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开始实施的“分税制”改革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流转税为主的基本税收体系,增值税和营业税作为调节商品和劳务流通的两个最主要税种,前者主要作用于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调节第二产业,后者则覆盖了第三产业提供的大部分劳务行为,主要调节第三产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了阻力,特别是对服务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逐步显现,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说,本次“营改增”意味着对第三产业的结构性减税。
历次税制改革均对第一、二产业给予支持,而对大部分经营者是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第三产业施行高税率、高水电价等。过重的税负严重抑制了企业活力,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截至2011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35%,远低于世界平均比重63%,说明其中有很大的就业潜力可以挖掘。随着商品和服务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对二者共同征收增值税更为合理,“营改增”是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不但有利于消除流转税双重征税的问题,对于激发第三产业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和结构升级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营改增”从理论意义上来说:(1)消除重复征税。改革之前,服务业按照营业额缴税,但提供劳务也需要消耗其他货物和劳务,而这部分消耗已经缴纳过增值税和营业税,却不能抵扣,因此存在重复计税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专业化分工,产业链不断拉长,重复征税日趋严重,下游服务行业的营业税负不断加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可以改变这一局面,不论产品通过几个流通环节,只在产品增值的情况下才征收,杜绝了重复征税。而且购进固定资产也可以从销项税抵扣,会增加第三产业的投资意愿,激发第三产业的发展活力。(2)促进专业化分工。税制改革之前很多企业为了避免重复征税而倾向于“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模式,由内部提供服务而非外包,既不利于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核心竞争力建设,也对服务外化产生抑制作用、阻碍了服务外包等产业的发展。“营改增”能够使得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值税往来环环抵扣,减轻税负,企业可以集中资源和财力进行核心能力建设,提高生产效率,不断细化、深化整个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而且也会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向多行业集聚,拓展第三产业的范围,从原业态中分离出更为专业的行业,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3)助力出口贸易。出口货物退(免)税是国际贸易中通常采用的税收措施,对出口货物已承担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等间接税实行退还或者免征。由于我国第三产业征收营业税,不具有出口货物退(免)税权利,导致第三产业出口的价格劣势,“营改增”将改变这一状况,使我国获得价格上的优势。这些方面都将大大激发第三产业的发展活力。
据预测,2016年“营改增”减税总规模接近6000亿元。事实上,“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不仅减税效果十分明显,其对第三产业的促进效应也表现充分。
以实施“营改增”最早试点的上海为例,“营改增”实施后,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提高,“营改增”拉动了上海市2012年第三产业增长1.1个百分点,2013年1.4个百分点。剔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后,分别为1.3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对上海市第三产业的促进效应表现显著。
从全国来看,我国从2012年起针对第三产业部分行业实施“营改增”政策后,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6.1%,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其中必然有中国多年来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动的积累效应,但也部分显示了“营改增”政策的助推力影响。
由“营改增”上海试点的数据分析和全国的产业趋势分析可以预见,此次“营改增”政策对于大部分第三产业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为第三产业的专业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细分提供发展空间,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导向,拓展第三产业范围;而且通过打通二、三产业增值税抵扣链条完善税收制度,将改变我国整体的产业格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也将必然会提升第三产业的就业容纳能力,从而缓解全社会的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虽然在改革初期会不可避免遇到一些考虑不周全的问题,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税收制度的完善,企业税负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并趋于平稳,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税负公平、提升产业结构等产生深远影响。
栏目主持人:郑宾 [email protected]
历次税制改革均对第一、二产业给予支持,而对大部分经营者是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第三产业施行高税率、高水电价等。过重的税负严重抑制了企业活力,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截至2011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35%,远低于世界平均比重63%,说明其中有很大的就业潜力可以挖掘。随着商品和服务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对二者共同征收增值税更为合理,“营改增”是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不但有利于消除流转税双重征税的问题,对于激发第三产业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和结构升级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营改增”从理论意义上来说:(1)消除重复征税。改革之前,服务业按照营业额缴税,但提供劳务也需要消耗其他货物和劳务,而这部分消耗已经缴纳过增值税和营业税,却不能抵扣,因此存在重复计税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专业化分工,产业链不断拉长,重复征税日趋严重,下游服务行业的营业税负不断加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可以改变这一局面,不论产品通过几个流通环节,只在产品增值的情况下才征收,杜绝了重复征税。而且购进固定资产也可以从销项税抵扣,会增加第三产业的投资意愿,激发第三产业的发展活力。(2)促进专业化分工。税制改革之前很多企业为了避免重复征税而倾向于“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模式,由内部提供服务而非外包,既不利于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核心竞争力建设,也对服务外化产生抑制作用、阻碍了服务外包等产业的发展。“营改增”能够使得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值税往来环环抵扣,减轻税负,企业可以集中资源和财力进行核心能力建设,提高生产效率,不断细化、深化整个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而且也会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向多行业集聚,拓展第三产业的范围,从原业态中分离出更为专业的行业,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3)助力出口贸易。出口货物退(免)税是国际贸易中通常采用的税收措施,对出口货物已承担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等间接税实行退还或者免征。由于我国第三产业征收营业税,不具有出口货物退(免)税权利,导致第三产业出口的价格劣势,“营改增”将改变这一状况,使我国获得价格上的优势。这些方面都将大大激发第三产业的发展活力。
据预测,2016年“营改增”减税总规模接近6000亿元。事实上,“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不仅减税效果十分明显,其对第三产业的促进效应也表现充分。
以实施“营改增”最早试点的上海为例,“营改增”实施后,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提高,“营改增”拉动了上海市2012年第三产业增长1.1个百分点,2013年1.4个百分点。剔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后,分别为1.3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对上海市第三产业的促进效应表现显著。
从全国来看,我国从2012年起针对第三产业部分行业实施“营改增”政策后,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6.1%,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其中必然有中国多年来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动的积累效应,但也部分显示了“营改增”政策的助推力影响。
由“营改增”上海试点的数据分析和全国的产业趋势分析可以预见,此次“营改增”政策对于大部分第三产业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为第三产业的专业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细分提供发展空间,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导向,拓展第三产业范围;而且通过打通二、三产业增值税抵扣链条完善税收制度,将改变我国整体的产业格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也将必然会提升第三产业的就业容纳能力,从而缓解全社会的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虽然在改革初期会不可避免遇到一些考虑不周全的问题,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税收制度的完善,企业税负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并趋于平稳,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税负公平、提升产业结构等产生深远影响。
栏目主持人:郑宾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