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学习是在母语思维和二语思维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认知理论认为母语思维对二语学习的影响具有多面性。绝大多数研究只是从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进行论证的:如阅读、写作等方面;关于母语思维和英语口语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目前,我国学生口语水平较低,针对非自然输入下母语思维对英语口语影响的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母语思维;口语输出;英语
一、二语习得与母语思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英国语言学家Ellis认为,在所有的自然语言中,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规则。[1] 尽管地域、风俗、文化及社会环境不同,不同的语言间都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心理语言学认为人类的思维对语言的共同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感性认识会反映在当地语言符号上,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拟声词就证明了人类相同的感知经验导致语言的某些共同现象。例如:布谷鸟中文里是bu gu,英语是cuckoo,德语是kuckuck,是一种约定俗成地以鸟啼鸣声来命名的。由于不同语言间存在的共性,学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将母语中的规则迁移到二语习得中。Ellis(1994)认为,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学生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这样,母语可以加快目的语的学习过程。[2]
我国的外语教学是在非自然输入下进行的,母语思维在外语口语习得中发挥着中介的职能。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和语言是在人类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下发展的。尽管风俗和客观环境不同,人类的思维是具有共性的,人们会以同样的方式去表达情感:喜、怒、哀、乐。母语思维和二语思维具有的思维共性并没有变,不同的是其在不同文化领域里认知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而已。不同客观环境对人类思维的影响会产生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如《晏子春秋》里的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非自然输入下,英语教学不带有母语思维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学习英语、日语还是韩语都是在单词后注明其对应的中文意思。初学者在学习一门外语时都是将母语思维作为中介翻译式地学习,特别是在口语交流中。由于各种语言和思维所存在的共同性,母语思维对二语口语学习也有积极影响。
二、母语思维对二语口语的迁移作用
(一)正面影响
Searle认为,“语言的目的是交际”。[3]学习者的大脑中已经存在着以母语思维为载体的认知体系和文化背景,对语言习得规律有一定认识,能够借助母语思维习得外语知识。研究表明,在二语学习早期,母语思维对其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初学者能够轻松习得一些语序和结构相同的句子,例如My name is Lucy. I come from Beijing.和“我的名字是露西,我来自北京”语序相同。在非自然输入下的英语教学中,对于初学者母语思维是有促进作用的。
(二)负面影响
此外,母语思维对二语口语的输出也有干扰作用。
1.发音方面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其发音规则也是不同的。汉语属声调语言,以音节为基本单位;英语属语调语言,以短语为基本单位。何善芬(2002)汉语里有升降起伏的字调,而英语里却没有;英语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语调和重音,这恰是中国学生难以把握的问题。[4]大多数多音节以及重音,学生很难掌握清楚。另外,教师自身的发音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口语输出例如:语调,长短音等。
2.表达方式方面
英语语句逻辑性强,必须借助话语标记语(例如:however、in a word、after all等话语连接词)并借助常规关系和共同的认知语境才能激发听话者的缺省预设从而进行语用推理成功交际。汉语注重意合,英语注重形合。英语词汇有词性和词形的区别,而汉语没有。例如表达“我将要买一个苹果”和“我将要买一些苹果”;“苹果”没有变化,而其对应的英语表达为“I will buy an apple”和“I will buy some apples”。“apple”有数量和词形上的变化。英语教学中,在积累语法知识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英汉表达方式的不同,进而习得地道的口语。
3.语用方面
由于文化差异,语用负迁移现象明显。有些中国学生能够掌握好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但是表达方式不符合习惯进而造成语用失误。在中国工资、婚姻状况、年龄等不属于个人隐私,但是西方文化则不然。此外,常用短句“Excuse me”和“I’m sorry”中文意思是“对不起”,但是前者属于委婉语,用于“寻求帮助”,而后者用于“表示歉意”。教学中仍有很多学生不清楚两者的区别造成语用失误。
三、结语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思维决定着语言的意义。母语思维存在于二语习得的每一个阶段,它的运用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而减少。降低母语思维影响,培养二语思维和语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转换思维方式才能进行成功交际。
参考文献:
[1]孙晓青.外语思维和母语思维[J].外语界,2002(4):16.
[2]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Searle,John R.Expression and Mea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母语思维;口语输出;英语
一、二语习得与母语思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英国语言学家Ellis认为,在所有的自然语言中,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规则。[1] 尽管地域、风俗、文化及社会环境不同,不同的语言间都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心理语言学认为人类的思维对语言的共同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感性认识会反映在当地语言符号上,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拟声词就证明了人类相同的感知经验导致语言的某些共同现象。例如:布谷鸟中文里是bu gu,英语是cuckoo,德语是kuckuck,是一种约定俗成地以鸟啼鸣声来命名的。由于不同语言间存在的共性,学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将母语中的规则迁移到二语习得中。Ellis(1994)认为,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学生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这样,母语可以加快目的语的学习过程。[2]
我国的外语教学是在非自然输入下进行的,母语思维在外语口语习得中发挥着中介的职能。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和语言是在人类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下发展的。尽管风俗和客观环境不同,人类的思维是具有共性的,人们会以同样的方式去表达情感:喜、怒、哀、乐。母语思维和二语思维具有的思维共性并没有变,不同的是其在不同文化领域里认知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而已。不同客观环境对人类思维的影响会产生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如《晏子春秋》里的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非自然输入下,英语教学不带有母语思维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学习英语、日语还是韩语都是在单词后注明其对应的中文意思。初学者在学习一门外语时都是将母语思维作为中介翻译式地学习,特别是在口语交流中。由于各种语言和思维所存在的共同性,母语思维对二语口语学习也有积极影响。
二、母语思维对二语口语的迁移作用
(一)正面影响
Searle认为,“语言的目的是交际”。[3]学习者的大脑中已经存在着以母语思维为载体的认知体系和文化背景,对语言习得规律有一定认识,能够借助母语思维习得外语知识。研究表明,在二语学习早期,母语思维对其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初学者能够轻松习得一些语序和结构相同的句子,例如My name is Lucy. I come from Beijing.和“我的名字是露西,我来自北京”语序相同。在非自然输入下的英语教学中,对于初学者母语思维是有促进作用的。
(二)负面影响
此外,母语思维对二语口语的输出也有干扰作用。
1.发音方面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其发音规则也是不同的。汉语属声调语言,以音节为基本单位;英语属语调语言,以短语为基本单位。何善芬(2002)汉语里有升降起伏的字调,而英语里却没有;英语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语调和重音,这恰是中国学生难以把握的问题。[4]大多数多音节以及重音,学生很难掌握清楚。另外,教师自身的发音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口语输出例如:语调,长短音等。
2.表达方式方面
英语语句逻辑性强,必须借助话语标记语(例如:however、in a word、after all等话语连接词)并借助常规关系和共同的认知语境才能激发听话者的缺省预设从而进行语用推理成功交际。汉语注重意合,英语注重形合。英语词汇有词性和词形的区别,而汉语没有。例如表达“我将要买一个苹果”和“我将要买一些苹果”;“苹果”没有变化,而其对应的英语表达为“I will buy an apple”和“I will buy some apples”。“apple”有数量和词形上的变化。英语教学中,在积累语法知识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英汉表达方式的不同,进而习得地道的口语。
3.语用方面
由于文化差异,语用负迁移现象明显。有些中国学生能够掌握好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但是表达方式不符合习惯进而造成语用失误。在中国工资、婚姻状况、年龄等不属于个人隐私,但是西方文化则不然。此外,常用短句“Excuse me”和“I’m sorry”中文意思是“对不起”,但是前者属于委婉语,用于“寻求帮助”,而后者用于“表示歉意”。教学中仍有很多学生不清楚两者的区别造成语用失误。
三、结语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思维决定着语言的意义。母语思维存在于二语习得的每一个阶段,它的运用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而减少。降低母语思维影响,培养二语思维和语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转换思维方式才能进行成功交际。
参考文献:
[1]孙晓青.外语思维和母语思维[J].外语界,2002(4):16.
[2]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Searle,John R.Expression and Mea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