠缺,很多辅导员没有能力处理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第二、发达国家的学生管理人员都有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我国辅导员岗位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跳板,我认为对学生管理者讲,首先要明确学生管理工作是可以终身追求的职业,国家应该促进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加强准入制度和职业标准制订,规定任职条件、工作标准、工资待遇等;设立辅导员的职业晋升体系,让辅导员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力向,增强辅导员职业的吸引力;加强辅导员专业队伍的培养,进行学生管理理论的深度研究,培养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生管理人才;第三,细化辅导员的考评制度,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考核制度,建立包括领导、学生、辅导员之间互评的的全面评价体系,根据考核结果对辅导员进行相应的奖励和作为晋升的资本,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3.利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进行信息化管理,构筑学生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学生管理手段创新。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解决管理者匮乏与工作量加大的矛盾,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高职院校就需要实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第一、通过收集和整理学生管理工作各种数据,建立学生管理工作数据库,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和共享,弥补辅导员队伍人员匮乏的不足;第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逐步做到管理工作程序化,管理业务标准化,使学生管理上台阶;第三、学生管理者不仅要建立完整的学生信息管理数据库,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学生管理服务平台。如:学生工作专题网页、班级管理QQ群、微信公众平台等,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亲和力。
4.形成了专业服务型的学生管理标准模式。国外很多高校已经基本形成了专业化的学生服务型管理模式,如: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专业化。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专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心理学、精神学、教育学专业人才,对于高级管理人员,高深的学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都是小可或缺的;形成了全面的咨询服务系统,对于学生提出的事务性的问题,都给以服务和指导,从衣食住行,到心理咨询、就业辅导、学习和发展,通过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促进学生的发展。
5.激励、鼓励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障碍,很多学生甚至在学习上都产生了心理阴影,再加上现在单亲家庭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很多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在学生管理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激励艺术,激发、激励、鼓励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成才。
6.制定学生管理工作标准、提高学生管理层次是学生管理的当务之急。很多高校脱胎于中职学校,辅导员的大部分精力还是放在出勤、卫生、纪律三个方面了,辅导员没有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在从事其他管理工作,很多辅导员还兼任团总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等,甚至很多辅导员还代课,辅导员就是救火队员,辅导员就是打杂的。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究竟是什么?我觉得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科学、标准、精细的辅导员工作标准,明确规定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職业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等等方面的工作指标,一方面引导辅导员走上自己的本质工作,另一方面也为辅导员的考核、晋升奠定基础,真正将辅导员从繁忙的老三样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感情、让他们愿意成为终身的学生管理工作者。
7.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柔性化。高校学生柔性管理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管理模式,采用非强制的管理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观点,并内化成自觉行动,柔性管理可以极大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并且具有长久的效果,柔性化的管理模式是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新趋势。大学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创新的工作思维、新颖的方式、标准化的学生管理内容等,才能有创新性的学生管理局面,那么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