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Spring and All》是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早期创作的同名诗集里的第一首诗。此诗充满了强烈的本土特色,真实地展现了乡野早春的本来面目,完美地体现了威廉斯独特的个人风格。本文尝试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以该诗的三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分别就语音层、词汇层、前景化方面对它们进行了浅要赏析,旨在把文体学引入诗歌的翻译中,以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从而使译者能更好地把握原诗的文体及美学价值。
[关键词]文体学 诗歌翻译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Spring and All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21-02
谢碧原(1991-),女,四川宜宾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翻译理论与实践2013级在读硕士生。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是美国20世纪诗坛的一朵奇葩,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威廉斯创作的特点是坚持使用口语,用简明清晰的描述性意象,用松散的短句,反对复杂沉重过于致密的内部结构和晦涩的象征体系。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粗糙、丑恶、平凡的事物均可入诗。他还强调美国本土风格,用普通美国人的语言,写美国题材,建立有美国本土特色的诗歌。他说:“我相信一切艺术都从当地产生,而且必须如此,因为这样我们的感官才能找到素材。”
《Spring and All》便是这样一首完美体现了威廉斯诗学观念的自由诗。该诗描写早春景象,但诗人笔下的春天却茫然、倦怠,大地一片荒凉、杂乱,给人以萧条无生气之感,丝毫不同于传统诗文里柔美、明媚的春天的样子。然而这样的春天依然孕育着生机与希望,虽仍残留着冬天的痕迹,但这正是乡野早春的本来面目。
诗歌用词考究,修辞变幻莫测,其文体风格是表达主题意义和表现美学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译者应该采用与原文相同的语体,尽力保留原文的文体特征。(谭载喜,1999)本文采用文体学视域,试从文体学中的语音、词汇、前景化层面,围绕威廉斯的诗作《Spring and All》,对郭洋生的《春天及一切》、赵毅衡的《春天和一切》以及郑敏的《春天及其他》三个译本(以下简称郭译本、赵译本、郑译本)展开赏析,以找出最符合原文文体特征、最能传达原诗韵味灵魂的译本。
一、语音层
(一)节奏
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自由诗,其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不用韵。在章节、音步、押韵等方面都比较自由、靈活,没有格律诗那样严格、固定而受限制和约束。但没有固定的格律与韵律,并不代表自由诗的节奏便杂乱而毫无章法。事实上,优秀的自由诗往往是在合乎了某种巧妙的节奏之上而创作出的珍品,可谓散而不乱,有道可循。如若在翻译中丢失了这种巧妙设计的节奏,那译本自然也就无法传达出原诗的美妙。例如:
原文:Lifeless in appearance, sluggish/dazed spring approaches-/They enter the new world naked,/ cold, uncertain of all/save that they enter.
郑译本:景色呆滞了无生气/然后春天却慢悠悠地来了/春天赤裸裸地进入新世界/寒冷之中义无反顾/别的早已不大在乎
赵译本:看来毫无生命,倦怠不堪/而莽撞的春天来临——/他们赤裸地进入新世界/全身冰凉,什么都不明白/只知道他们在进入春天
郭译本:外表毫无生气,缓慢的/茫然的春天来临——/它们进入新世界,一丝不挂/混身冰凉,一切都不能确定/只知道进入
该诗节描写了春天迟迟而来的景象,它就像是刚从酣梦中被叫醒的孩童:睡眼惺忪,意识也比较模糊,还没顾得穿上衣裳便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领到了另一个世界。整个诗节节奏缓慢,特别是当春天进入新的世界时,修饰它的定语也刻意用逗号相互隔开,naked,cold,uncertain of all,形容其进入的缓慢、茫然。因此,在翻译该诗节时,应特别注意保留这种缓慢的节奏。对比三个译本,最能体现原文节奏的当属郭译本,其次是赵译本。郑译本“寒冷之中义无反顾/别的早已不大在乎”,虽然对仗工整,但打破了原文的行文节奏,自然也无法真实地表现诗中春天到来的真实景象。
原文:Now the grass, tomorrow/the stiff curl of wildcarrot leaf/One by one objects are defined-/It quickens: clarity, outline of leaf.
郑译本:今天草地一片,而明天/野萝卜僵僵的幼芽会昌尖/一点儿一点儿地成形/接着迅速长好端端的叶子
赵译本:瞧这些草,明天/野胡萝卜那坚挺的卷叶/一件一件清清楚楚——/越来越快:明晰,这叶子的轮廓
郭译本:现在是野草,明天/便有野萝卜坚挺的卷叶/一个接一个,万物都长成定形——/速度在加快:明晰、叶片的轮廓
这两个诗节描绘了虽然缓慢但毕竟已然来临的春天使大地万物逐渐复苏的景象。野草、胡萝卜叶,以及其他植被开始被春天唤醒,它们生长变化的速度迅猛而突然,就像诗中所说:It quickens: clarity, outline of leaf。这句话简洁明了,节奏轻快,把生命从无到有瞬间爆发的一幕跃然纸上。就三个译本来讲,郑译本丢失了原诗的节奏,显得相对冗杂。对比赵译本与郭译本,两者在处理clarity, outline of leaf时,都处理得特别好,保留了原诗的节奏。但总的来说,会发现赵译本在节奏上做得更好,“越来越快”比“速度在加快”显得更加简洁,读起来也更顺溜。
二、词汇层 (一)词汇选择
词汇作为语义是文体的载体。诗歌重在字字珠玑、句句传神,选词自然十分考究。而词汇的选择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歌的文体风格。在诗歌翻译时,如果选词不当则会损害原诗本来的诗意和美感。例如:
(1)原文:Beyond,the/waste of broad weeds, standing and fallen
鄭译本:远处,大片开阔洪荒之地/褐色的草木一岁一枯荣
赵译本:远处,一片泥泞的荒野/野草枯黄,有立有伏
郭译本:远处,那边/广阔、泥泞的荒野/被挺立和倒伏的枯草染成褐色
正如之前所介绍的,威廉斯创作的特点是坚持使用口语,用简明清晰的描述性意象,用松散的短句。郑译本中,用“洪荒之地”“一岁一枯荣”这样宏大辽阔的词语显得不妥。而郭译本中,将后置的定语standing and fallen前置,将其翻译为“被挺立和倒伏的枯草”,也不符合威廉斯词汇选择的简单口语化。三个译本中,最为贴切原诗文体特征的当属赵译本,“远处,一片泥泞的荒野/野草枯黄,有立有伏”,用词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另外,比如在翻译lifeless vines时,郑译本将其翻译为“脱尽叶子的藤蔓”,而赵译本和郭译本分别翻为“无叶的藤”“光枯的藤蔓”,显然后两个译本更符合诗人用词风格。
三、前景化(foregrounding)
前景化是文体学中常见的一个术语,与背景(back-ground)、自动化(automation)和常规(convention)相对应。前景化语言最明显地存在于诗歌及小说语言中,违反常规的非自动化以及非熟悉化,就是前景化。
诗歌是一种集内在内容与外在形式为一体的文学体裁,诗人往往靠偏离常规的语言形式抒情写意,表达自身独特的感受或者创作主张。比如威廉斯的诗歌就具有很强的形式感,他对诗歌形式不断进行创新,巧妙地运用诗行排列,塑造独特的造型或者图符,突出意象,使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种视觉艺术,并产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在对他的诗歌进行翻译时,还应特别注意诗歌形式上的“前景化现象”,尽量保留原诗的整体形式。
比如此诗中,诗人大量采用切割的句子,连续分行,不加标点,多处使用破折号等写作方法,给予了平凡的事物多重意义,给读者以美的阅读经历与感受。因而在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诗的这一特点,失之,则丢失了原诗灵魂。就三个译本而言,将此点遗失最多的应是郑译本,郑译本不仅将原诗的许多分割句给整合了起来,而且还省略了原诗中所有的破折号,将本来的美感与韵味完全毁灭殆尽。赵译本虽保留了原诗大量的破折号,一定程度上拥有原诗的韵味与美感,但比起郭译本仍稍显不足。就郭译本而言,其不仅保留了诗中所有的破折号,还保留了全部的切割句,按照原诗结构,连续分行,可谓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原诗形式。读来有与原诗相媲美之感,可谓是上佳的译作。
总的来说,三个译本在各自对诗歌节奏、词汇选择及诗歌形式等方面的处理上都各有千秋。赵译本与郭译本更遵循原文,符合原文文体特征,再现了原诗的文体风格。而郑译本则更加灵活,偏向于意义的转达。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把文体学引入诗歌翻译的领域中,以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从而拿出更好的诗歌译作以飨读者。
【参考文献】
[1]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张建科.前景化在鲁迅作品中的体现及其作用探析[J].时代文学,2011.
[4]何莎.文学文体学角度诗歌译本的对比与赏析[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1.
责任编辑:武聪
[关键词]文体学 诗歌翻译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Spring and All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21-02
谢碧原(1991-),女,四川宜宾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翻译理论与实践2013级在读硕士生。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是美国20世纪诗坛的一朵奇葩,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威廉斯创作的特点是坚持使用口语,用简明清晰的描述性意象,用松散的短句,反对复杂沉重过于致密的内部结构和晦涩的象征体系。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粗糙、丑恶、平凡的事物均可入诗。他还强调美国本土风格,用普通美国人的语言,写美国题材,建立有美国本土特色的诗歌。他说:“我相信一切艺术都从当地产生,而且必须如此,因为这样我们的感官才能找到素材。”
《Spring and All》便是这样一首完美体现了威廉斯诗学观念的自由诗。该诗描写早春景象,但诗人笔下的春天却茫然、倦怠,大地一片荒凉、杂乱,给人以萧条无生气之感,丝毫不同于传统诗文里柔美、明媚的春天的样子。然而这样的春天依然孕育着生机与希望,虽仍残留着冬天的痕迹,但这正是乡野早春的本来面目。
诗歌用词考究,修辞变幻莫测,其文体风格是表达主题意义和表现美学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译者应该采用与原文相同的语体,尽力保留原文的文体特征。(谭载喜,1999)本文采用文体学视域,试从文体学中的语音、词汇、前景化层面,围绕威廉斯的诗作《Spring and All》,对郭洋生的《春天及一切》、赵毅衡的《春天和一切》以及郑敏的《春天及其他》三个译本(以下简称郭译本、赵译本、郑译本)展开赏析,以找出最符合原文文体特征、最能传达原诗韵味灵魂的译本。
一、语音层
(一)节奏
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自由诗,其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不用韵。在章节、音步、押韵等方面都比较自由、靈活,没有格律诗那样严格、固定而受限制和约束。但没有固定的格律与韵律,并不代表自由诗的节奏便杂乱而毫无章法。事实上,优秀的自由诗往往是在合乎了某种巧妙的节奏之上而创作出的珍品,可谓散而不乱,有道可循。如若在翻译中丢失了这种巧妙设计的节奏,那译本自然也就无法传达出原诗的美妙。例如:
原文:Lifeless in appearance, sluggish/dazed spring approaches-/They enter the new world naked,/ cold, uncertain of all/save that they enter.
郑译本:景色呆滞了无生气/然后春天却慢悠悠地来了/春天赤裸裸地进入新世界/寒冷之中义无反顾/别的早已不大在乎
赵译本:看来毫无生命,倦怠不堪/而莽撞的春天来临——/他们赤裸地进入新世界/全身冰凉,什么都不明白/只知道他们在进入春天
郭译本:外表毫无生气,缓慢的/茫然的春天来临——/它们进入新世界,一丝不挂/混身冰凉,一切都不能确定/只知道进入
该诗节描写了春天迟迟而来的景象,它就像是刚从酣梦中被叫醒的孩童:睡眼惺忪,意识也比较模糊,还没顾得穿上衣裳便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领到了另一个世界。整个诗节节奏缓慢,特别是当春天进入新的世界时,修饰它的定语也刻意用逗号相互隔开,naked,cold,uncertain of all,形容其进入的缓慢、茫然。因此,在翻译该诗节时,应特别注意保留这种缓慢的节奏。对比三个译本,最能体现原文节奏的当属郭译本,其次是赵译本。郑译本“寒冷之中义无反顾/别的早已不大在乎”,虽然对仗工整,但打破了原文的行文节奏,自然也无法真实地表现诗中春天到来的真实景象。
原文:Now the grass, tomorrow/the stiff curl of wildcarrot leaf/One by one objects are defined-/It quickens: clarity, outline of leaf.
郑译本:今天草地一片,而明天/野萝卜僵僵的幼芽会昌尖/一点儿一点儿地成形/接着迅速长好端端的叶子
赵译本:瞧这些草,明天/野胡萝卜那坚挺的卷叶/一件一件清清楚楚——/越来越快:明晰,这叶子的轮廓
郭译本:现在是野草,明天/便有野萝卜坚挺的卷叶/一个接一个,万物都长成定形——/速度在加快:明晰、叶片的轮廓
这两个诗节描绘了虽然缓慢但毕竟已然来临的春天使大地万物逐渐复苏的景象。野草、胡萝卜叶,以及其他植被开始被春天唤醒,它们生长变化的速度迅猛而突然,就像诗中所说:It quickens: clarity, outline of leaf。这句话简洁明了,节奏轻快,把生命从无到有瞬间爆发的一幕跃然纸上。就三个译本来讲,郑译本丢失了原诗的节奏,显得相对冗杂。对比赵译本与郭译本,两者在处理clarity, outline of leaf时,都处理得特别好,保留了原诗的节奏。但总的来说,会发现赵译本在节奏上做得更好,“越来越快”比“速度在加快”显得更加简洁,读起来也更顺溜。
二、词汇层 (一)词汇选择
词汇作为语义是文体的载体。诗歌重在字字珠玑、句句传神,选词自然十分考究。而词汇的选择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歌的文体风格。在诗歌翻译时,如果选词不当则会损害原诗本来的诗意和美感。例如:
(1)原文:Beyond,the/waste of broad weeds, standing and fallen
鄭译本:远处,大片开阔洪荒之地/褐色的草木一岁一枯荣
赵译本:远处,一片泥泞的荒野/野草枯黄,有立有伏
郭译本:远处,那边/广阔、泥泞的荒野/被挺立和倒伏的枯草染成褐色
正如之前所介绍的,威廉斯创作的特点是坚持使用口语,用简明清晰的描述性意象,用松散的短句。郑译本中,用“洪荒之地”“一岁一枯荣”这样宏大辽阔的词语显得不妥。而郭译本中,将后置的定语standing and fallen前置,将其翻译为“被挺立和倒伏的枯草”,也不符合威廉斯词汇选择的简单口语化。三个译本中,最为贴切原诗文体特征的当属赵译本,“远处,一片泥泞的荒野/野草枯黄,有立有伏”,用词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另外,比如在翻译lifeless vines时,郑译本将其翻译为“脱尽叶子的藤蔓”,而赵译本和郭译本分别翻为“无叶的藤”“光枯的藤蔓”,显然后两个译本更符合诗人用词风格。
三、前景化(foregrounding)
前景化是文体学中常见的一个术语,与背景(back-ground)、自动化(automation)和常规(convention)相对应。前景化语言最明显地存在于诗歌及小说语言中,违反常规的非自动化以及非熟悉化,就是前景化。
诗歌是一种集内在内容与外在形式为一体的文学体裁,诗人往往靠偏离常规的语言形式抒情写意,表达自身独特的感受或者创作主张。比如威廉斯的诗歌就具有很强的形式感,他对诗歌形式不断进行创新,巧妙地运用诗行排列,塑造独特的造型或者图符,突出意象,使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种视觉艺术,并产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在对他的诗歌进行翻译时,还应特别注意诗歌形式上的“前景化现象”,尽量保留原诗的整体形式。
比如此诗中,诗人大量采用切割的句子,连续分行,不加标点,多处使用破折号等写作方法,给予了平凡的事物多重意义,给读者以美的阅读经历与感受。因而在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诗的这一特点,失之,则丢失了原诗灵魂。就三个译本而言,将此点遗失最多的应是郑译本,郑译本不仅将原诗的许多分割句给整合了起来,而且还省略了原诗中所有的破折号,将本来的美感与韵味完全毁灭殆尽。赵译本虽保留了原诗大量的破折号,一定程度上拥有原诗的韵味与美感,但比起郭译本仍稍显不足。就郭译本而言,其不仅保留了诗中所有的破折号,还保留了全部的切割句,按照原诗结构,连续分行,可谓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原诗形式。读来有与原诗相媲美之感,可谓是上佳的译作。
总的来说,三个译本在各自对诗歌节奏、词汇选择及诗歌形式等方面的处理上都各有千秋。赵译本与郭译本更遵循原文,符合原文文体特征,再现了原诗的文体风格。而郑译本则更加灵活,偏向于意义的转达。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把文体学引入诗歌翻译的领域中,以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从而拿出更好的诗歌译作以飨读者。
【参考文献】
[1]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张建科.前景化在鲁迅作品中的体现及其作用探析[J].时代文学,2011.
[4]何莎.文学文体学角度诗歌译本的对比与赏析[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1.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