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立秋》展现的是大院的俯视图之下民国初年的局势动荡,国运衰微,是晋商命运与民族命运联系的高度结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下演员自我风格和角色风格的高度粘合在和舞台背景的写诗写意化中更加淋漓尽致的彰显。可叹:今日立秋,望君莫伤;演于戏中,思之戏外。
【关键词】:三一律;立秋;晋商;命运
峭壁飞檐相间,砖墙绣楼毗连,秋来叶落人空散,秋去明年还复来。《立秋》的舞台是一幅山西传统晋商深宅大院里的缩影,移步换景,人景合一,吞情吐意,深邃自然。
一秋:时间一律奠基调
亚里斯多德说过:“悲剧应当把事件延续的时间限制在一昼夜内,或者力求不过多地超这个限度。丰德票号的转折于一天之中展现,对三一律的规则设定领会的和诠释的淋漓尽致。同一时间是“立秋”,这就刚巧是话剧的巧妙之处。在三一律的要求之下,事件发生和发展对时间完整性要求极高,而一个特定的高度契合故事的时间基础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立秋》之中,不仅仅是简单的让丰德票号的转折高度集中在了一天之中,而且还追求着这重要一天的刻意选取。由此,“立秋”的寓意也深刻了许多,不仅再简单是一个节气,也不仅仅是事件发生的日子,而是一种悲秋悲人悲时代的感情基调的载体。这样,同一时间的“立秋”也拥有着更强的话剧符号意义。
《立秋》为剧名,以暗喻手法映射主题,奠定感情基调,暗示着剧情发展的节奏和结局。在时间一律的要求下立秋同时满足了话剧理论化和情感化的双重考量。而剧中也用了收尾呼应的形式,在体现时间一体化的同时给了情感一份更悠扬的回旋。序幕开始时,一高一矮,一老一少,现于幕前,马洪翰一声“立秋啦!立秋啦…”拉开了全剧的开端,立秋的味道随幕启飘散。而在尾声部分,同样运用了这样重复的手法,又是马洪翰拉着这位小男孩走出大院,同是以节气作结,男孩重复运用7个“后来呢”马洪翰的一个个的回答,一个个的细数,他在算的是节气吗?他说的是自己的命运,是马家的命运,是在立秋之日丰德票号的命运。在情节的推进过程中,立秋的时间设定也在不停蕴于台词和舞美中,院中高墙,石狮,院内牌坊在秋的氛围里审视着丰德票号的命运。时间一律于秋,感情凝聚于秋,《立秋》在时间的选取上做到了真正的饱和。
一家:地点一律点主体
话剧的地点一律性要求地点的固定性,但是高要求的要求只限于单一地点也确实有着过分的强制性。自然在后续的发展中,也有了新的继承和发展,而地点一律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原则。在现在的地点一律的解释下也有了一是“在同一幕中绝对不变换事件的地点”;二是“两个不同地点有必要换景”的方式。《立秋》
在同一地点的要求上确实做的十分到位。《立秋》讲述了馬家丰德票号的危机,而地点也顺理成章的在设置在了丰德票号。但是,在地点的选取上却又不止是一个孤立的票号内,外部是丰德票号,内部是马家大院,前厅后院,这样的地点设置有一种透视性,这种透视不仅仅体现在视觉上,更多的也为情节的发展设置了基础。同时满足近距离下的地点一致,和时间的一致性一样,满足了观众正常的心理接受预期。没有大的时间跨度和地点跳跃。不仅如此,前后地点的设置也是在昭示着情节的双线发展。马家前厅是家业与民族的命运,马家后院是几代人错综的感情。
一命运:情节一律叙冲突
时间与地点的一致性都在为情節高度集中的一致性奠基。在《立秋》的话剧设置上,运用了锁闭式的结构,将丰德票号由盛至衰的矛盾冲突慢慢收紧最后终极爆发。同时运用双线叙事的方法:一边讲述丰德票号没落边缘的挣扎,一边展现在马家大院里几代人不一样的生活和命运。同时两条线索都同时让情节高度符合同一主题即在民族危亡之中山西晋商自我拯救的无力与挣扎。
在主线丰德票号的危机中,导演为了突出晋商的不易与挣扎,既没有表现创业的艰难也没有表现成功的辉煌只是表现了转折的冲突。片段的选取,使得整个情节高度紧凑集中。而这样的情节使得矛盾被极具催化发酵,再高强度爆发。,丰德票号在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之下面临转型危机,数百年山西票号,几百载晋商传奇,兄弟间的意见想左,转型与否的命运选择,这诸多的冲突点都高度浓缩在舞台之上,许多具有跨度的关键性事件,也高度集中于立秋当日。马洪翰不断的挣扎不断的欺骗自己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每一次马洪翰的挣扎就是赋予时代一把刀子,让已定的命运再次给自己画上一道血印。观众都明白丰德票号注定失败却只是默默地注视着这个已经被时代敲在十字架上的人。他越自信就越可悲,他越努力就越无力。在辅线马家的情感纠结中,导演在女性角色的刻画上进行了设计。瑶琴的爱情被亲手断送,从小锁于绣之上作为时代,商业和家族的牺牲品。他苦等六年许昌仁,却最终等来一场空。瑶琴本应该复制的是上一代的悲剧就像瑶琴的母亲婚前也曾苦守绣楼七年等待许凌翔,但后来还是由于商业原因被迫指婚于马洪翰。但是在话剧的最后,导演还是决定解放出来瑶琴,为整个悲剧留了一丝的喘息和希望。同时,马洪翰和他的儿子也有着感情上的制衡。马洪翰希望儿子继承家业,但是无奈儿子却将唱戏视为生命。这样强大的冲突之下不得不让马洪翰借戏下跪,求子归家。这场戏也将中国传统戏剧与舞台剧高度结合,借戏曲讲台词,形成小型戏中戏的结构。
《立秋》高度咬合了三一律的规则,并在时间地点情节的设置上恰如其分,用一个舞台展示了一段民族时代转型下家族的命运,更引发了观众深深的思考。
“然后呢”“立秋”“然后呢”……然后的节气是什么,没有人回答,然后丰德票号的命运是什么?山西晋商呢?时代呢?
参考文献:
[1]卫青红.晋商文化的启迪[J].现代国企研究,2017(02).
[2]王馨蔓.话剧《立秋》对传统文化的拷问与反思[J].大众文艺(理论),2009(4).
[3]杜英姿.《立秋》晋商文化的悲情审读[J].今日山西,2005(Z1).
[4]王琪森.“咬秋”,穿透历史的精神关爱 话剧《立秋》的人文语境[J].上海戏剧,2010(07).
【摘要】:《立秋》展现的是大院的俯视图之下民国初年的局势动荡,国运衰微,是晋商命运与民族命运联系的高度结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下演员自我风格和角色风格的高度粘合在和舞台背景的写诗写意化中更加淋漓尽致的彰显。可叹:今日立秋,望君莫伤;演于戏中,思之戏外。
【关键词】:三一律;立秋;晋商;命运
峭壁飞檐相间,砖墙绣楼毗连,秋来叶落人空散,秋去明年还复来。《立秋》的舞台是一幅山西传统晋商深宅大院里的缩影,移步换景,人景合一,吞情吐意,深邃自然。
一秋:时间一律奠基调
亚里斯多德说过:“悲剧应当把事件延续的时间限制在一昼夜内,或者力求不过多地超这个限度。丰德票号的转折于一天之中展现,对三一律的规则设定领会的和诠释的淋漓尽致。同一时间是“立秋”,这就刚巧是话剧的巧妙之处。在三一律的要求之下,事件发生和发展对时间完整性要求极高,而一个特定的高度契合故事的时间基础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立秋》之中,不仅仅是简单的让丰德票号的转折高度集中在了一天之中,而且还追求着这重要一天的刻意选取。由此,“立秋”的寓意也深刻了许多,不仅再简单是一个节气,也不仅仅是事件发生的日子,而是一种悲秋悲人悲时代的感情基调的载体。这样,同一时间的“立秋”也拥有着更强的话剧符号意义。
《立秋》为剧名,以暗喻手法映射主题,奠定感情基调,暗示着剧情发展的节奏和结局。在时间一律的要求下立秋同时满足了话剧理论化和情感化的双重考量。而剧中也用了收尾呼应的形式,在体现时间一体化的同时给了情感一份更悠扬的回旋。序幕开始时,一高一矮,一老一少,现于幕前,马洪翰一声“立秋啦!立秋啦…”拉开了全剧的开端,立秋的味道随幕启飘散。而在尾声部分,同样运用了这样重复的手法,又是马洪翰拉着这位小男孩走出大院,同是以节气作结,男孩重复运用7个“后来呢”马洪翰的一个个的回答,一个个的细数,他在算的是节气吗?他说的是自己的命运,是马家的命运,是在立秋之日丰德票号的命运。在情节的推进过程中,立秋的时间设定也在不停蕴于台词和舞美中,院中高墙,石狮,院内牌坊在秋的氛围里审视着丰德票号的命运。时间一律于秋,感情凝聚于秋,《立秋》在时间的选取上做到了真正的饱和。
一家:地点一律点主体
话剧的地点一律性要求地点的固定性,但是高要求的要求只限于单一地点也确实有着过分的强制性。自然在后续的发展中,也有了新的继承和发展,而地点一律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原则。在现在的地点一律的解释下也有了一是“在同一幕中绝对不变换事件的地点”;二是“两个不同地点有必要换景”的方式。《立秋》
在同一地点的要求上确实做的十分到位。《立秋》讲述了馬家丰德票号的危机,而地点也顺理成章的在设置在了丰德票号。但是,在地点的选取上却又不止是一个孤立的票号内,外部是丰德票号,内部是马家大院,前厅后院,这样的地点设置有一种透视性,这种透视不仅仅体现在视觉上,更多的也为情节的发展设置了基础。同时满足近距离下的地点一致,和时间的一致性一样,满足了观众正常的心理接受预期。没有大的时间跨度和地点跳跃。不仅如此,前后地点的设置也是在昭示着情节的双线发展。马家前厅是家业与民族的命运,马家后院是几代人错综的感情。
一命运:情节一律叙冲突
时间与地点的一致性都在为情節高度集中的一致性奠基。在《立秋》的话剧设置上,运用了锁闭式的结构,将丰德票号由盛至衰的矛盾冲突慢慢收紧最后终极爆发。同时运用双线叙事的方法:一边讲述丰德票号没落边缘的挣扎,一边展现在马家大院里几代人不一样的生活和命运。同时两条线索都同时让情节高度符合同一主题即在民族危亡之中山西晋商自我拯救的无力与挣扎。
在主线丰德票号的危机中,导演为了突出晋商的不易与挣扎,既没有表现创业的艰难也没有表现成功的辉煌只是表现了转折的冲突。片段的选取,使得整个情节高度紧凑集中。而这样的情节使得矛盾被极具催化发酵,再高强度爆发。,丰德票号在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之下面临转型危机,数百年山西票号,几百载晋商传奇,兄弟间的意见想左,转型与否的命运选择,这诸多的冲突点都高度浓缩在舞台之上,许多具有跨度的关键性事件,也高度集中于立秋当日。马洪翰不断的挣扎不断的欺骗自己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每一次马洪翰的挣扎就是赋予时代一把刀子,让已定的命运再次给自己画上一道血印。观众都明白丰德票号注定失败却只是默默地注视着这个已经被时代敲在十字架上的人。他越自信就越可悲,他越努力就越无力。在辅线马家的情感纠结中,导演在女性角色的刻画上进行了设计。瑶琴的爱情被亲手断送,从小锁于绣之上作为时代,商业和家族的牺牲品。他苦等六年许昌仁,却最终等来一场空。瑶琴本应该复制的是上一代的悲剧就像瑶琴的母亲婚前也曾苦守绣楼七年等待许凌翔,但后来还是由于商业原因被迫指婚于马洪翰。但是在话剧的最后,导演还是决定解放出来瑶琴,为整个悲剧留了一丝的喘息和希望。同时,马洪翰和他的儿子也有着感情上的制衡。马洪翰希望儿子继承家业,但是无奈儿子却将唱戏视为生命。这样强大的冲突之下不得不让马洪翰借戏下跪,求子归家。这场戏也将中国传统戏剧与舞台剧高度结合,借戏曲讲台词,形成小型戏中戏的结构。
《立秋》高度咬合了三一律的规则,并在时间地点情节的设置上恰如其分,用一个舞台展示了一段民族时代转型下家族的命运,更引发了观众深深的思考。
“然后呢”“立秋”“然后呢”……然后的节气是什么,没有人回答,然后丰德票号的命运是什么?山西晋商呢?时代呢?
参考文献:
[1]卫青红.晋商文化的启迪[J].现代国企研究,2017(02).
[2]王馨蔓.话剧《立秋》对传统文化的拷问与反思[J].大众文艺(理论),2009(4).
[3]杜英姿.《立秋》晋商文化的悲情审读[J].今日山西,2005(Z1).
[4]王琪森.“咬秋”,穿透历史的精神关爱 话剧《立秋》的人文语境[J].上海戏剧,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