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市、镇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迅速且类型多样,根据城市出现过程可划分出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并有着各自独有的特点。而这五类城市,可以称为国家行政中心城市、地方中心城市、军事要塞、新型经济商业城市和“市”“镇”。几类城市的主要职能并不相同,但其配套功能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市、镇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而完成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向以经济功效为主的改变。
  【关键词】宋代城市发展;市;镇;五种类型;起源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63-02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在古代,“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这二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严格地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其实在宋以前,大多数城市都是以“城”为重点,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相对于“城”来说“市”则显得不足为重。而到了宋代,城市的经济职能重于军事政治职能,逐渐形成了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城市类型。
  一、宋代城市的出现
  古代城市发展到了宋代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出现及展示基本明确类型。在中国古代城市史上,两宋时期可以说是一个璀璨的历史阶段。风格多样、形式各异,正是这一时代的城市之典型特征。划分城市类型有多种划分方式,其中若根据城市职能来划分,郭正忠先生根据城市职能划分有以下四种:“政治城市,军事城堡,经济都市或雏形经济都市,综合型城市” ①,实际在研究过程中若根据城市出现过程划分有以下五种:国家行政中心城市,地方中心城市,军事关隘,新兴的商业城市以及“市”“镇”之类的新兴交易场所。
  国家行政中心城市,即历代封建王朝的都城以及许多地方政府驻地。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出现的最早、最主要的一种类型,秦朝的咸阳、汉朝的长安、隋唐时代的洛阳、两宋时期的东京、临安,大多属于此类城市。国家行政中心城市的首要职能,则是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中心,阐扬统治天下和地方政府的作用。由于国家、政权的军事活动出现,军事关隘地,即历代边境和戍守屯军的城、镇、关、堡、寨等也应运而生。地方中心城市出现于政府的行政治所,是中央政府以下的最高地方统治政府部门,如:秦汉的郡、三国、唐时的州、宋代的路等。新型经济商业城市商品经济萌芽时期开始兴起,到了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非常成熟,形成了规模不一的集市,聚集大量工商业者。
  除此之外,在经济集中的扬州、杭州等与农村交集地还出现了一些小规模或时大时小的“市”和“镇”之类的新兴交易场所,诸如宋代的黄池镇,太湖南岸的乌青镇,江陵附近的沙市等,当时都以繁盛著称。新型经济商业城市和市、镇的出现方式与其他三种类型大不相同,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交换关系引导交易场所的固定化和专门化。
  五类城市的基本格局各不相同,分布区域各具特色。国家行政中心城市分布在北方,是政府保护和维护的重点,其基本格局大多呈现出一种王权意象,其中宫城、轴线、城墙等是都城营造中最核心的意象特征。军事关隘主要分布在疆域边境,以北部和西北部边境为主,用以抵御边境长期面临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从而为宋王朝的统治更加固一道防线。地方都会随着国家统治的扩大化而发展,宋朝地方都会正是由秦汉的郡、三国时的州等发展起来的,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疆域的扩大,社会环境逐渐稳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州府逐渐发展为一个地区的中心,成为地方政府的行政治所。
  新型经济商业城市则大量出现在安史之乱之后,“市”“镇”之类的新兴交易场所多兴起于交通发达、物产丰富之地。
  二、市、镇的崛起与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都市兴起于何时,这是值得仔细探讨的问题。经查证,隋唐五代以前有关于经济都市的史料十分有限且过于简单。但可以获悉的是,自隋唐五代以来,许多新型的工商业市场、居民点和手工业基地等开始兴起于传统的政治、军事城市以及乡村之间。
  兴起之初,这些也只是稍微临时和有规律开放的小型集市,抑或是有少数聚居者的偏僻聚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小型集市继而扩展成为比较稳定的集市和稍大一点的聚落,最终逐渐形成初具都市规模的市、镇。
  最早意义上的镇只是边塞的军事据点,主要用来抵御敌人,安邦定国。后来,镇的设置范围逐渐扩大,开始向内地蔓延。比方,北周的李穆巡查东境,“筑武申、旦郭、慈涧、崇德、安民、交城、鹿盧等诸镇” ②;南朝陈时,定州的刺史田龙以“江北六州七镇叛入于齐” ③。
  到了隋唐,镇的数量大量增加,几乎每个县都设有镇。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了镇的快速发展,个别军镇的本质逐渐产生了转变,内部市场在军镇中萌发,工商业开始兴起,居民也开始大量在这些地方聚集,人口数量达到顶峰,很多镇已经转变成商业市镇。隋唐五代时期,镇逐渐发展成同时具有经济、军事性质的辖区,但经济色彩更为浓郁。北宋政权得以建立后,汲取唐末五代以来军阀割据混乱、藩镇势力扩大的历史教训,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收回地方军权,瓜分了镇将的权力罢撤军镇,削减军镇数量,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皇权,同时,这也推动了镇由军事据点向农村贸易交易市场的转变。除此之外,宋政府还采取废县为镇等措施,在各地相继增设了不少经济性的镇。
  市,即集市、市场,从字面上看,市就是聚集大量工商业者,是实现农业、手工业产品及其他商品的交换运转的商品交易场所。最初的市,也只是一些定时或定期开放的乡村小型集市,交易商品单一,市场官设,受政府严格控制。但伴着城乡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货物的流通,市的数目有了大量的增添,买卖的商品种类日趋丰硕。至隋唐,市得到了持续地发展,但是相对乡村地区来说数量并不多,并且市的活动大多聚集在相邻较近的居民之间,有很明显的孤立性和封闭性。到了宋朝,市呈现出亘古未有的繁盛。宋代的城市,市的数量不仅有了明显增加,还打破了坊市界限,官府对于市的控制得到减弱,打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三、市、镇的经济功能
  市、镇这样的新型经济都市,要想拥有良好的市场推动其稳定发展,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那必定需要大量的人口、商品的流动,这就决定了市、镇多兴起于交通发达、物产丰富之地。
  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市、镇的经济迅速发展,商业贸易非常活跃,其主要本能机能也从军事职能逐渐转变为经济职能,由此致使了市、镇管理模式的巨大转变。到了宋朝,镇官的派任及其权限的范围均以市、镇经济职能的实现为目的,此中最主要的是征收商税为主的经营管理手段,并在市、镇的经济生活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市、镇的崛起与快速发展,除了极大地促进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急剧增加,还使得宋代城市税收体制发生了变化。店铺的开设逐渐突破封闭空间的桎梏,商贾营业空间日益扩大。城市坊市结构的打破,使得商贾的居所与原有城市中的各种阶层混杂。伴随着传统市制的破坏,市场从城市中的固定区域迅速扩展到整个城市范围甚至城郭以外,这便需要国家对市场的管理方式及税收方式做出相应的变革。④
  市、镇的崛起与发展,还使宋代经济结构的居民结构更具地域性。经济都市的居民,包括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者、林、渔等专业户、地主、逃亡佃户、游民、僧侣、士人等⑤,而经济都会中的市、镇,住民首要是商贩。位于沿海的贸易市、镇,居民主要是海商或者舶商;手工业市、镇,手工业者是其主要住民。市、镇的居民结构首要是按照市、镇范例来构成的。
  宋代的城市类型各自有自己的特点,规模、布局、管理等都依据其自身特点进行调整。当然,各种城市类型并不是作为一个个体而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中国古代城市史中辉煌的一部分。市、镇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都市,对于其发展历程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史的研究体系,进而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地认识。对于市、镇在宋代之后的发展情况如何这一问题,更加值得进一步探讨。
  注释:
  ①郭正忠:《唐宋城市类型与新型经济都市——市、镇》,《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第52-58页。
  ②王钦若:《册府元龟》卷410《将帅部·壁垒》,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4643页。
  ③姚思廉:《陈书》卷13《周灵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4页。
  ④张玲:《宋代铺户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34页。
  ⑤郭正忠:《唐宋时期城市的居民结构》,《史学月刊》1986年第2期,第30-36页。
  参考文献:
  [1]包伟民.唐宋城市研究学术史批判[J].人文杂志,2013,(1):79-96.
  [2]宁欣.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6.
  [3]宁欣,陈涛.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思考[J].中国史研究,2010,(1):25-30.
  [4]周宝珠.试论草市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史学月刊,1998,(2):9.
  [5]梁江,孙晖.唐长安城市布局与坊里形态的新解[J].城市规划,2003,(1):77-82.
  [6]郭正忠.唐宋城市类型与新型经济都市——镇市[J].天津社会科学,1986,(2):52-58.
  [7]郭正忠.唐宋四類城市的规模、布局与管理[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7,(1):77-84.
  作者简介:
  王银娟,女,重庆彭水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其他文献
【摘要】关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东小说是对左翼至抗战文学进行再回顾、再解读、再反思的有效窗口和视角,旨在进一步解读广东左翼抗战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文章以小说文本为基础,以黄药眠和丘东平两位广东左翼作家为例,对该时期广东左翼作家小说进行探索,研究借文学之手革命的黄药眠和以战地小说为武器的丘东平在小说创作指导思想和表现形态上的差别,并深入挖掘其作品的价值。  【關键词】广东左翼文学;抗战文
期刊
【摘要】 小说的回目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人物在回目中反复出现正说明了其在作者心目中的显著位置。通过梳理回目来构建黛玉这一人物设置的框架,有助于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从而透视作者对人物总体构思,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关键词】 《红楼梦》回目;黛玉;总体构思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0-0029-02  基金项目
期刊
【摘要】满—通古斯语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满—通古斯文化在现代语境下仍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文化寻根思潮的影响下,目前满—通古斯文化已成为当代东北文学创作的热点文化题材。满—通古斯文化的当代东北文学书写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东北文学;满—通古斯文化;文学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赵本夫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他写作所特有的传奇色彩,不同于传统的乡土文学或是抗战历史小说,《天漏邑》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寓言化的叙事手法,向大家呈现了一个被世间遗忘的村落。小说的传奇性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故事性强,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性格刻画鲜明等。本文试对《天漏邑》中叙事和人物性格的传奇性进行研究分析,以探讨其思想情感内涵与创作特点。  【关键词】赵本夫;《天漏邑》;传奇色彩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代表作品之一,被译为多种语言在海内外发行,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和文化底蕴。研究发现:一方面,神话原型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为文学作品的可译性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也给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 神话原型;《西游记》;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中国和俄罗斯人民都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在各个方面都各具鲜明的特点。中国民间故事同俄罗斯民间故事的对比,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中俄民间故事为研究对象,对中俄民间故事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民间故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24-02  通过中俄民间
期刊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导致了周王朝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在随之而起的权力追逐战中,各阶层的政治地位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荣升为新的统治阶级,有的则逐渐没落。在此过程中,贵族阶层的分化最为显著,其中没落一方的中小贵族经历了强烈的落差感,由于中小贵族是最先分裂且失落感最强的阶层,所以中小贵族阶层的社会理想最早出现。在不断的思考中,他们终于找到一条适合本阶层生活的道路,即“小国寡民”的理想
期刊
【摘要】张天翼与蔡万植是1930年代中韩两国具有代表性的讽刺作家,在两国的文坛上都曾发表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两人都善于以讽刺手法描绘社会中各种人物,借以抨击残酷的社会现实。本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中的主题学研究法,通过对张天翼的短篇小说《移行》与对蔡万植的短篇小说《痴叔》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考察两位作家对当时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所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张天翼;蔡万植;讽刺作品;知
期刊
【摘要】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刻画了圣·约翰这一人物形象。他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人物之一,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可是,关于这一人物话语中所展现出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却很少有人关注。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探讨圣·约翰在身份找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帝国主义思想和霸权意识。这一过程也正是他由被边缘化的“他者”身份到被欧洲基督教文化所接纳,最后回归“统治者”身份的过程,反映出勃朗特在塑造圣·约翰这一人
期刊
【摘要】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逐渐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人类的需求也越来越难以满足,但是这种极大的满足反而使人们逐渐失去了内心的否定性以及批判性,人逐渐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从而导致了无休止的社会问题,人与社会不可逆转地朝着单向度的方向發展而逐渐走向异化,当资本和技术在同一阵营中,就会导致一种极权社会,工人阶级的力量被削弱,阶级之间的障碍似乎也无法被打破。马尔库塞着眼于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