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活检诊断乳腺叶状肿瘤的意义。方法:选择经彩超发现的不具有典型纤维腺瘤等声像图特征的乳腺包块所属的临床病例123例作超声介入组织学活检。结果:病理证实为叶状肿瘤的为15例。结论:超声介入活检在乳腺叶状肿瘤中的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 超声介入活检;叶状肿瘤;病理诊断
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FTB)以往曾称为叶状囊肉瘤,2003年WHO将其命名为叶状肿瘤,该肿瘤大部分为良性。其临床及超声表现与纤维腺瘤(breast fibroademoma,BF)较为相似,影像学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4月~2011年3月在我科经经超声介入穿刺组织学活检后病理证实的15例FIB的超声资料,旨在探讨超声介入活检在乳腺叶状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3例均为我科经彩超确定乳腺实性包块的女性患者,不具有典型纤维腺瘤等声像图特征。年龄24~58岁,平均43.6岁。
1.2 方法
1.2.1 适应证的选择
彩超发现乳腺实性包块,无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全者;均可作为介入穿刺手术的指征。
1.2.2 术前准备
飞利浦飞凡型台式彩超仪。日本TUR-CUT 18~21G穿刺活检针;BARD自动活检枪;美国BARD 17G同轴穿刺针。术前向病人或其委托人详细告知有关穿刺术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征得其同意并签字。病人术前凝血功能检查正常。
1.2.3 穿刺过程
患者俯卧于超声检查床上,先扫描寻找病灶。当病灶位置确定后,选择最佳穿刺进针角度和路线,用着色笔在体表标记穿刺点。根据病灶大小确定自动活检枪切割长度是15mm或22mm。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利多卡因局麻。用日本TUR-CUT 18~21G穿刺活检针在体表标记处进针在超声监视下针尖沿原设定路线经皮肤皮下组织层到达病灶,再次扫描针尖方向,确定位置在包块边缘且不会发生对穿危险时,击发活检枪,获取病理组织,无菌纱布紧压穿刺部位皮肤3-5分钟防止出现皮下瘀血,立即用福尔马林液固定。观察患者无明显生命体征异常后结束介入手术。
2 结果
123例周围型肺部包块穿刺均获成功。平均每例切割取组织1~2次,组织标本足够病理检查,均作出了明确的病理诊断。取材成功率100%。结果显示:其中纤维腺瘤104例,叶状肿瘤15例,良性增生性病变4例,早期乳腺癌1例。术中患者无严重不适。术后无胸痛及感染病例(见下图)。
3 讨论
乳腺PTB和BF均属于乳腺的纤维上皮性病变,而前者的发病率低,约占乳腺肿瘤的0.3%~0.9%。其临床表现与纤维腺瘤较为相似,影像学和细胞学检查敏感性较低,即使是两者结合。诊断的正确性也较差。本组研究也证实了FTB的术前误诊率高,可能由于两者形态、边界等二维声像表现特征基本相似,血流分级及阻力指数等彩色多普勒指标、弹性成像技术差异性不大等原因所致。PTB的组织形态变化多样且分布不均,既便是CDFI和弹性成像等先进彩超技术的应用也很难作出准确的鉴别诊断。随着纤维腺瘤非手术治疗的广泛应用,区别叶状肿瘤及其他良性肿瘤显得尤为重要。超声引导下穿刺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取组织学诊断,从而制定更加周密、准确的治疗方案,减少误诊误治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由于其操作简单,诊断迅速,微创痛苦小,安全且避免了盲穿活检操作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临床获取胸部病变病理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本组15例被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肿瘤,直径大小范围1.5~3.8cm。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准确率达100%。由于乳腺包块均位于胸壁皮下深筋膜层与肌层之间,远离肺胸膜,安全系数高,术中患者自觉症状良好,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无1例出现肌层血肿等并发症。方法简单、方便、准确、安全,痛苦少,并发症少,病检率高,费用合理,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探讨并推广应用。
图左:超声穿刺前发现的乳腺包块 图右:超声穿刺前发现的乳腺包块内血流,为同一病例,与纤维腺瘤鉴别困难,活检病理证实为叶状肿瘤,倾向良性(免疫组化前)。
参考文献
[1]Jorge Blanco A,Vargas Serrano B,Rodriguez Romero R,et a1.Phylodes.tumors 0f the breast[J].Eur Radiol,1999,9:356-360.
包凌云,刘小明等. 超声对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年第19卷第6期:777-778.
[2]包凌云,刘小明等. 超声对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年第19卷第6期:777-778.
通讯作者:肖彬,主治医师。
【关键词】 超声介入活检;叶状肿瘤;病理诊断
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FTB)以往曾称为叶状囊肉瘤,2003年WHO将其命名为叶状肿瘤,该肿瘤大部分为良性。其临床及超声表现与纤维腺瘤(breast fibroademoma,BF)较为相似,影像学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4月~2011年3月在我科经经超声介入穿刺组织学活检后病理证实的15例FIB的超声资料,旨在探讨超声介入活检在乳腺叶状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3例均为我科经彩超确定乳腺实性包块的女性患者,不具有典型纤维腺瘤等声像图特征。年龄24~58岁,平均43.6岁。
1.2 方法
1.2.1 适应证的选择
彩超发现乳腺实性包块,无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全者;均可作为介入穿刺手术的指征。
1.2.2 术前准备
飞利浦飞凡型台式彩超仪。日本TUR-CUT 18~21G穿刺活检针;BARD自动活检枪;美国BARD 17G同轴穿刺针。术前向病人或其委托人详细告知有关穿刺术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征得其同意并签字。病人术前凝血功能检查正常。
1.2.3 穿刺过程
患者俯卧于超声检查床上,先扫描寻找病灶。当病灶位置确定后,选择最佳穿刺进针角度和路线,用着色笔在体表标记穿刺点。根据病灶大小确定自动活检枪切割长度是15mm或22mm。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利多卡因局麻。用日本TUR-CUT 18~21G穿刺活检针在体表标记处进针在超声监视下针尖沿原设定路线经皮肤皮下组织层到达病灶,再次扫描针尖方向,确定位置在包块边缘且不会发生对穿危险时,击发活检枪,获取病理组织,无菌纱布紧压穿刺部位皮肤3-5分钟防止出现皮下瘀血,立即用福尔马林液固定。观察患者无明显生命体征异常后结束介入手术。
2 结果
123例周围型肺部包块穿刺均获成功。平均每例切割取组织1~2次,组织标本足够病理检查,均作出了明确的病理诊断。取材成功率100%。结果显示:其中纤维腺瘤104例,叶状肿瘤15例,良性增生性病变4例,早期乳腺癌1例。术中患者无严重不适。术后无胸痛及感染病例(见下图)。
3 讨论
乳腺PTB和BF均属于乳腺的纤维上皮性病变,而前者的发病率低,约占乳腺肿瘤的0.3%~0.9%。其临床表现与纤维腺瘤较为相似,影像学和细胞学检查敏感性较低,即使是两者结合。诊断的正确性也较差。本组研究也证实了FTB的术前误诊率高,可能由于两者形态、边界等二维声像表现特征基本相似,血流分级及阻力指数等彩色多普勒指标、弹性成像技术差异性不大等原因所致。PTB的组织形态变化多样且分布不均,既便是CDFI和弹性成像等先进彩超技术的应用也很难作出准确的鉴别诊断。随着纤维腺瘤非手术治疗的广泛应用,区别叶状肿瘤及其他良性肿瘤显得尤为重要。超声引导下穿刺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取组织学诊断,从而制定更加周密、准确的治疗方案,减少误诊误治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由于其操作简单,诊断迅速,微创痛苦小,安全且避免了盲穿活检操作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临床获取胸部病变病理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本组15例被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肿瘤,直径大小范围1.5~3.8cm。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准确率达100%。由于乳腺包块均位于胸壁皮下深筋膜层与肌层之间,远离肺胸膜,安全系数高,术中患者自觉症状良好,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无1例出现肌层血肿等并发症。方法简单、方便、准确、安全,痛苦少,并发症少,病检率高,费用合理,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探讨并推广应用。
图左:超声穿刺前发现的乳腺包块 图右:超声穿刺前发现的乳腺包块内血流,为同一病例,与纤维腺瘤鉴别困难,活检病理证实为叶状肿瘤,倾向良性(免疫组化前)。
参考文献
[1]Jorge Blanco A,Vargas Serrano B,Rodriguez Romero R,et a1.Phylodes.tumors 0f the breast[J].Eur Radiol,1999,9:356-360.
包凌云,刘小明等. 超声对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年第19卷第6期:777-778.
[2]包凌云,刘小明等. 超声对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年第19卷第6期:777-778.
通讯作者:肖彬,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