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院制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财富,也是当代世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建制。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在体制和规模方面也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一批又一批的本科院校开始想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起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顺应和感知大学机构的特性,根据院校的职能、办学宗旨、以及发展战略,综合利用管理、组织权变等理论工具,对于本校专业课程设置以及综合管理进行改革和发展,以实现学院制改革从理论、经验之谈到科学的转变。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学院制 改革
一、学院制的兴起和改革背景
学院制兴起于欧洲,从整个世界的发展史来看,距今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高等院校学院制的基本雏形是从1938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大学组织法》开始衍生开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从此以后学院制已经逐渐消失在中国的高校中。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开始走向改革之路,二级学院逐渐出现在当时很多的高校之中,组织机构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学院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壮大,在规模和体制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9年之后,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活跃地遍布在中国的神州大地,不断适应当地环境,在文化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目前为止,中国大部分高校都相应建立了自己的二级学院,但是在学院在发展和内部组织构建和完善的同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时刻变化。所以说对于新建地方本科学院来说,改革和发展的同时需要与时俱进。
二、大学组织特性和我国学院数量规模
高校二级学院的数量和规模与在校师生总量、学校编制职数、学院划分标准等因素息息相关。一般来讲,在校师生群体数量越大,则标准的划分和制定就会越详细,编制职数就会越充足。反之,就会越匮乏。那现在大家可能比较关心一所大学到底设置多少了二级学院?有人做过一组数据调查,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大学的学院数量平均可达19.7个,而国外的只有8.4个,几乎是国外的2.3倍。学院制的本质是需要学院的管理和发展,朝着有利于深化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的,量大则难以管理,所以严格控制独立学院和二级学院的数量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学院制更重要的是权利的分散,是一种内部管理的理念,而不仅仅只是我国高等院校经常长期的市场发展所产生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所以一个一流大学的管理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需要结合具体的条件,不能够偏离管理的基本规律,否则其结果一定是和最终目的背道而驰的。鉴于我国的国情和教育情况,“直线+职能制”的管理是目前比较符合我国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情况。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因为高等院校不同于九年义务教育,他们没有具体的教学大纲,一些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发展都是为了符合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所以它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具有培养和输送人才、应用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功能,这也决定了它的管理是具有自己的内在逻辑性。一般来说想要保持最有的管理状态,我国高等院校的组织管理尽可能大力推行扁平化管理,其组织结构层次不要超过三级。
三、我国高等院校学院设置的依据和主体学院类型
在我国,高等院校学院设置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第一,由之前单独的系直接划分出来,成为独立的学院。这种做法较为简单,是通过直接的撤系来实现,其本质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第二,就是按照学科的不同来划分出不同的学院,比方说像学科门类、学科群、核心学科、相近学科等多种形式。第三,是以专业不同来设置学院,这种划分形式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划分的依据,它主要是为了整合区域经济,强调了同行业之间应该抱团发展,这样才能激发业内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带动中国各行业的高速发展。第四,就是当地政府和社会资源共同组建。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了中国现阶段的人口经济结构,所做出的巨大改革。双方共同出资,各取所需,比如说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就是这样的组织结构。第五,合并大学产生新的学院。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两种性质完全不一样的院校合并成一个新型的院系,这样的多半是出现在商业性学院比方说辽宁海军大学与辽宁远东大学合并之后,共同成立了国际商务学院;二是从之前的单科性院校变成一个新大学里面的一个学院。
四、组织权变艺术和非主体性院系设置
大学组织的变革或者说改进,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当下问题而做出的努力,而不是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变了变花样。前人的研究当中有人将大学组织机构的产生分为两大类:外部和内部。从字面的上的意义来看,符合大高校内部逻辑生成的学院是内部生成的,相反则是属于外部生成的。但是无论是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不能单一、独立的存在,而是必须符合内部和外部逻辑的协调统一性。院系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重要组织机构,它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符合某一个单独的条件或者是目的,而是需要结合大学组织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又要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这也就是权变理论中所说的“权变艺术”——高级的组织艺术是没有固定限制的,它是根据环境的时间、地点等条件变化而变化。大学其实也是一个小社会,也具有一般社会的组织共性,同时又兼具教育性和学术性的特点,所以大学院校的设计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还存在很大的调整性。院系设置的权变艺术也不是完全无章可循的,它主要是结合高校的办学特色、办学宗旨、专业优势、未来规划和定位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想像一下如果一个大学在某一个学科的上面有明显的优势,那么就可大胆的将其设置成为自己学校的特色学院,这对于提高大学知名度和招生就业方面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而且目前来讲,地方本科院校和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抱团”发展也更有助于提升学院的品牌度。而对于自身的“软肋”,实力比较薄弱的学科,也可以朝着融合共生、学科关联和有利发展这三个方面来设置归属关系。对于高校今后想要大力扶持的学科,但是现阶段实力较弱的学科,可以借助于一个金牌二级学科为核心,整合关联度较高的二级学科进行重组,形成一个新的学院。
五、结语
教育对于每个民族来讲都是头等大事,所以对它的研究和投入不管是在那个阶段,都是不可马虎的。在我国,大学学院制经历了模仿、摒弃、重组和新建的艰难发展过程,但是大部分还是依靠经验作为改革的大方向。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机遇,同时也伴随着挑战。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认真研究国内外学院制改革的理论成果,总分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进展中实战经验,把学院制改革推行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阶段,找到一条符合校情,能够助推学校转型和发展的学院制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德广;西方综合性大学学院制管理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
[2]王香丽;我国大学学院制改革及所面临问题、对策的研究[J];广西高教研究;1997年04期 .
[3]刘国艳;;我国大学学院制改革:理论·问题·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
[4]邓岚,吴琼秀;英国综合性大学的学院制模式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
[5]曾令初;简析学院制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3期 .
作者简介:张碧芬(1981.6—),女,籍贯:广西昭平,职称:助理研究员,学历:在职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管理類。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学院制 改革
一、学院制的兴起和改革背景
学院制兴起于欧洲,从整个世界的发展史来看,距今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高等院校学院制的基本雏形是从1938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大学组织法》开始衍生开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从此以后学院制已经逐渐消失在中国的高校中。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开始走向改革之路,二级学院逐渐出现在当时很多的高校之中,组织机构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学院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壮大,在规模和体制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9年之后,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活跃地遍布在中国的神州大地,不断适应当地环境,在文化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目前为止,中国大部分高校都相应建立了自己的二级学院,但是在学院在发展和内部组织构建和完善的同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时刻变化。所以说对于新建地方本科学院来说,改革和发展的同时需要与时俱进。
二、大学组织特性和我国学院数量规模
高校二级学院的数量和规模与在校师生总量、学校编制职数、学院划分标准等因素息息相关。一般来讲,在校师生群体数量越大,则标准的划分和制定就会越详细,编制职数就会越充足。反之,就会越匮乏。那现在大家可能比较关心一所大学到底设置多少了二级学院?有人做过一组数据调查,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大学的学院数量平均可达19.7个,而国外的只有8.4个,几乎是国外的2.3倍。学院制的本质是需要学院的管理和发展,朝着有利于深化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的,量大则难以管理,所以严格控制独立学院和二级学院的数量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学院制更重要的是权利的分散,是一种内部管理的理念,而不仅仅只是我国高等院校经常长期的市场发展所产生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所以一个一流大学的管理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需要结合具体的条件,不能够偏离管理的基本规律,否则其结果一定是和最终目的背道而驰的。鉴于我国的国情和教育情况,“直线+职能制”的管理是目前比较符合我国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情况。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因为高等院校不同于九年义务教育,他们没有具体的教学大纲,一些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发展都是为了符合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所以它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具有培养和输送人才、应用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功能,这也决定了它的管理是具有自己的内在逻辑性。一般来说想要保持最有的管理状态,我国高等院校的组织管理尽可能大力推行扁平化管理,其组织结构层次不要超过三级。
三、我国高等院校学院设置的依据和主体学院类型
在我国,高等院校学院设置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第一,由之前单独的系直接划分出来,成为独立的学院。这种做法较为简单,是通过直接的撤系来实现,其本质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第二,就是按照学科的不同来划分出不同的学院,比方说像学科门类、学科群、核心学科、相近学科等多种形式。第三,是以专业不同来设置学院,这种划分形式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划分的依据,它主要是为了整合区域经济,强调了同行业之间应该抱团发展,这样才能激发业内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带动中国各行业的高速发展。第四,就是当地政府和社会资源共同组建。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了中国现阶段的人口经济结构,所做出的巨大改革。双方共同出资,各取所需,比如说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就是这样的组织结构。第五,合并大学产生新的学院。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两种性质完全不一样的院校合并成一个新型的院系,这样的多半是出现在商业性学院比方说辽宁海军大学与辽宁远东大学合并之后,共同成立了国际商务学院;二是从之前的单科性院校变成一个新大学里面的一个学院。
四、组织权变艺术和非主体性院系设置
大学组织的变革或者说改进,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当下问题而做出的努力,而不是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变了变花样。前人的研究当中有人将大学组织机构的产生分为两大类:外部和内部。从字面的上的意义来看,符合大高校内部逻辑生成的学院是内部生成的,相反则是属于外部生成的。但是无论是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不能单一、独立的存在,而是必须符合内部和外部逻辑的协调统一性。院系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重要组织机构,它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符合某一个单独的条件或者是目的,而是需要结合大学组织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又要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这也就是权变理论中所说的“权变艺术”——高级的组织艺术是没有固定限制的,它是根据环境的时间、地点等条件变化而变化。大学其实也是一个小社会,也具有一般社会的组织共性,同时又兼具教育性和学术性的特点,所以大学院校的设计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还存在很大的调整性。院系设置的权变艺术也不是完全无章可循的,它主要是结合高校的办学特色、办学宗旨、专业优势、未来规划和定位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想像一下如果一个大学在某一个学科的上面有明显的优势,那么就可大胆的将其设置成为自己学校的特色学院,这对于提高大学知名度和招生就业方面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而且目前来讲,地方本科院校和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抱团”发展也更有助于提升学院的品牌度。而对于自身的“软肋”,实力比较薄弱的学科,也可以朝着融合共生、学科关联和有利发展这三个方面来设置归属关系。对于高校今后想要大力扶持的学科,但是现阶段实力较弱的学科,可以借助于一个金牌二级学科为核心,整合关联度较高的二级学科进行重组,形成一个新的学院。
五、结语
教育对于每个民族来讲都是头等大事,所以对它的研究和投入不管是在那个阶段,都是不可马虎的。在我国,大学学院制经历了模仿、摒弃、重组和新建的艰难发展过程,但是大部分还是依靠经验作为改革的大方向。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机遇,同时也伴随着挑战。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认真研究国内外学院制改革的理论成果,总分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进展中实战经验,把学院制改革推行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阶段,找到一条符合校情,能够助推学校转型和发展的学院制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德广;西方综合性大学学院制管理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
[2]王香丽;我国大学学院制改革及所面临问题、对策的研究[J];广西高教研究;1997年04期 .
[3]刘国艳;;我国大学学院制改革:理论·问题·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
[4]邓岚,吴琼秀;英国综合性大学的学院制模式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
[5]曾令初;简析学院制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3期 .
作者简介:张碧芬(1981.6—),女,籍贯:广西昭平,职称:助理研究员,学历:在职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管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