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领域向来不缺乏明星教师。课堂上,旁征博引者,风趣幽默者,慷慨激昂者,高吟低唱者,起舞弄影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共性:才华横溢,个性张扬。可如此一来,课堂反而成为教师展现才华、一枝独秀的天堂。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降低“自我”,放下强势地位,交出话语权,在课堂上尽量低调。
〓〓一、教师低调,给学生腾出发展的时空
〓〓1. 把“读”的时间让给学生。朗读既是一种感受活动,也是一种体验活动,还是一种反馈活动。在朗读活动中,学生往往会把自身对文章的理解不知不觉地揉化进去,再透过声音、表情甚至动作表现出来。如此一来,既能从中窥视到学生的理解进度,又能让学生得到锻炼,展示才能。
〓〓2. 把“说”的时间让给学生。一篇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写作背景、表现手法、文学常识、拓展内容……凡是课堂上教师原本要介绍的部分,只要学生能讲,都可让学生讲。我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体验成功的舞台,点燃他们的激情,学生也就一个个显得热情高涨。
〓〓3. 把“问”的空间让给学生。教学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我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阅读这首散曲,初步了解大意,把自己的疑问罗列出来。收集了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也从中了解到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所在,再挑选出诸如“为什么要在写‘潼关’之前,先写山、河?”“潼关地势险要,为何作者会经过此地?而在漫长的行程中,为什么偏会在潼关而非别地怀古?”“作者‘伤心’的是什么?”“为何说‘兴’‘亡’百姓皆苦?”此类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依托这些问题,我陪伴学生踏上了通往文本深处的美妙之旅。
〓〓4. 把“答”的空间让给学生。执教鲁迅《故乡》,我在学生初步感知大意之后,从结束段第一个句子来入手。(“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师:我不知道结束段的这个句子是否引起大家的关注?我想知道当你阅读到这个句子时,可曾发现了什么?
〓〓生1:这个句子用了“碧绿”“深蓝”“金黄”几个词,构成明快的主色调,传达出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师:哦,勾勒出一个充满生机的故乡。
〓〓生2:课文开头即描写一个“阴晦”“萧索”的故乡,而结尾的这个句子却展现了一个美丽、多彩的故乡,形成一种鲜明的比照。
〓〓师:嗯,有两个故乡。
〓〓生3:“朦胧”中,海边、沙地、天空、圆月等景物却异常清晰,这种貌似矛盾的表述,更加突出作者对此故乡的偏爱。
〓〓师:没错,心中有谱,也就不朦胧了。
〓〓生4:还有课文中间写:“……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结尾这个句子就是“神异的图画”的再现,足见它在作者心中分量之重。
〓〓生5:我不赞成。如果是画面的再现,那就是一种强调。也就意味着“我”希望回到童年时期的故乡,但在其后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见结尾描述的画面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画面,代表着一个全新的故乡。
〓〓师:精彩!这下有了三个故乡,分别是——
〓〓生:记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二、教师低调,呵护学生的高调
〓〓如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时,我让班里的小歌手演唱了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教学《醉翁亭记》时,有两学生自告奋勇,一名学生演奏古筝配乐,另一名学生朗诵,配合得天衣无缝,出神入化。品析《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让小画家现场挥毫,用水墨写意表现出这庭中月景之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白描手法,我又让几名学生分别以浓墨重彩的“写意”、细腻严谨的“工笔”、线条勾勒的“白描”分别作画对比,从而突出白描手法的特征。
〓〓三、教师可以低调,但不可以跑调
〓〓1. 低调并非放任自流。教师的配角定位,得以让学生唱主角,但教师在关键时刻该出手就出手,点拨、激发、评导、主持、管理、协调,这是不可或缺的,决定着课堂的成功与否。它要求教师有更厚实的功底,才能把控整个课堂的进展。
〓〓2. 低调并不拒绝高调。学生见解独特,但陈述了不清晰的认知时,教师可加以概括,强调重点,突出其优势供全班同学感受;学生生成单一的认知时,教师可顺水推舟,追问补充,以形成多维度系列;对于学生离题、错误的课堂生成,教师可主持辩论纠错,把学生引领回正轨。
责任编辑〓魏文琦
〓〓一、教师低调,给学生腾出发展的时空
〓〓1. 把“读”的时间让给学生。朗读既是一种感受活动,也是一种体验活动,还是一种反馈活动。在朗读活动中,学生往往会把自身对文章的理解不知不觉地揉化进去,再透过声音、表情甚至动作表现出来。如此一来,既能从中窥视到学生的理解进度,又能让学生得到锻炼,展示才能。
〓〓2. 把“说”的时间让给学生。一篇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写作背景、表现手法、文学常识、拓展内容……凡是课堂上教师原本要介绍的部分,只要学生能讲,都可让学生讲。我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体验成功的舞台,点燃他们的激情,学生也就一个个显得热情高涨。
〓〓3. 把“问”的空间让给学生。教学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我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阅读这首散曲,初步了解大意,把自己的疑问罗列出来。收集了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也从中了解到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所在,再挑选出诸如“为什么要在写‘潼关’之前,先写山、河?”“潼关地势险要,为何作者会经过此地?而在漫长的行程中,为什么偏会在潼关而非别地怀古?”“作者‘伤心’的是什么?”“为何说‘兴’‘亡’百姓皆苦?”此类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依托这些问题,我陪伴学生踏上了通往文本深处的美妙之旅。
〓〓4. 把“答”的空间让给学生。执教鲁迅《故乡》,我在学生初步感知大意之后,从结束段第一个句子来入手。(“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师:我不知道结束段的这个句子是否引起大家的关注?我想知道当你阅读到这个句子时,可曾发现了什么?
〓〓生1:这个句子用了“碧绿”“深蓝”“金黄”几个词,构成明快的主色调,传达出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师:哦,勾勒出一个充满生机的故乡。
〓〓生2:课文开头即描写一个“阴晦”“萧索”的故乡,而结尾的这个句子却展现了一个美丽、多彩的故乡,形成一种鲜明的比照。
〓〓师:嗯,有两个故乡。
〓〓生3:“朦胧”中,海边、沙地、天空、圆月等景物却异常清晰,这种貌似矛盾的表述,更加突出作者对此故乡的偏爱。
〓〓师:没错,心中有谱,也就不朦胧了。
〓〓生4:还有课文中间写:“……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结尾这个句子就是“神异的图画”的再现,足见它在作者心中分量之重。
〓〓生5:我不赞成。如果是画面的再现,那就是一种强调。也就意味着“我”希望回到童年时期的故乡,但在其后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见结尾描述的画面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画面,代表着一个全新的故乡。
〓〓师:精彩!这下有了三个故乡,分别是——
〓〓生:记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二、教师低调,呵护学生的高调
〓〓如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时,我让班里的小歌手演唱了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教学《醉翁亭记》时,有两学生自告奋勇,一名学生演奏古筝配乐,另一名学生朗诵,配合得天衣无缝,出神入化。品析《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让小画家现场挥毫,用水墨写意表现出这庭中月景之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白描手法,我又让几名学生分别以浓墨重彩的“写意”、细腻严谨的“工笔”、线条勾勒的“白描”分别作画对比,从而突出白描手法的特征。
〓〓三、教师可以低调,但不可以跑调
〓〓1. 低调并非放任自流。教师的配角定位,得以让学生唱主角,但教师在关键时刻该出手就出手,点拨、激发、评导、主持、管理、协调,这是不可或缺的,决定着课堂的成功与否。它要求教师有更厚实的功底,才能把控整个课堂的进展。
〓〓2. 低调并不拒绝高调。学生见解独特,但陈述了不清晰的认知时,教师可加以概括,强调重点,突出其优势供全班同学感受;学生生成单一的认知时,教师可顺水推舟,追问补充,以形成多维度系列;对于学生离题、错误的课堂生成,教师可主持辩论纠错,把学生引领回正轨。
责任编辑〓魏文琦