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阵地和场所。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抓住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顺势而出、不露痕迹、见好就收地渗透法治知识和法治理念,让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法治教育 班主任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法治教育是学校法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法治任务方面则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言之无为,行而不远”,“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治教育和法治渗透。下面从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法治的意义作用、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找准切合点,课堂教学主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山水景点的课文,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好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其中的德育教育有利之处,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教学《桂林山水》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问体会出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起学生爱国热忱,教育学生运用法律手段去保护大好河山,敢于同破坏壮美山川的行为作斗争。教学《秦兵马俑》时要渗透相关法治知识,教育学生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游览这些名胜古迹时严格遵守,用心保护,做到随心所欲而不越矩。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要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国旗法》中的法律知识。
小学语文课文中也编选许多反映环境问题的文章,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使他们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积极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如教学《燕子专列》等时,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关于环境保护国家已经立了法,有森林保护法、珍稀动物保护法、环境污染惩罚等相关法律法规,要积极学习这些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出现一些罕见的自然灾害,更是向人们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许多动植物的逐年灭绝,都是由于破坏环境、污染环境所造成的。教学《钓鱼的启示》时也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挖掘其中的法治教育因素,使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能够在现实中遵纪守法,关爱生命,保护环境。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告诉我们,昨天破坏了环境,在今天必然要大祸临头。《只有一个地球》,更是讲得透彻精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启发、教育学生务必要遵纪守法,竭力保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不滥砍滥伐,应大力植树造林,为子孙后代造福。为了所有生命的健康成长,尊重生命,实施人文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将环保植入人心。教学《争论的故事》,教师应及时引导教育学生:大雁等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们,随意捕杀鸟类是违法行为。而且,是生命都理应获得尊重,切莫滥杀无辜而触犯法律。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休戚相关、缺一不可的。就像“蛇与庄稼”一样,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通过这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法治教育。
二、拓展知识,课外阅读巧渗透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进行法治渗透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一方面可以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面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说“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积极开展学生的意志品格,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遵纪意识和法治意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同时,通过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文学作品的法治内容,从而达到法治渗透和法治教育的目的。
三、丰富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潜渗透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和阅历及磨炼,从而巧妙地渗透法治内容和法治教育内容。
开展小律师活动是渗透法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实际教育中,我利用班主任工作的优越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了“争当小律师”活动,活动的主要进程是“教师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案例,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让学生依据自我的非标准的法律知识,自主选择担当原告和被告的辩护人,然后帮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引经据典地进行辩论。通过广泛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接受一次法治教育。
语文教师绝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治教育内容。要善于剪裁、组合,因势利导、生动活泼、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并精心做好“借船過河”、“搭顺丰车”的准备,以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最理想的高境界。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法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生活、阅读之中,让法治教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美丽而诗意地绽放。
参考文献:
[1]王坤.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8):99+101.
[2]蔡达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贵州教育,2019(01):39-40.
[1]何朝敏.小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J].贵州教育,2015(21):37-38.
关键词:法治教育 班主任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法治教育是学校法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法治任务方面则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言之无为,行而不远”,“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治教育和法治渗透。下面从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法治的意义作用、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找准切合点,课堂教学主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山水景点的课文,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好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其中的德育教育有利之处,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教学《桂林山水》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问体会出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起学生爱国热忱,教育学生运用法律手段去保护大好河山,敢于同破坏壮美山川的行为作斗争。教学《秦兵马俑》时要渗透相关法治知识,教育学生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游览这些名胜古迹时严格遵守,用心保护,做到随心所欲而不越矩。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要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国旗法》中的法律知识。
小学语文课文中也编选许多反映环境问题的文章,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使他们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积极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如教学《燕子专列》等时,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关于环境保护国家已经立了法,有森林保护法、珍稀动物保护法、环境污染惩罚等相关法律法规,要积极学习这些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出现一些罕见的自然灾害,更是向人们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许多动植物的逐年灭绝,都是由于破坏环境、污染环境所造成的。教学《钓鱼的启示》时也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挖掘其中的法治教育因素,使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能够在现实中遵纪守法,关爱生命,保护环境。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告诉我们,昨天破坏了环境,在今天必然要大祸临头。《只有一个地球》,更是讲得透彻精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启发、教育学生务必要遵纪守法,竭力保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不滥砍滥伐,应大力植树造林,为子孙后代造福。为了所有生命的健康成长,尊重生命,实施人文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将环保植入人心。教学《争论的故事》,教师应及时引导教育学生:大雁等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们,随意捕杀鸟类是违法行为。而且,是生命都理应获得尊重,切莫滥杀无辜而触犯法律。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休戚相关、缺一不可的。就像“蛇与庄稼”一样,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通过这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法治教育。
二、拓展知识,课外阅读巧渗透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进行法治渗透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一方面可以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面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说“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积极开展学生的意志品格,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遵纪意识和法治意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同时,通过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文学作品的法治内容,从而达到法治渗透和法治教育的目的。
三、丰富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潜渗透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和阅历及磨炼,从而巧妙地渗透法治内容和法治教育内容。
开展小律师活动是渗透法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实际教育中,我利用班主任工作的优越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了“争当小律师”活动,活动的主要进程是“教师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案例,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让学生依据自我的非标准的法律知识,自主选择担当原告和被告的辩护人,然后帮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引经据典地进行辩论。通过广泛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接受一次法治教育。
语文教师绝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治教育内容。要善于剪裁、组合,因势利导、生动活泼、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并精心做好“借船過河”、“搭顺丰车”的准备,以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最理想的高境界。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法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生活、阅读之中,让法治教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美丽而诗意地绽放。
参考文献:
[1]王坤.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8):99+101.
[2]蔡达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贵州教育,2019(01):39-40.
[1]何朝敏.小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J].贵州教育,2015(2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