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的移动轨迹

来源 :中国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b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北欧,我们立刻能够想起引领欧洲工业设计潮流的“北欧风格”。“注重品位,以人为本”是北欧风格的最好体现。诺基亚就是以一句“科技以人为本”,让人们熟悉了这个品牌,也许,知道诺基亚是一家芬兰公司的人,可能比知道芬兰这个国家的人都要少。这说明,诺基亚已经是一个很国际化的公司了,人们并不介意它是芬兰的还是德国的,人们只知道它是全世界手机的领导者。
  那么,诺基亚在刚刚起步的时候,是怎样的一个企业呢?
  “诺基亚”这个名字来源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以北100英里的诺基亚河。19世纪60年代,诺基亚公司在这个河岸上建立,也许是北欧丰富的木材资源打动了公司的创始人,当时公司的主导业务是木材加工。后来,诺基亚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涉及造纸、橡胶以及电缆,如果用“没有个性”或者“大而全”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前的诺基亚公司毫不夸张,从轮胎到电视机,诺基亚什么都生产,但什么都没有成为自己的主导业务。
  《走近诺基亚》一书的作者马蒂·海柯说:“诺基亚真正的发展变化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政府减少了对电信市场的管制。”
  芬兰政府取消电信管制使市场更加开放,这给予诺基亚走向专业化道路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到了20世纪90年代,数字GSM标准建立。虽然GSM网络有容量大、漫游方便的特点,但在标准建立之前,复杂的软件应用系统使GSM网络被称为“超级软件怪物”,令许多电信公司踌躇不前。但是,约玛·奥利拉,这位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的高才生和美国花旗银行前管理人员,却把握到了芬兰在技术方面的实力,发现了GSM所蕴藏的巨大商机。
  在奥利拉进入诺基亚的时候,详基亚正面I临着生存危札苏联解体使芬兰失去最大的贸易伙伴而陷入经济低谷,诺基亚的传统业务不再有任何市场,电信业务也陷入瘫痪,公司士气低落,组织结构混乱。公司的股东曾试图把它卖给爱立信,却被爱立信傲慢的拒之门外。
  已成为诺基亚CEO的奥利拉说:“我们觉得可以创造出一个品牌。如果有专业特长的话,我们就可以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东西,这点后来证明是正确的,因为电子消费领域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涉足的。”
  马蒂·海柯说:“他成功的原因就是他能够让诺基亚远离纷争,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所以我把他叫做团队的领导者。第二,他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人,比方说,他非常钦佩那种能够持久存在的公司,他工作的时候眼光非常长远。”
  1992年,诺基亚公司董事会任命41岁的奥利拉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这使他赢得了一次把梦想变为现实的机会。他响亮地提出,“未来是属于通讯时代的,诺基亚要成为世界性的电信公司。”在上任后,奥利拉先后砍掉了一些与电信无关的业务,卖掉了计算机、电缆以及电视机生产部门,然后加强了公司的研究力量以及与主要供应商的联系。从此,诺基亚奠定了发展移动电话的公司新战略。
  正是在这种远景指导下,诺基亚开始了它的专业化之路。首先,诺基亚对自己业务进行了精心分析,将当时规模还很小的移动通讯业务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来,并将自己的未来定位于移动通讯,开始收缩阵线,集中力量于一点。1980年,诺基亚的业务结构中移动电话只占不到10%的份额,而到2000年,诺基亚的业务结构为:移动电活72%,电信基础设施25%,其他只有3%。
  与此同时,奥利拉还做出了一个重大举措,那就是1993年和1994年,诺基亚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筹集了6亿多欧元的资金,还通过发行股票提高了诺基亚的国际知名度,特别是通过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使诺基亚在美国声名鹊起。
  奥利拉说:“我的好运气很简单,1992年我出任诺基亚CEO的时候,我有机会将六七个年轻有为的人招纳到我的核心管理团队中,一起踏踏实实地干许多实事。在整个90年代我们不断充实这支队伍,使之能够一起进行良好的管理,互相学习,这与诺基亚的成功密不可分。”
  “在同一时间内能够将增长、国际化、保持活力、超速发展融为一体”——这是业界对诺基亚专业化道路成功的评价。专业化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特定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诺基亚当然也不例外,不少手机的新功能都是由诺基亚第一个推出的,比如诺基亚首家推出了可换彩壳,一夜之间,移动电话告别了黑白世界,成了人们个性的宣言。之后,诺基亚又率先推出了铃声、图像可下载的应用,现在终端间收发短信息和多媒体信息已经成为潮流,而诺基亚又向更多个性化和通信的新领域迈进了。
  究竟诺基亚有什么创新的秘密?秘密就在于诺基亚融合了领导与管理“以人为奉”的企业价值理念。
  自从诺基亚在它的广告中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来,这句话所蕴涵的企业价值理念在整个诺基亚都有着非常清晰的战略含义:第一,以“研发”为本的技术创新系统;第二,以“消费者”为本的市场竞争思维。
  诺基亚的研发部门共有一万九千名研发人员,他们分布于全球14个国家,分别研发不同的项目,占总员工人数的38%以上。
  “没有任何一个想法不值得一听,”这是诺基亚在研发上“以人为本”的体现。诺基亚的研发部门是一个扁平化的组织,在总裁及最基层的工程师之间只有三个层级,由于中间没有层层的管理者,因此即使是年轻、刚加入公司的工程师,也不难有管道向高级主管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是一个看似疯狂的点子,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进人生产阶段。
  诺基亚执行副总裁、“品牌设计师”安西范乔基说:“诺基亚品牌的第一口号是‘以人为本’,并没有涉及到科技字眼,因为我们发现通信,特别是手机这种移动通信技术可以给每个人带来便利,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以人为本’的。我们发现通信行业潜力非常大,可以通过手机把人们联系在一起,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人们互相联系起来。我们认为,‘以人为本’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1996年,一名工程师提出了把手机的天线移至手机体内的想法,当时这个想法立刻遭到强烈的反对。有些高级主管认为,当消费者看不到天线时,他们会认为手机的传输能力不够强。然而,当意见统一到 “以人为本的研发理念”上以后,这个原本有可能胎死腹中的创意,在1998年成为商品上市时,却成为诺基亚历史上最赚钱的产品之一,并引起竞争对手的纷纷模仿。
  在风险不大、需要的资源也不多的情况下,诺基亚甚至可以完全授权项目负责人自行在产品中添力口新功能,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批准程序。当电信市场需求下降,许多竞争对手纷纷缩减研发预算时,诺基亚却反其道而行,将2001年研发费用增加了16%,达到30亿美元。
  安西范乔基说:“当消费者看到产品设计非常方便,就愿意购买,因为普通消费者不懂得如何设计手机、制造手机,所以他必须在了解了手机能够非常方便地使用后,才会购买,这可以节省消费者的时间。所以我们设计手机的原则就是使每一个因素都能让消费者满意。从全局的角度考虑消费者的想法,才能设计出更好的手机,同时还要提供好的服务。这两个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寻求技术上的先进性,还要反映公司的价值。”
  如果说10年前诺基亚销售的是移动电话产品的话,那么今天它则是通过这个产品,推广一种理念和生活方式。以至于把手机当成一种时尚,一种时装,可以随着风格、个性的变化而变化。
  诺基亚手机外型设计师说:“诺基亚在这个领域一直是一个时尚的品牌,我自己就是从时装业转行来诺基亚的,已经9年了,但我认为诺基亚对时尚的追求一直未变。让我们的产品变得更加时尚化是我们持久的目标。我们设计一切,不管是手机、手机包装,还是耳机等配件,以及用户界面的外观和风格,我们都要设计。就我个人而言,我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了解终端用户的想法和感受,因为我们必须要为他们服务,这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们要设计出他们确实想要的东西。”   2003年3月,奥利拉提出,移动性将成为下一个全球大趋势,并将影响到所有的行业。诺基亚的思路非常明确,就是以自己的手机平台为基础,引领更多的公司加入移动应用的开发,让手机变成一个真正的集通信、娱乐、商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移动终端,让移动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诺基亚公司的公关经理向央视《探访欧洲晶牌》特别节目摄制组介绍了他们最新的产品:“这是诺基亚的游戏终端,刚刚推向市场,它不仅是一个手机,更重要的是一个游戏终端,你可以和你的朋友,无论是同处一室的朋友,还是通过网络和远方的朋友,在一起玩游戏。通过在网络上玩游戏,可以让你得到更多乐趣。”
  诺基亚营销副总裁说:“人们以前可能会带钱包、钥匙、手表等,但是现在他们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很多人现在不太用手表,因为他们可以看手机;如果没带钱包的话,可以用手机付款,我们现在有一种型号的手机,可以用来开门、锁门,所以以后出门就可以不带钥匙了。”
  奥利拉说:“下一代手机具有更快的速度。手机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不只是接听电话,有很多技术可以融到3G手机中来。我们也希望为中国市场提供所有这些技术。”
  为了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加强诺基亚对于技术融合、新型移动性市场和业务增长的力度,奥利拉开始对公司的组织结构重新进行调整,诺基亚的业务将由移动电话、网络、多媒体和企业解决方案四个业务部门承担,新的重组计划无疑在发出这样一个信号,那就是诺基亚将注重移动世界正在形成的多媒体等新业务领域,同时继续加强诺基亚在移动语音通信领域的领导地位。
  奥利拉说:“对于手机而言,有很多的发展领域,也有很复杂的技术,需要我们去开发。我们想成为一种公司,能够满足专业人士和普通消费者的各种需要。这是我们今后五年的计划。”
  已经成为全球移动通信行业领导者的诺基亚,现在又预见到了未来的移动发展趋势,诺基亚认为,生活正在走向移动,诺基亚的业务正在从移动话音向图像、游戏、音乐应用和企业解决方案扩展。不言而喻,诺基亚又将再次引领着整个行业迈向全面的移动性。
  奥利拉说:“一个企业要成功,一定要有竞争精神、勤奋工作的劲头和坚强的意志力。这是相互关联的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可以说,诺基亚创造了一个“品牌神话”。1990年还举步维艰的它,抓住了数字移动电话这一机遇,在其他同行还在踌躇不前时,诺基亚已经占得了市场的先机。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动向,并做出灵活的反应,这是奥利拉给诺基亚注入的最强大的力量,也是诺基亚在短短十年里迅速成长为全球知名品牌的成功之道。
其他文献
和海尼根一样,瑞典的家居品牌“宜家”,也是一个私人家族企业,它同样既有悠久传统的企业文化,又有现代时尚的市场理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它的创始人英格瓦一生都坚持这样一个信念:“我将用我的一生来证明,有用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昂贵的!”  1926年,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出生在瑞典西南部的一个叫做艾姆赫特的农场里。5岁的英格瓦从做买卖火柴盒的小生意开始便显现出经商的才能。1943年春天,17岁
期刊
近日,耐克 “恐惧斗室”系列广告在亚洲地区刊播后,引起轩然大波。争议的主焦点围绕着广告中被“小皇帝”勒布朗·詹姆斯所打败的东方人形象和中国图腾龙等元素。这让许多人认为创意中潜藏着对华裔的鄙视,应对其“严打”。当然也有不少年轻人被其吸引,甚至认为“很酷”。    问题广告,一种宣传手段?     新加坡一家媒体分析,这是耐克的一种宣传手段,“它试图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好像是某个街头的小混混抢走了某
期刊
2004年,Google在著名品牌经纪公司Interbrand进行的一项调查中被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品牌之一。Interbrand指出:Google晶牌管理人应当集中精力保护搜索的质量,如果公司能够维持其专业搜索引擎的名声,Google将加入象苹果这样独一无二的品牌行列,对这种品牌,消费者的忠诚度是狂热的。Interbrand公司称,Google将会继续坚持自己的政策,即遵照上市计划,坚持提供一种“
期刊
“性能-品牌-价格”,是传统的消费者购物选择时的关注要素三段式。过去的消费者通常会告诉你,我买这个产品首先关心它的性能质量,其次再看品牌是否可靠,然后是能不能买得起,所以,“性价比”是企业营销时通常着力宣传的要点。但在最近几年的市场研究中,我们发现,这样的三段式格局已逐渐被打破,对于不少产品,外观已经挤进了前三位的选择。  在实际的营销实践中,以“靓”动心最成功的案例就是中国国产手机的飞速增长。去
期刊
说起浙江,我们往往先会想到这是民营企业众多的一个省,是小商品的海洋,有皮鞋、袜子、服装、玩具等小商品,品种繁多,价格低廉。但如果让你具体说是哪个牌子的皮鞋、服装或玩具时,恐怕很少有人说得出。的确,大多数浙江民企的崛起,靠的是数量和规模的扩张,靠的是产品的低成本。当一招鲜再也不能吃遍天下的时候,这些企业何去何从就成为了一道难题。   针对浙江民企所面临的这个带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有
期刊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记者:很多人提起“李开复”,除了联想起“微软亚洲研究  院的首任院长”,还会联想起这样几封著名的信:一  是在网络上流传的给中国学生的三封信,谈及“诚  信”“从优秀到卓越”等关于青年人成长的理念;二  是听说你曾给中国的一位副总理写过一封信,历陈  中国当代教育的一些“顽疾”。  于是,一些中国人觉得奇怪,这个美国公司的副总  裁,为什么对中国的教育投入那么多热忱,他是
期刊
作为未来电视显示的主流,液晶、等离子、背投等厚度小于18厘米的电视被统称为新平板电视。在过去的2004年里,中国彩电业没有什么能比平板概念更吸引人的眼球,而以平板为轴心,来自国内外的企业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表演。    中国彩电渐进史 技术洗牌加速度    中国彩电业和世界彩电业的发展历程基本一致,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是世界彩电发展史的缩影。  中国彩电业发展经历了3个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中
期刊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示,日前,上海通用(沈阳)北盛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上海通用汽车在烟台生产赛欧之后,在国内的第三个整车生产基地,将完整纳入上海通用汽车的一体化运营体系。  移师北上生产GL8  据悉,在国内商务、公务MPV市场上长期占有优势的GL8陆上公务舱系列产品,将于9月底移师北上,在上海通用北盛汽车批量生产,这将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提高国有资产运营质量
期刊
一个东方小个子的百年传奇和由他亲身历经创造与发展的百年中华发展史,在他离开人民7年后,愈发使他的思想脉络和理论基础更加清晰,并展现在中国百姓日益步入殷实“小康”的具体战略目标中——国力的增强,实现人均800美元的收入,使置身于每一个生活得到改善的中国人在想起他时,都会肃然起敬。  汽车制造业与全球经济的结合,使国与国、先进技术与日益发展的人类科学距离越来越缩短。邓小平从提高综合国力出发,在二次“南
期刊
一位汾酒销售经理曾深有感慨的说:“20年前,汾酒的价格比茅台低1元多,比五粮液低2角。现在呢,平均差了200多(和五粮液比)。同为四大名酒,价格却如此悬殊,我认为就差在品牌形象。”  作为五粮液长期品牌合作伙伴,北京世邦公司从1994年起就开始介入五粮液品牌战略规划与传播执行的系统服务,至今已逾10年。这10年,正是五粮液集团远超其他中国传统名酒,成功实现品牌资产百亿级跨越的10年:1994~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