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首要学科,对其学习得好与否,将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本文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深入探析,并提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并重,以期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与发展。
关键字: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
纵观初中思想品德七至九年级的教材的内容,其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其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能力;(二)授予学生道德规范与交往常识,从而增强其交往与合作技能;(三)授予学生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和各种制度规章,增强其法律法规意识,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四)明确权利与义务,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四)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国策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增进其爱国热情和为国奉献的精神;(五)进行理想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引学生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通向理想的人生之路。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学好思想品德课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
然而,面对新教材和新课标的新要求,面对新教材中的新的布局(图文排混、各种字体的材料排混等),面对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和课外的鲜活典型实例,面对知识与情感目标落实,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不知所措,顾此失彼。下面笔者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以期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与发展。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首要学科,对其学习得好与否,将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但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1教材中的插图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既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乏味,也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1.2正文与辅助材料在教学中没能得到高效整合。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是用于巩固、迁移、拓展学科知识和增强应用能力的教学辅助材料。
1.3教材内外资源缺乏有机结合。教材中资源的包括正文、插图、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思考练习等;教材之外的资源是指教师自己收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时政热点及相关练习题。
1.4政治教学的能力培养功能和德育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大目标同等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却往往得不到高度重视,不能高效实现。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面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成因作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2.1教师没有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图与文、文与文之间的联系,没有将它们之间有机结合起来,而是分不清主次,弄不清它们的内在联系,以致顾此失彼。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材每一课、每一框题的编排一般都包括课题、小标题、正文、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相关链接材料、思想练习等几个部分。
2.2教师不重视收集生活实例、时政事例,缺乏课堂内外事例、课堂内外练习的有效结合。政治学科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生活生存能力,也是一门紧跟形式,要求学生时时把握时事动态的的学科,培养爱国热情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联系到天天在发生变化的时事动态当中。
2.3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淡化了能力、感情的培养、品德的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已早就提倡,大家对其理念也都并不陌生。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仍然沉浸在应试教育的观念当中,将思想政治教学视为单一的思想、政治常识的灌输,教材观点的简单传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却不在老师们的教学计划中。这样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就是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淡化了能力、感情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的原因,也是导致高分低能、分高则德不高的原因。
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策略。
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教学低效甚至无效。提升教学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而思想品德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鉴于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这门学科呢?对此,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粗浅之见。即,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并重”。
3.1图文并重育人思相。在诸多说明方法中,图像图片说明生动、形象且直观地说明问题、突出观点。新版本的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图片加以说明文中的观点、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总结出它们所反映的内容。这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用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再者,中学生对图画图片的浓厚兴趣亦不减小学时代,充分利用插图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插图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它们共同筑成易于学生掌握的新知。
3.2正文与辅助文并重。新教材中,一节内容主要由正文部分、插图、案例部分和“相关链接”的说明材料部分等构成。正文部分用以陈述观点与概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案例部分列举相关的典型事例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加以论证;相关链接材料则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作补充说明,后两个部分的辅助作用亦不容忽视。若教师只注重正文部分的教学,而忽视了辅助材料部分的教学,就难以让学生将正文中的观点理解透彻,学生也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对文中的观点有种“从天而降”的感觉,更不能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若没有这具体的数据,学生就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将正文与辅助并重,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观点、运用文中知识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极佳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先提出观点再分析说明,还是从事例中总结而得出结论呢?这也是值得我们思想品德教学一线的教师深思的问题,我们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择其最佳方式,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知识面不广,生活阅历贫乏,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难以用所学知识去处理。纵观历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考试考查情况,学生失分率最高的就是材料分析说明题。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3.3教材内外事例并重。教材中的事例典型且说明指向明确,教材之外的生活实例、实政事例既能说明问题又不乏鲜活。然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重书本事例而轻课外事例,有的教师重课外事例而轻书本事例,二者各具其短。首先,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不能离开教材进行教学,学生也不能离开教材而学。只重课外事例而轻教材内容,会使学生只记起课外新鲜的事例,对文中所列举的例子则不以理解,以致教学的又一“大忌”——本末倒置。因此,教材中所列举的事例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掌握它。其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就是授予学生用头脑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政治的眼光看时事。只重教材例离开生活实际有碍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有碍于学生对新近时事的了解,以致学生不能将生活实际、社会时事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书本事例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多了解生活、多了解时事,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农村边远地区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对时政热点知之甚少。在教学时,教师将时政热点融入其中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必须在以教材为中心的前提下进行。因此,课内事例与课外时政二者,教师应两者兼顾,不偏不倚,且要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4.课内外练习并重。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新知识和答题思维的训练;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二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都不可忽视。然而,一些教师往往将思想品德课堂视为其单独演讲的台,教材中的思考问题大多自问自答,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因而造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当他们面对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时,便不知从何思考,无从作答;当他们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更是不知所措。
新版本教材增加了很多“小栏目”并都附有一些思考题,这是新版教材的一大亮点,充分利用好它对我们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教材(人教版)“学会理财,合理消费”时,启发学生用理性消费等相关知识点独立思考:“一些同学拥有某件名牌商品,怂恿你也买,你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学生很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从中锻炼其思维。同样,也有教师不够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讲解,以致学生在课堂上似乎收获了不少知识,过后又知之甚少。这是由于初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不高,缺乏课后复习巩固的意识,而教师并没有安排課后相应的任务加以巩固。因此,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总结课堂的得失,以便及时查缺补漏。
5.知识传授与情感培养并重。
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授予学生基本生活常识、法律规范、国情国策等知识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事之道。总之,要真正达到思想品德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顾教材中的图片和文本,兼顾正文和辅助材料,兼顾教材事例和课外生活典型实例及社会时事,兼顾课堂和课后练习,兼顾知识传授和情感培养等方面。
关键字: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
纵观初中思想品德七至九年级的教材的内容,其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其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能力;(二)授予学生道德规范与交往常识,从而增强其交往与合作技能;(三)授予学生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和各种制度规章,增强其法律法规意识,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四)明确权利与义务,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四)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国策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增进其爱国热情和为国奉献的精神;(五)进行理想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引学生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通向理想的人生之路。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学好思想品德课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
然而,面对新教材和新课标的新要求,面对新教材中的新的布局(图文排混、各种字体的材料排混等),面对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和课外的鲜活典型实例,面对知识与情感目标落实,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不知所措,顾此失彼。下面笔者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以期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与发展。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首要学科,对其学习得好与否,将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但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1教材中的插图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既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乏味,也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1.2正文与辅助材料在教学中没能得到高效整合。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是用于巩固、迁移、拓展学科知识和增强应用能力的教学辅助材料。
1.3教材内外资源缺乏有机结合。教材中资源的包括正文、插图、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思考练习等;教材之外的资源是指教师自己收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时政热点及相关练习题。
1.4政治教学的能力培养功能和德育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大目标同等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却往往得不到高度重视,不能高效实现。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面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成因作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2.1教师没有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图与文、文与文之间的联系,没有将它们之间有机结合起来,而是分不清主次,弄不清它们的内在联系,以致顾此失彼。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材每一课、每一框题的编排一般都包括课题、小标题、正文、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相关链接材料、思想练习等几个部分。
2.2教师不重视收集生活实例、时政事例,缺乏课堂内外事例、课堂内外练习的有效结合。政治学科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生活生存能力,也是一门紧跟形式,要求学生时时把握时事动态的的学科,培养爱国热情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联系到天天在发生变化的时事动态当中。
2.3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淡化了能力、感情的培养、品德的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已早就提倡,大家对其理念也都并不陌生。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仍然沉浸在应试教育的观念当中,将思想政治教学视为单一的思想、政治常识的灌输,教材观点的简单传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却不在老师们的教学计划中。这样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就是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淡化了能力、感情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的原因,也是导致高分低能、分高则德不高的原因。
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策略。
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教学低效甚至无效。提升教学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而思想品德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鉴于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这门学科呢?对此,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粗浅之见。即,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并重”。
3.1图文并重育人思相。在诸多说明方法中,图像图片说明生动、形象且直观地说明问题、突出观点。新版本的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图片加以说明文中的观点、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总结出它们所反映的内容。这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用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再者,中学生对图画图片的浓厚兴趣亦不减小学时代,充分利用插图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插图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它们共同筑成易于学生掌握的新知。
3.2正文与辅助文并重。新教材中,一节内容主要由正文部分、插图、案例部分和“相关链接”的说明材料部分等构成。正文部分用以陈述观点与概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案例部分列举相关的典型事例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加以论证;相关链接材料则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作补充说明,后两个部分的辅助作用亦不容忽视。若教师只注重正文部分的教学,而忽视了辅助材料部分的教学,就难以让学生将正文中的观点理解透彻,学生也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对文中的观点有种“从天而降”的感觉,更不能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若没有这具体的数据,学生就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将正文与辅助并重,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观点、运用文中知识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极佳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先提出观点再分析说明,还是从事例中总结而得出结论呢?这也是值得我们思想品德教学一线的教师深思的问题,我们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择其最佳方式,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知识面不广,生活阅历贫乏,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难以用所学知识去处理。纵观历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考试考查情况,学生失分率最高的就是材料分析说明题。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3.3教材内外事例并重。教材中的事例典型且说明指向明确,教材之外的生活实例、实政事例既能说明问题又不乏鲜活。然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重书本事例而轻课外事例,有的教师重课外事例而轻书本事例,二者各具其短。首先,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不能离开教材进行教学,学生也不能离开教材而学。只重课外事例而轻教材内容,会使学生只记起课外新鲜的事例,对文中所列举的例子则不以理解,以致教学的又一“大忌”——本末倒置。因此,教材中所列举的事例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掌握它。其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就是授予学生用头脑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政治的眼光看时事。只重教材例离开生活实际有碍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有碍于学生对新近时事的了解,以致学生不能将生活实际、社会时事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书本事例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多了解生活、多了解时事,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农村边远地区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对时政热点知之甚少。在教学时,教师将时政热点融入其中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必须在以教材为中心的前提下进行。因此,课内事例与课外时政二者,教师应两者兼顾,不偏不倚,且要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4.课内外练习并重。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新知识和答题思维的训练;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二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都不可忽视。然而,一些教师往往将思想品德课堂视为其单独演讲的台,教材中的思考问题大多自问自答,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因而造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当他们面对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时,便不知从何思考,无从作答;当他们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更是不知所措。
新版本教材增加了很多“小栏目”并都附有一些思考题,这是新版教材的一大亮点,充分利用好它对我们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教材(人教版)“学会理财,合理消费”时,启发学生用理性消费等相关知识点独立思考:“一些同学拥有某件名牌商品,怂恿你也买,你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学生很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从中锻炼其思维。同样,也有教师不够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讲解,以致学生在课堂上似乎收获了不少知识,过后又知之甚少。这是由于初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不高,缺乏课后复习巩固的意识,而教师并没有安排課后相应的任务加以巩固。因此,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总结课堂的得失,以便及时查缺补漏。
5.知识传授与情感培养并重。
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授予学生基本生活常识、法律规范、国情国策等知识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事之道。总之,要真正达到思想品德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顾教材中的图片和文本,兼顾正文和辅助材料,兼顾教材事例和课外生活典型实例及社会时事,兼顾课堂和课后练习,兼顾知识传授和情感培养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