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8年1月和7月分别发布了第21次、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值得我们关注的动向是,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成为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高中学历的网民比例最大,占到39%;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网民有较快的增长趋势;随着“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乡乡有网站”等乡镇信息化普及工程的推进,农村学生触网的数量预计会高速增长。
互联网以其网络的开放性、信息传播的交互性等特点,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网络不仅对人类社会的外部组织和运行形式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人类自身,从心智的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作为年轻一代的学生,他们接受网络这一新生事物、并融入这一新生事物的灵敏度是成年人所不及的。随着社会的网络化进程,学生的成长环境除了现实生活空间外,还出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网络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正改变着莘莘学子的学习、生活方式,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基本上认定这样一个事实:互联网作为一个独特的信息工具和高度商业化的信息来源,如果离开了持续的科学引领和成人监管,学生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行为偏差,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沉迷网络以至成瘾的现象,成为家长和老师的心头之患。今年1月18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8年1月)》在京发布。这项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12个城市进行的实地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1023份。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9.7%,虽比2005年首次发布的网瘾青少年所占比例13.2%有所降低,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前不久一位农民家长说:她十八大几的孩子夜里上网,白天睡大觉,不下地干活,也不外出打工,精神萎靡,家长十分着急,但又无计可施。这和学生过度沉迷网络而对学习不上心是同一种现象,学生沉迷网络,拒绝学习过程中的专注、投入和创造,是班主任最忧虑的事情。
一位中学教师在2008年6月份写给我们的一封信中谈到:
……
据大量相关案例分析,网络的信息化特征使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为学生形成全球意识、拓宽求知途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数据表明,美国学生利用网络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以及做研究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孩子利用电脑,学习速度快三倍,原因是画面的动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香港的一项调查显示,经常使用电脑的男孩表现活跃。
但让人忧虑的是,网络也带给学生巨大而无形的消极影响。首先,网络资源内容良莠不齐,互联网所传递的信息中,夹杂着大量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而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对信息进行全面的有效筛选和过滤。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网民可以自由浏览、下载和利用信息,由此,学生的心理、精神健康都面临极大的潜在风险。大量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在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很容易把网络当作游戏和聊天工具,课外下载游戏,课下交流闯关,上课难忘网上经历,以至于为去网吧上网频频旷课逃学;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业水平明显下降,往往与沉迷网络有直接关联;最让令人担忧的是,有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从网上下载不健康信息私下传播观看,甚至迷恋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导致学业荒废,与家人朋友关系疏远,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犯罪行为相应增多。1999年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计算机违法犯罪案件仅为400余起,2000年剧增到2700余起,是上一年的6倍之多,学生犯罪者大有人在,由此我们进一步意识到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迫切性和紧迫性。
多个领域的专家表示,防范青少年网瘾是一项综合性社会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行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我们应坚信,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防范学生多种网络行为偏差,最有效的契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班级建设,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班级责无旁贷地成为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主战场。
班级怎样有效地引领学生网络生活呢?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班级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网络精神家园,网上唱响班级建设的主旋律;二是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网络生活样态,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有效对策;三是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创造文明高尚的网络生活。
一、建立班级网络精神家园,网上唱响德育主旋律
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所,因而成为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主战场。每一个班级都应建立代表班级主流意识的网上精神家园,这是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最有效契机。
班级的网络精神家园的建设,类似于由来已久的班级小报,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构建本班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活,在这里凝聚精神,汇聚情感,师生、生生、亲子、家校毫无障碍地互动交流,成为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强大而有效的精神力量。我们可以回顾诸多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一般都会提到自己精心培植的班级小报,陈述其在班级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为班集体建设的方式、手段的全面变革提供了可能。班级建设中要主动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现代数字技术,全面优化班级建设的方式手段,实现信息网络环境下班级建设的改革与创新。由来已久的班级小报,也应借助现代数字技术,使它更鲜活生动,起到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作用。
二、将学生的网络生活纳入班主任工作的视野
学生的网络生活样态随着社会信息网络化进程和他们的成长进程,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呈现个体差异。课题研究调研表明,目前学生的网络生活样态,已经逐渐从盲目的聊天交友向着多元娱乐方向转型:游戏仍是学生的热衷追求,聊天、交友非常普遍,辅助学习是学生上网活动中值得赞许的和有待进一步激活的生活样态,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少数学生寻求网络色情信息。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12个城市进行的实地调查发现,在上网目的方面,网瘾青少年较倾向于娱乐性目的,其中,以上网聊天或交友为主要目的占49.2%,以玩网络游戏为主要目的占40.8%。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8年1月)》发现:超两成网瘾青少年人际关系不和谐,近半网瘾青少年上网为聊天或交友,有11.3%的网瘾青少年经常使用网络购物、缴费、交易等社会服务功能(非网瘾青少年则只有不足6.1%的人使用此项功能),同时,网瘾青少年比非网瘾青少年有过更多的机会通过网络援助他人或接受援助,也有过更多利用网络论坛、博客等表达自己思想与观点的经历。
《报告》还发现,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网络。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13.3%,女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6.1%。在网瘾青少年中,男性比例达68.6%,女性比例31.4%。
这些均体现了学生网络生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具体到某一个班级,学生网络沉迷的情况各有不同,班主任只有在深入学生网络生活样态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的网络生活,恰到好处地解决诸多现实问题,诸如互联网到底给我们的教育对象带来了什么?学生进入互联网世界时,要告诉他们关注什么?在指导男女生健康上网时,如何照顾到男女生在心理、行为方式以及个性偏好上的差异等等,有效地引领孩子正确使用、驾驭互联网。
三、系统持久地进行班级网络道德教育活动
自2003年“学校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行动研究””立项研究以来,课题组作过19省市问卷调研和5省市实地调研访谈,可以认定这样的事实:
1.随着社会网络化进程,德育的时空已发生根本性改变,越来越多的学生接触和使用电脑与互联网已成明显的事实,上网已成为当今学生一定频率的、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存在,网络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互联网作为一个独特的信息工具和高度商业化的信息来源,如果离开了持续的科学引领和成人监管,学生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系统全面的网络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而在现实中认为他们所在的学校对自己上网的帮助很大的学生为数并不多,很多学校对网络道德教育认识不到位,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明确的规范要求和理论指导的情况至今仍然没有改变。由于受片面升学率的影响,网络道德教育千呼万唤,但多年来还未真正成为现实,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仍显得紧迫而必要。
从另一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也急切地希望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德育方面的引领。调研结果表明: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增设网络课程,举办网络德育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网络指导能力,网络道德教育教材也应及时跟上,基本保证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健康成长的需要。
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网络技术所塑造出的特有文化,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一代人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使当今学生的思想道德明显地打上了网络生活的印记,对他们心智发展和与外界交流的方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德育的当前责任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不能任凭不良的网络生活方式对学生产生种种消极的影响。网络时代的来临势不可挡,网络生活中的德育问题不可视而不见。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就指出:“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这些网络社会问题而日渐引发的青少年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应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网络生活从多种现实生活中分离出来,给予特别的审视,这样有利于深入洞察网络生活中德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特点,主动回应这种新的生活形态给学校德育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引领学生的网络生活。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营造健康网络氛围,积极组织实施“绿色班级网络”创建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有关政策,规范上网行为,不链接不健康网站,不运行、不传播有暴力色情内容的游戏、图片、视听节目和文学作品,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等。这些系统的、形式多样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文明、健康、高尚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提高网络道德自我教育能力。
几年来一些实验学校开展“绿色网络风,多彩人生路”、“握好双刃剑”、“缅怀革命先烈,立志报效祖国”网上祭扫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荣辱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增进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网络道德行为问题。还有学校积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环境,将主题班会在网络教室呈现,内容涉及道德评论、西部开发、弘扬民族精神等。这些有益的尝试,对于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互联网以其网络的开放性、信息传播的交互性等特点,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网络不仅对人类社会的外部组织和运行形式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人类自身,从心智的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作为年轻一代的学生,他们接受网络这一新生事物、并融入这一新生事物的灵敏度是成年人所不及的。随着社会的网络化进程,学生的成长环境除了现实生活空间外,还出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网络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正改变着莘莘学子的学习、生活方式,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基本上认定这样一个事实:互联网作为一个独特的信息工具和高度商业化的信息来源,如果离开了持续的科学引领和成人监管,学生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行为偏差,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沉迷网络以至成瘾的现象,成为家长和老师的心头之患。今年1月18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8年1月)》在京发布。这项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12个城市进行的实地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1023份。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9.7%,虽比2005年首次发布的网瘾青少年所占比例13.2%有所降低,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前不久一位农民家长说:她十八大几的孩子夜里上网,白天睡大觉,不下地干活,也不外出打工,精神萎靡,家长十分着急,但又无计可施。这和学生过度沉迷网络而对学习不上心是同一种现象,学生沉迷网络,拒绝学习过程中的专注、投入和创造,是班主任最忧虑的事情。
一位中学教师在2008年6月份写给我们的一封信中谈到:
……
据大量相关案例分析,网络的信息化特征使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为学生形成全球意识、拓宽求知途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数据表明,美国学生利用网络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以及做研究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孩子利用电脑,学习速度快三倍,原因是画面的动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香港的一项调查显示,经常使用电脑的男孩表现活跃。
但让人忧虑的是,网络也带给学生巨大而无形的消极影响。首先,网络资源内容良莠不齐,互联网所传递的信息中,夹杂着大量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而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对信息进行全面的有效筛选和过滤。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网民可以自由浏览、下载和利用信息,由此,学生的心理、精神健康都面临极大的潜在风险。大量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在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很容易把网络当作游戏和聊天工具,课外下载游戏,课下交流闯关,上课难忘网上经历,以至于为去网吧上网频频旷课逃学;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业水平明显下降,往往与沉迷网络有直接关联;最让令人担忧的是,有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从网上下载不健康信息私下传播观看,甚至迷恋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导致学业荒废,与家人朋友关系疏远,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犯罪行为相应增多。1999年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计算机违法犯罪案件仅为400余起,2000年剧增到2700余起,是上一年的6倍之多,学生犯罪者大有人在,由此我们进一步意识到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迫切性和紧迫性。
多个领域的专家表示,防范青少年网瘾是一项综合性社会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行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我们应坚信,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防范学生多种网络行为偏差,最有效的契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班级建设,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班级责无旁贷地成为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主战场。
班级怎样有效地引领学生网络生活呢?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班级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网络精神家园,网上唱响班级建设的主旋律;二是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网络生活样态,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有效对策;三是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创造文明高尚的网络生活。
一、建立班级网络精神家园,网上唱响德育主旋律
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所,因而成为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主战场。每一个班级都应建立代表班级主流意识的网上精神家园,这是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最有效契机。
班级的网络精神家园的建设,类似于由来已久的班级小报,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构建本班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活,在这里凝聚精神,汇聚情感,师生、生生、亲子、家校毫无障碍地互动交流,成为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强大而有效的精神力量。我们可以回顾诸多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一般都会提到自己精心培植的班级小报,陈述其在班级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为班集体建设的方式、手段的全面变革提供了可能。班级建设中要主动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现代数字技术,全面优化班级建设的方式手段,实现信息网络环境下班级建设的改革与创新。由来已久的班级小报,也应借助现代数字技术,使它更鲜活生动,起到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作用。
二、将学生的网络生活纳入班主任工作的视野
学生的网络生活样态随着社会信息网络化进程和他们的成长进程,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呈现个体差异。课题研究调研表明,目前学生的网络生活样态,已经逐渐从盲目的聊天交友向着多元娱乐方向转型:游戏仍是学生的热衷追求,聊天、交友非常普遍,辅助学习是学生上网活动中值得赞许的和有待进一步激活的生活样态,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少数学生寻求网络色情信息。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12个城市进行的实地调查发现,在上网目的方面,网瘾青少年较倾向于娱乐性目的,其中,以上网聊天或交友为主要目的占49.2%,以玩网络游戏为主要目的占40.8%。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8年1月)》发现:超两成网瘾青少年人际关系不和谐,近半网瘾青少年上网为聊天或交友,有11.3%的网瘾青少年经常使用网络购物、缴费、交易等社会服务功能(非网瘾青少年则只有不足6.1%的人使用此项功能),同时,网瘾青少年比非网瘾青少年有过更多的机会通过网络援助他人或接受援助,也有过更多利用网络论坛、博客等表达自己思想与观点的经历。
《报告》还发现,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网络。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13.3%,女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6.1%。在网瘾青少年中,男性比例达68.6%,女性比例31.4%。
这些均体现了学生网络生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具体到某一个班级,学生网络沉迷的情况各有不同,班主任只有在深入学生网络生活样态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的网络生活,恰到好处地解决诸多现实问题,诸如互联网到底给我们的教育对象带来了什么?学生进入互联网世界时,要告诉他们关注什么?在指导男女生健康上网时,如何照顾到男女生在心理、行为方式以及个性偏好上的差异等等,有效地引领孩子正确使用、驾驭互联网。
三、系统持久地进行班级网络道德教育活动
自2003年“学校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行动研究””立项研究以来,课题组作过19省市问卷调研和5省市实地调研访谈,可以认定这样的事实:
1.随着社会网络化进程,德育的时空已发生根本性改变,越来越多的学生接触和使用电脑与互联网已成明显的事实,上网已成为当今学生一定频率的、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存在,网络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互联网作为一个独特的信息工具和高度商业化的信息来源,如果离开了持续的科学引领和成人监管,学生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系统全面的网络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而在现实中认为他们所在的学校对自己上网的帮助很大的学生为数并不多,很多学校对网络道德教育认识不到位,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明确的规范要求和理论指导的情况至今仍然没有改变。由于受片面升学率的影响,网络道德教育千呼万唤,但多年来还未真正成为现实,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仍显得紧迫而必要。
从另一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也急切地希望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德育方面的引领。调研结果表明: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增设网络课程,举办网络德育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网络指导能力,网络道德教育教材也应及时跟上,基本保证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健康成长的需要。
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网络技术所塑造出的特有文化,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一代人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使当今学生的思想道德明显地打上了网络生活的印记,对他们心智发展和与外界交流的方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德育的当前责任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不能任凭不良的网络生活方式对学生产生种种消极的影响。网络时代的来临势不可挡,网络生活中的德育问题不可视而不见。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就指出:“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这些网络社会问题而日渐引发的青少年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应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网络生活从多种现实生活中分离出来,给予特别的审视,这样有利于深入洞察网络生活中德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特点,主动回应这种新的生活形态给学校德育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引领学生的网络生活。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营造健康网络氛围,积极组织实施“绿色班级网络”创建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有关政策,规范上网行为,不链接不健康网站,不运行、不传播有暴力色情内容的游戏、图片、视听节目和文学作品,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等。这些系统的、形式多样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文明、健康、高尚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提高网络道德自我教育能力。
几年来一些实验学校开展“绿色网络风,多彩人生路”、“握好双刃剑”、“缅怀革命先烈,立志报效祖国”网上祭扫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荣辱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增进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网络道德行为问题。还有学校积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环境,将主题班会在网络教室呈现,内容涉及道德评论、西部开发、弘扬民族精神等。这些有益的尝试,对于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