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格”教研的出现给教研活动带来生机无限。“微”是指局部,“格”是指录像定格。“微格”教研就是用录像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放录像再现、及时反馈,供教师个人和教研组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
独具一格,靠事实说话
以摄像记录、再现研究、分解比较为特征的“微格”教研在新时期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中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可以及时反馈,可以再现分析。它不同于人脑的回忆,回忆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具有主观性,而再现则具有相对的客观性。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执教者从“当局者”地位,转移到“旁观者”地位。执教者可以将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相比较,迅速做出自我评价。相对于以往的教研活动时听人家说而言,更具有看清自己优点和不足的特点,这对于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最有效的提升途径。
例如,运用地理微格教研中的“同侪训练”办法,对教研组近期自然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难点进行研究。即指定某位教师精心准备,然后由主讲人就准备的专题内容进行公开教学5~10分钟,讲授对象是同侪。讲授时请一位同侪担任计时员,给予提示,另一人摄像并输入电脑。主讲人讲完后全体人员一起研讨,及时反馈,按照“同侪训练”的“2 2”教学评价指导方法,每人提两条表扬性意见,两条改进性建议。接着主讲人对同仁的意见谈自己的看法,讲自己的设计思路,全体人员一起重审相应的理论,修改这一特定的研究内容,这一段用时10~15分钟。主讲人修改教案后就同一研究内容进行再教学5~10分钟,如果效果不理想则再次循环,直到达到理想效果。这样,一次教研活动课可以进行多个片断的实践,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教研评课活动中从执教的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语言,甚至某一个细节都会涉及,造成时间紧张而效果并不理想的弊病。
如果是完整的公开课教学,也可录下整堂课教学,然后就某具体方面进行观摩切磋、研究总结,再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拓展。如导入、讲解、板书、演示、提问、评价、组织、结束等技能。正因为微格教研的局部定格、分解比较的特征,使这样的活动目标具体明确,效果明显。另外,微格教研的录像重放功能可以解决记忆模糊,凭印象说话等弊病。
格高意远,靠理论说事
传统教研活动也研究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但要让每个教师完整地说出某堂课的所有理论依据确实难度大。所以导致评课时教师不敢说、说不清的情景。“微格”教研活动要求集中研究某个特定的教学行为,并要求学习者“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学习中要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研讨,提高理性认识。
作为“微格”教研的第一步,地理教师首先要学习和研究微格教学理论,学习和研究教学技能理论,学习教育评价和反馈的有关理论,研究微格教学中的评价与技术反馈技术。在教研活动时,运用微格教研的方法,一方面确定教研组活动内容——通过学习有关微格教学的基本理论,探讨教学技能;观摩教学录像,对有关公开课进行评价;集体指导下的个人反思等——给教研组的活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如课堂教学语言这一主题,采用摄像手段,把这一节课摄录下来,或者是在听课中,评课者和听课者根据这一次研究主题,记录下这一节课中开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课后,根据评价目标进行点评、讨论和问答,从而使教师直观地认识到教学语言的缺失和改正的方法,在短期内提高课堂教学语言技能技巧。
不拘一格,靠效果说人
从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来看,既会出现理论未能联系实际的状况,这是由理论的抽象普遍性同实际问题的具体特殊性之间构成的“障碍”,也会或多或少出现发展的“高原期”,即自己无论如何努力,教学能力都没有显著进步,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运用“微格”教研,结合教与学中有关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就可以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从而缩短成熟的进程,克服“高原反应”,加速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主题式微格研究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面“镜子”,使执教者与另一个“我”面对面,这样迅速给他们创造自我反思的平台,为教师本人能客观地分析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教师群体即教研组而言,微格手段使教研活动内容更为丰富,生动有趣,而且可操作性强,也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实用的训练方法。
对于中老年教师,“微格”教研可以提炼特点,精化教学,加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些老教师,课上得好,教学效果也不错,可请其介绍经验,却说不出多少教学道理,更谈不上系统地说理,老教师经验的结晶、实践的感悟因此失传。对于个人而言,什么也没有留下,对后人而言,又得从头开始。现在,通过“微格”教研的形式捕捉教师成功经验,分析其教学特点,并使之发扬光大。因此,“微格”教研在方法和手段上促进了师资队伍从经验型向能力型发展。通过实际观摩,进行切磋、研讨,可提炼特点,精化教学,形成教学风格。更主要的是在教研组里,对一些基本问题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共同认识,形成有一定质量的教学理念,使之成为教研组建设过程中一笔可以继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对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而言,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关注点只会在头脑中停留一会儿时间,课后对其分析更少。但在微格摄像资料中,教师能够完整地看到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的关系,使授课者更加关注信息传递即教学的效果,对学生学习状况做出准确的评价,并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改进性回应”。具体而论,在微格研究中教师会自觉地对学生的学习基础、需要和可能性进行分析,制定或选择今后的教学策略,对既有的教学方案与习惯进行过程性评价,从而真正使学生收益,使自己成长。
独具一格,靠事实说话
以摄像记录、再现研究、分解比较为特征的“微格”教研在新时期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中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可以及时反馈,可以再现分析。它不同于人脑的回忆,回忆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具有主观性,而再现则具有相对的客观性。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执教者从“当局者”地位,转移到“旁观者”地位。执教者可以将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相比较,迅速做出自我评价。相对于以往的教研活动时听人家说而言,更具有看清自己优点和不足的特点,这对于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最有效的提升途径。
例如,运用地理微格教研中的“同侪训练”办法,对教研组近期自然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难点进行研究。即指定某位教师精心准备,然后由主讲人就准备的专题内容进行公开教学5~10分钟,讲授对象是同侪。讲授时请一位同侪担任计时员,给予提示,另一人摄像并输入电脑。主讲人讲完后全体人员一起研讨,及时反馈,按照“同侪训练”的“2 2”教学评价指导方法,每人提两条表扬性意见,两条改进性建议。接着主讲人对同仁的意见谈自己的看法,讲自己的设计思路,全体人员一起重审相应的理论,修改这一特定的研究内容,这一段用时10~15分钟。主讲人修改教案后就同一研究内容进行再教学5~10分钟,如果效果不理想则再次循环,直到达到理想效果。这样,一次教研活动课可以进行多个片断的实践,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教研评课活动中从执教的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语言,甚至某一个细节都会涉及,造成时间紧张而效果并不理想的弊病。
如果是完整的公开课教学,也可录下整堂课教学,然后就某具体方面进行观摩切磋、研究总结,再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拓展。如导入、讲解、板书、演示、提问、评价、组织、结束等技能。正因为微格教研的局部定格、分解比较的特征,使这样的活动目标具体明确,效果明显。另外,微格教研的录像重放功能可以解决记忆模糊,凭印象说话等弊病。
格高意远,靠理论说事
传统教研活动也研究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但要让每个教师完整地说出某堂课的所有理论依据确实难度大。所以导致评课时教师不敢说、说不清的情景。“微格”教研活动要求集中研究某个特定的教学行为,并要求学习者“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学习中要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研讨,提高理性认识。
作为“微格”教研的第一步,地理教师首先要学习和研究微格教学理论,学习和研究教学技能理论,学习教育评价和反馈的有关理论,研究微格教学中的评价与技术反馈技术。在教研活动时,运用微格教研的方法,一方面确定教研组活动内容——通过学习有关微格教学的基本理论,探讨教学技能;观摩教学录像,对有关公开课进行评价;集体指导下的个人反思等——给教研组的活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如课堂教学语言这一主题,采用摄像手段,把这一节课摄录下来,或者是在听课中,评课者和听课者根据这一次研究主题,记录下这一节课中开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课后,根据评价目标进行点评、讨论和问答,从而使教师直观地认识到教学语言的缺失和改正的方法,在短期内提高课堂教学语言技能技巧。
不拘一格,靠效果说人
从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来看,既会出现理论未能联系实际的状况,这是由理论的抽象普遍性同实际问题的具体特殊性之间构成的“障碍”,也会或多或少出现发展的“高原期”,即自己无论如何努力,教学能力都没有显著进步,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运用“微格”教研,结合教与学中有关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就可以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从而缩短成熟的进程,克服“高原反应”,加速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主题式微格研究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面“镜子”,使执教者与另一个“我”面对面,这样迅速给他们创造自我反思的平台,为教师本人能客观地分析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教师群体即教研组而言,微格手段使教研活动内容更为丰富,生动有趣,而且可操作性强,也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实用的训练方法。
对于中老年教师,“微格”教研可以提炼特点,精化教学,加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些老教师,课上得好,教学效果也不错,可请其介绍经验,却说不出多少教学道理,更谈不上系统地说理,老教师经验的结晶、实践的感悟因此失传。对于个人而言,什么也没有留下,对后人而言,又得从头开始。现在,通过“微格”教研的形式捕捉教师成功经验,分析其教学特点,并使之发扬光大。因此,“微格”教研在方法和手段上促进了师资队伍从经验型向能力型发展。通过实际观摩,进行切磋、研讨,可提炼特点,精化教学,形成教学风格。更主要的是在教研组里,对一些基本问题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共同认识,形成有一定质量的教学理念,使之成为教研组建设过程中一笔可以继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对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而言,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关注点只会在头脑中停留一会儿时间,课后对其分析更少。但在微格摄像资料中,教师能够完整地看到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的关系,使授课者更加关注信息传递即教学的效果,对学生学习状况做出准确的评价,并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改进性回应”。具体而论,在微格研究中教师会自觉地对学生的学习基础、需要和可能性进行分析,制定或选择今后的教学策略,对既有的教学方案与习惯进行过程性评价,从而真正使学生收益,使自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