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在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7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术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7例患者均一次性置管成功,单侧主干动脉完全开通率81.43%,55例临床症状消失, 14例缓解,截肢1例,未发生死亡病例。患者护理干预后SAS、SDS、疼痛评分均低于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结论:对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下肢动脉栓塞;置管溶栓术
下肢动脉栓塞是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病急症,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死亡和截肢率高。需要尽快治疗以恢复血供,治疗方法包括传统取栓术、全身性溶栓疗法、置管溶栓等,其中后者具有安全性高、效果确切等特点是临床常用方法[1]。治疗过程中需要有效的护理配合。研究表明,对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术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3]。本文对临床护理干预在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术患者中的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6年8月~2019年1月收治的67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术患者,均经CT、下肢动脉彩超、术前患肢踝肱指数等确诊。其中男性48例,女性19例,年龄29~78岁,平均(53.77±3.64)岁,栓塞部位位于左下肢41例,右下肢23例,双侧肢体3例;合并高血压26例、风湿性心脏病19例、糖尿病9例、房颤5例。
1.2护理干预方法 (1)体位干预:协助患者放置患肢于低于心脏平面位,并下垂度15°,术后48h内勿抬高患肢。做好肢体保暖,勿冷、 热敷肢体,以免影响血管收缩或增加缺血症状。(2)疼痛干预:患者术后疼痛较剧,尤其夜间更甚。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VAS评分≥5分者,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处理;VAS评分<5分者,指导患者采取注意力转移法(如听音乐、聊天等)、放松疗法等进行控制。(3)心理干预:患者发病后肢体疼痛明显,且病情发展快,容易出现恐惧、紧张等情绪。护理人员及时为患者讲解疾病的治疗方法、预后、诱因、注意事项等,以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同时了解其真实心理状态,进行劝慰、诱导、引导、解释等心理疏导方法,以平稳其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利用社会支持网络,争取和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多与其他人沟通交流,培养兴趣,释放紧张压抑的情绪。(5)动脉输液泵护理:正确使用输液泵,严格无菌操作,遵医嘱配置尿激酶用量,现用现配,按要求调节滴注速率。(6)肢体功能锻炼:制定个体化肢体功能运动表,术后48h进行即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足趾抬高、足背屈曲、足踝旋转等。(6)并发症干预:术后加强穿刺点的观察,有无红肿、出血等情况,对少量渗血者,给予沙袋压迫等物理止血,对渗血较多者,重新压迫包扎。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对心肺功能较差者给予吸氧护理。
1.3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情绪进行评价;采用WHODOL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均数用( )表示用t检验。
2 结果
2.1护理前后SAS、SDS、疼痛评分比较 护理后,患者SAS、SDS、疼痛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临床结局 67例患者均一次性置管成功,单侧主干动脉完全开通率81.43%(57/70),部分开通率18.57%(13/70);临床症状消失55例(82.09%),缓解14例(20.90%),治疗失败1例(1.49%),患者取栓后仍肢体坏死截肢),未发生死亡病例。治疗后发生并发症3例(4.48%),1例为血小板减少,2例为穿刺点出血,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3讨论
置管溶栓术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可可有效清除堵塞血管的各种栓子缓解临床症状。但由于患者多有心脏病史,即使在取栓后仍然有可能发生心肺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必要的。
本研究中,67例患者在经置管溶栓治疗和护理干预后,82.09%的患者症状消失,20.90%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护理后患者SAS、SDS、疼痛评分均低于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护理前,提示通过体位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社会支持、功能锻炼等各项措施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效果显著,与资料报道相似[3,4]。徐国芳[3]报道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患者在护理干预后,有效率达到96%,患者满意率达到97%。李淑琴[4]报道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护理满意率。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起病急、患肢疼痛较剧、对该疾病比较陌生加之对预后的不确定性,容易产生恐惧、恐慌、紧张心理,而这势必影响治疗的依从性及术后康复锻炼,影响手术效果。运用各种心理疏导技术、健康教育手段以改善患者负性情绪,稳定其心态。疼痛会影响患者的心理、肢体体位摆放、睡眠等,进而影响其术后恢复。在对患者疼痛评估的基础上采取转移注意力、止痛药物镇痛等处理方式使患者疼痛明显减轻。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患者获得精神上的安慰,正确宣泄负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在护理过程中做好并发症预防、输液管理等,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总之,对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术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金志刚,张浩,郭治宇,等.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诊治分析[J].浙江医学2017,39(19):1686-1688.
[2]彭沛,吴保安,吴波.球囊导管取栓联合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研究[J].江西医药, 2017,52(1):65-66.
[3]李淑琴,牛銳.介入溶栓治疗外围动脉栓塞的护理体会[J].西部中医药,2016,29(6):146-147.
[4]徐国芳.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6,254 (12):153-155.
关键词:护理干预;下肢动脉栓塞;置管溶栓术
下肢动脉栓塞是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病急症,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死亡和截肢率高。需要尽快治疗以恢复血供,治疗方法包括传统取栓术、全身性溶栓疗法、置管溶栓等,其中后者具有安全性高、效果确切等特点是临床常用方法[1]。治疗过程中需要有效的护理配合。研究表明,对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术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3]。本文对临床护理干预在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术患者中的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6年8月~2019年1月收治的67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术患者,均经CT、下肢动脉彩超、术前患肢踝肱指数等确诊。其中男性48例,女性19例,年龄29~78岁,平均(53.77±3.64)岁,栓塞部位位于左下肢41例,右下肢23例,双侧肢体3例;合并高血压26例、风湿性心脏病19例、糖尿病9例、房颤5例。
1.2护理干预方法 (1)体位干预:协助患者放置患肢于低于心脏平面位,并下垂度15°,术后48h内勿抬高患肢。做好肢体保暖,勿冷、 热敷肢体,以免影响血管收缩或增加缺血症状。(2)疼痛干预:患者术后疼痛较剧,尤其夜间更甚。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VAS评分≥5分者,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处理;VAS评分<5分者,指导患者采取注意力转移法(如听音乐、聊天等)、放松疗法等进行控制。(3)心理干预:患者发病后肢体疼痛明显,且病情发展快,容易出现恐惧、紧张等情绪。护理人员及时为患者讲解疾病的治疗方法、预后、诱因、注意事项等,以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同时了解其真实心理状态,进行劝慰、诱导、引导、解释等心理疏导方法,以平稳其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利用社会支持网络,争取和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多与其他人沟通交流,培养兴趣,释放紧张压抑的情绪。(5)动脉输液泵护理:正确使用输液泵,严格无菌操作,遵医嘱配置尿激酶用量,现用现配,按要求调节滴注速率。(6)肢体功能锻炼:制定个体化肢体功能运动表,术后48h进行即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足趾抬高、足背屈曲、足踝旋转等。(6)并发症干预:术后加强穿刺点的观察,有无红肿、出血等情况,对少量渗血者,给予沙袋压迫等物理止血,对渗血较多者,重新压迫包扎。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对心肺功能较差者给予吸氧护理。
1.3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情绪进行评价;采用WHODOL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均数用( )表示用t检验。
2 结果
2.1护理前后SAS、SDS、疼痛评分比较 护理后,患者SAS、SDS、疼痛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临床结局 67例患者均一次性置管成功,单侧主干动脉完全开通率81.43%(57/70),部分开通率18.57%(13/70);临床症状消失55例(82.09%),缓解14例(20.90%),治疗失败1例(1.49%),患者取栓后仍肢体坏死截肢),未发生死亡病例。治疗后发生并发症3例(4.48%),1例为血小板减少,2例为穿刺点出血,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3讨论
置管溶栓术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可可有效清除堵塞血管的各种栓子缓解临床症状。但由于患者多有心脏病史,即使在取栓后仍然有可能发生心肺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必要的。
本研究中,67例患者在经置管溶栓治疗和护理干预后,82.09%的患者症状消失,20.90%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护理后患者SAS、SDS、疼痛评分均低于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护理前,提示通过体位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社会支持、功能锻炼等各项措施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效果显著,与资料报道相似[3,4]。徐国芳[3]报道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患者在护理干预后,有效率达到96%,患者满意率达到97%。李淑琴[4]报道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护理满意率。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起病急、患肢疼痛较剧、对该疾病比较陌生加之对预后的不确定性,容易产生恐惧、恐慌、紧张心理,而这势必影响治疗的依从性及术后康复锻炼,影响手术效果。运用各种心理疏导技术、健康教育手段以改善患者负性情绪,稳定其心态。疼痛会影响患者的心理、肢体体位摆放、睡眠等,进而影响其术后恢复。在对患者疼痛评估的基础上采取转移注意力、止痛药物镇痛等处理方式使患者疼痛明显减轻。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患者获得精神上的安慰,正确宣泄负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在护理过程中做好并发症预防、输液管理等,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总之,对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术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金志刚,张浩,郭治宇,等.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诊治分析[J].浙江医学2017,39(19):1686-1688.
[2]彭沛,吴保安,吴波.球囊导管取栓联合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研究[J].江西医药, 2017,52(1):65-66.
[3]李淑琴,牛銳.介入溶栓治疗外围动脉栓塞的护理体会[J].西部中医药,2016,29(6):146-147.
[4]徐国芳.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6,254 (12):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