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初中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方法产生了的新的变化,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继出现。然而由于部分老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他们对诗词和古文更为重视,忽略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就使得学生缺乏对阅读文本进行细读的意识,也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多层面、多角度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习惯和能力。
一、朗诵文本,获得初步感知
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对文本形成完整的感知。可以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也可以采用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这些做法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文章的深层意义。当然,教无定法,教师应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阅读文本有初步的认识。
例如《囚绿记》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感受作者的思想,对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初步形成感知。当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最初的了解后,在情感上学生和作者之间便会产生共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细读课文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个简陋的房间作为卧室?请学生再次细读文章第5至12自然段,小声默读,要读得充满感情。作者将“绿”囚在自己房间中是本文情感的高潮部分,要让学生仔细体会作者对绿的赞美、喜爱的情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便能发现作者对“绿色”的情感转变是文本的线索。如此,通过朗读、细读文本,学生也能够鉴赏、学习文章中巧妙的表现手法,如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和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等。这些都是细读文本带给学生的。
二、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思考
丰富的生活实践不应当被摒斥在语文学习的大门之外,它应当成为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的情感来源和验证依据。语文教师应重视引领学生将文本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经验来思考文本。学生对文本中的细节和语言信息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评判,从而引起与作者在思维上的碰撞。这样,学生便能在细化和深化的阅读中形成不同于作者的思维和看法
例如《废墟的召唤》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需要学生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去理解,从作者的话语中感受历史的深沉与凄凉。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历史、文本和时代背景,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性细读。例如:本文写了什么样的废墟?学生将文本与历史、现实联系起来,发现它是一种充满了浪费而又渴望改变,期待得到尊重的“废墟”。再如,作者和年轻人之间的对话是否真实?作者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学生结合文本,可以看出文中的对话是想象出来的,但是对话内容反映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作者寄希望于年轻一代,希望年轻的一代能够积极地贡献力量和智慧,改造时代。在这样一个细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便能融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三、交流展示,丰富学生的情感
在学生从文本中获得情感体验后,还需要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对文本内容进行交流展示,这非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在交流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彼此分享对方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也加强了情感体验。例如教茹志鹃的《百合花》时,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他们便会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当通讯员看到“我”和他坐在一起时,立刻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了一个定时炸弹。他很尴尬,不由自主地掉过脸去。这些动作和心理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一个腼腆的年轻士兵的形象。学生在细读时脑海中便会产生相应的场景。我相信他们也会莞尔一笑,觉得小战士很可爱。而在阅读小说的结尾内容时,学生将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伟大的牺牲精神。所以,老师要注重引领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培养每位学生独特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懂得与他人分享,这样课堂上便会形成有效的细读讨论氛围,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总之,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应联系生活实际,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让阅读教学有更多的意义。当然,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时时引导学生,这样教学才会在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同时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一、朗诵文本,获得初步感知
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对文本形成完整的感知。可以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也可以采用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这些做法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文章的深层意义。当然,教无定法,教师应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阅读文本有初步的认识。
例如《囚绿记》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感受作者的思想,对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初步形成感知。当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最初的了解后,在情感上学生和作者之间便会产生共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细读课文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个简陋的房间作为卧室?请学生再次细读文章第5至12自然段,小声默读,要读得充满感情。作者将“绿”囚在自己房间中是本文情感的高潮部分,要让学生仔细体会作者对绿的赞美、喜爱的情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便能发现作者对“绿色”的情感转变是文本的线索。如此,通过朗读、细读文本,学生也能够鉴赏、学习文章中巧妙的表现手法,如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和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等。这些都是细读文本带给学生的。
二、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思考
丰富的生活实践不应当被摒斥在语文学习的大门之外,它应当成为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的情感来源和验证依据。语文教师应重视引领学生将文本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经验来思考文本。学生对文本中的细节和语言信息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评判,从而引起与作者在思维上的碰撞。这样,学生便能在细化和深化的阅读中形成不同于作者的思维和看法
例如《废墟的召唤》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需要学生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去理解,从作者的话语中感受历史的深沉与凄凉。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历史、文本和时代背景,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性细读。例如:本文写了什么样的废墟?学生将文本与历史、现实联系起来,发现它是一种充满了浪费而又渴望改变,期待得到尊重的“废墟”。再如,作者和年轻人之间的对话是否真实?作者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学生结合文本,可以看出文中的对话是想象出来的,但是对话内容反映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作者寄希望于年轻一代,希望年轻的一代能够积极地贡献力量和智慧,改造时代。在这样一个细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便能融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三、交流展示,丰富学生的情感
在学生从文本中获得情感体验后,还需要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对文本内容进行交流展示,这非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在交流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彼此分享对方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也加强了情感体验。例如教茹志鹃的《百合花》时,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他们便会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当通讯员看到“我”和他坐在一起时,立刻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了一个定时炸弹。他很尴尬,不由自主地掉过脸去。这些动作和心理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一个腼腆的年轻士兵的形象。学生在细读时脑海中便会产生相应的场景。我相信他们也会莞尔一笑,觉得小战士很可爱。而在阅读小说的结尾内容时,学生将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伟大的牺牲精神。所以,老师要注重引领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培养每位学生独特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懂得与他人分享,这样课堂上便会形成有效的细读讨论氛围,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总之,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应联系生活实际,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让阅读教学有更多的意义。当然,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时时引导学生,这样教学才会在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同时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