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形容为:一根粉笔教到底,一堂课灌到底,缺乏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教学内容程式化,从分析背景、概括过程到总结意义,生硬刻板。历史老师苦心钻研教材,呕心沥血,一节课下来声嘶力竭,但吃力不讨好;学生在分数的压力下,埋头苦记,被动地咀嚼一切知识,吞咽费劲,苦不堪言!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很多教师为改变这种状况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钻研。笔者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把历史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历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离不开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的摸索和总结。本文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阐述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方法和益处。
一、把课前交给学生
把课前交给学生,是指通过课前活动,让学生先活动起来,打开一节课的大门。笔者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开展历史博览活动,二是进行课前探究活动。
1.历史博览活动。历史博览活动,是指在历史课上,利用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进行一项历史专题的多媒体汇报和展示。全班学生按照座位顺序轮流进行,内容可以涉及和历史有关的方方面面。 历史博览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为制作、展示、点评、整理四个环节。历史博览活动对于师生共同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拓展视野、锻炼思维、提高能力、提高兴趣;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增长见识,增加备课资料、增长教学能力、增进师生关系、积累素材,提高教研水平。
2.进行课前探究活动。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探究”活动,涉及到本课的重要内容,有史实、图表、材料分析等,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进行课前探索活动,对于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能力培养很有裨益。
课前探索活动往往需要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补充、改编、创作一些新材料、新问题,使之更切合当堂课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一节,我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结合当今世界局势,谈谈美国发生“9.11事件”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这个探究问题既贴近生活又让学生思维得到发散,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了起来,像这样,课前轻轻松松的进行一段充满挑战的探究活动,既可以融汇一节课的重要内容,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由此进入课堂,既打开了知识的窗户,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占用时间不多,效率高,效果好。
二、把课中交给学生
把课中交给学生,把是指通过课堂设计,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的主体时间交给学生,把教学的主体任务交给学生,把课堂的主体话语权交给学生,并借此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学习方式,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统一。笔者常用的方式有两种:
1.设计提纲,引导自学。阅读,并且学会总结、归纳,提取信息,是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最有效的培养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读书,并尝试总结、归纳。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效率,可以给出导学问题或知识目标,然后解答问题或分组汇报。导学问题的设计不强调探究性,而强调基础性,重在知识的梳理,让学生的自学过程有理有序。
2.设计问题,引发探究。把探究引入日常教学,是新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最大的特色。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和导学问题的设计截然不同,强调问题的可探究性,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强调知识的迁移运用。
三、把课后交给学生
把课后交给学生,就是通过活动布置让思维的触角继续延伸,让理论和实践有方式有两种:
1.留问题。让学生做课后探究:上面提到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分为课堂问题和课后问题两类,需要课后动手或查阅资料的问题就交给学生课后解决。例如在学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一节后,我留下的课后探究一是调查沈阳市清朝时期的文物古迹,哪些能够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这个问题都需要实地考察、借助网络和其他书籍,并且花费较长时间才能解决。
2.给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让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闪耀在学生身边。例如,我们曾经做过的课题有“中西方民族性格的比较”、“九.一八事件全过程”、“盛京的兴衰”、“沈阳市的清代遗迹”等等,都能把课堂延伸社会、延伸到生活。
在学期开始时我就布置,每学期出一本书,书的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可以是历史论文、历史感悟、历史反思、历史故事等,但要求书的主题相对统一。出版的形式多样,可以电脑打印,可以手抄。书收上来以后全班进行评奖,然后展览。给学生出书就是把学生上课时的教学设计编辑成册,然后在全班展出。学生看着自己创作、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设计封面的书,有着非同一般的成就感。
我把课后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以致用,注意身边的历史现象,用历史知识去阐释生活中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想着历史,用着历史,对于历史思维和历史兴趣的培养都有助益。
把课前、课中、课后教给学生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历史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华县第二高级中学)
编辑/张俊英
如何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离不开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的摸索和总结。本文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阐述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方法和益处。
一、把课前交给学生
把课前交给学生,是指通过课前活动,让学生先活动起来,打开一节课的大门。笔者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开展历史博览活动,二是进行课前探究活动。
1.历史博览活动。历史博览活动,是指在历史课上,利用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进行一项历史专题的多媒体汇报和展示。全班学生按照座位顺序轮流进行,内容可以涉及和历史有关的方方面面。 历史博览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为制作、展示、点评、整理四个环节。历史博览活动对于师生共同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拓展视野、锻炼思维、提高能力、提高兴趣;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增长见识,增加备课资料、增长教学能力、增进师生关系、积累素材,提高教研水平。
2.进行课前探究活动。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探究”活动,涉及到本课的重要内容,有史实、图表、材料分析等,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进行课前探索活动,对于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能力培养很有裨益。
课前探索活动往往需要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补充、改编、创作一些新材料、新问题,使之更切合当堂课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一节,我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结合当今世界局势,谈谈美国发生“9.11事件”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这个探究问题既贴近生活又让学生思维得到发散,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了起来,像这样,课前轻轻松松的进行一段充满挑战的探究活动,既可以融汇一节课的重要内容,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由此进入课堂,既打开了知识的窗户,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占用时间不多,效率高,效果好。
二、把课中交给学生
把课中交给学生,把是指通过课堂设计,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的主体时间交给学生,把教学的主体任务交给学生,把课堂的主体话语权交给学生,并借此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学习方式,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统一。笔者常用的方式有两种:
1.设计提纲,引导自学。阅读,并且学会总结、归纳,提取信息,是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最有效的培养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读书,并尝试总结、归纳。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效率,可以给出导学问题或知识目标,然后解答问题或分组汇报。导学问题的设计不强调探究性,而强调基础性,重在知识的梳理,让学生的自学过程有理有序。
2.设计问题,引发探究。把探究引入日常教学,是新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最大的特色。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和导学问题的设计截然不同,强调问题的可探究性,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强调知识的迁移运用。
三、把课后交给学生
把课后交给学生,就是通过活动布置让思维的触角继续延伸,让理论和实践有方式有两种:
1.留问题。让学生做课后探究:上面提到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分为课堂问题和课后问题两类,需要课后动手或查阅资料的问题就交给学生课后解决。例如在学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一节后,我留下的课后探究一是调查沈阳市清朝时期的文物古迹,哪些能够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这个问题都需要实地考察、借助网络和其他书籍,并且花费较长时间才能解决。
2.给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让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闪耀在学生身边。例如,我们曾经做过的课题有“中西方民族性格的比较”、“九.一八事件全过程”、“盛京的兴衰”、“沈阳市的清代遗迹”等等,都能把课堂延伸社会、延伸到生活。
在学期开始时我就布置,每学期出一本书,书的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可以是历史论文、历史感悟、历史反思、历史故事等,但要求书的主题相对统一。出版的形式多样,可以电脑打印,可以手抄。书收上来以后全班进行评奖,然后展览。给学生出书就是把学生上课时的教学设计编辑成册,然后在全班展出。学生看着自己创作、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设计封面的书,有着非同一般的成就感。
我把课后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以致用,注意身边的历史现象,用历史知识去阐释生活中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想着历史,用着历史,对于历史思维和历史兴趣的培养都有助益。
把课前、课中、课后教给学生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历史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华县第二高级中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