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含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对于这类文章,如果只对语言文字分析,只是关注孩子的语文双基,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培养,就会遏制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无疑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 挖掘题材,激发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发明创造都源起于兴趣。如果学生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了兴趣,日后只要有适当的机会,这些兴趣定会生根、发芽,开出鲜艳的花朵。语文教学中,可利用适当的语言文字,加以巧妙的引导,在学生的心中播撒下科学的种子,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对科学的兴趣。而一些在科学上有所成就的、学生崇拜的名人的课文是最好的媒介。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装满昆虫的衣袋》讲述的是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因为对昆虫的喜爱而从小就痴迷于昆虫研究中,结果终于成为了一个昆虫学家的故事。文中的法布尔和五年级的学生年龄相仿,他的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因此在学习课文、掌握人物形象的时候他们都能和法布尔产生共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课的最后,我适时抛出一个作业:“你们喜欢哪些昆虫呢?去观察观察,把它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记录下来吧。”当时是九月份,有的孩子真的像法布尔一样寻找、观察“纺织娘”,在草丛中守候着,甚至腿上还被叮满了包。看来,学生在喜欢这个人物的的同时也受到了他的熏陶。正如法布尔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儿童时期是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期。巧妙的引导,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们对于科学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学生们在学好语文的同时,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2 积极引导,培养科学精神
陶行知指出:学习光靠智力不行,有了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有了对科学的兴趣,那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要想攀登科学的高峰,没有坚强的、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是不行的。
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语文,更需要广泛地积累知识,需要学生长期不懈的努力。课堂上学生都明白,法布尔的成功不是光靠兴趣,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专一的目标和执着的精神。曾经,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不管是在校时间还是寒暑假,每天至少阅读一个小时课外书籍,还发动家长一起参与孩子的读书过程。起初,学生都能坚持,但是一段时间过后,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就逐渐放弃了,有的家长也觉得孩子的课业负担加重了,所以也不再要求孩子读书,有的甚至在敷衍老师。针对这种情况,我把教室里写作比较好的同学的的习作按顺序打印出来让大家阅读。大家传阅之后,发现这位同学起初也并不是写作高手,但是慢慢的,每一篇中都有闪光点。然后再让这位学生介绍自己的秘诀,孩子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坚持,这种坚持不是几个小时,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永远、一辈子;成功是不会唾手可得的。终于,在空暇时间,更多的学生又加入了读书的行列。他们在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的同时,那些书本上英雄人物的科学意志品质内化于心中。同时,意志品质的实际锻炼与故事的鞭策,让学生们拥有了坚强的,不畏艰难的科学的意志品质。这些精神养料将是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3 课外延伸,鼓励科学实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结论是由伽利略敢于挑战传统、动手做实验得出的结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制作,对于进一步增强科学意识,丰富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学科的科学渗透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珍惜水资源”,当时正好西南地区严重缺水,于是,我们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除了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有关水资源缺乏的资料,让学生增加节约用水的意识,还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亲眼看看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学生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产生污染的原因,写出调查报告和倡议书,并且在家里进行了很多实验,提供了很多的节水妙招。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感受到了科学创造的价值以及现代社会也需要他们这些“小小科学家”的献计献策。
科学的时代需要科学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担负起责任来,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助一臂之力,使学生从小爱上科学,主动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
1 挖掘题材,激发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发明创造都源起于兴趣。如果学生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了兴趣,日后只要有适当的机会,这些兴趣定会生根、发芽,开出鲜艳的花朵。语文教学中,可利用适当的语言文字,加以巧妙的引导,在学生的心中播撒下科学的种子,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对科学的兴趣。而一些在科学上有所成就的、学生崇拜的名人的课文是最好的媒介。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装满昆虫的衣袋》讲述的是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因为对昆虫的喜爱而从小就痴迷于昆虫研究中,结果终于成为了一个昆虫学家的故事。文中的法布尔和五年级的学生年龄相仿,他的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因此在学习课文、掌握人物形象的时候他们都能和法布尔产生共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课的最后,我适时抛出一个作业:“你们喜欢哪些昆虫呢?去观察观察,把它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记录下来吧。”当时是九月份,有的孩子真的像法布尔一样寻找、观察“纺织娘”,在草丛中守候着,甚至腿上还被叮满了包。看来,学生在喜欢这个人物的的同时也受到了他的熏陶。正如法布尔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儿童时期是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期。巧妙的引导,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们对于科学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学生们在学好语文的同时,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2 积极引导,培养科学精神
陶行知指出:学习光靠智力不行,有了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有了对科学的兴趣,那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要想攀登科学的高峰,没有坚强的、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是不行的。
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语文,更需要广泛地积累知识,需要学生长期不懈的努力。课堂上学生都明白,法布尔的成功不是光靠兴趣,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专一的目标和执着的精神。曾经,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不管是在校时间还是寒暑假,每天至少阅读一个小时课外书籍,还发动家长一起参与孩子的读书过程。起初,学生都能坚持,但是一段时间过后,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就逐渐放弃了,有的家长也觉得孩子的课业负担加重了,所以也不再要求孩子读书,有的甚至在敷衍老师。针对这种情况,我把教室里写作比较好的同学的的习作按顺序打印出来让大家阅读。大家传阅之后,发现这位同学起初也并不是写作高手,但是慢慢的,每一篇中都有闪光点。然后再让这位学生介绍自己的秘诀,孩子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坚持,这种坚持不是几个小时,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永远、一辈子;成功是不会唾手可得的。终于,在空暇时间,更多的学生又加入了读书的行列。他们在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的同时,那些书本上英雄人物的科学意志品质内化于心中。同时,意志品质的实际锻炼与故事的鞭策,让学生们拥有了坚强的,不畏艰难的科学的意志品质。这些精神养料将是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3 课外延伸,鼓励科学实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结论是由伽利略敢于挑战传统、动手做实验得出的结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制作,对于进一步增强科学意识,丰富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学科的科学渗透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珍惜水资源”,当时正好西南地区严重缺水,于是,我们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除了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有关水资源缺乏的资料,让学生增加节约用水的意识,还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亲眼看看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学生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产生污染的原因,写出调查报告和倡议书,并且在家里进行了很多实验,提供了很多的节水妙招。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感受到了科学创造的价值以及现代社会也需要他们这些“小小科学家”的献计献策。
科学的时代需要科学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担负起责任来,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助一臂之力,使学生从小爱上科学,主动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