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情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zhong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母亲是“织女”,但凡村里有搭线织布的活动,都有她的身影,而且她还是唱山歌的能手,闲暇时常常和村里山歌队的阿姨婶婶们切磋到夜深。但我父亲却不是“牛郎”,我们家甚至都没有牛,他也不会唱山歌,一开口,十句里有九句跑调,剩一句还忘词的那种。无法想象,30年前布依浪哨盛行的年代,他们的爱情是怎么开始的?父亲是怎么俘获母亲的芳心的?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描写着爱情各种各样的遇见和开场。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我竟開始浮想联翩起父母的爱情来。
  据外婆说,父母亲是自己认识的,不是媒妁之言。那是《罗马假日》里“幸会,今晚你好吗”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这种开场吗?
  “爸,当年你是怎么和我妈好上的?”年少的我简直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化身,没来由的好奇心,促使我常去缠问父亲。
  “呵呵呵呵……问你妈去。”父亲一个大老爷们的脸上,第一次露出难掩的羞涩。
  “妈,你告诉我嘛。”我不依不饶地央求。
  “哈哈哈,嘿嘿嘿…嘻…哎哟,小娃娃问这个搞哪样嘛。”母亲的嘴上不情愿,但眼角早已堆满了笑意,可还是守口如瓶。
  如此来来回回好多次的软磨硬泡,父亲才肯松口:“想当年,我一米八三的个子,是吧,随便往哪里一站,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哈哈哈!”他一句一顿地打趣道,很是洋洋得意。父亲常常拿身高不足一米五的妈妈开玩笑,这是他的日常打趣,即使母亲当年是扛过红缨枪的生产小队队长,但作为没啥职务的父亲照样嘴上不留情面地脑补母亲当年因身高不足而扛长缨枪拖地走的样子。
  “老土庙,开什么玩笑,也不照照镜子。”体态娇小但面容姣好的母亲不甘示弱,据理力争,可眉眼间的温柔却悄悄滑向父亲。
  直到现在,我依然没有得到确切的答复。随着年岁有加,在往昔相伴的过程中,如今似乎发现了一些端倪。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的爱情不似现在,他们爱情的成分里,更多的是一种“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这样简单而美好的相伴。
  1984年,而立之年后的父母才遇见对方。1985年,他们组成家庭。那时候,父亲是个木匠,时常外出谋生,每逢周四、周日或是节假日才得以回家。母亲则承担家里五个子女的生活起居和全部农活。漫长的岁月里,每次临近父亲外出回来的日子,母亲都提前备好父亲换洗的衣物,以便他下次远行。我们几个小孩更是期盼父亲的到来,因为只要父亲回家,他总会想办法在周四赶集日带回辣炒小河鱼、清炖猪脚、爆炒猪肝、干煸大肠让我们几个小馋嘴猫大饱口福。那会儿,母亲吃不惯动物内脏和鱼,父亲总有新招把它们炒到没有异腥味,吃的时候,配上各种夸赞:“哟哟哟,这个不得了啦,国际大饭店级别的待遇咧,好吃到耳朵都要掉了!”边夸边加上馋嘴的吞口水声,“孩他妈,你也尝一块。”然后不由分说地送到母亲的碗里。又或者父亲先于我们吃完饭,就开始开些恶心的玩笑:“哟嚯,今早出门,不知道哪个家伙把绿色的鼻涕虫挂到墙脚”“哎,前天挑粪施肥时,溅到裤腿,那个黄兮兮的老洗不掉……”然后我们“哐哐哐”狂吃,赶紧结束吃饭,接着父亲就会被母亲暴揍,不停嗷嗷叫。刚开始,母亲还是不愿意尝试,渐渐的,能够吃一些鱼和猪粉肠。每每母亲吃下一块,父亲就像小学生获得“三好”学生奖那般,露出胜利的微笑。
  1986年,母亲生的头胎是女儿,但七个月后夭折了,之后的三胎又都是女儿,可大伯、三叔、小叔他们都有儿子,唯独作为老二的父亲没有。所以在我年少的记忆里,奶奶常趁父亲外出谋生时,唆使母亲拿二妹或三妹去和有三个儿子却没女儿的堂叔家换,直到父亲从别人那知道这件事后,严词拒绝“自己生的女儿,自己养,别人家的金宝银宝都不换”,此事才作罢。生活在风涛泪浪的父母,要做到不畏人言人笑,实属不易。后来有了四弟和五弟,可父亲还比较疼爱女儿,记得母亲提过一些事:小时候的我很粘父亲,有一次他对8个月大的我怒目而视,把我吓到发高烧后,从此不再对子女动过怒。再后来,刚学会走路的我更缠人,每次父亲外出,都已经翻过好几个山头,还听到我的哭闹声,于心不忍的他又折回来,索性把我带在身边去帮人打家具。我母亲说我小时候,一定要一手拽着父亲的耳朵,另一手蹭着他的下巴胡子才肯乖乖入睡。



  在那个困难的年岁里,母亲渐渐变得喋喋不休,可父亲一直是个很坚定又温和的人,再苦再累也绝不动摇送孩子上大学的念头,哪怕他们已经有好多年没买过新衣,哪怕我们一直住在一个只有大腿粗的独梁柱子撑起的房子里,哪怕这个房子下雨时没一处干地立脚,哪怕这个房子最值钱的东西就是母亲自己织的那几丈布。他和母亲最不同的一点就是,他从来不埋怨生活,很可能他心里是埋怨的,但他嘴里从不说出口,我这辈子也没听过他说过一句粗野的话,顶多就是“谁要是坚持不下去了,我就去赊头牛回来吧,咱们养牛耕那仅有的三分地”。
  我的基础教育都是来自父亲,在早期的农村社会,一般孩子的教育都落在母亲身上,因为孩子多,父亲光是养家糊口就没有余力教育孩子了。我很幸运,父亲时常会给我们讲故事:在山头田间劳作太累时,他会告诉我们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不易,和母亲在地里背诵毛主席语录给我们听;雨后夜里停电太闷时,他会讲田螺姑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和织女的勤劳与痴情;每当我们抱怨读书太苦时,他会讲他和母亲因为时代原因不能念书的苦楚。父亲讲故事时,母亲也会在一边和我们听着,有时附和,有时补充,有时反驳,即使是争论,那眼神分明也是欢欣雀跃。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2000年后,我们五个渐渐离开父母外出求学,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逐渐地变成家里多了远行人,只剩母亲在等待子女和爱人归家,每次接到我们说即将回家的电话时,母亲言语里流露的像是等到了凯旋的将军。再后来我们五个都本科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也因常年劳苦而积劳成疾。
  2013年5月,有一次我带父亲去济安医院治疗皰疹,医生和护士都误以为他是我爷爷,母亲每次回想起这事,依然掩不住的心疼模样。那时候总觉得,时光终会善待这对苦命的鸳鸯,只要“青山严格地存在,当绿水醉倒在他的脚下,我们只不过抱一抱拳,彼此就知道后会有期”。
  往昔,只要母亲出门不能当天回家,父亲都要细细询问我们母亲的情况。后来,我们带着父亲远行四处求医时,母亲每隔几个小时就打电话来追问“到哪儿了”“住哪儿呢”“买到药了吗”“你爸吃东西了没”“那边不冷吧”“什么时候回来”……
  明明他们的电话簿里有对方的号码,可就是不直接打彼此的电话,非到我们子女这中转。
  那段时间,母亲放下了所有的农活和喜好,专心照顾父亲,她一改往常易怒性格,变得异常的温柔,但凡父亲嫌弃中药苦口不肯喝时,她都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开导他“有命不怕病”,母亲总告诉父亲,每喝下一副药,希望才多一分。父亲才乖乖强忍疼痛喝光端上来的药。
  可事与愿违,2015年6月,短短6个月的时间,父亲的体重从最初的160斤急速降到不足90斤。在他临走的那个周六,凌晨三点多,母亲把我们四个姐弟的都叫到父亲身边,老五还在赶回来的路上。那晚父亲最先交代的便是跟母亲道歉:“孩他妈,我这辈子和你成家三十年,只有三次对不住你,让你受委屈了。”然后一一数着是什么事,里面有一件事母亲给划掉了,因为她没被气着,然后他依次和我们姐弟几个道别,每多说一句话都像是跑了一场马拉松那样精疲力尽,就屈指可数的几件事,父亲整整说了4个小时。母亲让他休息一会,好歹等一等五弟,可是天一亮他就走了。
  父亲走后,母亲变得胆大了起来,以前一提到坐车就晕、从不敢独自出远门的人,竟要求出去旅游,用她的话说是“我是去完成你父亲的遗愿,不可能会晕车”。
  有一次我调侃母亲:“当初您和父亲过得那么艰难,没想过离家出走吗?”
  “呵呵呵,傻姑娘。”
  “为何?万一您找到更好的人家,我们说不定能跟着您,少受罪呢。”
  “你爸爱打扑克牌,每次赢钱时,默不做声;输钱或是借钱给别人又要不回来时,都是乐呵呵地回家。”母亲一副我早知道真相的样子甚是可爱。
  钱锺书在《围城》说:“老年人恋爱,就像老房子着火,没的救。”这不尽然。有人的爱情里没有钻石玫瑰,但并肩策马而行的三十年里,即使曾穷到叮当作响,他们依然可以微微一笑,低头间,他们又走过了几十里地。诚然,他们爱情里没有只言片语的浪漫表达,也没有花前月下的你侬我侬,但父亲母亲之间,少了爱情的自私,多了亲情的纯粹。他们对于结合,怨而不悔,嫌而不弃,爱而不言。
  (摘自《黔东南日报》2019年3月8日)
其他文献
修身齐家  朱德出生在一个十几口人共同生活的大家庭中,长幼、叔伯、妯娌都能和睦相处。和谐共生,是这个大家庭最显著的特点。朱德受益于此,并修身齊家,努力将这个特点延续下来。  对于祖辈,朱德极其尊敬、深切缅怀。祖母“事无钜细,皆躬自纪理无遗绪”“内治殊谨严,令子侄皆以力事事”的治家之道深深地影响了朱德。1918年6月,祖母90寿诞,军务缠身的朱德不能回乡拜寿,便邀泸州各界人士赠诗文以庆祝。同年12月
期刊
很多人说,高考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事实上,这场关系考生未来的“战役”,考验的不仅仅是考生的实力,也牵动着家长们的神经。在考生备考阶段,家长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么,高考临近,家长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做一个合格的考生助手呢?不要过度阻止考生做“无用的事”   临近高考,某专职心理教师董杨不时接到高三考生家长来电,咨询一些困扰他们的问题。其中,有家长遇到的问题较为典型:最后冲刺阶段,孩子还
期刊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先辈留与后人的智慧宝典。家训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中国传统家训精深宏富,是中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世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
期刊
以病当功的“熊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子的“坏心眼”也会跟着长大吗?5岁的儿子近期越来越不像话,提出任何要求,大人必须立刻满足,否则就撒泼打滚。但老公和我父母都说,孩子是因为前阵子生病被惯坏的,过段时间就好了。想想也是,近10天来,我们恨不得自己替孩子生病,照顾他绝不怠慢一分,甚至求着他吃喝。  没想到,这家伙竟然以病当功,病好了一个月,仍然要我们“有求立应”。看来应该找个合适的机会,给他讲
期刊
朋友們在一起聊天,免不了说起各自经历过的种种惊险刺激的事情,以及遇到过的种种危险时刻,说的人绘声绘色,听的人胆战心惊。每当这时候,我往往是沉默的,顶多凑趣地惊叹一声,或无比敬佩地赞扬一句,因为我经历过的惊险和危险实在太少,太微不足道了。这可能和我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关。  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奶奶不识字,但她老人家经常告诫我们,别在房檐下呆着,因为那时候冬天房檐下经常挂着成排的冰柱
期刊
拧紧发条,齿齿相扣的轮子轻轻旋转,摆轮有节奏地来回摇摆,秒针跃动,追赶着分针和时针,时间触手可及。  “子女是齿轮,我是摆轮,一个家就像一块表,谁也不能离开谁,没有了孩子,家就不完整。”65岁的韩峰说。  自打儿子丢失,修表匠韩峰的表停了31年。孩子丢了,家停摆了  时针回拨到31年前,那是1987年6月1日,上午9点多,韩峰摆摊修表,儿子韩小君在旁边玩耍。韩峰是四川蓬溪县人,他在绵阳会仙楼中心客
期刊
案件回放  2017年年底,刘女士与北京某家政公司签订了有效期至2018年2月1日的《月子会所入住合同》,根据该合同第六条第6.3款的约定,刘女士及其女儿入住该家政公司后,由该家政公司提供坐月子及婴儿护理等专业护理服务。合同生效后,该家政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感冒后仍然继续与刘女士及刘女士女儿长时间近距离接触,导致刘女士女儿出生10天受到病毒传染,引发肺炎住院7日,并导致心肌受损,并发心肌炎、心動过速等
期刊
敌人消失18年后,顾方舟才彻底停止“进攻”。   他从31岁开始,努力在中国消灭导致小儿麻痹症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为此花了40余年。他在中国研制出首批脊灰活疫苗,并把疫苗包裹进糖丸中,以便送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因此,他被人们称为“糖丸爷爷”。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病毒时,顾方舟曾作为代表在证实报告上签字,但他从来没有因此就放松警惕。   他研制的糖丸已经被证明可以明
期刊
这是一篇关于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引发公众对于中式亲子关系的思考:故事发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唐人街的一个华人家庭。寂寞的“空巢”妈妈意外遇到了一个由包子变成的小男孩,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动人的母子之情慢慢变质为以爱为名的“绑架”,直到妈妈一口把他吞下……斩获201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包宝宝》只有短短8分钟,没有一句台词,却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话题──在爱与束缚中互相撕扯的中
期刊
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发展压力加大,使得一家人齐聚在餐桌前也变成了一种奢望。似乎,社交生活比家庭晚餐更重要,公务应酬比家庭晚餐更重要。前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说过:“我最后的目标是做一个称职的爸爸,不然其他一切都没有意义。”   如果中国男人,能把家庭幸福也视为人生的一种成功,甚至是最重要的成功,也许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美國教育学家莎莉·路易斯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