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记录我国近代以来历史进程的教学素材之一,不仅概括了我国社会、文学等领域的发展,还使得学生了解基本国情与社会本质,在我国教育领域成为不可缺少的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我国历史进程为主,详细描述了我国封建社会如何走向破灭,指出历史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我国近代以来抵御侵略、记录民族走向独立、实现解放的历史,不仅使得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历史上的推进作用,还对于学生研究我国近代历史做出了极大贡献。因而,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描述的历史进程为主要探究内容,深入分析其内容后的社会背景与人文关怀,希望对我国近代历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饱受压迫的血泪史,但马克思主义给予了中华民族走上正确社会主义的道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国史、国情,从而接触到那段中国争取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作为我国优秀教材之一,本文通过探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分析当时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与必要性。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社会背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赞扬的爱国主义是从无产阶级角度出发,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从而达成切身利益一致性的爱国主义。19世纪末,工业革命席卷全球,全世界工人阶级纷纷觉醒,引领了时代潮流。然而,我国当时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许多有志之士以爱国理念为核心,以拯救中国为己任,身体力行地进行改革。
然而,历史证明,这种改革是不彻底的,特权阶级受益良多,封建社会对人民群众的荼毒使得改革不够彻底,当时的中国急需一场完整、深入的革命。中国近代以来,在洋务运动、新思想等的轮番冲击下,腐朽的封建社会早已摇摇欲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指出,当时的文坛多将乡下描述为蒙昧、吃人的地方。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批判主义作家一针见血地将近代的愚昧通过绍兴风俗、吴越文化展现出来。
(二)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爱国主义是指从无产阶级角度出发,立足当时的社会背景,承担起广大人民群众赋予的历史使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社会与人民群众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回望历史,再次证明了历史抉择的正确性。因此,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教材,学生可以明白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爱国主义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一致的爱国主义。基于此种一致性,中国共产党才在历史中脱颖而出,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然后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
(三)社会反响
近代以来,中国文坛一直对当时病态社会的广大人民群众报以深深的同情。例如,沈从文凭借自己的努力,离开了他心中那个纯朴、温柔的水城,在孤身一人涌入城市的同时,病态的社会使得他饱含爱的笔墨,描绘了一个淳朴、天真的水城。鲁迅则生活在聚散流离之中,通过打破地域的局限性,他感受到自己一个“狂人”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因而,鲁迅以鲁镇、绍兴为本,描写了家乡和故土的人,其中带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感情。艾青则以描写“母亲”歌诵了中国土地的伟大和包容。
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艺术是社会意识的具体体现。当时,我国作家深受故土风习与西洋思想的影响,通过刚韧、质朴、务实或温柔的笔触,大声呐喊,希望唤醒麻木、愚昧的广大民众。当时,文坛着力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假、丑、恶”,同时歌颂乡土文化与人性之美。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人民解放与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解读的意义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探究中国革命的规律
经验性认识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纵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知,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宣告终结,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建设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
由于历史經验的积累属于思想范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抓得更实,才能引领广大群众推进历史变革,从而更好地履行历史使命。为此,毛泽东全面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回答中国革命革什么、如何革等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同样要勇于承担历史使命。
(二)改造主观世界,超脱历史局限
我国很多先贤曾提出了崇高的政治理想与深邃的哲学理论,但是这些理念通常在封建社会难以实现,难以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和实践,而且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许多理论存在一定误区。例如,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在《天问》开篇以诗歌形式对宇宙的演变与本体进行了探究,当时朴素唯物主义正处于形成之中,结合道家学说,他对“天命神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批判。同时,屈原却提出“美政”的政治理想,主要指的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屈原生活于战国末期,当时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变革时代,百姓饱受贵族的压迫。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拯救中国、发展中国的艰辛历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改造主观世界来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打破空虚理论命题,将新思想运用到创新中。作为学生,有必要改造主观世界,不断跟随党的脚步,聆听党的声音,将思想创新能力转化为实践的强大动力。
三、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不断完善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记载了众多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和直接应用,记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丰功伟绩,使得中国共产党走向必然的胜利,最终实现中国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陕西省西安培华学院)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饱受压迫的血泪史,但马克思主义给予了中华民族走上正确社会主义的道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国史、国情,从而接触到那段中国争取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作为我国优秀教材之一,本文通过探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分析当时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与必要性。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社会背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赞扬的爱国主义是从无产阶级角度出发,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从而达成切身利益一致性的爱国主义。19世纪末,工业革命席卷全球,全世界工人阶级纷纷觉醒,引领了时代潮流。然而,我国当时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许多有志之士以爱国理念为核心,以拯救中国为己任,身体力行地进行改革。
然而,历史证明,这种改革是不彻底的,特权阶级受益良多,封建社会对人民群众的荼毒使得改革不够彻底,当时的中国急需一场完整、深入的革命。中国近代以来,在洋务运动、新思想等的轮番冲击下,腐朽的封建社会早已摇摇欲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指出,当时的文坛多将乡下描述为蒙昧、吃人的地方。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批判主义作家一针见血地将近代的愚昧通过绍兴风俗、吴越文化展现出来。
(二)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爱国主义是指从无产阶级角度出发,立足当时的社会背景,承担起广大人民群众赋予的历史使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社会与人民群众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回望历史,再次证明了历史抉择的正确性。因此,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教材,学生可以明白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爱国主义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一致的爱国主义。基于此种一致性,中国共产党才在历史中脱颖而出,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然后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
(三)社会反响
近代以来,中国文坛一直对当时病态社会的广大人民群众报以深深的同情。例如,沈从文凭借自己的努力,离开了他心中那个纯朴、温柔的水城,在孤身一人涌入城市的同时,病态的社会使得他饱含爱的笔墨,描绘了一个淳朴、天真的水城。鲁迅则生活在聚散流离之中,通过打破地域的局限性,他感受到自己一个“狂人”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因而,鲁迅以鲁镇、绍兴为本,描写了家乡和故土的人,其中带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感情。艾青则以描写“母亲”歌诵了中国土地的伟大和包容。
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艺术是社会意识的具体体现。当时,我国作家深受故土风习与西洋思想的影响,通过刚韧、质朴、务实或温柔的笔触,大声呐喊,希望唤醒麻木、愚昧的广大民众。当时,文坛着力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假、丑、恶”,同时歌颂乡土文化与人性之美。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人民解放与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解读的意义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探究中国革命的规律
经验性认识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纵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知,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宣告终结,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建设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
由于历史經验的积累属于思想范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抓得更实,才能引领广大群众推进历史变革,从而更好地履行历史使命。为此,毛泽东全面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回答中国革命革什么、如何革等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同样要勇于承担历史使命。
(二)改造主观世界,超脱历史局限
我国很多先贤曾提出了崇高的政治理想与深邃的哲学理论,但是这些理念通常在封建社会难以实现,难以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和实践,而且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许多理论存在一定误区。例如,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在《天问》开篇以诗歌形式对宇宙的演变与本体进行了探究,当时朴素唯物主义正处于形成之中,结合道家学说,他对“天命神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批判。同时,屈原却提出“美政”的政治理想,主要指的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屈原生活于战国末期,当时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变革时代,百姓饱受贵族的压迫。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拯救中国、发展中国的艰辛历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改造主观世界来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打破空虚理论命题,将新思想运用到创新中。作为学生,有必要改造主观世界,不断跟随党的脚步,聆听党的声音,将思想创新能力转化为实践的强大动力。
三、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不断完善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记载了众多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和直接应用,记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丰功伟绩,使得中国共产党走向必然的胜利,最终实现中国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陕西省西安培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